戰國風雲之諸子百家(一)——社團領袖墨子

關於波詭雲譎又大開大闔的戰國時代,除了英雄美人、王侯將相的故事之外,還有一些人一些事,是無法忽略也不該迴避的。那便是奠定了中華文化體系的百家爭鳴局面,其精彩紛呈另兩千多年後的我們依然目眩神迷。

實際上,諸子數以百計,諸子的文章則數以千計,最終成名成家﹑廣泛流傳﹑影響深遠的不多。關於諸子百家的類別史學界大致是這樣劃分的:

1. 司馬遷他爹老太史公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把諸子的思想大致歸為陰陽﹑儒﹑墨﹑名﹑法﹑道六家;

2. 東漢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在西漢劉歆《七略.諸子略》基礎上又歸納成了十家,比司馬談多了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四類;

3. 呂思勉先生的《先秦學術概論》中則又添進了兵家﹑術數﹑方技這三類。

作者志大才疏,要忝著臉講一講戰國時諸子中著名的一些人。出於對遊俠刺客故事和武俠小說的熱愛,首先要講的便是墨家。不過看官們放心,作者的整個戰國系列都是以人物和故事為主,諸子百家也盡量不讓大家打瞌睡就是了。

墨家的創始人是墨子。(讀者:那不是廢話嗎,這學派叫什麼,創始人不就叫什麼子嗎?作者:非也非也,儒家的創始人可不叫儒子;法家的諸子也沒有一個叫法子的;道家的始祖他也不叫道子呀。)他的生卒年月不詳,據考證是生活在春秋末期和戰國初期的。關於墨子的姓氏也有各種不同的說法:

1. 一說他就叫墨翟,尊稱為墨子;

2. 還有人說他是宋國公室墨夷氏的後代,那就是宋國貴族之後了;

3. 另一種說法是他叫翟烏,不姓墨;

4. 錢穆先生在《先秦諸子系年考辯》中考證墨子有可能是受了墨刑,也就是黥刑,犯了事在臉上刺字,所以才稱為墨翟。

墨子自己曾說「翟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也就是他本人不用統治別人,也不用親自從事耕稼,那豈不是非官非民?

而關於墨子的籍貫,那更是眾說紛紜:

1. 宋國說

2. 楚國說

3. 魯國說

4. 甚至還有人考證墨子長得黑所以應該是印度婆羅門或阿拉伯人。(腦洞開得真大。)

這真是謎一樣的人生!但墨子是魯國人這種說法得到了包括季羨林在內的一些當代學者的認可。

墨子曾經學習儒學,但「以為其禮煩擾而不說,厚葬靡財而貧民,久服傷生而害事」,本來么,孔子喜歡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講究奢靡禮樂﹑久喪厚葬,可是墨子不習慣這些,他主張「量腹而食,度身而衣」,「非樂」、 「節用」、「節葬」,總之怎麼儉省怎麼簡單就怎麼來。所以後來墨子就另立山頭,並終成一代大家。但看官們以為,墨子就只是一個光會空談的哲學家或思想家嗎?No no no. 他還是個動手能力超強的巧匠,他諳熟兵器、機械和工程建築的製造技術。那他除了談點認識論和邏輯學、會點手藝,不就是個有著文藝心的技術工人嗎?No no no. 人家還懂科學理論,什麼幾何物理天文的研究都有涉獵,想想也是,沒有理論指導,手藝怎麼可能巧呢?那看官們以為,墨子也不外就是個有理想有抱負、有科學理論知識又會手藝的複合型科技人才?No no no.人家還是社團領袖,還會打仗。當然了,根據墨子「非攻」的反戰理念,墨子軍事思想的關鍵還在於防守,比如《墨子.備城門》便是研究城池攻防戰的經典篇章,裡邊說了十二種攻城方式和相應的守城策略。

所有這些成就算起來還是他的「兼愛、非攻」思想最為人所知,確切地說兼愛非攻的概念包含了十點主張:

1. 兼愛。顧名思義,就是無差別的愛,不以血緣親疏和身份不同而有所區別。「飢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

2. 非攻。大部分的戰爭都是非正義的,帶來的只有破壞和傷亡,但是他不主張坐以待斃,而是進行有效防禦。

3. 尚賢。國家應不分貴賤,任用賢良之士,「官無常貴,民無終賤」。

4. 尚同。在尚賢基礎上,「壹同天下之義」,從天子-諸侯-將軍大夫-鄉長里長,從上到下各司其職,遵從一致的道義和準則,「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

5. 天志。「取法於天」,天是有意志的,也最為公正的,人只能順天意行事。

6. 明鬼。這與天志似乎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鬼神是公正的且能賞善罰惡。

7. 非命。墨子尊天地,敬鬼神,但他並不主張無所做為,而是積極進取,掌握或改變命運。這和儒家「君子知命,小人不知命」的天命論相反。

8. 非樂。墨子是反對個人享樂的,尤其覺得音樂這玩意只會分散人的注意力,不值得提倡。

9. 節用。就是提倡節約,不奢靡浪費。墨家自身秉持的節用理念甚至到了苦行的地步。

10.節葬。就是反對儒家的厚葬、守喪三年等主張,既耗費錢財,也浪費人力資源。

作者之所以在諸子百家中頭一篇就寫墨子,除了他本人算是文武全才之外,還因為墨家這個頗帶有神秘色彩和俠義精神的民間組織。墨家領袖被稱為鉅子,每一任由上任鉅子指定,代代相傳,算起來墨子該是墨家的第一任鉅子。墨家組織機構嚴密、紀律嚴明,「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其成員都稱為墨者,文者也稱墨辯,武者也稱墨俠,「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踵」。墨者自身遵從的是一種類似於苦行僧般的生活方式,「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則夕弗得」(簡直是穿的差吃的少,只滿足最基本的生存要求),而對待別人卻是「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只要對天下有利,我們從頭到腳受點傷又算得了什麼),如此吃苦耐勞、嚴於律己,卻以天下為己任的組織,實在是令人嘆為觀止。金庸先生的小說中曾有過這麼一句話「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用在墨家身上,毫無違和感。也難怪墨家在戰國時期成為顯學,並且還力壓儒家一頭。當時連年紛爭、戰亂不止的環境下,自然是紀律嚴明、具有反戰利民思想並且俠義勇武具備執行能力的墨家更容易被民間接納,甚至也容易被諸侯貴族延攬為己所用。

史記中並沒有為墨子立傳,只在孟子荀卿列傳中稍微提了幾句,大約是因為漢初墨家式微,及至漢武帝時期已基本絕跡,而深層次的原因會稍後再說。據史料記載,墨子曾做過宋國大夫,後來遊歷過齊、衛、楚等國。他曾經和公輸般比試攻防戰術而勝之,並成功勸阻了楚惠王攻擊宋國的計劃。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這個公輸般,他來自魯國,就是工匠敬奉的祖師爺魯班啊,他從魯國到楚國去,替楚王製作攻城器械,楚人憑此打敗越人,更計劃攻打宋國。墨子收到消息,星夜趕往楚國,走了十個日夜,裂裳裹足,不眠不息,到了楚國都城。先跟楚王與公輸般曉以大義,此二人雖無言以對,但恃攻城雲梯仍躍躍欲試。墨子於是跟公輸般用模型較量攻防戰術,公輸般雖九設攻城之變,墨子九拒之。這位在傳說故事中備受推崇的魯班,在這個故事裡卻是個反派,輸不起,還想一意孤行,墨子於是放話說,我的弟子已率門下墨者,拿著我設計的城防器械築起防守設施,助宋國拒楚。楚王不得已罷兵止戰。看官們有沒有想起劉德華劉天王主演的電影墨攻?《墨子.公輸》中的這則故事可比他帥多了。(要是張震來演,那才叫帥。咳咳,跑題了。)

類似阻止各國攻伐的故事在《墨子》中還有不少,比如阻止齊國伐魯,阻止魯國攻鄭。墨子這麼厲害,諸侯一定會爭相邀請他來本國做官咯,那墨子和墨家不是就更發達了?墨子才不是那麼稀罕做官的人,不能全盤聽從並實行他的主張,給多少封地都不去,比如墨子就拒絕了越王的封地,就因為道不同不相為謀。不但墨子本人如此,墨家弟子做官也大多遵循「背祿而向義」的精神,忠實於墨家學說,而不以高官厚祿為目的。

墨家在墨子之後曾經在秦國和楚國有過發展痕迹。譬如呂氏春秋記載,墨家鉅子腹?在秦惠王時,因其子殺人,雖被惠王特赦,而仍按墨家紀律處死其獨子。如果不是在秦國發展勢頭良好,何以秦惠王為墨家鉅子的兒子網開一面?墨家另一位鉅子孟勝,則在楚國幫助陽成君守城,而這位陽成君卻是參與絞殺變法名家吳起的楚國貴族,雖然按現代眼光來看,這一做法稱不上為天下之利,但孟勝與一百八十名墨者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盡數死在所守護的陽成君封地上,也算是捨身取義了。

但墨家做為戰國顯學之一併且一度風頭勝過儒家,它又是如何衰落的呢?首先要做個墨者不是容易的事,得吃苦受累、堅韌不拔,必要時還能豁得出命來,這就造成了墨者的人數不可能太多。其次,墨家對組織和信徒的要求苛刻嚴厲,卻沒有像宗教那樣描畫天堂或來世那樣的美好願景,這輩子下輩子下下輩子還吃苦受累,能有多少人有這種覺悟?還有,戰國時諸侯延攬墨者,也不過是利用他們的手工技術或墨俠的武力,哪裡會真正採納兼愛非攻的墨家主張?到了秦統一六國,及至漢初,干戈止息百廢待興,墨家這樣一個對統治階層有威懾力的民間組織就更顯得格格不入了。到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加之對遊俠、豪強的打擊政策,從江湖到廟堂,曾經名噪一時的墨家就漸漸消失在了人們的視線之中。留給後人的是記錄著墨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墨子》,以及在各色史料中若隱若現的墨家故事。

推薦閱讀:

中國「三聖」之:科聖墨子。[真國學?解讀]
墨家思想的創始人 墨子(圖)
墨子三字經
墨家系列02--讀懂了墨家,就讀懂了當下
失傳了兩千多年的墨家機關術,有多牛X

TAG:社團 | 諸子百家 | 墨子 | 諸子 | 領袖 | 風雲 | 國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