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墨子:學者榮耀

作者:陳關榮 (香港城市大學)

2016年8月16日凌晨,中國成功發射了一顆以量子通訊實驗為主要任務的衛星「墨子號」,重新喚起了民眾對墨子的記憶。

墨子,名翟,春秋戰國時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據任繼愈先生考證,墨子是魯國人,生於約公元前480年,卒於約公元前420年。墨家是春秋戰國諸子百家之中人數僅次於儒家的一大學派。直到漢代初期,墨學還屬於「儒、墨、道、法、名、陰陽」六家之一,緊排在儒學之後。歷史上墨家的地位,《呂氏春秋·不侵》評說:「孔、墨,布衣之士也。萬乘之主,千乘之君不能與之爭士也。」但從漢武帝開始,統治者推行了董仲舒主張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使儒學成為中國社會唯一的正統思想,以至除道學之外,墨家和其他學派在漢朝之後漸漸陳跡湮滅。道學得以殘存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道家崇尚自然、主張清靜無為並反對鬥爭,因而從不危及歷代政權。

《莊子·天下》說,墨子「好學而博」。事實上,墨子成果累累,其學派思想不僅是中國哲學史的一個重要部分,而且包含了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能與古希臘文明相匹敵的科技萌芽,為諸子百家其他學派所沒有。墨家學派著作總匯是《墨子》,原有71篇,現存53篇,其中《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等4篇合之為《墨經》,是《墨子》的主要組成部分;再加上《大取》、《小取》兩篇,稱為《墨辯》。《墨子》系列著作是墨子的弟子門徒根據墨子講學筆記整理而成。

與其他學派截然不同的是,墨派除了講思想、講哲學、講道理之外,還做科學技術研究並動手進行實驗。蔡元培有評語說:「先秦唯墨子頗治科學」。《墨經》中也有記述:墨子「巧傳則求其故」,即他善於追本溯源,探求工藝技巧背後的科學原理。

比如光學,《墨經》列出8條基本原理。其中有關小孔成像的描述:「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於上;首蔽上光,故成景於下。」這一論述比亞里士多德在公元前350年的紀錄早幾十年,並且還提供了希臘人沒有做過的實驗記錄。直到在一千四百多年後,小孔成像原理才被物理學解釋清楚,並衍生出現代攝影技術。《經說》中還有關於光的其他準確描述,如折射:「景,日之光反燭人,則景在日與人之間」、影子長短與物體高低成正比:「景之大小,說在柂正遠近」、凸凹鏡面成像:「鑒,鑒者近,則所鑒大,景亦大;其遠,所鑒小,景亦小,而必正」,等等。2016年中國「墨子號」通訊衛星以這位古代學者命名,紀念他對光學的貢獻,實在是榮耀重歸,令人鼓舞。

又比如力學,《經上》記錄了墨子關於「力」的定義:「力,刑【形】之所以奮也。」意為,力是驅使物體運動的原因。他舉例說,把重物由下向上舉起,是由於有力的作用。墨子同時指出物體在受力時會產生反作用力。他關於「動」與「止」的描述,認為「動」是由於力推的結果,而「止」則是物體經一定時間後自行達到的運動狀態。不過墨子並沒有明確引入阻力的概念。這些事實表明,墨子已經表達了後來牛頓運動學和動力學的一些基本思想。《經上》記載有墨子的學說:「止,以久也」(力可以讓運動長久靜止下來)、「止,無久之不止」(靜止是沒有時間的運動)、「合與一,或復否,說在拒」(相反的力合而為一時會產生對抗)、「衡,加重於其一旁,必捶」(平衡槓桿再加重物的一邊必會下垂)、「均,發均懸。輕重而發絕,不均也」(髮絲均勻的話,懸重時不會斷;輕輕的重量就使髮絲斷開,是由於它不均勻),等等。

再比如聲學,墨子對聲音傳播進行過研究,發現井和罌(陶制罈子)有放大聲音的作用。《墨子》記載有墨子的主張:「令陶者為罌,容四十斗以上,固幎之以薄皮革,置井中,使聰耳者伏罌而聽之,審知穴之所在,鑿穴迎之。」他建議製造四十斗容量的大罈子,在壇口蒙上皮革,讓一個聽覺靈敏的人伏在其上測聽從地下傳來的聲音以確定敵人挖地道攻城的位置,然後便可挖地阻擊。儘管當時墨子還不可能懂得聲音共振原理,這個戰術案例表明他已具有相當豐富的聲學知識。

還有數學和邏輯學。墨子精心研究過數學、邏輯學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數學方面,墨子把點、線、面、體分別稱為「端」、「尺」、「區」、「體」,並給出它們各自的定義,還約定「端」是不佔有空間的,和後來的歐幾里得幾何異曲同工。《經上》說:「體,分於兼也」(部分來自整體)、「平,同高也「(兩平行線間距離處處相同)、「圓,一中,同長也」(穿過圓心的所有徑線長度相等)、「圓,規寫交也。方,矩寫交也」(圓是用規來畫一圈而成,方是用尺來畫一周而成)、「次,無間而不相攖也」(次是切,攖為割,即圓的切線不留空隙但不相割),還有其他一些當時頗為艱深的平面幾何結果。

邏輯學方面,《墨經》引進了「辯」的概念,即辨思和辯證。墨家邏輯綱要《小取》中說的「以名舉實,以辭抒意,以說出故」,便是「辯」的邏輯思維和推理過程。《墨辯》包含了關於思維形式、思維規律和思維方法的邏輯學詳細論述。梁啟超認為墨家邏輯可與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英國培根和穆勒以及印度陳那等多種學說相媲美。梁啟超對墨子頗有研究,著有《墨子學案》、《墨經校釋》等書。他指出:「在我國古籍中,欲求與今世所謂科學精神相懸契者,《墨經》而已矣。」他還指出,《墨經》是「世界最古名學[邏輯學]書之一」,其內容「與今世西方學者所發明,往往相印。」梁啟超曾感嘆道:「只可惜我們做子孫的沒出息,把祖宗遺下的無價之寶,埋在地窖子里二千年。今日我們世界文化民族中,算是最缺乏論理精神、缺乏科學精神的民族,我們還有面目見祖宗嗎?如何才能夠一雪此恥?諸君努力啊!」胡適也肯定了墨家邏輯的世界意義,說:「墨家的名學在世界的名學史上,應該佔一個重要的位置。」事實上,胡適1915—1917年間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哲學,其博士學位論文《先秦名學史》中,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來論述墨學邏輯;1918年胡適把論文增編為《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用了四分之一的篇幅來論述墨家的哲學與邏輯。胡適認為《墨子》是當時「真正有價值的唯一著作」,把墨子譽為「偉大的科學家、邏輯學家和哲學家」。

英國著名漢學家、科學技術史專家李約瑟曾經感嘆:「墨家思想所遵循的路線如果繼續發展下去,可能已經產生歐幾里得式的幾何體系了。由於《墨經》只有非常凌亂而殘缺的版本流傳下來,我們確實不能肯定地說他們從來未超出這個範圍。但是,即使他們曾超出這個範圍,他們的演繹幾何也始終只是一種特殊學派的秘密,幾乎沒有或者完全沒有影響到中國數學的主流。」這件事本身,也折射了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歷史的曲折和不幸。正如蔡元培所說:「墨學的中斷,使中國科學不得發達。」

談到墨家的宇宙觀。《墨經》說宇宙由「久」(時間)和「宇」(空間)組成,其中充滿了「名」和「物」。《經說上》指出時間既是有限的,也是無限的:「久:有窮、無窮」。《經說下》又進一步指出:「宇徒而有處,宇南宇北,在旦又在暮,宇徒久。」闡明了物體運動和時間及空間的關係。《墨經》還引了「無久」的概念,界定了運動從靜止到開始的瞬間是沒有時間的。

大多數文史學家關注的當然是墨子的政治哲學思想和文化學說,留下了不少記錄和評論。韓非《顯學》說:「世之顯學,儒墨也。」和孔子有弟子三千一樣,墨子也有很多門徒。《呂氏春秋·有度》說:「孔墨之弟子徒屬充天下。」但遺憾的是,甚至連司馬遷的《史記》都沒有為墨子立傳,他僅在《孟子荀卿列傳》中附帶寫了兩句話:「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為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就是說,墨子大概可以與孔子齊名,或僅次其後。

今天,對比一下孔子和墨子的哲學思想和文史觀念,會發現他們其實很對立。孔子懷戀西周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傳統,尊重周禮儀樂,以倫理言辭力辯其合理性。墨子則相反,認為這不恰當也不合時宜,主張改革,芟繁就簡、以新代舊。事實上,墨子對儒家的批評是多方面的。《墨子·公孟》記述,墨子認為「儒之道,足以喪天下者四焉」:一,儒家不信鬼神存在,墨家則主張天志、明鬼,說他們會懲罰壞人;二,儒家堅持厚葬父母,要守喪三年,墨家則認為這是浪費財富精力,主張節用、節葬;三,儒家注重音樂禮儀,墨子《非樂》則說:「民有三患:飢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然即當為之撞巨鍾、擊鳴鼓、彈琴瑟、吹竽笙而揚干戚,民衣食之財將安可得乎?」;四,儒家相信天命,墨家則主張非命,認為天命說會導致人們坐等時運、懶惰不勤。《墨子·非儒》還說:「累壽不能盡其學、當年不能行其禮,積財不能贍其樂。盛飾邪術,以營世君;盛為聲樂,以淫遇民:其道不可以期世,其學不可以導眾。」儘管嚴重對立,儒家子弟對墨子依然十分欽佩敬重。《孟子·滕文公下》記述了孟子的感概:「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

不過,墨子並沒有批評儒家關於「仁」和「義」的核心觀念。墨子也宣揚仁義,但有不同詮釋,泛指「兼愛」。兼愛是墨子哲學的中心思想。《兼愛》記有墨子的話:「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由此理念延伸出去,墨子認為推行兼愛,還需要相應的政治體制。《尚同》闡述了墨子的國家政治學說,認為國君的權威來自人民意志和天帝意志。他認為,國君的主要任務是監察人民的行動,獎賞實行兼愛的人,懲罰不實行兼愛的人。而為了有效地做到這一點,君主權威是必須和絕對的。他主張的「尚同」,只是指下與上同。至此看來,各朝皇帝君主理當推崇墨子學說。可是,墨家卻極力主張「選天子」。據《尚同》記載,墨子反覆強調他關於選天子及選地方官員的主張,說:「天下之所以亂者,生於無政長,是故選天下之賢可者,立以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為未足,又選擇天下之賢可者,置立之以為三公。」這當然不是世襲君主們所能接納的。另一方面,由於儒家在政治文化各個方面一直佔領主導地位,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政治主張和倫理觀念已經全方位地支撐著統治者,墨家的學說並沒有得到支持和培植。

作為思想家、哲學家和科學家的墨子還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他創立並帶出了一個大學派就是最好的佐證。《經上》說墨子認為知識的獲取和傳承有一個實踐過程,就是「知,聞,說,親;名,實,合,為。」墨子也是最早倡導和踐行素質教育的學者。他主張教育要培養「賢士」。由於他的賢士第一標準是兼愛,故亦稱為「兼士」。《墨子·尚賢上》列出了三條標準:「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墨子認為人的這種全面素質並不是天生的,但可以通過教育和學習達到。成語「墨悲絲染」出自《千字文》的「墨悲絲染,詩讚羔羊」。這兩句話基於《墨子˙所染》里的故事,說墨子來到染坊,看到純白的絲被放進染缸後,拿出來時變得五顏六色,因此感慨育人就像染絲,要非常負責和慎重。墨子還清晰地看到教育並不獨立於社會環境,指出政治經濟等因素對民眾道德品質的影響。《七患》中有墨子之說:「故時年歲善,則民仁且良;時年歲凶,則民吝且惡。」

墨子教育的成功還有賴於他的邏輯推理能力和辯證教育方法。《墨子·魯問》講了個故事,說魯國有個隱士吳慮,自比堯舜,於是墨子前往拜訪切磋。吳慮對墨子說,你整天講什麼仁呀義呀,自己做就是了,何必到處宣揚呢。墨子回應道,如果我自己種田給天下人吃,每人得不到一升糧食,不能讓所有受餓的人吃飽;如果我自己織布給天下人穿,每人得不到一尺衣料,不能讓所有受凍的人穿暖;如果我自己披甲上陣,只當一名士兵,擋不住敵人千軍萬馬。這不如我去上說君王、下勸百姓:如果君王聽從,則得國泰;如果百姓接納,則得民安。我雖不耕不織,人人可得溫飽,不是更好嗎?吳慮聞之在理,但仍未認輸。墨子進而反問:假設天下的人都不會耕種,那麼教會他們耕種的人和只管自己耕種的人,誰的功勞更大?吳慮回應,當然是前者。墨子再問:打仗時擊鼓勵兵的人和只管自己衝鋒的人,誰的功勞更大?吳慮回應,當然也是前者。這時墨子便轉回議題,說當今天下百姓都不知仁義的道理,宣講這個道理不是比只顧自己去做的貢獻更大嗎?吳慮為之折服。

墨子還是一位軍事家。他知人善任,曾經帶出組織嚴密和法紀嚴明的墨家團隊。《淮南子·泰族訓》中說﹕「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但是墨子主張「非攻」,《墨子》里沒有一篇是講攻擊的,卻有9篇講述防禦戰術和守城器械。墨子詳細介紹和闡述了自衛城牆的懸門結構和城內外各種防禦設施,還有弩、桔槔和各種攻守器械的製造工藝,以及水道和地道的構築技術。墨子諳熟多種兵器以及機械和建築,並有過一些發明創造。據記載,墨子曾花了3年時間研製出一種飛行「木鳥」(風箏)。他又是一個精通機械和力學、懂得製造高效車輛的技工,所造之車速捷省力而且結實耐用。

關於墨子卓越軍事才能最生動的例子,是《墨子·公輸》中記錄他「止楚攻宋」的故事。有一次,楚國籌謀侵略宋國。楚王僱用了一位著名機械師公輸般,他會製造各種攻城器械。墨子知道後,就帶著自己發明的防禦器械前去楚國勸阻。他和公輸般在楚王面前演習了各自的進攻及防禦器械。公輸般試用了9種不同的新型進攻器械,9次都被墨子擊退。公輸般不服,還說:「我現在知道怎樣打敗你了,但是我不願意說出來。」墨子回應道:「我現在知道你的辦法了,但是我也不願意說出來。」楚王問墨子這是什麼意思?墨子回復:「公輸般是想殺我了事。但是我的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早已持有我的這些防禦器械,在宋國的城樓上等候楚國軍隊。你們就算殺了我,也不能打敗宋國。」楚王聽罷,長嘆一聲,說:「算了,不要出兵了。」


推薦閱讀:

墨家系列02--讀懂了墨家,就讀懂了當下
「墨子死了」!——這樣的「新元墨學」不離奇嗎?|梁炯明
墨子名言50條
墨子:不自覺的文化革命者
何新:論墨子

TAG:學者 | 墨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