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道德經》

作者:於佳曦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題記

最初接觸《道德經》於中學歷史課本,寥寥數語帶過,大意說老子宣揚的是「無為、消極避世」的思想。若干年後再讀《道德經》,相知恨晚。老子的社會哲理博大精深,主張辨而不辯、知無創有、公乃王,目的是完善社會精神和機遇建設,是古今少有的社會辨證邏輯大師。

——老子的宇宙觀:「道」是宇宙的本源;道法自然;事物從無到有再到無。

關於宇宙本源,有神論者認為是上帝、上天;無神論者否定前者,卻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前些年讀霍金的《時間簡史》,讀到最後發現科學又變成了有神論,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成了循環往複有始無終的話題。

老子認為「道」是宇宙本體,乃萬物之源,故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個「一」應是事物的混沌狀態,即無陰無陽,生成「二」時出現了矛盾的對立,事物在相互作用中發展,於是產生「三」。猶如中國古老的八卦陰陽圖,一個圓圈中兩條魚,代表了「一生二」,黑魚中一點白,白魚中一點黑,又圍在一個圓中,代表了矛盾的對立統一、事物在相互作用中發展以及「二生三」,而周圍的六十四卦則代表了「三生萬物」。千年之後,我們仍在參悟先哲早已明了的東西,是否更證明了老子的「道」生於天地萬物之先,獨立長存於萬物之外,不斷循環運行,遍及天地萬物,絕不止息呢?或許宇宙的本源早就在那兒,而人們仍在迷霧中前行卻不知曉。

道德經的開篇即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起初許久不解其意,字面看來是說「道」的玄妙深奧,常人難以理解及形容。若可用言語來描述「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了;人類給萬物的命名,但都不是事物真正的名字,因為天地萬物都是由「道」衍生出來的。後聽復旦駱玉明教授講學方知此句對理解全文頗為重要,亦即「真理不可能被一次性認知」、「未命名的世界是沒有黑白、善惡等等矛盾對立之分的」、「站到『無的立場看問題才能看到事物的精妙」。然《金剛經》中佛祖與眾弟子對話數篇,無非是想說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道理。老子倡導人為自然萬物之一,故須遵守自然法則,故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裡的「法」意為效法,即人效法大地的規則建立自己的規則,大地效法天建立規則,天效法道建立規則,而道自有自己的規則。這裡的「自然」從否定意義上看似乎更好理解,亦即反對人為強加的、預先設置的東西。

老子言「無」,嘗謂:「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當宇宙尚未形成,萬物不會存在,故稱「無」。天地初開,形成宇宙,故稱「有」。萬物由「有」所衍生,而「有」從「無」所衍生,天下萬物均起於「有」而終於「無」。這與佛家上講的「空」不謀而合,佛家認為「五蘊皆空」、「諸法空相」 ,也即萬物從無來終將歸於無。更有趣的是,據史料記載老子出生於公元前576年,釋迦牟尼出生於公元前565年,二者同時代,思想中都倡導寡慾清心,對此老子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佛家雲「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二者的思想同樣構成了東方文明的基石,是巧合還是真理的共識?

——老子的政治觀:無為之無所不能為。

對「無為」曾理解為無所作為。後才知道家的「無為」,是清靜自守之義,是道家以「道」修身所要達到的「合於道」的理想境界。大抵與現在提倡的「人與自然的和諧」意思差不多,當然此「自然」非大自然,而是合乎「道」的自然法則,能達到這種理想境界便無所不能為。具體到實踐,政府制定的某些政策可能會適得其反;高稅負或嚴厲的法律反而會把百姓引入另一個極端;市場調節不靈政府的干預可能會令狀況更糟。

——老子的處事之道:守柔、居下不爭。

老子很提倡「柔」,處處體現著以退為進的思想。並舉人為例,人出生的時候很柔弱,死後卻很僵硬。因此,柔弱是生長旺盛的象徵,而強硬則是死亡的徵兆。老子很崇尚水,據記載老子曾點撥孔子於黃河邊,對話如下,老子:「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孔丘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這就是上善若水的由來了。老子反對自恃聰明,鋒芒太露,倡導抱持以退為進的處世態度,從而達致「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境界。

在我國儒家思想大體上是占統治地位的哲學。當老子和孔子思想之間出現鮮明對立時,國人大都遵從後者。這大概與當時的文化思想導向有關。據美國邁克爾?H?哈特談老子的文章中記載:在西方,《道德經》遠比孔子或任何儒家的作品流行。事實上,該書至少出版過四十種不同的英文譯本,除了《聖經》之外遠遠多於任何其它書籍的版本。

《道德經》作為一部文約,歷來被學人們稱為「哲理詩」,對社會、人生等問題進行了深層次思考,無論古代還是當代,不論中國還是國外,都是影響巨大的哲學著作。然而在學生教材里卻不見其蹤,可謂中國國學的一大憾事!

前些年去句容茅山,據說是中國道家上清派的發源地。遠遠見老子像高達數米聳立,到處是求籤祈福之人,老子自顧在雲端微笑,哪知很多事物流傳下來便走了樣。正如佛學,當年釋迦牟尼歷盡千辛終成正果,如今卻鮮有人關心佛學的思想究竟是什麼,自顧拜倒在各佛腳下祈求升官發財,佛家原本倡導的寡慾變成了每個求佛者的私慾,卻不知求佛最終求的是自己。

推薦閱讀:

你會不會見義勇為?
如何站在道德制高點?
商業營銷中需要考慮顧客掏錢後的感受嗎?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經典分享,古今通用)
誰來洗刷「達芬奇們」道德之上的累累污垢?

TAG:道德 | 道德經 | 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