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社交能否顛覆 Facebook 和微博,關鍵看這三點
原標題:區塊鏈社交能否顛覆 Facebook 和微博,關鍵看這三點
互聯網的創新是以秒計算,而扎克伯格的節奏是年。
在每年的新年願望里,小扎都會列出他關切至甚的一個點,從學習漢語普通話到走訪美國每一個州,都一一兌現。這些願望的確立,既是個人的興趣使然,但更多的還是工作壓力驅使。作為一家市值高達5400億美元的科技公司的掌舵者,小扎的焦慮在今年體現得格外明顯。
Facebook做錯了什麼?
這也是小扎第一次公開承認,Facebook偏離了原先的軌道,處於巨大的困境之中:「我們想阻止所有錯誤與濫用,但是現在執行的政策與防止濫用的工具有太多錯誤,如果今年能成功,我們在 2018 年結束時才能步上正軌。」
扎克伯格的這一表態,凸顯出社交網路自誕生以來正面臨一個巨大的轉折。
2017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當季Facebook的日活躍用戶超過13.7億人,比中國總人口還要多,與此同時,季度營收也突破了100億美元,Facebook加上Google,收割了美國數字廣告總盤子的60%以上。
在獲取巨大商業成功的同時,Facebook卻一直深陷輿論漩渦,從涉嫌在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前後傳播虛假信息、到校園網路欺凌、信息安全、廣告內容泛濫,可謂負面不斷,這也就是扎克伯格在新年願望里的談到的「太多錯誤」。
路透社在10月底報道稱,Facebook、谷歌公司、Twitter高管被要求出席三個國會委員會舉行的聽證會,就俄羅斯涉嫌在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前後傳播虛假信息一事作證。此前,Facebook提交的證詞稱,俄羅斯過去兩年在Facebook上發表了8萬多篇試圖影響美國政治的帖子,大約有1.26億美國人看過這些內容。
在美國境外,Facebook也遭遇了英國政府的挑戰。BBC 在10月中旬報道稱,英國政府提案,計劃向 Facebook 、Twitter 等社交媒體公司額外徵稅,幫助英國的網路安全戰略籌措資金,該戰略旨在解決針對兒童和弱勢用戶的網路霸凌、網路濫用和其它風險問題。
此外,Facebook信息流質量惡化的問題也日益凸顯。扎克伯格也承認,來自各大品牌的商業內容已經淹沒了新聞推送,也超過了個人關係的帖子。「因為公共內容比你的朋友和家人的帖子多,所以新聞推送的平衡已經偏離了Facebook的初心——幫助我們彼此聯繫。」
區塊鏈離我們多遠?
僅僅憑藉現有的技術,Facebook還是難以根除假新聞、網路霸凌,甚至數據隱私保護和過度商業化的問題。
區塊鏈的出現,可能會提供一種可行的解決思路。區塊鏈有三個重要特徵:不可變性,溯源和分散式共識。在新年願望中,扎克伯格也傳達出對於區塊鏈和加密貨幣技術的期待,宣布將深入研究加密貨幣及加密技術,了解相關技術如何應用於Facebook的服務。
相比現有的以Facebook為代表的傳統社交網路,基於區塊鏈的新一代社交網路至少有兩大特點極具顛覆性:
特點之一是去中心化的網路結構。
和同時代的主流公司一樣,現有的Facebook無疑也是中心化網路,Facebook本身扮演了巨大的中介平台功能。而區塊鏈從技術上是一個分散式賬本的解決方案,不可篡改記錄,保證了真實可信性。對於普通用戶而言,它本質上就是一個可信任的無中介網路平台。而運用到社交網路上,就是可信任的點對點的社交平台。
特點之二是用戶信息的高度保密。
傳統社交網路的數據都是儲存在平台方的伺服器上。早在 2012 年,Data Center Knowledge 估計 Facebook 共有 180000 台伺服器,如果這些伺服器遭受攻擊,後果難以設想。而在區塊鏈環境下,社交網路允許用戶在自己設備上運行節點接入網路,節點與節點之間實時互連,用戶信息以加密形式存儲在網路節點上,形成一個分布雲。按照區塊鏈技術來說,數據是冗餘存儲,數據只有掌握了秘鑰的人才能查看。
這並不僅僅是一種理論的設想,從美國到中國都已經湧現了一波基於區塊鏈的社交產品。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Telegram前僱員Anton Rozenberg在Facebook上透露,Telegram內部正在研發基於區塊鏈的社交平台,目前暫定名是「開放網路」(TON),據悉該平台將與許多最流行的消息應用程序本地集成(不過尚不確定具體是哪些應用程序),此外還將利用輕型錢包使用戶無需下載大而笨拙的區塊鏈。
不過Telegram官方目前尚未正式回應這一消息。作為首個準備採用區塊鏈技術的主流社交通訊平台,Telegram扮演吃螃蟹者角色並不讓人意外。Telegram在2013年上線,最大特點是採用端到端的加密通信,創始人之一的保羅·杜洛夫宣布,只要有任何人成功破解已攔截的通話消息,他願意提供價值20萬美元的比特幣做為獎金。
在中國,區塊鏈也正在成為新的創業熱點,一家年輕的公司ONO也正在打造一個區塊鏈社交平台,預計3月上線。獵豹移動CEO傅盛曾評價ONO創始人兼CEO徐可說:「對社交領域的看法,對互聯網的理解,對事物的具體分析能力都是創業者中的佼佼者。」此前,徐可的團隊研發了基於圖形學演算法的區塊鏈遊戲《Cryptodogs(創世狗)》。
基於「95後、00後這一代其實本身就是去中心化的」的判斷,徐可篤定「需要一個真正自由、民主、開放、有話語權的社交平台。他們需要被尊重,更需要有足夠的安全感。」據悉,目前該項目已獲得來自獵豹移動CEO傅盛、松禾暴風和逐鹿資本、華創資本、硬幣資本的投資。但產品的最終形態還有待三月見分曉。
去中心化如何成為網路正確選擇?
去中心化已然成為一股潮流。
不但扎克伯格看到了Facebook作為一個中心化網路的弊端,在太平洋這頭,2018年微信公開課pro上,微信掌管者張小龍也說到:
「我們從很早以前就一直堅持我們的平台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平台,我覺得去中心化與其說是平台的策略,還不如說是一個觀念,這個觀念代表著我們去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在一個去中心化的世界裡,每個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思考,都有自己的大腦,我們認為這樣一種系統的健壯度,可能會遠遠超過只有一個大腦來驅動的系統。」
如果梳理互聯網的發展歷史便不難發現,針對形成的社會關係形態和內容產生形態,一直有中心化和去中心化並存的兩種思路。
特別是web2.0時代之後,內容不再是由專業網站或特定人群所產生,而是由全體網民共同參與、權級平等的共同創造的結果。任何人都可以在網路上表達自己的觀點或創造原創的內容,共同生產信息。
隨著網路服務形態的多元化,去中心化網路模型越來越清晰,也越來越成為可能。Web2.0興起後,Wikipedia、Flickr、Blogger等網路服務商所提供的服務都是去中心化的,任何參與者,均可提交內容,網民共同進行內容協同創作或貢獻。
去中心化潮流之所以從極客圈的小眾潮流演變為當下主流社交網路提倡的科技正確選擇,關鍵原因在於用戶對於個人數據和隱私的日益重視。和張小龍一樣,扎克伯格在新年願望中也順應了這一大趨勢:「存在一種重要的反趨勢,比如加密技術和加密貨幣,把中心化系統的權利歸還到人們的手中。我有興趣深入研究這些技術的利與弊,以及了解如何最好的應用於我們的服務。」
區塊鏈社交向何處去?
社交是人類社會最基本和最高頻的行為,作為互聯網最重要的基礎措施和交易平台,社交網路平台理論上是去中心化的區塊鏈技術應用的天然土壤,但具體能否落地,還取決於三點因素:
其一,95後、00後對個人數據和隱私的敏感程度。
騰訊科技發布的《95後迷之隱私觀報告》稱,95後上傳的頭像、填寫的地址和生日等個人資料,只有六七成是真實的。「95後是隱私觀更強的一代,他們防範父母的程度超過預想,他們保護隱私因為在乎形象。此外在明顯被爆不雅隱私後,95後對明星的包容度更低,一切的一切都充滿了個性。」
區塊鏈是一項足以顛覆並重構世界的全球化互聯新技術。完美的解決區享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溝通成本高、陌生人信任等難題。顯而易見,95後對個人隱私的敏感程度越高,就越有利於區塊鏈在社交平台的發展。以ONO為代表的區塊鏈社交,採用的是端對端數據加密聊天,所有數據都存儲在用戶自有的「自由資料庫」,用戶有決定如何處理的數據的權力。
其二,區塊鏈創業公司的成長速度。
Telegram,特別是ONO、Steemit、Synereo、Yours等處於內測或即將上線的區塊鏈社交平台,即將直接塑造用戶對區塊鏈社交的最初印象和信任程度。
目前從披露的資料看,這幾家公司宣稱採用端到端的加密技術。例如,ONO表示,「使用消息發送者的秘鑰對所有回話內容進行協議簽名,不管是單聊還是群聊。協議基於客戶端,因此伺服器只是扮演消息代理的角色,其他任何人無法查看被代理的消息,包括ONO本身。」
擁有良好的社交激勵機制。Yours可以為用戶提供金錢激勵;Yours也稱「基於區塊鏈不可篡改可追溯可溯源的特點,Yours還為內容創造者獲得其內容的永久所有權。」;Synereo也表示「基於區塊鏈的特性,將內容,個人信息和貨幣化的控制權交還給用戶。」
理想很豐滿,但檢驗現實還需要看具體上線後的情況。
其三,大平台動向。
Facebook、Twitter、微信、微博等超級社交平台採納區塊鏈技術的速度和範圍,目前這四家之中,只有Facebook宣布了要嘗試使用,但對於扎克伯格來說,2018年也只是先行了解和研究,而不會大範圍落地。這四家平台中哪怕只有一家率先宣布全面應用區塊鏈技術,那麼就意味區塊鏈社交時代全面來了。但是在瞬息萬變的互聯網行業,越早介入,誰就越有可能拔得頭籌。
(來源:鈦媒體 作者:波波夫 )
編輯:新語
推薦閱讀:
※我顛覆整個世界,只為擺正你的倒影,保鮮美好的記憶
※唐駁虎:馬哈蒂爾,彪悍的生命可以在90歲再顛覆人生
※A054-淺論張國榮的悲劇性與顛覆性-killercat007
※Apple Pay要做支付工具 不做支付生態顛覆者!
※【視頻】半小時顛覆你的學習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