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淺談|書法四體的源流(一)

2016-04-15 天輔文

在開始學習書法的時候,我們先來認識一下真、草、隸、篆四體書法,了解他的演變順序。

按書體的演變順序來講,應該是篆、隸、草、真。先產生了篆書(甲骨文屬於篆書體系),由篆書發展到隸書,之後出現草書,最後出現了楷書。楷書如果寫的連貫一點,就是行書。

篆書

狹義即指籀文和小篆。廣義只隸書以前甲骨文之後的所有書體及其延屬,如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國古文及小篆、繆篆等。關於「篆」的含義,唐張懷瑾在《書斷》中說:「篆這傳也,傳其物理,施之無窮。」古人認為篆書為倉頡所作,如唐韋續《墨藪》稱:「黃帝史官倉頡寫鳥跡為文,作篆書。」這種說法只可做為參考。一般認為,自周宣王太史籀作《史籀篇》,漢人名之為「大篆」;其後列國分治,文字異形,到了秦代,所謂的「秦書八體」都屬於篆書體系。小篆是對秦以前古文字的總結,也是第一次統一、規範文字的標準字體,也稱為「秦篆」。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認的發展》認為:篆書之名始於漢代,秦以前所未有。篆書是對隸書而言的,「施於徒隸的書謂之隸書,施於官掾諸曹掾史,都是職司文書的下吏。故所謂篆書,其實就是掾書,就是官書」。篆書筆畫圓轉,書寫要流暢,唐孫過庭《書譜》說:「篆尚婉而通。」

篆書(甲骨文)

甲骨文是我們最早的文字(約公元前1500—約公元前1100)。甲骨文象形的意味是最為明顯,是以表形為主、表意為輔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國文字之根、中國書法之源、書法的篆書之祖。甲骨文指殷商時代王室刻在占卜用的龜甲、獸骨上的記錄文字,所以稱為「甲骨文」。又因為主要是商王室占卜的記錄,所以也稱為「卜辭」。又因其出土於河南安陽小屯村,此地在歷史上曾是殷商王朝的故都,即「殷墟」,故甲骨文又稱作「殷墟文字」。當時舉行祭祀、征戰、婚姻、疾病、狩獵、風雨晦暝、年成豐欠、時日吉凶、分娩男女等,無一不卜,以貞吉凶,並在甲骨文上刻寫卜卦及占卜有關的記事文字。殷墟所出的是商王盤庚遷殷至紂亡近二百五十年間的遺物,它既是研究商代文化的寶貴文獻,也是我國最早的文字實證。早在秦漢、隋唐時代就曾出土過甲骨文,但是沒有引起世人注意。直至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才為王懿榮、劉鶚發現,引起了世人的關注。今年又在西周發祥地陝西扶風發現一批周人甲骨文。目前出土的甲骨文總數多達十餘萬片,單字總數有五千多個。甲骨文大多用刀刻成,少數手寫而成,朱墨並見;有的刻後填朱,多數只刻不填。甲骨文規整而美觀,大者徑逾半寸,小者細如芝麻,筆法方圓並用,古樸爛漫,變化多姿。鄧以蟄在《書法之欣賞》中說:「甲骨文字,其位書法抑純為符號,今固難言,然就書之全體而論……其懸針垂韭之筆致,橫直轉折,安排緊湊,四方三角等之配合,空白疏密之調和,諸如此類,竟能給一段文字以全篇之美觀,此美莫非來自意境而為當時書家之精心結撰可知也。」有人將甲骨文的風格分為五期:一、盤庚至武丁期,書風雄厚。二、祖庚、祖甲之世,書體工整凝重。三、廩辛、康丁之世,書風頹靡草率。四、武乙、文丁之世,書風粗獷,勁峭多姿。五:帝乙、帝辛之世,文字規整,一絲不苟。近百年來,國內外甲骨文研究成就卓著。在前人的研究的基礎上,近年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已完成集甲骨文學之大成的《甲骨文合集》,精選甲骨五萬片,是研究甲骨學、甲骨文的比較完備的資料。

我們今天所使用過的漢字和甲骨文一脈相承,這條文字發展的場合從來沒有中斷過,很多字在甲骨文中就已經定型了,它們的音、形、義有著密切的「血緣」關係。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書法雜壇20
敦煌書法《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十五》
十二生肖書法藝術體,形神兼備,值得收藏
「傲骨百折」 --王蘧常書法談
圍棋人類已完敗,人工智慧下一挑戰會是書法嗎?

TAG: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