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醫談中藥:對陰陽的再認識

從新的視角對陰陽學說的內涵進行分析,揭示陰陽學說的物質性、不定義性、矛盾性、示象性。中醫學的發展從最初的起源到後世的昌盛,無時無刻不包含著陰陽學說的特質,中醫學是建立在物質基礎之上的學說,但又不注重它的物質性,更注重的是物質運動中所反映的功能和應象,試圖用哲學的陰陽觀來否定中醫的物質性和試圖用科學的物質觀來研究陰陽的應象觀都是片面的,試圖用西醫的物質性、定量性來否定中醫的理性思維、邏輯推論和精確分析也是不科學的。總結中醫學走過的道路,以期對現在中醫的發展方向有所啟發。

對陰陽的再認識

陰陽學說是古代自然哲學思想,是建築在對客觀事物認識的基礎上,反映古人對天地自然現象變化規律的觀察與認識。陰陽是中國哲學中最根本的行而上學範疇,陰陽學說是中國哲學中最早出現也最為根本的學說,經過長久的歷史積澱,陰陽已廣泛地滲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各個領域、各個層面,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000 多年來,中醫學最完備的繼承了陰陽學說的精髓,又反過來發展豐富了陰陽學說的哲學思想。《素問 · 四氣調神大論》雲「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因此中醫學是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水乳交融的。中醫學永遠跟中國的傳統文化一起發展興盛。

1 「陰陽」範疇的物質本性提到「陰陽」

人們往往認識的是它的哲學性,容易把哲學的陰陽思想混同中醫的陰陽觀。實際上,從陰陽學說的起源來看,其所指代的事物都是明確而具體的,這為現代研究中醫「陰陽」的科學本質提供了依據。

陰陽的基本概念、引申概念和哲學概念是有根本區別的[2],在自然科學領域和社會科學領域也是不同的。陰陽學說用於醫學時,這個概念就成為某種物質或功能的代號。陰陽是一個綜合概念,包含實體、應象和屬性。儘管陰陽並沒有完全脫離具體的事物,但仍不失為抽象概念,而非實體概念。所以陰陽強調的是屬性而非實體。但這並不等於否定陰陽的物質基礎的存在。否則的話,中醫是建立在空中樓閣之上的。陰陽的概念容易與哲學的概念完全等同,陰陽的物質性被忽略,陰陽學說不僅奠定了中國文化的基石,而且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國醫學。界定陰陽學說的科學論域必須劃清陰陽的基本概念範疇。

從陰陽學說的起源看[3],陰陽概念的兩種原始意義中,太陽照射明暗與否形成的陰陽之「氣」,屬於物質範疇 ( 陽光與廣譜電磁波均為物質 )。由「高」、「阜」和「水之南山之北」代表的陰陽方位,屬於空間範疇。按照物質概念的定義,陰陽本質研究應以陰陽起源的原始意義作為研究的主體,參照陰陽的方位概念、剔除引申概念和哲學概念。在這種前提下,陰陽學說的論域是自然科學範疇的物質性實體。

從陰陽學說的內涵看,如《靈樞 · 陰陽系日月》所謂:「陰陽者,有名而無形」。 陰陽是與太陽運動密切相關的充滿於天地之間的「氣」。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多認為陰陽是普遍存在的物質,是瀰漫於天地之間的一種無形之氣。老子曰:「萬物負陰而抱陽」(《老子 · 第四十二章》);管子曰:「陰陽者,大地之大理」(《管子·四時》);孔子曰:「一陰一陽之謂道」(《易經 · 繫辭傳上》):都將陰陽看作普遍存在的具何物質性的事物。《黃帝內經 · 陰陽系日月》指出,「陰陽者,有名而無形」。鄒衍「深觀陰陽消息」,創立了顯赫一時的陰陽學派。這種「氣」不但包含宇宙萬物之中,也直接體現在人的自身。但古人講的「無形」不是哲學意義的「抽象」,是指看不見但可以感覺到的事物 ( 如氣感、熱輻射、電磁場等 )。因此不應據此認為陰陽是屬性而非實體,也不能否認陰陽的物質性。古人雖然認為陰陽「有名無形」,但指出「水火者, 陰陽之徵兆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人們可以通過水火感覺到陰陽的物質性。否定了陰陽等於否定了我們生存所依賴的太陽、地球、月球甚至宇宙的存在。

從萬物的物質性而推斷出的陰陽「有名而無形」,從這裡可以看出古人天才的預見性,古人不把自己肉眼看不到的東西一概否定,從不故步自封。如《素問 · 陰陽離合論》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說明世間萬物,都可用陰陽分析的方法來加以分析和認識,由宏觀世界分析到微觀世界,萬事萬物中仍然存在著陰陽兩個方面,無論分析的對象多麼複雜,而用陰陽分析的要領卻只有一個,即「陰陽者,一分為二也」(《類經 · 陰陽應象》)。陰陽說,它既是方法論也是認識論,放之四海而皆準。

對陰陽的再認識

2 陰陽多元性

既然中醫原封不動的引用的陰陽的哲學觀,而陰陽哲學觀的形成與周易密不可分。那麼深入探求易經中陰陽的含義對我們正確理解中醫的陰陽具有深淵的意義。易經中的陰陽觀最為實質的表現在陰陽的和諧的共存性和兼容性。這種多元性思維讓我們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過程中遵守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在對生命體進行治療中,採用一種與抗生素殺滅截然不同的調和陰陽的方法。

作為道家經典的《老子》首先用陰陽說明萬物的構成,講「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陰陽原本於混沌一體的太極(太和),因此二者是相互聯繫的,陰陽相感而成其功用並彼此互相轉化從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形成了錯綜複雜的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根據古人留下的演示圖像,陰陽符號或太極圖是一個完美的圈,分為兩個相等而相反的相互滲透的組成部分。它表明對立面的動態的一致,陰陽是宇宙的基本的(最初的)構成原則。也就是說「陰和陽無所不陰陽觀念的最重要的特點是它提供了一種非二元論的思維方式」[4],這不像典型的「二者之中擇一 / 或者」的西方思維。陰陽思維提倡「二者/和」的思維,一種「不僅……而且……」的思維。陰和陽是相關的二極性。它們相互依賴和補充。它們並非是絕對衝突的,其中的每一個都預設著另外一個。二者又是平等的。其中哪一個都既不優越於也不低劣於另一個。它們是夥伴而不是敵人。每一個把另一個視為自己存在的條件。它們互相補充、相互增進。更多是強調陰陽的穩定平衡。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曰:「夫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說明陰陽的和諧是萬物正常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

對陰陽的再認識

這種認識方法具體表現在如下方面。

2.1 陰陽的不定義性 

陰陽是中醫學的基本概念,中醫學中的許多概念由此衍生,故陰陽的概念非常重要。而一個概念的如何表述,關係到該概念的如何理解。中醫學形成並發展於中國古代,是由中國傳統文化孕育出的學科,故其必然帶有鮮明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徵。這一特徵也表現在中醫的概念思維上,表現在陰陽的表述與理解上。現代科學表述一個概念,通常是用下定義的方法,或用屬加種差定義,或用發生定義,或用功能定義,這種表述可使他人對所表述概念有明確的認識[5]。而《內經》關於陰陽概念的表述,卻是非定義性的,只是直接列舉出所述概念的有關內容,而不抽象概括,不定義不不界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 同上 )。「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素問 · 陰陽離合論》)「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素問 · 陰陽應象大論》) 這些論述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形象展現、勾勒陰陽的內涵,但始終未象現代科學那些,為陰陽下一明確的定義。但作者通過男女、水火、氣味等眾多形象的羅列,也將陰陽表述的差不多了。古人雖然沒有給陰陽下一個十分清晰的定義,卻通過舉例、歸納、取象比類等十分科學的邏輯學方法解釋並且說明了陰陽的概念[6]。首先,界定陰陽概念時,古人使用了邏輯學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歸納法,如「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素問 · 陰陽離合論篇第六》),「水為陰,火為陽」(《素問 · 陰陽應象大論》),「外為陽,內為陰」(《素問·金匱真言論》)等歸納得出陰陽的基本屬性,火和天的屬性具有陽的特點,陽首先是屬性的陽,類似於形容詞的陽,例如,熱的、向上的、向外的、興奮的、明亮的、運動的。同理,水和地的屬性具有陰的特點,凡是寒的、向下的、向內的、靜止的都屬陰。

陰陽的不定義性,決定了陰陽在任何時候都具有開放性。都會吸收時代最先進的東西容為自身。而從這個過程中,陰陽不斷的修正自身,完善自身,發展自身。

2.2 陰陽的矛盾性

陰陽學說認為:「陰陽矛盾的對立統一關係是普遍存在的,這種普遍性表現為不論事物或現象之間的關係多麼複雜,都能納入到陰陽這兩個範疇中去。顯然,人們之所以將陰陽等同於矛盾或用矛盾解釋陰陽,是看到了陰陽的對立統一的屬性和陰陽的互根。

在陰陽的相互轉化、相互滋生以及陰陽互藏的特點中,我們找不到陰陽對立的、相互鬥爭的特點。而是「陽生陰長,陽殺陰藏」(《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陽生是指春夏季節陽氣不斷地生長釋放,也就是能量從聚積轉向釋放過程;陰長是指隨著陽氣的釋放,萬物不斷吸收能量而生長壯大;陽殺是指秋冬季節陽氣的回收和貯藏,陽氣的釋放本身有個度,到達這個度以後,就轉向收藏階段,以便聚積能量,再行生髮;陰藏就是隨著陽氣的逐漸回收,萬物處於蕭條和隱藏狀態。所以黑夜為陰,但其實質乃是陽氣生長收藏而形成的具體狀態。「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應該被理解為純陽是陽的生髮達到最大限度,純陰是陽的收藏達到最大限度。否則就成了孤陽不生,孤陰不長。

陰陽是二而一、一而二的統一體。陰陽分開彷彿是兩個獨立的,確切的實體,合起來的實質卻是一。就像一塊硬幣有兩個面。二而一、一而二就是從實質上來看是一,從顯現上來看則是二。如寒熱表現為對立的二,但實質卻是陽氣的生長收藏所產生的表象,陽氣釋放了天氣就變熱,陽氣收藏了天氣就變寒。所以《素問》中強調:「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

其要一也。」陰陽共存於一個統一體中,它們相互依賴,相互促成。儘管陽作為能量發揮著資生作用,陰作為體起著協調和控制作用,但它們之間並沒有主從關係,沒有高低之分,沒有貴賤之別。養陽就是要更好地發揮陽的作用,養陰就是要更好地發揮陰的作用,「一陰一陽之為道」,並沒有孰輕孰重,「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得載物」更是說明了兩點論。陽化氣,陰成形,陽為用,陰為體,陰陽乃是二而一,一而二的統一體,只有充分發揮兩者的作用,才是正確認識和把握事物的方法,「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天上要有日月星辰,地上要分春夏秋冬,這都是事物之間相互配合的內在要求。沒有秋冬的能量積累,哪有春夏的品物茂盛。所以說「立天之道日陰與陽,立地之道日柔與剛,立人之道日仁與義,兼三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7]。

陰陽運動的結果或目的是動態平衡,而矛盾對立運動的結果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陰陽雙方自動地向最佳目標發展運動,陰陽雙方傾向於維持相對穩定的結構關係。陰陽運動的結果是動態的均勢,也就是陰陽雙方的比例是不斷變化的,但又是在正常限度之內的常態。這也是陰陽運動的最佳狀態,表現在生理方面即「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素問 · 生氣通天論》) 。

對陰陽的再認識

3 陰陽的應象 

《繫辭傳》云:「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象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說卦傳》云: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又云:「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八卦成列,象在其中,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說卦》曰:「乾,鍵也;坤,順也;震,動也;巽,入也;坎,陷也;離,麗也;艮,止也;兌,說也。」剔除古代統治者為了社會意識形態的需要給易經披上的封建迷信的外衣,易經的作者們的初衷還是非常客觀的試圖通過觀天地萬物所呈現出的示象來觀察宇宙的運行規律,來對人們征服自然的行為給予預測性的指導。而由此產生了陰陽五行的示象如:水的寒涼、向下、滋潤、水能滋潤、閉藏;火的炎上、溫熱、紅亮;木的曲直、易動、喜伸展;金的肅殺;土的載物、生化等。

「陰陽應象」正強調了對陰陽的認識必須藉助於其相應的「象」,而不是與本體的聯繫。《內經》以「陰陽應象」為依據來建構自己的理論體系,也就決定了它對人體構造的觀察方法和研究人體的主要方式,是以表示事物行為功能的動態形象為本位,以形體器官和物質構成為輔從。

中醫的陰陽學說可謂是當時集陰陽學說之大成。根據《內經》的論述,互為陰陽關係的事物更加廣泛地存在於自然界、人類社會及人的生命現象中。就物質形態而言,諸如天地、日月、水火、木金、牝牡、形氣、男女、夫妻、父子、君臣、臟腑、氣血、背腹等;就事物的屬性而言,諸如明暗、寒熱、動靜、虛實、屈伸、進退、強弱、興衰、新舊、言默以及脈之浮沉、數遲、滑澀等;就時間過程、空間方位和運動趨向而言,諸如春秋、冬夏、晝夜、朝夕、上下、前後、內外、表裡、來去、升降、出入等。可見,《內經》不是把陰陽看作具體事物,而是視為萬事萬物的共性。不管是對人體生理性和病理性的描述都是一種外在的表象。哪些事物屬陽,哪些事物屬陰,則是根據陰陽的屬性演繹而來的。例如,「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臟腑之陰陽,則臟者為陰,腑者為陽」(《素問 · 金匱真言論》)。氣與血中,氣為陽,血為陰。營氣與衛氣中,衛為陽,營為陰等。另外,還有水與火、天與地、日與月、左與右、男與女等。這些事物並不具有矛盾的特點,氣與血之間不存在著相互對立、排斥和鬥爭的關係。同理,日與月僅是各自獨立的天體而已。水火、天地、左右、男女看似屬於矛盾範疇,但是真正屬於矛盾範疇的是水火所象徵的寒熱屬性,以及天地、左右所表示的方位,男女所體現的剛柔屬性屬矛盾範疇,而並非這些具體事物。這也決定了對人體生理病理的描述是陰陽應象。《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素問 · 評熱病論》曰「陰虛者,陽必湊之」。「陰主寒,陽主熱」,《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對陰陽的再認識

這種方法對事物表現出來的行為功能有十分精細的觀察,而對事物的實體構成和物質成分則重視不夠。現代對人身陰陽的研究,大多把陰陽的本質設想為某種物質實體,力圖找出能特異性地決定並呈現為人身陰陽變化的物質成分。這種物質成分在量上的減少或增加,決定著並呈現為人身陰陽的虛實變化。這種研究從某種角度而言,偏離了原有的「陰陽應象」的研究路徑,對細胞、基因的研究也只不過是陰陽在機體某一功能層次的具體體現。以科學研究陰陽,是通過科學與陰陽學說的銜接發展陰陽學說[9],主要屬於詮釋學的範疇。詮釋學通過理性重構而發掘研究對象中潛在的知識結構,或者說通過「翻譯」手段實現理解。理解並不包含創造科學新知識的要求,而科學研究的任務則是創造性的活動。因此,兩種研究方向具有「理解」和「創造」的明顯差別,這裡也隱含著當代中醫界特別值得注意的研究中醫與中醫研究的問題。中醫陰陽理論的現代科學研究,基本上是屬於一種詮釋性研究,並沒有新科學知識的創造。

4 陰陽之變化

關於《周易》的得名,歷代有多方考證,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曰《繫辭》曰:「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在《周易 · 繫辭》中云:「陰陽之義配日月」,而易字從日從月,可見易字的本身就是個陰陽。《周易 · 繫辭》云:「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又云:「生生之渭易」。自然界事物的變化,都是由於陰氣和陽氣兩種相互作用的結果。「易」謂變化,「易與天地准……乾坤是易之門戶」,就揭示了老祖先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生產和生活過程中,把在自然界運動中的萬事萬物概括為「陰」、「陽」兩個對立的範疇,以陰陽的交錯變化來說明物質世界的運動和發展,《繫辭傳》:「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周易》利用一陰一陽等符號來窮盡思想,利用卦爻來窮盡世間複雜多變的情況,在卦爻下面又分別加上辭來窮盡語言。《周易》反映了自然界中變化發展的規律性,用它來了解變化發展的規律,則包攬無遺。孔子曾說過「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所以變化之道就是規律。由此說明世界的複雜性、多變性,任何規律、定律都會隨時發生變化,不能生搬硬套。但又有陰陽規律可掌握的不變性。「一陰一陽之為道」陰陽之道是天地之道,又是不變之道,透過錯綜複雜的的表象還是能抓住事物的陰陽本質。從陰陽屬性的角度言,事物的陰陽劃分雖然具有相對性和靈活性,但在每一特定的場合,陰陽的劃分是確定的,而不是任意的。因為陰陽理論對陰陽雙方各自的屬性有著特殊的質的規定,正如《素問 · 陰陽應象大論》曰:「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即水和火的特性比較集中的反映了陰陽的屬性,則水為陰,火為陽,絕對不能反稱。《素問·至真要大論》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這個「要」指的就是「陰陽」。成為中醫基礎理論之綱領,知此者,即可融會貫通,左右逢源,得心應手]。

中醫學完全吸收了易經的精髓,創造了辨證論治的治療原則。以陰陽及五行學說為指導,用取表比象,由表及裡的方法,把生理功能,病理表現與體表部位歸納在一起,形成以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為特色的治療。辨證的過程,就是通過變化之象,制定出因人、因時、因地的符合陰陽之道的治療方法。

對陰陽的再認識

5 討 論

陰陽由最初一種觀察自然現象、總結自然現象、推理自然現象的物理方法而逐漸演化到各個自然學科以及社會各個領域以至形成了一種中國古代的哲學觀和方法論。從各個學科的發展來看,中醫學繼承和發展陰陽學說最為徹底。陰陽是一個太極,是一個整體,陰陽相擁相抱,陰陽不是矛盾的雙方,陰陽是互相為用,陽為陰之使,陰為陽之用,陰陽共同成長,共同衰老,一起死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使世界變化萬千,豐富多彩。陰陽變換為五行,萬物皆在有制之中,沒有最大,沒有最小,沒有最好,沒有最壞。萬物皆有所長,皆有所用。陰陽既瞬息萬變,也恆久不變,變的是象,不變的是質。

中醫學的發展從最初的起源到後世的昌盛,無時無刻不包含著陰陽學說的特質,中醫學是建立在物質基礎之上的學說,但又不注重它的物質性,更注重的是物質運動中所反映的功能和應象,試圖用哲學的陰陽觀來否定中醫的物質性和試圖用科學的物質觀來研究陰陽的應象觀都是片面的,試圖用西醫的物質性、定量性來否定中醫的理性思維、邏輯推論和精確分析[9]也是不科學的。從醫學的發展過程來看,中醫從數千年前的《黃帝內經》、《難經》到《傷寒論》、《溫病》,每一次理論上的突破都是中醫的飛躍,為臨床治療提供了理論指導。綜觀中醫學的發展史,從張仲景的《傷寒論》到溫熱病的發展成熟,以及各大學派的形成,李東垣的脾胃論、劉完素的火熱論、朱丹溪的滋陰論、張從正的攻邪派、張景岳的命門說等等充分體現了易經中這種變易、簡易、不易的思想,遵古而不泥古,在不同時期,根據當時的時空特點的陰陽變化之象,創造出當時最符合疾病發展變化規律的最有效的治療學說,以療人民之疾苦。中醫學永遠是發展變化的學說,永遠站在時代的最前列。在二十一世紀,中醫一定會發展出符合時代特色的新的理論,最有效的為臨床服務。


推薦閱讀:

生命體的陰陽雙重結構
周天64卦384爻抽爻換象陰陽順逆法[一]
陰陽雷軍
陰陽五行學說與中醫學和孫氏武學
《三命通會》論天干陰陽生死(2)

TAG:中醫 | 中藥 | 認識 | 陰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