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者的歷史腳印——評《郭嵩燾全集》

先行者的歷史腳印——評《郭嵩燾全集》馬美著 《 光明日報 》( 2013年07月07日 05 版)

出使英國的郭嵩燾像

光緒元年(1875)2月,英國駐華公使翻譯馬嘉理在雲南境內搜集情報,行兇傷人,被憤怒的群眾打死,是為歷史上著名的「馬嘉理事件」。此事發生後,英國公使提出了很多無禮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速派大員赴英通好謝罪。積貧積弱的清政府迫於無奈,選派熟悉洋務的郭嵩燾出使英國,他因此成為了中國第一任駐外公使。

郭嵩燾(1818—1891),字伯琛,號筠仙,湖南湘陰人。道光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蘇松糧儲道、兩淮鹽運使、署理廣東巡撫、駐英法公使等職。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他曾協助曾國藩籌集軍餉、購置軍械、辦理捐輸、創設厘金,並親率湘軍援救江西,對湘軍獲勝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事功也得到了朝廷的充分肯定。郭嵩燾所處的時代,正是西方列強對我國進行瘋狂侵略的時代,也是中國從封建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的時代。他是一個愛國的知識分子,非常痛恨西方列強的侵略行為,希望國家能夠強大。在任公使期間,他積極開展外交活動,考察議院、學校、工廠,拜會各國駐英使節和訪英各國政要,為維護國家利益和民族尊嚴作出了很大貢獻。赴英途中,郭嵩燾將沿途見聞記入日記《使西紀程》,盛讚西洋立國「政教修明」,主張中國應研究學習,以應對西方的挑釁。此書在國內出版後,又受到守舊士大夫的猛烈抨擊,視他「有二心於英國」,以致該書被毀版,不許發行。由此觀之,足可見郭嵩燾作為洋務先知的勇氣與見識,以及中國走向世界的艱難。

郭嵩燾一生勤於著述,儘管其「生平撰著大半散佚」,但仍然留下了大量的文字作品,它們是研究郭氏思想及中國近代史的重要資料。在郭氏的著作中,表現了一個走在時代前列的先行者的艱辛足跡,以及篳路藍縷的開創與探索。如他在日記中寫道:「能知洋情,而後知所以控制之法;不知洋情,所向皆荊棘也……京師士大夫不下萬人,人皆知詬毀洋人,安事吾一人而附益之?但以詬毀洋人為快,一切不復求知,此洋禍所以日深,士大夫之心思智慮所以日趨於浮囂,而終歸於無用也。」(《郭嵩燾日記》)光緒三年(1877),郭嵩燾在給李鴻章的一封信中指出,士大夫喜歡吸「洋煙」、用「洋貨」,「一聞修造鐵路、電報,痛心疾首,群起阻難,至有以見洋人機器為公憤者」(《致李鴻章》)。就是在這樣的政治氛圍下,郭嵩燾以湖湘文化的堅韌執著精神,致力於宣傳洋務和辦理洋務,這在其筆下多有記載。郭氏雖然官至二品,但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進行學術研究活動,或在書院從事教育活動。他對經史子集均有涉獵,尤其是對經學很有研究,他非常推崇鄉賢王夫之,認為「其尤精者《周易大傳》、《讀四書大全》,實能窺見聖賢之用心而發明其精蘊,足補朱子之義所未備。生平踐履篤實,造次必依禮法,發強剛毅,大節懍然」(《請以王夫之從祀文廟疏》)。正是受到王夫之「踐履篤實」的影響,他才能從實際出發,主張全面學習西方以圖自強,表現出了異乎尋常的過人見識。

《郭嵩燾全集》,全15冊,按照經史子集編排,包含郭氏的奏稿、日記、詩文集、學術專著等。編者廣泛輯佚,搜集到英國檔案館和國內多家圖書館珍藏的郭氏文稿,這些文稿彌足珍貴。第一任公使郭嵩燾全集的首次整理和出版,對研究郭氏本人以及晚清歷史,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今天,我們回顧中國走向世界的艱辛旅程,一代代人的努力與探索,更覺先行者的寶貴。

《郭嵩燾全集》(全15冊)〔清〕郭嵩燾撰梁小進主編嶽麓書社

推薦閱讀:

哲學觀的歷史演變及未來趨勢
歷史上著名的《三酸圖》,品出中國人的三種滋味
中華歷史朝代的道德輪迴
90年歷史畫卷 7
縱橫於歷史深處8

TAG:歷史 | 行者 | 腳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