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待社會價值觀分化
如何對待社會價值觀分化
2013年01月30日09:29 來源:學習時報
思想觀念深刻變化是社會轉型時期的一個重要社會特徵,也是改革開放新的階段性特徵之一。在社會轉型時期,社會思潮多樣、多元、多變,價值觀念分化,導致思想輿論統一難、對人民群眾教育引導難。改革開放以來,在價值觀領域的分化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受到學界和政界高度重視的問題。在理論層面,關於不同社會思潮的爭論、關於不同價值觀之間關係的評判以及關於不同社會思潮與馬克思主義一元化指導地位的討論也很激烈。很多或左或右的觀點、理論層出不窮,已經在實質上構成了對中國指導思想一元化意識形態的衝擊。理論界的爭論與探討,實際上是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領域所持立場、觀點的現實反映,背後都會有深厚的社會背景。而在民間,在廣大的人民群眾中間,改革開放以來也對當今的社會變化與轉型產生了這樣那樣的疑問和看法。作為執政黨應該充分認識到,最廣大人民群眾是我們實現長期可持續執政的力量源泉,是我們黨的事業不斷走向勝利的不竭動力,必須高度重視和研究最廣大人民群眾中價值觀的分化問題,正確看待和應對這種分化,正確把握未來的發展趨勢。
價值觀分化的現實評估
價值觀分化的現實評估,指的是價值觀分化的程度。正確而客觀地評估當前價值觀分化的程度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這源於缺乏有相當說服力的理論和數據的支撐,雖然種種跡象表明,與改革開放之前相比,當前的價值觀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分化。當前我們可以觀察到的,一是在政治層面上,與執政黨的意識形態不太一致的社會思潮逐漸增多。二是在理論層面上,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各種新的社會思潮不斷湧現,包括西方的社會思潮、中國傳統的社會思潮等,在理論上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態勢。三是在社會層面上,受新的社會變遷和轉型的影響,普通民眾的價值觀念不斷分化,對新生事物的接受以及對傳統價值觀念的顛覆共存,價值觀在社會層面呈現出一定程度的繁雜和無序狀態。
著名學者王浦劬曾經指出,現代民主政治的發展表明,任何政黨通常都要維護和弘揚一種政治意識形態,以便說明和論證其在政治體系中進行領導的合理性以及體系本身的合理性。中國共產黨維護和弘揚的政治意識形態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中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黨的廣大領導幹部的莊嚴歷史使命和神聖職責。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也是中國共產黨說明和論證其在政治體系中進行領導的合理性以及執政體系本身的合理性的理論支柱。人民群眾是不是真心的聽黨的話,跟黨走,走社會主義道路,關鍵是看人們是否從內心真正認同黨倡導的意識形態以及執政實踐。
價值觀分化的正負效應
在社會轉型時期,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新的歷史階段,價值觀分化是必然的,同時也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歷史進程。一方面,價值觀的分化激發了社會活力,促進了各種社會思潮的交流碰撞,使新時期的價值觀呈現出多元多彩的局面,也有效地加速了改革開放的進程,提升了思想解放的深度和廣度。從這個意義上講,價值觀分化對於中國社會的發展具有積極引導效應。另一方面,由於價值觀分化的速度過快,新舊價值觀之間並不能實現完全順暢的交替銜接,使價值觀呈現出斷層化的特徵,即新的價值觀沒有完全確立,而舊的價值觀已被打破,使人們在變幻莫定的價值觀分化面前無所適從,無所依歸。並且,由於執政黨長期倡導的馬克思主義一元化指導地位的意識形態也必然受到價值觀分化的衝擊,使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受到嚴峻挑戰。價值觀的分化使整個社會的價值判斷和選擇出現混亂無序的狀態。但是無論價值觀如何分化,這個社會總歸是要遵循一定價值規則的。也就是說,一個社會的正常運轉是需要一些為所有階層所認可的價值觀支撐的,如公平正義、透明政府、崇尚法治、尊重個性、尊重人權。但這些內容在實踐中又顯得過於抽象,因此需要把這些內容貫穿到某種價值觀中,包含這些內容又以這些內容為主導的價值觀就應該是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如果一個社會的主導價值觀出現動搖,或者說受到社會的廣泛質疑,那麼就會造成社會心理的波動,甚至會影響到社會的安定團結。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社會開始了改革開放的歷程,也使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受到了各種各樣社會思潮的衝擊和挑戰。謀求長期可持續執政,實現未來偉大的共產主義理想,是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為之奮鬥的宏觀目標。馬克思1843年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曾經精闢地指出:「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黨要主導中國社會的發展,使自己倡導的意識形態得到全社會的認同與擁戴,就必須不斷解放思想,求真務實,與時俱進,努力在領導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實現自身的現代轉型,增強自身現代性因素。而要做到這些,就必須使自己的理論與現實緊密結合,既能解讀現實,也能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這樣理論才能變得徹底,才能說服人,才能掌握群眾,才能變成物質力量。使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統領中國社會的現實與未來,是所有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職責與光榮使命。
價值觀分化對社會管理的影響
價值觀分化首先衝擊的就是執政黨的意識形態及其主導地位,即執政黨的意識形態受到合理性質疑及追問。執政黨意識形態要想持續引領社會思潮,成為社會的主流思潮,得到最大多數人的真心擁護,就必須圍繞時代變化不斷作出調整,實現與時俱進。反映在社會管理中,就是更加註重協商協調,更加註重以人為本,更加註重社會協同配合,更加註重製度規範。雖然這些僅僅只是一個開端,但卻指明了一個正確的方向,那就是社會管理工作要在價值觀分化的背景下實現與時俱進,成為凝聚社會合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振奮民族精神的有力推手。
在社會層面之所以會出現協同不力的問題,不僅僅是由於社會組織與黨委、政府的配合不力,更深層次的問題是自身定位與實際發揮作用的錯位所致。許多所謂正式的社會組織,卻與政府機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有些本身就是政府的附屬機構,根本稱不上是真正的社會組織。這些社會組織所能發揮作用的大小基本上取決於政府的意志,他們的積極性往往難以得到真正的尊重與引導。作為擁有行政權力的政府,往往不願意讓社會組織脫離開政府的管理,不願意放開社會組織讓其真正地發揮作用。這是因為,權力的特質就是擴張,政府權力的擴張具有更大的積極性,如果很多本屬於社會管理的事務也被納入政府的職能中,一旦交給社會組織,政府就會覺得權力被削弱,因為政府本身是沒有強大的動力來推動社會組織發展的。
中國封建社會歷史悠久,歷來注重集體價值,壓制個體價值,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即使在社會轉型時期,也很難離開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與制約。中國現在最迫切的是要在國家層面,在政府行政層面,更加註重個體的價值,在弘揚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同時,也要倡導對個體價值的尊重。因此,在社會管理中要想實現公眾的真正參與而不是流於表象的形式參與,就必須充分尊重公眾個體權利,認真對待公眾對政府的監督和批評,擴大公眾的知情權,暢通公眾參與社會管理的渠道,真正提升公眾參與社會管理的水平和能力。
<="" span="">v:shapes="_x0000_i1025">
推薦閱讀:
※日本「幕內」相撲手中唯一的中國人
※黑社會大哥雇殺手行刺不付錢 殺手倒戈將其殺死
※又是一本簡明歷史:500 年以來,現代社會是如何形成的?
※[轉] 社會上流傳的四大順口溜
※【法學】陳林林:法律的社會科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