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第二部醫理篇 第十集 天才的表述

【提要】《黃帝內經》精妙的陰陽五行合參理論,恰恰是我們每天都要面對的問題。

《黃帝內經》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木、火、土、金、水五種屬性的基本物質生成的。這五種屬性,又可理解為事物的五種功能,作用。五行的運動變化,構成了整個物質世界。

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文化分會副主任委員,張其成先生說:「可以說(呢)五行(呢)在《黃帝內經》當中主要是指五性,就是五種品性,五種性質,五種屬性。這五種屬性,同時就確立了五種分類標準。所以《黃帝內經》裡面有大量的,你比如說,把人分成五臟,有五臟,就是按著五行來的,有五氣、五味、五方、五時、五化、五音,還有天干地支也分成五類,這些等等,都是受到了五行,作為一種屬性,一種功能屬性的支配的產物。」

《黃帝內經》的五行,是由東、南、中、西、北五方開始的,再由五方到寒、暑、燥、濕、風五氣,由五氣到酸、苦、甘、辛、咸五味,由五味到肝、心、脾、肺、腎五臟,形成了一個由天地到人體,天人合一的五行模型。這就是將自然界的萬事萬物,以及人體的各臟腑器官進行五行歸類。按各種事物的不同屬性,作五行相配,清晰地向世人展示了一個無所不包的五大系統。並且,這五大系統由於其相互聯繫,相互協調平衡,而被表述為一個統一的整體。

(字幕:五方東南中西北

五氣風熱濕燥寒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臟肝心脾肺腎)

下面是一些我們司空見慣的事物:

(字幕:五果:李、杏、棗、桃、栗

五肉:狗、羊、牛、雞、豬)

這意味著,我們平時食用的各類食品均可劃分五味,都與我們的五臟密切相關。請注意,肝與酸,屬五行之木;心與苦,屬五行之火;脾與甜,屬五行之土;肺與辛,屬五行之金;腎與咸,屬五行之水。天給人吸食五氣,地給人飲食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它使人的五色修明,聲音響亮。五味入口,藏於腸胃,能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生,精神也就充沛。人通過呼吸飲食不斷從大自然中攝取養料,使生命得以維繫和延續。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人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

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語出《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大概真理的表述都是最簡單的,而最簡單的表述往往又是最大氣的。《黃帝內經》正是這樣。

五行,是一個驚人的天才構思。《黃帝內經》進一步將五行與陰陽合參,將五行思想與陰陽思辨融合,顯示了我們祖先的大智慧,釋放出非凡的理性之光。陰陽五行理論,從系統結構的角度觀察世界,觀察人體,有助於辯證地認識自然與人,認識人體局部與局部,局部與整體之間的有機聯繫,以及人體與生活環境的和諧統一。這是《黃帝內經》的生命模型。

《黃帝內經》的五行理論,不僅對以後的中醫學,乃至對整個中國文化,都產生了極為重大的影響。(陝西西安碑林)從某種意義上說,以陰陽五行思辨為核心的《黃帝內經》鑄就了中華民族的生命意識和心理構造。特別顯著的是,輔助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心理特徵的形成和鞏固,這就是中庸之道。

(北京故宮)

此外,它甚至豐富了我們民族的語言。所以,我們今天才擁有了「肝膽相照」、「心心相印」、「肺腑之言」、「俠肝義膽」等等難以盡數的成語和辭彙。

(字幕:五行相生: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水生木)

相生,就是相互促進,相互滋生的意思。表述的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和相互影響

(字幕:五行相剋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金克木)

相剋,就是相互抑制,相互制約的意思。這是事物間的相互作用的表現。

(字幕:《吳鞠通醫案》)

一老者,六十四歲。曾在夏天傷於濕氣,引發病疾。顫顫巍巍來到名醫吳鞠通處求治。診後,吳醫生認為,病人所患屬「木旺克土」,即肝氣太盛侵害了脾胃,使之不能正常運動。脾土受克則泄瀉,胃土受克則不食。原來曾經腹脹,現在覺得胸中鬱結,舌白滑,乃寒濕病。病人想吃涼酸之物,是物極必反之象。吳醫生開出藥方,兩天後,去病人家看望,發現病人更加想吃涼東西。吳醫生考慮,這是濕中生熱,故不能單顧一邊。上次所投之葯,病人服後反覺不快,乃久病體虛,經不起開泄之故。「渴,思涼者,火也。得水則停者,濕也。」於是調整了方子。幾天過去了,病人喉嚨干。這一天甚至小便不通。對此,吳醫生指出,老者左肋不得卧,格拒心頭,不得下通於腎,反來爍喉,故嗌干。就是說,病人體內的陰陽之氣不能上下正常運動,陰陽相互聯繫的平衡狀態被打破。火不下,水不能作用火,火反過來影響喉部,導致出現喉發乾等癥狀。於是,吳醫生再次調整方子,幾天後,老者病癒。

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張其成教授說:「可以說《黃帝內經》就是一種五行的醫學,或者說是陰陽五行的醫學。它不僅把人的五臟六腑配到了五行當中,而且把氣味、器官、顏色、形狀等等,也都配到了五行當中,用來說明人體是一個整體的這麼一個結構。同時,它也用來說明人的病理變化。那五行如果正常了,五臟之間如果正常了,人就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狀態。如果反常了,那麼人就是病理狀態。這主要是用五行的生克來說明,五行相生和五行相剋,都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不是病理現象。如果這種正常的相生相剋,超出了這個正常的範圍,它太過或者不及,那就是人的病理現象。」

(字幕:《汪石山醫案》)

一位十九歲的少年,面白體弱,因為思慮過度,夜裡出現夢遺。接著吐血一碗多,於是便開始輕微咳嗽。後來又忽然發熱,出疹子。疹子好了以後,陰囊又開始痛癢,少年忍不住搓擦,以至發炎出水。等到陰囊好了以後,又感風寒,咳嗽不止,咳得兩肋疼痛。汪石山診斷,心屬火而藏神,腎屬水而藏志,二者上下相通。患者思慮過度造成心神不寧而發夢,志不寧而夢遺。根據五行原理,在正常的生理情況下,腎水上升至約心火,二者協調運動。汪石山指出,這位少年患者因為夢遺的原故,使得腎水不升而心火獨亢。與此同時,它引動了肝火,這叫同類相應。如此一來,二火同時上炎,使血從上竅溢出,造成少年吐血。此外,肝脈環繞生殖器,因此肝火侵擾陰囊,令其痛癢腫脹。火克金,所以肺金虛而乾咳。金虛不能剋制木,木火旺而傷脾。所以脾虛則噁心食減。《內經》說,壯火食氣,脾肺之氣被壯火所侵害。所以睏倦不想動作,容易受風寒。此外,人的兩肋是陰陽往來的通道,通道為火所阻,氣運行不通暢所以產生疼痛。我們看到,汪醫生運用五行理論,精彩地分析了患者的病情,可謂辯證準確。

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張其成教授說:「五行可以用來說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那麼中醫運用五行學說,歸納出經過四診所得到的這種信息,並且對病症進行推斷。這個主要是依據《黃帝內經》的『有諸內,必形諸外』的這麼一種原則。」

我們看到《周易》只論陰陽,而較少涉及五行。《尚書》則只有五行而不論陰陽。《黃帝內經》將陰陽五行融為一體,從陰陽五行合參的文化視角,對人類的生命形態作了天才的認解。《黃帝內經》的這一創舉,是我國古代哲學的一次重大飛越(躍),是人類理性思維的一個重要成果。陰陽五行合參理論,無論從哲學的深度來說,從科學的系統性,完整性來說,從醫學的理論性和可操作性來說,都達到了令世人驚嘆的水平。

我們在十五集中,談到物理學家玻爾的一個結論,即古老的東方智慧與現代西方科學之間,有著深刻的協調性。那麼,將現代科學面對《黃帝內經》,會是什麼樣的情況呢?我們僅舉一例。現代科學認為,客觀存在有三種方式:一是物質;二是能量;三是信息。《黃帝內經》認為,人的五臟六腑等,無疑是物質的。其次,氣血的運行流轉,陰陽二氣的升降,五行的相生、相剋,則表現為能量形態。三,人體內各器官的病變或陰陽變化,必定反映在體表,通過診脈,觀察脈象的沉浮,通過臉部的氣色變化,而得知體內病變或健康等等,這便是不折不扣的信息。

(巴馬縣甲篆鄉平安村巴盤屯)

這是一個五行和諧的生存環境:一個小小的,只有四百九十多人的小村落,竟然生活著七位百歲老人,而90至99歲者有12人,80多歲者眾多。這種罕見的長壽現象,引起了世界許多國家的關注。我們走進這個村莊,隨之而來的,便是生髮一種難以言傳的體驗,我們似在一步一步感悟《黃帝內經》中「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的深層含義,一步一步理解我們的生存環境的五行真諦。巴盤屯,背靠青山,村前汩汩流過的是聞名於世的盤陽河。盤根錯節的古樹,至少目睹了數百年的人間滄桑。山好水好土地肥沃,加上宜人的四季氣候,構成了我們上面所說的五行和諧的生態環境。

巴盤屯小學教師黃甫吉先生介紹道:「98戶,整個屯,有98戶人家。」

「人口呢?」

黃先生說:「人口有490。從100歲到105歲的有7人。90歲以上的有12人。」

「90歲以上有12人?」

黃先生說:「呵。到99歲。85歲到89歲的,有8位。」

「這就有20位了。加上前面有7位,就是有27位啦。」

「哎,27位。」

「等於85歲以上的就有27位。」

「您今年有多大年齡?」

「我是40年生的。到今年就是61歲了。」

(韋媽美金,104歲,壯族)

這位老人名叫韋媽美金,生於光緒23年,即公元1898年,今年整整104歲。當年韋拔群領導廣西人民鬧革命的時候,她給韋拔群當過通信員。曾冒著生命危險為革命隊伍送信。

「聽說老奶奶年輕的時候,還參加過這裡的紅軍。」

「呵。對,聽太奶奶她講,經常送信給韋拔群。到晚上主要是磨米啊,跳水啊。傳達什麼信息,(在山裡)轉來轉去,上山。」

一個世紀過去了,老人始終沒有離開她的故鄉,沒有離開這個養育她,並且默默注視她走過一個世紀的故鄉。老人的這個選擇無疑是正確的。除了情感上的緣故外,這是一個多好的故鄉啊——五行平衡。它的四季五氣,以及人們平日食用的五味,是那樣的與本地居民水乳交融。千萬不要以為這裡過於清淡平和。這份清淡,這份平和,是大都市的燈紅酒綠所不能相提並論的。尤其是這裡的寧靜,那更是大都市的喧囂所無法比擬的。老人像平時一樣,走出家的後門,來到菜園,採摘她喜歡食用的南瓜葉,然後,她便倚門而立,似在等待什麼人的到來。據了解,這個等待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而是持續了多少年。一位老人蹣跚而來,儘管步履顯得蒼老,顯得顫顫巍巍,但卻紮實有力。她叫黃媽友,與韋媽老人同齡,今年104歲。她是韋媽老人最要好的朋友,每天這個時候,她都要去好友家聊聊家常,回憶往事。這就造成了韋媽老人每天的等待。(黃媽友104歲壯族)兩位老人聊著,時而爭辯著什麼,時而又開懷大笑。這是兩位世紀老人的談話。如果我們認為,所談的內容不過是柴米油鹽之類毫無可取之處,那可就大錯特錯了。理由非常簡單,因為這是百歲老人的柴米油鹽,是一個五行和諧環境中的衣食住行。長壽的秘密,全在她們平淡無奇的家常之中。而這個秘密,經《黃帝內經》的陰陽五行闡發,在兩千五百年前,就已經明白無誤地展示在世人面前了。

附錄:《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的全文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音sun)泄;濁氣在上,則生?(音chen)脹。此陰陽反作,病之從逆也。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

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於味。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

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

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

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寒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

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干,寒勝則浮,濕勝則濡瀉。

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痎,音jie,間日瘧);秋傷於濕,冬生咳嗽。

帝曰:余聞上古聖人,論理人形,列別臟腑,端絡經脈,會通六合,各從其經,氣穴所發,各有處名;溪谷屬骨,皆有所起;分部逆從,各有條理;四時陰陽,盡有經紀;外內之應,皆有表裡。有信然乎?

岐伯對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臟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臟為心,在色為赤,在音為徵,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竅為舌。在味為苦,在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苦傷氣,咸勝苦。

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臟為脾,在色為黃,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音hui),在竅為口,在味為甘,在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勝濕;甘傷肉,酸勝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肺主鼻;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臟為肺,在色為白,在音為商,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在竅為鼻,在味為辛,在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熱傷皮毛,寒勝熱;辛傷皮毛,苦勝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腎主耳。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臟為腎,在色為黑,在音為羽,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慄,在竅為耳,在味為咸,在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咸傷血,甘勝咸。

故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也;水火者,陰陽之兆征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帝曰:法陰陽奈何?

岐伯曰:陽勝則身熱腠(音cou)理閉,喘粗為之俯仰,汗不出而熱齒干,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栗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

帝曰:調此二者奈何?

岐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

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故同出而名異耳。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複壯,壯者益治。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憺之能,縱慾快志於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東方陽也,陽者其精並於上,並於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陰也,陰者其精並於下,並於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於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紀,地有五理,故能為萬物之父母。清陽上天,濁陰歸地,是故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復始。

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臟。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谷氣通於脾,雨氣通於腎。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

以天地為之陰陽。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也;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

暴氣象雷,逆氣象陽。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

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水谷之寒熱,感則害於六腑;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

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以治。無過以診,則不失矣。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瀉之於內。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實者,散而瀉之。

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定其血氣,各守其鄉。血實宜決之,氣虛宜掣引之。


推薦閱讀:

張兵:充分準備不能讓你成為天才,但能讓你看起來像天才
羅丹的情人、不世出天才的悲慘結局
《天才搶手》,聰明人主導的遊戲
宋之問:史上「最不要臉」天才詩人煉成記
天才與言說

TAG:天才 | 黃帝 | 黃帝內經 | 內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