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大唐驚天刺殺案引發的故事……
文丨《那些年》小小那
公元815年六月三日,唐都長安發生了一起震驚朝野的刺殺案——宰相武元衡被刺身亡;御史中丞裴度被擊中三劍僥倖生還。
案發過程這天,天還未亮,宰相武元衡像往常一樣騎馬上朝,突然有人從暗處向他連發數箭,隨從四散而逃,武元衡不幸遇害,並被取走首級;另一邊,御史中丞裴度剛出宅門,便被守候已久的刺客連刺三劍:第一劍砍斷了靴帶;第二劍刺中了背部;最後一劍刺中了頭部。裴度跌下馬來,幸好頭戴氈帽,未傷到要害。刺客又揮劍追殺,隨從以身掩護,被砍斷臂膀,而裴度滾落路邊的溝中,刺客以為他已經死了,這才罷手離去。
兇手是誰?
史書記載,成德(今河北正定)節度使王承宗和淄青(今山東益都)節度使李師道,在這一天同時派出了刺客。
動機為何?唐朝自安史之亂後,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不少地方勢力脫離朝廷管控,成為帝國的重大隱患。淮西便是割據之一。
如圖,淮西雄踞中原,「逼近東都,中天下而持南北之吭」,戰略位置十分重要。而就在案發前一年(814年),淮西節度使吳元濟勾結河北藩鎮,四處搶掠,為非作歹。這時,朝堂之上,有兩個人站出來,極力主張討伐淮西。一個是宰相武元衡,一個是御史中丞裴度。於是,唐憲宗在他們的支持下,對淮西接連發動軍事打擊。
然而,淮西的境遇,令成德、淄青等其他幾個問題藩鎮頗為恐慌。唇亡齒寒的道理他們都懂,於是他們想方設法,百般阻撓。最終採取了極為陰險的一招——刺殺朝臣。誰支持打淮西,就把誰滅口。於是,便有了這一大唐驚天刺殺案。
死裡逃生,越挫越勇
這起刺殺案件的發生,令朝堂百官震恐萬分。眾人紛紛上疏朝廷,請求停止用兵,罷免裴度的官職,以安撫藩鎮之心。
憲宗大怒,說:「如果罷免裴度,這就是讓奸計得逞,朝廷綱紀如何整頓?朕任用裴度一人,足以擊敗這兩個亂臣賊子」。於是升任裴度為宰相,主持平叛削藩。
在裴度養傷期間,憲宗專門派兵值夜守衛,在拜相前一日,憲宗又特許他進入宮殿,安撫告慰備至。裴度被拜相後,朝野上下終於人心安定,朝廷開始不斷收到有關討賊的計策。
死裡逃生的裴度,主張削藩的態度更加堅決。他對憲宗說:「淮西是朝廷的心腹大患,不能不除;而且朝廷既已出兵,兩河藩鎮都在密切關注事態的發展,以決定他們的下一步行動,所以絕不能半途而廢!」憲宗深以為然。
然而,這場戰爭實在太過漫長。前線糧餉難以為繼,各路將領彼此觀望,歷時數年,都未取得實質性進展。這時,不僅眾多朝臣建議罷兵,連憲宗本人也開始舉棋不定。公元817年,憲宗再次徵詢朝臣的意見,唯獨裴度緘默不語。憲宗指定讓他回答,裴度說:「我願到前方親自督戰。」
裴度對憲宗說:「臣發誓與賊勢不兩立,從吳元濟最近的奏章可看出,其處境已十分窘迫。只是因為我軍將領人心不齊,不能合力進逼,所以他還尚未投降。如果我親自坐鎮前線,各將領恐怕我奪走他們的功勞,一定會爭著出戰。」憲宗允許。
於是,裴度頂著「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蔡州刺史」「淮西宣慰處置使」等一長串頭銜,以宰相之身奔赴戰爭最前線。
臨行前,他留給憲宗一句話:「我如果能把叛賊消滅,還有機會朝見陛下;消滅不了,我便永不回京。」憲宗聽罷,涕淚橫流。
身兼將相,坐鎮前線裴度來到前線後,迅速做出一系列重要決策。
首先是整頓軍隊,去除「害蟲」。
通過深入調查和分析,裴度找到了軍隊頻頻失利的原因——自開戰以來,憲宗為每一支參戰部隊都派駐了宦官監軍。這些宦官既無軍事才能,又無作戰經驗,卻喜歡干涉軍事行動。每逢打了勝仗,他們就第一時間飛報朝廷,爭攬功勞;如果打了敗仗,他們就對將領破口大罵,百般凌辱。
裴度於是上疏陳述利害,使憲宗把這幫監軍宦官全部召回了長安。自此之後,將領們才得以專心作戰。由於裴度軍法嚴整,號令劃一,將士們都願意效力,因此捷報頻傳。
另一項重要決策,是支持將領李愬奇襲蔡州。
李愬有勇有謀,善待部眾,尤其優待俘虜,開赴前線不到半年,便四方歸心,先後收降了吳元濟手下的吳秀琳、李祐等多名大將。公元817年十月,李愬向裴度秘密請命:率領一支奇兵穿越敵軍腹地,出其不意直取蔡州,生擒吳元濟。裴度認為,這個計策雖然冒險,但的確有望快速、徹底地消滅吳元濟,於是給予支持。
果然,李愬沒有讓裴度失望。十月十五日,李愬冒著大雪,親率九千精兵,連夜向蔡州進發,先是巧妙入城,然後經過一番激戰,於十七日將叛賊吳元濟活捉。消息一傳開,淮西各州的叛軍余部兩萬多人相繼歸降朝廷,當地百姓也因為得到善待而快速安定下來。
至此,淮西之役終告結束。
勠力同心,共鑄中興這一戰,是憲宗削藩最為關鍵的一戰,為「元和中興」奠定了重要基礎。大唐的這場驚天刺殺案可以說揭開了朝廷打黑除惡的序幕。淮西平叛之後,很快,其他地方割據勢力紛紛向朝廷上表歸降,朝廷又挾平定淮西之聲威,討平淄青李師道,收復淄(治今山東淄博南)、青(今山東青州)等十二州。藩鎮割據的局面因之暫告結束,唐朝又恢復了統一。
接下來,如明代王夫之所描述——「自肅、代以來,河北割據跋扈之風,消盡無餘,唐於斯時,可謂曠世澄清之會矣。」
公元818年二月,憲宗為嘉獎裴度,下詔加其為金紫光祿大夫、弘文館大學士,賜勛上柱國,封晉國公,食邑三千戶,復知政事,加授其子及侄女婿等官職。
回顧從命案發生到淮西平定,這四年時間,於君於臣其實都是一場巨大的考驗。幸而憲宗乾綱獨斷——在朝野動蕩、人心慌亂,朝臣多言罷兵之時,仍然力排眾議,給予裴度最大的信任;幸而裴度意志堅定——在同僚遇刺、自己負傷,藩鎮囂張跋扈之時,仍然堅持用兵,誓與叛賊勢不兩立。
李商隱在《韓碑》一詩中記錄了這段往事:「帝得聖相相曰度,賊斫不死神扶持。腰懸相印作都統,陰風慘澹天王旗。」何謂「聖相」?這位在關鍵時刻,拋開個人安危,而將國家盛衰、百姓禍福扛在肩上的男人,已經為世人做出了最好的詮釋。
推薦閱讀:
※沈周的故事
※武漢故事的【初戀中】
※楹聯故事會之名聯雅事
※原創 | 中日兩個首富的跌宕人生!沒聽過他們故事,不足以談投資
※睡前故事:她找到一位學姐的英語筆記,娟秀的字體帶著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