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成功者的特點

  成功者的特點

  第一個特點:持續努力

  設定目標其實並不太難,特別是如果我們設立的是1~3年的短期目標,可是要貫徹執行下去卻很不容易。一個人職業上的成功,30%靠規劃,20%靠運氣,50%靠持續努力;不同的人比例或有不同,但持續努力肯定會佔到最大的比例。很多人的職業發展不理想,往往不是職業規划出了問題,而是持續努力不足。「堅持就是勝利」這句話人人都知道,但在遇到挫折時很多人就忘記了。

  比如學習英語,無數人在開始階段都是熱情高漲,磨刀霍霍;兩三個月後就開始三天打魚、兩天晒網;至多半年就中途而廢,無疾而終。英語水平在小有提升後,不到半年又回到原點,然後等到某年某月受到什麼刺激或者突然發願,又重新再走一遍相同的循環。如此十幾年過去了,英語還是不過關,然後還很委屈:「我花了那麼多時間精力學英語,什麼長進也沒有。」或者是找些缺乏天賦、缺乏語言環境之類的借口。

  也有不少人說:我持續努力了,我一直在做呢,但真的沒什麼成效。據我觀察,一般有兩個原因:一是不夠勤奮,努力了,但量不夠,達不到質變的臨界點;二是方法不對。這裡,我們且談前者,因為這是更普遍的現象。

  仍以學英語為例,李嘉誠14歲就輟學打工,英語基礎幾乎為零,但我們在電視上看他講英語,發音語調和用詞都很到位,一聽便知是下過紮實工夫的。他對記者說:「一句話,是我肯學。」當年,他一邊當推銷員,一邊上夜校學英文。他用報紙練字,一邊寫滿了,又翻過另一邊再寫,直到整張紙寫得皺皺爛爛為止。夜深人靜,他怕影響家人的休息,獨自跑到屋外的路燈下讀英語。天剛亮,他又一骨碌爬起來,口中念念有詞,不是在朗讀,就是在背誦英文。即便在茶樓打工、中南公司當學徒,在每天10多個小時的辛苦勞作後,李嘉誠仍從不間斷地利用業餘時間學習英語。功夫不負苦心人,李嘉誠憑著刻苦學習,幾年後熟練地掌握了英語。就是到了晚年,年逾古稀的李嘉誠在接受採訪時還說:「我每天晚上都要看英文電視節目,溫習英語。」

  一位英語培訓老師說:來培訓英語的人,一個學期下來,能堅持到底的,只有十之二三。看看李嘉誠學英語,我們就知道自己夠不夠勤奮了。

  有一次我批評一個下屬,說他工作雖然稱職,但是幾年了長進不大,不夠勤奮。他有點委屈,說:「我每天上班都很忙啊,什麼工作都認真在做啊,也都完成任務了啊,怎麼不夠勤奮呢?」我說:「你只是按照崗位職責要求完成工作內容,不出錯,不出色,怎麼能叫勤奮呢?就好比一個人說『我觀察力強,你讓我看什麼,我拿眼睛掃一圈就看到了』,但如果真正觀察力強,又何須別人讓他看什麼他才看得到呢?」

  我問他:「你回家之後,還會不會思考工作?會不會把工作中的困惑與心得寫成工作筆記?會不會看可以提升自己能力的書籍?會不會上網下載培訓講座來聽?」他搖頭:「不會。」我問他:「那今天你回家後能不能抽出一兩個小時來思考工作,或者看書,或者來聽培訓呢?」他說:「可以吧。」我問他:「那你能不能一周五天,每天如此呢?」他立刻搖頭:「不行,肯定做不。」

  我說:「所以,你不夠勤奮。如果你對自己沒有什麼要求,那麼回家就可以休息了。但如果你想要出人頭地,你一定就得犧牲休息時間。西方有句話,人與人的差別,是在上班8小時之外。」接著我對他講了唐駿剛進微軟公司時的故事。

  唐駿在自傳中說:「我進入微軟時,只是一個寫源代碼編軟體的普通工程師。當年和我一起進微軟的人都比我優秀得多,令我印象深刻的有一個22歲就拿到博士學位的天才。在微軟,這樣的優秀之才比比皆是。我所在的Windows開發部門有3000多名員工,每個人都是很厲害的技術高手,程序無不寫得漂亮異常。我沒一樣比得過他們,語言能力不如他們,溝通能力不如他們,寫程序就更不用說。我感受到巨大的壓力,完全看不到自己的機會所在。我甚至想,自己是不是作了一個錯誤的決定?如果想體驗一下大公司,我完全可以來這裡參觀一下就可以,為什麼要付出這麼大的代價呢?我對Windows了解甚少,別人卻已經做了好幾年了。一個新手什麼時候才能出人頭地呢?

  看到和微軟其他員工的差距,我沒有放棄。我告訴自己,沒有關係,我一直就是從逆境中走過來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只能認為自己在公司排名倒數第一,事實上我也就是倒數第一。如何脫穎而出?我告訴自己只有勤奮這一條路。要獲得職場競爭中的成功,一定要靠勤奮。每個人的智商都差不多,每天我比你多工作20%,也許就意味著我成功的概率多了50%。

  我的住處是人力資源部安排的,在公司附近一套三室一廳的住宅,可以免費住三個月。我在住處待的時間很少。每天下班後,我都留在辦公室里看書,周末也是如此。有關Windows研發的書太複雜,看不懂還是硬著頭皮看。頭幾個月,我完全沒有所謂的休息時間,一直在拚命學,希望慢慢地跟上同事們的節奏。那時我唯一的想法就是不要掉隊,還根本沒有想過超過別人。我經常請別人對我寫的源代碼提一些修改意見,每個同事都很樂意幫助我。5個月之後,我漸漸縮小了和同事的差距,也有些餘力了。我開始考慮,能否獲得屬於我自己的機會。」

  這種勤奮的習慣,一直貫穿他的職業生涯。唐駿說:「無論是在上海微軟,還是在微軟中國公司,平均起來計算,我一定是那個早上去得最早、晚上走得最晚的人。如果某天因為堵車上班遲到,我會有非常強烈的負罪感。離開微軟公司的時候,我給比爾·蓋茨寫了一封電子郵件。在信中,我說:在微軟的10年生涯里,我非常努力、非常勤奮,也許我不能說我是過去10年微軟5萬名員工中最勤奮的人,但是我敢說微軟公司沒有一位員工可以站出來聲稱他比我更加勤奮。」

  有人說:「你是不是太誇張了,那些成就比我大1000倍的人,難道就比我勤奮1000倍嗎?」我說:「他們的成就比你大1000倍,是因為成功的乘數效應,但他們的勤奮,最少也是你的10倍。處於職業生涯初期的人,沒有什麼資源可以利用,勤奮就是你唯一可控的成功必要因素,不勤奮,能行嗎?」

  級別越高,就越勤奮,這是職場的普遍現象。或許有的高層管理者表現得很悠閑,整天無所事事的樣子,但管理者是「勞心者」,他的腦子一定是一刻不停都在轉動的。而很多職業生涯停滯的人,首先停滯的,就是腦子,不再思考,也就不再成長。不要說回家後,就是上班的時候,也是如此。工作平平,無人賞識,久了,心也停滯了,死在一個職位上,動也不動。

  剩者為王的年代

  中國人喜歡走捷徑,喜歡鑽空子,連修行佛法,都能找出簡單的法子。一千多年前,禪宗曾有「頓悟」與「漸悟」之爭,最後,由於慧能的「頓悟」說更切合普通人的心理需求,成為主流門派,一千多年來對中國人的思維與行為方式影響很大。一般人都視「頓悟」為更高明的法門,追求這種境界。不但文學作品描寫所謂剎那間大徹大悟的情節比比皆是,就連不少策劃公司,也以幫助客戶實現「從99度到100度的飛躍」為賣點。

  但現代格式塔心理學通過實驗證明,任何頓悟必須以有明確的思考問題為大前提,同時,頓悟要求對此問題經過長期、認真甚至艱苦的思考。

  也就是說,沒有「漸悟」,就沒有「頓悟」。如果不是持續加熱,水根本就燒不到99度,又何來最後那「從99度到100度的飛躍」呢?成功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如果沒有持續行動,就沒有足夠的量,就一定不會有最後那一度的飛躍。

  如果把職場比作一口大鍋,我們就是鍋里的水。那最後一度的飛躍當然是無比愉快的,但之前從0度到99度的漫長燒煮煎熬,卻是這一切的基礎。在這個過程中,成功者所必須具備的素質,如自信、堅定、忍耐等等,必須培養出來,才能紮根在你身上成為人格特質。如果沒有這個經歷,就算你機緣巧合成功了,也只是一時成功,不一定哪天就可能從成功的寶座上滑下來。

  正是在這個從0度到99度的燒煮煎熬過程中,絕大多數人放棄了,甘於沉淪。其實他們不知道,除非跳出這口大鍋,否則他們只不過是換了一種被煎熬的方式。

  比爾·蓋茨曾說:微軟的成功,不是因為自己做了什麼了不起的事情,而是因為絕大多數競爭對手做得相當差。戰爭年代的毛澤東,不斷教育官兵:勝利往往源於最後五分鐘的堅持。

  職場上也一樣。只要你比別人做得好一點,堅持得久一點,時間能讓你得到你想要的東西。這就是俗稱的「剩者為王」。

  有些人習慣於不滿意就跳槽,但跳的時候一定要明白:根據職業發展規劃,讓跳槽幫助自己走向職業發展的下一階段,才是最好的跳槽,否則,如果只是單純地逃離不滿意的環境,很可能會「才出虎口,又入狼窩」,導致反覆跳槽。最要不得的,是不分專業、不分行業盲目跳槽,這是人生的最大浪費。人的職業發展,或者是沿著專業的方向發展,或者是沿著行業的方向發展,不能在不同的專業或者行業之間跳來跳去。人生最大的浪費,是選擇的浪費。即使是一個天才,要成為某行業或專業的頂級人物,一般也要花費8~10年的執著努力,從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擁有別人不具備的優勢。職場遊戲中,一遇到困難就不玩了的人,哪行哪業都沒有深入進去,什麼都會一點,但什麼都不精通、不專業,只好一直做不需要精通的初級工作,結果肯定一無所獲。

  小文以前在外企工作,後來被事業機會所吸引,跳槽到一家民營企業。很快,小文就發現新環境與以前的外企大不相同。沒有人聽她的意見,沒有人願意多做一點事情,同事們的觀念意識沒有到位。小文的工作需要其他組的人配合,而他們不認為這是自己該做的,非要等領導壓下來才做。小文發現,這裡個人發揮空間很大,但管理隨意,人為因素也很大。她做得很不開心,辭職又有點不甘心,不走又覺得環境實在不適合。後來小文想清楚了,決定還是留下來積極地做事情。一方面,她非常看好該行業以及該品牌的前景;另一方面,崗位也是她喜歡的,能夠在工作中得到滿足,哪怕這種滿足目前還只是沉浸在自我欣賞的層面。10個月後,她覺得自己適應了新公司的風格,發現自己在人際交往與能力的全面性上,都有了很大提高。

  小文的際遇並不少見,她的抉擇是正確的。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企業,所以,只要你所在的企業還在向上發展,還能讓你的能力有所成長,那麼就再忍一忍,多去看工作中積極的一面。跳槽可能會增加收入,但這種個人收入的增長,與一家企業由小到大給員工帶來的收入增長是無法相提並論的。例如李嘉誠的秘書洪小蓮,幾十年來一直追隨李嘉誠,她從幾千元的工薪族,做到身家上億的工薪族,享受的是公司成長的長期回報。這種回報並非是因她個人的學識和經驗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而得到的等價交換,很大程度上僅僅因為她忠誠待在這趟車上。

  卓越是練出來的

  有人說:我腦子聰明,不需要像智商平平的人那樣勤奮,工作一樣幹得好,而且花的時間還少。我的回答是:聰明而不勤奮,可以過得舒服,但一定不會有大的成就。如果要做更大的事,光靠聰明是不夠的,還要決心、毅力、格局、氣度、勇氣,而其中許多特質都是聰明人所不足的。而且,聰明人在順境時一般都表現不錯,但遇到逆境,往往會堅持不住。而持續努力的人,卻不會被環境影響,反倒埋頭堅持做好自己能做好的事。所以,在一個盛衰循環之後,那些聰明的人和聰明的企業,往往會被那些不聰明卻持續努力做正確的事的人和企業所淘汰。

  《財富》雜誌報道:他們的研究表明沒有人是天生的公司總裁或者天生的象棋大師。只有通過多年大量勤奮的工作,才能取得巨大成功。不僅僅是努力工作,而且是做某種非常困難和艱苦的工作。例如,巴菲特以有條不紊和長時間研究潛在的投資目標的財務報表而出名。缺乏天分沒有關係——天才與建立偉業沒有多少或者根本沒有關係。

  在幾乎每一個領域,多數人開始學得很快,然後慢下來,最後完全止步不前。但是少數人在幾年甚至幾十年中一直在提高,取得了傑出成就。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教授安德斯·埃里克森說: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是,為什麼有的人怎麼能不斷提高?答案始於對許多領域出類拔萃者的連續觀察。從1993年埃里克森和兩個同事發表了一項重要論文以來,全世界的科學家進行了幾十次研究,其中有許多集中於體育、音樂和象棋,這類項目的表現比較容易在一段時間內進行衡量並以圖表表示,但是也對包括商業在內的其他領域進行了大量研究。

  第一個重要結論是:不努力,誰也不會取得傑出的成就。想像你發現自己在某個領域具有天賦,一開始就超群出眾——這是一件美事,但是不會成為現實。大量證據證明,甚至最有才藝的人也需要大約10年的勤奮努力才能成為世界級的人物,研究人員把它稱為10年定律。那麼對16歲就成為象棋大師的博比·費希爾,該怎樣解釋呢?10年定律是適用的——他此前進行過9年的集中強化學習。正如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約翰·霍恩所說:「10年定律是一種非常粗略的估計,多數研究人員認為這是需要的最低限度的時間,而不是平均需要的時間。」在音樂、文學等藝術領域,精英們甚至需要二三十年的經驗才能到達他們的頂峰。

  所以,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取得傑出成就的,成功需要大量艱苦的工作。然而這還不夠,許多人數十年辛苦,仍然未能取得傑出成就,甚至沒有取得重大進步。那是缺少了什麼?他們缺少有意識的練習。任何領域的佼佼者都是那些把大部分時間用於「有意識的練習」的人。這種活動具有提高水平的明確目的,有超越自己能力的目標,提供對結果的反應,涉及高水平的重複練習。

  在許許多多領域都可以找到這方面的證據。埃里克森和他的同事對20歲的小提琴手進行了研究,最好的一組一生中有意識練習平均為10000小時,下面一組平均為7500小時,再下面一組為5000小時。在外科手術、保險推銷以及幾乎所有體育項目上也都是這樣。有意識練習越多,幹得越好。

  許多頂尖運動員因為極其嚴格的日常訓練而名揚世界。在籃球方面,邁克爾·喬丹的強化訓練超越了已經很艱苦的球隊訓練。在橄欖球方面,創紀錄的接球手傑里·賴斯曾被15個隊拒絕,他們認為他動作太慢。他勤奮練習,最終使其他隊員難以趕上他。泰格·伍茲也是一個典型。他的父親在他一歲半時就教他高爾夫球,鼓勵他多練習,到他18歲成為美國業餘錦標賽最年輕的冠軍時,他至少已經練習了15年。他從不故步自封,每天花許多時間訓練。菲爾普斯從11歲開始就朝著奧運會的目標進行極其艱苦的訓練,基本上沒有什麼正常孩子的娛樂。每周要在水裡游上100公里。365天,菲爾普斯每天都要在游泳池裡接受訓練,即使聖誕節也不例外。

  科學和趣聞似乎完全支持「有意識的練習」是傑出表現之源。然而經商怎樣練習?實際上,商業的許多事情是可以直接練習的。陳述、談判、評估、解釋財務報表,這些都可以練習。但它們不是創造優異經營業績的最根本因素。要有傑出的業績,就必須在捉摸不定的環境中,在信息不完全的情況下,與其他人商談,尋求信息,作出判斷和決定。這些也能練習嗎?能。

  它涉及怎樣去做你已經在做的事——在工作中練習。這要求進行一些重大改變。首先是給任務確定新目標:不僅是完成任務,而是要做得更好。任何人在工作中做的任何事,從最基本的任務到最令人激動的事,都是可以改進的。

  用這種思想武裝頭腦,人們就會以新的方式投入工作。研究表明,人們會對信息進行更深入的處理,更長時間地保存它們;要求得到更多有關他們工作的信息,尋求其他視角;有比較長遠的觀點,不只是在做某件工作,而是明顯地努力在更大的意義上做得更好。

  對多數人來說,工作是努力的,但是沒有作出更大的努力。額外的幾步太難太苦了,似乎永遠做不到。也許我們不能期望多數人都能取得傑出的成就,因為它的要求太高了,但傑出的成就不是為少數人預先保留的,每個人都有機會。

  第二個特點:善用資源

  持續的行動和超人的勤奮,都是成功的必要條件,但僅憑這些,也未必能夠成功。一天只有24個小時,對所有人都一樣;由於時間的限制性,再勤奮,也會有個上限。

  成功者為了超越時間的限制,在勤奮的基礎上,還懂得利用資源。古語道「名師出高徒」,有些心高氣傲的人對此不服:我沒有「名師」,我也要憑自己闖出一番天地。這種志氣是好的,但客觀事實是,名師就是一種資源。名師身上沉澱著無數時間和精力所積累起的專業知識、豐富經驗和深厚的人脈關係,弟子只要學習、掌握和利用,這些資源就能化為己有。

  古今中外,同學、同鄉、同事,都是人生經歷的原始資源。一個人如果不重視這些資源,不喜歡持續保養這些資源,可能會通過自身努力成為專家型人才,但很難成為成功的管理者或創業者。事實上,走專家型道路,如果開始時有人引領,出成果的時間也要快得多。

  很多人以為,自己那麼努力也辦不成的事,別人辦起來肯定也要費不少心血,請別人幫忙,就是給別人添麻煩。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世界上的事,難易都是相對的,有些對你來說很難的事,頭破血流也闖不過關的事,對另一些人,可能只是一句話的事,甚至於連一句話都不用,只需抬一下眉毛。

  有的人抱著「萬事不求人」的想法生活,不是沒遇到困難,而是低不下頭、抹不開面子、話到嘴邊就是吐不出來。正應了老話「上山打虎易,開口求人難」,最後咬咬牙,還是自己扛了。這樣的人,註定是不會有大成功的。

  要想成功,就要善用從目標倒推:我要實現某個目標,需要哪些資源?誰擁有這些資源?如何讓他幫我?如果我無法直接影響此人,誰能影響此人?我又如何讓這個能影響人的人來幫我?這就是「有意識地創造資源」,或者叫「整合資源」,古人稱之為「用非所有」。

  仍以唐駿為例,20世紀90年代初期,正值中美關係的霜凍期,兩國的文化交流很少。在美國的中國人思鄉心切,一些國內演藝圈的朋友開始搞起了「中美文化民間交流」——把國內明星拉到美國「走穴」。

  唐駿回憶說:「1993年,我此時手裡已有些資本,便瞅準時機,和國內演藝圈的朋友合作,把姜昆、宋祖英、黃宏、蔡國慶等中國一流明星都請來美國演出。在我的計劃里,這些中國藝術家將去美國十大城市進行巡演。我非常看好這個市場,把做軟體公司得到的所有利潤都投了進去,在美國所有的華人媒體上都做了廣告,把巡演城市的所需場地全部辦好。我認定這是一樁穩賺不賠的事情。

  對於中國演員來美的簽證問題,我付了近2萬美元律師費,委託洛杉磯極有名的一家律師事務所去辦。他們向我保證絕對不會有任何問題。離第一場演出還有10天,我已經付清了所有場地的費用,總共10場演出的門票也已賣出了上萬張。這時我突然接到姜昆從國內打來的電話:儘管有那家洛杉磯的知名律師事務所出面,但所有中國演員的簽證,還是被北京的美國駐華大使館簽證官拒絕了。

  這個突如其來的消息,對我來說不啻于晴天霹靂。我簡單地計算了一下可能的損失,僅廣告費加場地費就有幾十萬美元打了水漂。更可怕的是,已經賣出去那麼多票,遇事就喜歡起訴的美國人肯定會告我商業欺詐。我不僅面臨傾家蕩產的窘境,甚至會有牢獄之災。就剩下10天時間,我還能做什麼?

  在出過一身絕望和恐懼的冷汗之後,我開始冷靜地思考有無解決危機的方法。根據我的日常觀察,美國各級議員在社會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忽然靈機一動,給加州的54個眾議員和2個參議員寫信,我在信中寫道:

  作為您忠實的選民和支持者,我特別關心您和您的同僚們提倡的法律法規。你們提倡並且一直在實施的法律精神之一,就是特別重視對下一代的教育。你們認為下一代是你們生命的延續,同時也是美國的未來。這也是我和所有善良的人們投票選你們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

  這次我邀請了許多來自東方文明古國的歌唱家和藝術家來美國演出,促進中美文化交流,但不知為何,他們的簽證至今仍未簽下來。錢的損失對我來說不是問題,可是我和我的同事們接到很多小孩子的電話,他們問我:為什麼這些藝術家來不成美國了,美國不是很民主嗎?

  我真的找不出理由來回答他們,我又不想找理由來騙他們,請您給我一個解釋好不好?

  在信的末尾,我還告訴他們,如果幾天內收不到回信,我會把這封信抄送到《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等大報紙備案。寫完以後,我把這封信列印了56份,抬頭的議員姓名和我自己的簽名用筆手寫,每封信貼上31美分的郵票寄了出去。

  這封信發出後,果然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些議員立即給美國移民局、白宮辦公廳,甚至給當時的總統柯林頓寫信,將我遇到的麻煩加以轉述,請他們調查一下。這些機構,包括總統本人在內,最怕議員找麻煩,所以紛紛發傳真到北京駐華使館詢問這件事。試想一下,如果你是使館的簽證官,一下子收到這麼多有關同一件事的詢問,肯定覺得這家公司來頭不小呀。

  但簽證官不會當即承認錯誤,那樣他就太沒面子了。他給我發來一份傳真:現在我正重新審閱貴公司的申請,按照美國的簽證政策,只有世界上最優秀的演員才能到美國進行商業演出,但您的資料中沒有提供足夠證據說明這些人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演員。

  收到傳真,我意識到,他是在找台階下。我在回復的傳真中採用了這樣的說辭:中國有11億人口,真正會說相聲的只有6個人,其中姜昆是最好的,所以全世界說中國相聲最好的就是姜昆。中國湖南有一個少數民族只有53戶人家,其中能唱本民族歌曲的只有3個女孩子,唱得最好的叫宋祖英,所以她是演唱那個少數民族民歌的當仁不讓的世界第一人。對每個演員,我都找出了諸如此類的理由,接著就把這份『證明文件』傳真了過去。不到兩個小時,簽證官給我回復:經過判斷,他們確實是世界一流演員,簽證即刻發給他們。

  後來,我到了微軟,很多中國人向我訴苦,他們的父母申請來美國,簽證往往被拒簽。我又把這招教給他們;只要給西雅圖當地的議員寫信,他們的秘書就會打電話給大使館,沒有一個簽不出來的。寫一次信,成功一次,我至少幫助了十幾個微軟的中國員工。」

  唐駿總結說:「遇到這樣的困難,中國人想到的第一個辦法是,能不能通通關係,找找什麼親戚、朋友是移民局的;如果找不到關係,多半會一籌莫展。而日本人可能會教你,再堅持不懈給大使館發幾封信,反覆聲明重要意義。但這樣肯定也行不通,因為美國人的性格絕對不會輕易否定已經作出的決定。但根據我對美國的了解,美國從表面上看是政治家們在主導,實際上最終是由選民來決定的。我以一個選民的身份和議員進行交涉,政府部門必然會非常認真嚴肅地來幫助我處理這件事情。這次經歷令我變得『狡猾』起來,做任何一件事情我會先看我身處何處。我知道什麼時候需要依靠自己的勤奮和努力,什麼時候需要另闢蹊徑打通關節,以及更重要的,我知道如何利用周圍的資源來尋找機會。」

  第三個特點:策略實施

  「相馬不如賽馬」,但如果連上場比賽的機會都沒有,又從何證明你是千里馬呢?所以,有才能的人,要善於給自己創造展現才能的機會。

  陳子昂是初唐著名詩人,他年輕時從四川老家到長安謀求出人頭地的機會,豈料十年過去,仍無人賞識,籍籍無名。然而一個偶然事件激發了命運的轉折。

  據唐朝李亢的《獨異志》記載,有一天,陳子昂在街頭散步,恰巧看見有人在路邊出售古琴,要價百萬,幾百人在那裡圍觀。長安城裡很多豪貴之人也趕來察看,但因為無法判定此琴的價值而不敢貿然購買。陳子昂靈機一動,從眾人中走出來,大聲說:「我買了!」在場的人全被震住了,都問他:「你買來幹嗎?」他回答:「我琴藝非凡,當然是買來彈的。」人群里就有人起鬨:「那你彈給大夥聽聽啊。」他說:「行!我住在宣陽里,明天我辦一場盛大酒會,專等各位過來賞琴。而且,請各位不但自己來,還請你們邀請所認識的知名人士一起來。」在場豪貴之人無不答應。

  第二天早晨,陳家就聚集了一百多人,都是當時的知名人士。陳子昂大擺宴席,美食美酒俱備。吃好喝好後,陳子昂捧起古琴,眾人安靜下來,他說:「我陳子昂雖無二謝之才,但也有屈原、賈誼之志,自蜀入京,攜詩文百軸,四處求告,竟無人賞識。這把古琴,在我看來,只是下等樂工所制,我不屑彈它!」說罷,高高舉起,摔在地上,古琴當場斷裂。在眾人的驚呼聲中,陳子昂將自己的文章「遍贈會者」。眾人為其舉動所驚,再見其詩作工巧,爭相傳看品評,「會既散,一日之內,聲華溢都」。陳子昂的大名迅速傳遍京城,作品迅速走紅。時人對他作出了這樣的預測:「此人必為天下文宗矣!」陳子昂的才華得到了上層人士的賞識,他也因此步入宦海。

  事實上,陳子昂的才華還達不到「天下文宗」的高度,時人對他評價前後反差如此之大,只能說明一個道理:再好的才華,無人賞識,就等於沒才華;再普通的才華,給你舞台,給你燈光,給你掌聲,你就成了天才。

  這個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一般人總認為陳子昂運氣好,又善於抓住機會,才一舉成名。我看不然,這分明是陳子昂自己布的一個局。我懷疑那把古琴、賣琴者甚至人群中的起鬨者,都是他事先安排好的,整個故事的發展,都在他預料和掌握之中。

  我們不要寄希望於自己撞到大運。所謂一朝成名,都是將長期積累的實力,通過策劃的機遇或偶然的機會,以一種耀眼的方式顯現出來。

  條條大路通羅馬,當一條路無論如何勤奮也走不通的時候,就要及時地嘗試另外的路。有一個銷售高手B君講過自己的親身故事。某客戶發布改建項目招標,B君所在企業也被邀請參加。這個客戶此前已經與一家廠商合作了20多年,關係非常好,別的企業根本沒有機會中標。他判斷被邀請去完全是因為他所在企業產品價格高,可以幫忙抬價。那家廠商的銷售人員大概覺得勝券在握,也公開聲稱:「這次你們都不要來了,我們早就把關係做死了,你們跑來也沒機會。」

  B君本來準備放棄,聽了這話,又不服氣。思索了很久,終於想出一個法子來突破困難的局面,雖然不一定成功,但可以一試。原來,這個客戶的董事長從來不與任何廠家接觸,之前的採購都由副總負責,副總和採購部門鐵定要支持老關係廠商。B君的法子就是促使董事長干預此次採購招標,把水攪渾,從而渾水摸魚。

  B君安排了幾個銷售員,分別到參加投標的幾個廠商所在城市。在開標前一天,大家分別用當地電話打了客戶董事長的手機,內容都是一樣的:「聽某廠商的人說你們公司這次招標已經內定他們了,你們這樣對我們不公平啊,你們買不到最好的產品,這樣投標也沒意義啊!」董事長當然解釋:「沒有這回事!我們招標都是公平、公開、公正的。你們放心投標吧!」

  開標當天,客戶現場來了三個人,董事長、副總和技術工程師,採購部門的一個沒來。技術工程師由於之前一直沒得到老關係廠商任何好處,所以沒有太多傾向。經過3小時開標答疑,B君所在的企業中標。

  變換主題,尋找亮點

  在一家以業績為導向的公司里,全國幾十家分公司由於種種主客觀原因業績相差很大。既然以業績為導向,業績差的分公司日子自然不好過,對當地負責人的信心和職業前景的打擊也非常大。如果較長時間內仍然不能提升業績,當地負責人遭解職的命運幾乎是一定的。

  有一個分公司,業績已經連續幾個月全國倒數第一,負責人焦頭爛額。雖然他對自身能力與市場前景仍有信心,但因為業績本身有一個趨勢,趨勢一旦形成,在沒有特殊外力推動的情況下,短期內是很難突變的。他不想就這樣灰溜溜地被企業趕走。苦思冥想之後,該負責人放棄了短期內抓起業績的幻想,決定另闢蹊徑爭取時間避免解職。

  他向總部彙報:經過細緻調查,業績低迷的原因是當地經銷商相互拆台搗鬼。他在報告中提出:為了市場能長遠健康發展,必須大力整頓當地經銷商,為此已經犧牲了幾個月的業績;此事目前已經初見成效,當地所有經銷人員目前思想統一,非常信任企業,都願意儘快搞好市場。為了證明自己的報告,他還抓到幾個經銷商的小問題,全部解除了經銷協議。經過一番宣傳,加上有上級支持,總部果然認同了他的做法和思路,同意再給他幾個月的時間彌補業績。此時,業績也已經降到無可再降的地步,開始慢慢回升。他抓住這點,力證自己工作得法,思路有效,順利地度過了職業危機。

  該經理並沒有到此為止。他明白業績雖然回升,但比起其他城市來,還是差得太遠,於是他抓住業績回升的有利時機,不懈地利用各種機會宣傳自己的理念,居然最終打動高層領導,成立了一個市場監督部,他就任主管。不僅徹底解決職業危機,還使職業生涯更升一級。

  怎樣讓老闆採納你的建議

  任何一家企業,站在外面看再好,進去之後,都會發現很多問題,你也許會忍不住指出這些問題,其實,在你之前,早有人指出多次了,你無非是再多指出一次。然而指出問題並不等於解決問題。如果指出問題的語氣不對,還會惹人反感。有些人會好一些,除了指出問題,還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但自己覺得了不起的建議,向領導彙報了,領導要麼不置可否,要麼誇兩句,根本不實施。有些人就會鬱悶,覺得千里馬不遇伯樂,以後乾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混下去,心態一壞,把自己的職業前程也耽擱了。

  其實領導擱置你的建議是很正常的。好的想法是一毛錢一打,真正無價的是能夠實現這些想法的人。你應該去做一個能夠實現好想法的人,而不應僅僅站在旁邊提建議。所以,職場上正確的做法是不抱怨也不提建議,先埋頭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進行一些實質性改進。如果實踐證明你的想法是對的,你再去提建議,並附上能夠證明你的建議可行的那些實質性改進成果。這時候,老闆不採納你的建議的可能性非常小。一旦採納並實施,你自然能夠獲得機會進一步施展才華,職業生涯也會步入新階段。

  唐駿以普通軟體工程師的身份進入微軟五個月後,通過勤奮縮小了和同事的差距,工作開始有餘力了,便開始考慮如何獲得屬於自己的機會。經過觀察,他決定從改變Windows軟體的基本開發模式入手。當時,微軟都是先開發英文版,再將英文版移植到其他語言版本上去。這種模式,使其他語種版本的上市時間,要比英文版晚1年,著實貽誤商機。

  唐駿認為這種Windows多語言開發模式是錯誤的,同時他還注意到,有很多人都發現了這個問題,甚至有不少人向經理提交了書面解決方案,這些方案共有80多份。

  唐駿自己開過公司,所以深知僅提出問題而無解決方案的人會讓老闆反感,認為是挑刺;對既能提出問題又能提出解決方案的人雖然會有好感,但一般不會重用。老闆信任的,是能提出解決方案,還能證明方案可行的人。所以,唐駿發揮勤奮的特長,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時間將自己設計的開發模式進行實驗論證,並得到了完全可行的結果。然後,他寫了一份書面報告,將新方案和新程序都放在報告中。他的模式立刻就被微軟採用,公司很快調派了資金和人手,讓他領頭組建了20人的團隊,完成新模式的內部培訓推廣。順理成章地,唐駿也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工程師,一躍成為微軟總部WindowsNT開發部門的高級經理。

  循序漸進才是根本

  講了這麼多施展手段巧妙成功的故事,並不是鼓勵大家把注意力都放在琢磨如何「一鳴驚人」上。畢竟生活是由大量的普通事件和大量的平凡時間構成的,我們成長的常態也是循序漸進,要逐漸積累實力,用一個一個小小的成功來構建上升的階梯。否則,就算你機緣巧合一鳴驚人上去了,平凡而普通的日常工作仍將把你打回原形。

  小張是一個有靈氣的人,進入廣告公司的時候,構思的出來的作品最漂亮,有些創意可圈可點。談到職業規劃,他也志向遠大。所以,同時入職的一批新人當中,公司比較看好他,認為雖然有點稚嫩,但有潛力、有悟性、有志氣,成長空間大。

  對於新人,公司有一套培養計劃,從小事雜事做起,從製作職位做起。這是對新人的愛護,也是循序漸進、按部就班的培養過程。可是小張不這麼想,進公司沒幾天,就大張旗鼓來做他的「飛機稿」(指沒有客戶、自己隨意創作的廣告或者沒有通過客戶確認的廣告,不能出街,自然無法接受實踐檢驗;但因為創作沒有限制,自由度很大,出彩的可能性也大,一般以參賽為目的)。

  小張的作品當然還沒有拿獎的實力,但公司依然很支持,讓資深人士指導,並在會議上加以表揚。小張自己也幹勁十足,經常加班。但是,對交給他的那些能看見真金白銀的業務,小張的態度就截然相反。大概是覺得大材小用吧,到手的活兒,恨不得馬上就完成丟到一邊,好繼續進行他的大師夢想。而現實卻是,鮮花掌聲獎盃都還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作為一個新手,首先面對的都是一些小單,而且更多的是學習製作方面的知識與技巧,有些枯燥刻板,但卻是基礎。

  公司給小張的第一個任務,是做一個簡單的排版,小張弄了1個小時還沒搞定。這時客戶突然來了,馬上就要定稿輸出,於是老闆馬上安排有經驗的設計師來完成。活兒並不難,其中一些是技術性問題,新手不懂,邊看邊學,一下子就明白了,可小張卻閃到一邊看雜誌去了。此後小張開始不斷犯錯,昏招迭出,能犯的低級錯誤,他基本都犯。做一本畫冊,不是封底的企業名稱弄錯,就是電話號碼弄錯;布置一個會場,主席台上的台卡放錯,讓人哭笑不得,無計可施。出錯給公司帶來的經濟損失,他幾個月的工資都不夠賠,更重要的是,公司聲譽遭到了極大的損失。

  漸漸地,同事們都不願跟他在一個組做事,因為他根本就不在這些地方多花心思。不久,小張連招呼也不打突然從公司辭職了,臨了只有一句:「我要尋找一個更大的發揮空間。」他覺得是公司抑制了他的創作能力。兩年多過去了,他輾轉幾家公司,也依然還只是個普通的設計助理,飛機稿倒是越來越厚了,只不過離獲獎還是那麼遙遠。

  與小張同期進公司的小劉,是中文系的才子,單就文字功底而言確實不錯,所以也有點自負。老闆跟他講文字校對的重要性,他雖然不說話,但滿臉都是不以為然,彷彿在說:「難道我還會寫錯別字?」結果,方方正正的宋體字給他上了一課。

  一天,他把反覆修改近十次的最後定稿文案交給設計重新排好。這時,已經是晚上10點。校對一遍之後,他就簽上了自己的大名。他的組長接過來一檢查,幾百字的文案里就有兩個錯別字,還有一個錯用的標點。事實為證,小劉老實了。小劉是個聰明人,馬上接受這個教訓,此後他校稿再也不馬虎,拿支筆,一個字一個字地核對,遇到拿不準的地方,還向其他人請教。

  由小見大,一些小事就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成長空間。小劉在其他事情上學得也特別快。公司在做的案子,他都留意地學,同時還和外面已經出街的作品比較;與客戶開會,安排他做會議記錄,他就特別細心地拿本子記下雙方的討論和交鋒,會後不僅提交一份詳盡的會議紀要,還會整理出自己的一套學習筆記。在新人里,小劉是成長最快的一個,還不到三年時間,他已經積累了不少成功案例,並且擔任了公司創作部一個小組的組長,待遇不錯,客戶的評價也不錯。

  小張這種人,職場中並不少見,我稱之為得了「渴望暴富症」。這種人往往自視甚高,認為自己可以超越成功的規律,因此不屑於做小事,沒有耐心與毅力,不願意長期積累,結果是與成功背道而馳。生活中也有大量這樣的人,看見什麼熱就跟風,看見中大獎的機會就去試,卻在彩票、股票、生意等方面屢戰屢敗。

  其實,看準某項事業,紮下根來踏踏實實地做,從小到大,從少到多,才是正道。可是這個世界誘惑太多了,能剋制慾望的人卻不多,即使許多風雲一時的企業,也往往因此而倒閉。三株集團總裁吳炳新曾語重心長地對血氣方剛的巨人集團總裁史玉柱說:「不該掙的錢別去掙,天底下黃金鋪地,不可能通吃。」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兩個人後來分別成了中國企業家中因「超常規擴張」和「超常規多元化」而失敗的典型。

  人人都想走捷徑,很多人忘記了「慢就是快」的道理。連自己的本職工作都做不好,憑什麼走到更高的一級台階上去呢?人的提升,在於能夠適應更高的要求,擔當更大的責任,然後,才能談到更大的權力、更好的報酬。耐心執著地做正確的事,才能得到最大的回報。


推薦閱讀:

對真愛的執念,成功毀掉了第一批剩女
「表」彰成功
田鵬穎:中國道路的成功之道
人際關係網是你的成功之路
家庭教育:成功孩子的背後,都站著這樣4種父母

TAG: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