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E2013]專訪郭曉蕙教授:腸促胰素類藥物的優勢和爭議

2013年8月22日,在西安召開的第十二次全國內分泌學學術會議(CSE2013)上,醫脈通有幸採訪了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內分泌科郭曉蕙教授,就腸促胰素類藥物的優勢和爭議等熱點問題,郭教授分享了自己的經驗和看法。

圖 郭曉蕙教授接受醫脈通採訪

醫脈通:為什麼腸促胰素類藥物越來越受到關注?相比其他傳統降糖藥物,腸促胰素類藥物有哪些確切的優勢?

郭曉蕙教授:其他傳統降糖藥物如胰島素促泌劑主要作用於β細胞,促使其釋放更多胰島素,腸促胰素類藥物主要的作用部位在胰島,除了促進β細胞釋放胰島素外,還對α細胞有作用,這一點是它和傳統藥物不一樣的特點。以前沒有藥物能干預胰島α細胞,因此大家對α細胞的關注不夠。胰島α細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在血糖低時分泌增加,在血糖高時分泌減少。這種能主動與胰島素作用相調整的功能恰恰是2型糖尿病患者所缺失的,腸促胰素類藥物能夠作用於α細胞,彌補了這個缺陷。

還有一個我覺得很重要的特點是腸促胰素類藥物的「葡萄糖依賴性的促胰島素分泌作用」,它僅在血糖高時刺激胰島素分泌,這解決了我們在臨床治療中常常苦惱的低血糖問題。醫生通常在患者血糖水平高的時候開始用藥,但無法預測血糖水平下降的具體幅度和事件,如果在血糖低時降糖藥物仍繼續發揮藥效,就會造成嚴重的低血糖事件。我們經常碰到部分糖尿病患者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後會發生一次嚴重的低血糖,這大大打擊了患者對低血糖控制的信心,有的患者甚至因為害怕出現低血糖而對降糖藥物治療產生心理恐懼,進而停止用藥。

腸促胰素類藥物有兩類:一類是GLP-1(胰高血糖素樣肽-1)類似物,需要外源注射補充腸促胰素的類似物;一類是DPP-4(二肽基肽酶)抑製劑,是抑制腸促胰素代謝酶的藥物,維持內源性腸促胰素的活性,儘管降糖作用沒有那麼強,但符合生理特點,是口服製劑,不用調整劑量。總而言之,腸促胰素類藥物有一定的降糖效果、使用方便、低血糖風險不大,臨床研究顯示對心血管安全性好、不增加體重,這些都是臨床醫生在選擇降糖藥物時特別關注的特點。

醫脈通:GLP-1類似物和DPP-4抑製劑的品牌種類比較多,在療效和安全性上是否有差別?

郭曉蕙教授:從目前的數據上看,各種藥物在療效上差別不大,安全上可能略有差別,主要表現在,當肝腎功能受損時,某些藥物可能需要調整劑量。從總體上講,這類藥物對肝腎功能的影響相對較小,但臨床醫生還是應該好好掌握各種藥物不同特點,尤其是在臨床用法上的特點。

醫脈通:本次大會上有一個專題辯論「DPP-4抑製劑能否成為一線治療藥物」,您怎麼看待這個辯題?

郭曉蕙教授:現在臨床醫生面臨的選擇很多,在用藥時還是會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和治療風險進行個體化選擇。對於血糖很高的患者,DPP-4抑製劑可能不適合成為一線藥物,因其降低HbA1c幅度最多為1-1.3%(通常的下降幅度是0.5-0.8%),但對於HbA1c不是很高的新診斷患者,DPP-4抑製劑就可以成為一線藥物,因為其有一個重要的優勢是低血糖風險較低。當然,成為一線藥物還需要有其他特質,藥物花費(價格)、是否可以醫保報銷等政策因素都是DPP-4抑製劑受限的原因。

醫脈通:根據JAMA雜誌2月發表的文章,GLP-1類藥物治療或可導致急性胰腺炎,儘管這篇文章不足以改變目前的糖尿病治療現狀,但是否依然對我們使用GLP-1類藥物治療有一些警示?如何做才能消除這些顧慮?

郭曉蕙教授:對GLP-1類藥物,尤其是注射類製劑,很多醫生會選擇對較胖的糖尿病患者應用。但這些患者因為肥胖,甘油三酯較高,而甘油三酯達到5以上,急性胰腺炎的風險明顯增加,即這些患者本身是急性胰腺炎的高危人群。對這些患者使用GLP-1類藥物前,必須用生活方式干預(減少進食油膩食物等)或其他手段(使用降脂藥物)將甘油三酯水平降下來,方可安全用藥。其實,對所有糖尿病患者用藥前,都應該對相關風險進行評估,同一種藥物對不同患者的療效可能不同,至少應確保藥物對患者不造成傷害。

查看更多會議精彩內容>>第十二次全國內分泌學學術會議(CSE2013)專題

關鍵詞: 腸促胰素類藥物 GLP-1類似物 DPP-4抑製劑 CSE2013 郭曉蕙
推薦閱讀:

甘肅衛生廳長談「任督二脈」風波 盼有爭議沒罵名
彭錞:邁向歐盟統一行政程序法典:背景、爭議與進程
關於地支藏乾的爭議
斯大林為何充滿爭議?
岳飛後背刺字引爭議:不是「精忠報國」

TAG:藥物 | 教授 | 爭議 | 優勢 | 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