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粵港澳大灣區置業指南,給未來留個「暴擊」的可能!

5月16日,國家發改委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正在做最後修改,出台在即。

5月24日,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立法會質詢時表明,大灣區規劃即將發布。

風從東南起!

1

粵港澳大灣區是珠三角城市群的2.0版本,是國家戰略級版本。

所謂的粵港澳大灣區,就是珠江口兩岸的「9+2」城市群。包括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再加上深圳、廣州、珠海、中山、惠州、東莞、肇慶、江門、佛山這9個廣東省內城市。

乍眼一看,怎麼這麼熟悉?

仔細一看,這特么不就是珠三角城市群么!不就是換湯不換藥的換了個殼,這就準備收割我們了?

的確,粵港澳大灣區的初代版本就是珠三角城市群。在過去的幾年間,這個城市群塑造了一個經濟奇蹟——

他們用不足1%的國土面積,不足5%的人口總量,創造了國內生產總值的13%!

但與此同時,也暴露了兩大問題。

第一,珠江口東西岸的經濟進化極端不平衡。

珠江口東岸的東岸,在早期背靠香港,承接香港的產業轉移,中期深圳主導產業升級和轉型,直至現在整個珠江口東岸形成了以深圳和香港為中心的完整產業鏈。整體指標上不僅總量大,增速快,而且產業互補,融為整體。

但珠江口的西岸,因為伶仃洋的茫茫阻隔,在早期無法享受香港產業轉移的利好,而毗鄰的澳門產業又以博彩、旅遊為絕對主導,無法形成輻射紅利。所以肇慶、江門、中山這些城市,在起步上就晚了一步。而中期深圳轉型後,再次因為交通和距離區隔的原因,無法融入以深圳為核心的產業圈中。

最終,導致了粵港澳大灣區內部,珠江口東西岸兩側的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極端不平衡,或者說是粵西拖了後腿。

第二,港澳與內地的經濟有割裂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協同。

原因有很多,好聽點的原因有經濟制度的不統一,也有當時的基建水平太差,沒有交通互聯,支撐不起來協同發展。

但在我看來,最根本的原因只有一個——

「過去,你太窮」

在過去一旦全面對接,香港能否反哺起整個珠三角大區域的經濟尚是未知數,但內地的人和公司大概率會一窩蜂的扎進香港的懷抱。

79年深圳特區成立,深圳號稱5萬人,結果一大半都逃到了香港,因為當時香港的經濟規模是深圳的600倍。

港珠澳大橋早在1983年就有提議,但是香港對這件事兒始終缺乏積極性,究其原因還是修橋對於香港的意義在哪裡?內地這麼窮,修了橋,這群窮鬼不是又要跑到香港來了。

在過去一旦全面對接,香港能否反哺起整個珠三角大區域的經濟尚是未知數,但內地的人和公司大概率會一窩蜂的扎進香港的懷抱。

是否協同不知道,但肯定會有逃離!

在過去,珠三角城市群的經濟協同是市場行為,或者說是成本倒逼行為。

香港產業成本高,就向深圳轉移,深圳崛起;深圳經濟轉型,產業成本高,就向東莞、惠州轉移,東莞成為製造業中心……

因為是市場行為,導致產業轉移和經濟協同一旦遇到成本更高的限制阻隔,就會立即停止,比如伶仃洋和珠江口就區隔了粵西。

因為是市場行為,導致一旦經濟差和落差感出現,也會戛然而止,比如香港自我封閉。

於是,珠三角城市群的瓶頸就出現了。

粵港澳大灣區就是從國家戰略層面打破市場行為的瓶頸!

2

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戰略行為,是一帶一路的前沿陣地,中國經濟和產業升級的橋頭堡!

關於粵港澳大灣區的目標就是,躋身全球四大灣區,並位於前列。

從目前的經濟指標上看,粵港澳大灣區在面積、人口、GDP規模/增速、旅客吞吐量、港口吞吐量上處於領先優勢,但產業結構、人均GDP、創新能力上還有較大差距。

上面談到,市場行為導致的桎梏和瓶頸已經出現,下面該國家戰略出手了!

一、粵東粵西缺乏交通互聯?修橋!

過去的東西互通的唯一通道就是虎門大橋。從珠海、中山到深圳需要北上繞行東莞和廣州,幾乎每天都在擁堵。

現在跨伶仃洋上有四座大橋在施工——虎門二橋、深中通道和港珠澳大橋。

虎門二橋是為了疏解虎門大橋的交通壓力,預計2019年下半年通車;

深中通道直接對接中山和深圳前海,預計2024年通車;

港珠澳大橋連接澳門、香港、珠海、深圳,珠三角地區兩大特別行政區和兩大特區連為整體,預計2018年年底通車。

二、城市間缺乏經濟協作?產業定位互補!

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定位▼

香港是毋庸置疑的金融中心,將擔當起大灣區金融國際化的出口;

深圳是科技創新中心,是大灣區生產力升級的重心;

廣州是企業總部中心和貿易中心;

東莞、中山和佛山是電子製造業、科技製造業中心;

惠州作為全國十大宜居城市之一,將作為深圳的衛星城,承載居住功能的轉移;

江門和肇慶擁有廣袤而廉價的土地以及低廉的人力成本,將作為大灣區傳統製造業的承接地;

珠海和澳門,大概率將剝離工業和產業屬性,蛻變為純粹的旅遊休閑中心。

未來的大灣區將擁有一個世界級的金融中心(香港)、一個世界級的高科技中心(深圳)、四個世界級的生產基地(東莞、惠州、佛山、中山)、一個世界級的教育中心(五所世界排名前100的大學)和世界級的物流和運輸樞紐(世界物流量最大的灣區,三個世界排名前15的港口、一個世界貨運排名第一兼國際客運連接度世界前三的機場)。

粵港澳大灣區通過大交通體系、產業定位互補體系和政策協同體系,凝結成一個整體。這是一個要拿到國際上跟紐約、東京、舊金山「剛正面」的國家戰略。

3

關鍵的來了!

普通人如何參與到這場國家戰略級別的紅利中去?

這是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各板塊的房價分布圖▼

通過這張房價分布圖上能明顯看出兩個趨勢——

第一,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均價不算過高。

廣州南沙、佛山、東莞鳳崗、松山湖基本上屬於2字頭,惠州中山均價在1.6萬上下,珠海斗門也就是1萬5,金灣在2字頭徘徊,至於江門和肇慶房價不過萬。

對比環杭州的2萬,環滬的1.8-2萬,以及長三角各種不靠譜的三四線城市均已達1.8萬的價格來說,大灣區目前的房價還是有一定的優勢。

導致大灣區有這個價格優勢的最主要原因就是——

珠三角地區是最早有調控壓頂的區域,早在2015年就已經有限購壓頂!

所以,深圳、珠海、廣州這三大龍頭城市的行情熄火最早,也就間接導致了其周邊的東莞、惠州、中山等城市也隨之啞火,目前的珠三角地區行情整體趨冷。

這些城市錯過了2016/2017年的兩年大行情,與之相對應的是長三角、京津冀、中部省會城市在這兩年中你方唱罷我方登場的集中暴漲了一波。

兩者對比之下,大灣區城市的價格優勢凸顯。

第二,粵西的價格遠低於粵東。

造成這個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上文所說的經濟和產業的落後,而經濟和產業落後的原因又是因為交通距離和區位限制。

最終出現了,粵西的江門和肇慶房價不過萬,甚至珠海西區的斗門和金灣與東南的橫琴和香洲還有2萬以上的單價差。

結合粵港澳大灣區的各片區價格和區域特質,從兩個角度為大灣區的置業進行初步排序(僅代表葫蘆娃個人觀點)——

投資價值角度(價差關係、交通輻射、城市價值、限購政策):

深圳>惠州、中山、珠海≥廣州、東莞>佛山、肇慶、江門……

首先深圳作為龍頭城市和核心城市,價值最大,但門檻也最高;

其次,惠州(惠陽)未來將是深圳的衛星睡城,有軌交加持,與深圳有3萬以上價差,而且不限購;中山有深中通道加持,與前海有5萬以上價差,但因為是公路交通,效率略低於惠陽;

爾後,珠海作為核心城市之一,斗門和金灣1字頭的均價,與香洲和橫琴比2萬以上價差,相對有價格優勢;

最後,廣州南沙很有價值,但限購門檻較高;東莞有產業和遠期軌交支撐,但價格略高。

居住價值角度(養老、環境):

珠海>惠州>深圳>廣州>佛山、肇慶、東莞……

珠海將連通澳門是未來大灣區的旅遊休閑度假中心,長期以來又是旅遊城市,整體的基礎配套較好,空氣質量和生態環境最好;

惠州大亞灣海水質量媲美海南,連續多年保持宜居城市頭銜,未來又有軌交加持;

深圳的城市基礎配套、城市管理水平以及空氣質量等綜合質素較好。

綜合以上兩大角度,我認為目前比較有價值的城市和片區有——

深圳、珠海(斗門)、中山(翠亨、火炬)、惠州(惠陽、大亞灣)

深圳綜合價值排名第一;珠海既能度假養老,又具備投資價值;惠陽有軌交輻射不限購,大亞灣是距離深圳最近的分時度假區,海水媲美海南;中山價差大,有深中利好。

4

最後,有兩句話送給大家。

第一,大灣區是目前價值最高的區域,或許沒有之一。

從未來規劃角度看,這是國家戰略;從產業支撐角度看,這裡有中國最完整的產業鏈條和最優質的產業基礎;從房價和市場角度看,這裡因為被打壓的最早,還有很大的市場空間。

第二,大灣區要學會擁抱負面,要有抄底思維。

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戰略,需要數十年甚至是幾十年發展,這是一個中長期投資。

站位長線投資的基礎上,要學會抄底,因為畢竟在大灣區巨大的規劃紅利衝擊下,時間足以抹平絕大多數的劣勢,低總價和低單價的項目反而擁有更大的溢價空間。

另外從短期來看,當大灣區規划出台後,絕大多數的客戶因為門檻的限制,反而更容易集中湧入那些低單價和低總價的項目。

甚至,在我看來,大家可以在上面的推薦城市和區域里,從大房企開發的價格最低的項目看起。

第三,窗口期很短。

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近期可能會出台,一旦規划出台,市場有極大的概率會上行。與此同時,大概率會出現限購加碼。

窗口期很短,甚至不足2個月。

這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開篇文章,從基本面上還原一個真實的大灣區市場。


推薦閱讀:

粵港澳大灣區:一個全球城市區域的形成和發展
正式簽訂協議,粵港澳大灣區終於從傳聞變為現實
粵港澳大灣區:如何從「舢板群」變成「超級航母」?
香港特首訪問粵港澳大灣區三城市
港珠澳大橋貫通 全長55公里為全球最長跨海大橋(圖) 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樑貫通 粵港澳大灣區呼之欲出

TAG:未來 | 港澳 | 粵港澳大灣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