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一位失敗的教育家

孔子 一位失敗的教育家[置頂][精華][推薦]

  • 發表於:2009-12-05 09:53:22
  • 作者:韓信-點兵發簡訊加好友更多作品
  • 級別:中尉

    積分:5405

    主題推廣:鐵觀音茶葉產地直銷最便宜 八成現代人陽氣不足 產地鐵觀音茶葉的最新價格

    孔子是中國最早的教育家,但是不幸,卻是一個失敗的教育家。如果這種失敗僅僅限於個人的嘗試,也未嘗不可,但是不幸的是,孔子在中國被聖化了二千多年,他的思想言行隨著聖化,也就成了千古不變的鐵律,成了主流文化與思想意識形態。因此,他個人的失敗,逐漸也就演變成了一個民族的文化與教育的失敗。倘若,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能夠走出這個失敗的陰影,也就罷了,古人是不能夠為現在的人負責的,但是如果現在的人偏要宣稱回到古人某某那裡去,則今天的人對這個古人的重新審視便很有必要。這就像山上的一塊石頭,自然生在山上,關我屁事,但是,如果一定要說這塊石頭,可以建我家的房子的棟樑,那麼,我對這塊石頭去作一番認真的考察就不僅應該,而且簡直是十分必要。

    /來自中華網社區 club.china.com/

    大凡教育家的成敗,有三個標誌可供辨認。一是他的教育思想觀點。二是他的教育實踐活動。三是他所教育的弟子,也即教育成果。

    /來自中華網社區 club.china.com/

    就這三個方面來看,孔子的教育思想觀點的核心就是讀書當官,凡到他那裡去讀書的,如果還想干點別的謀生的道道,孔子必要罵他個狗血噴頭。像樊須這樣不知道深淺就冒然去問孔子種莊稼與種菜這樣的事情,是最犯忌的。被孔子罵為「小人」也就不為奇怪了。因為孔子一向主張「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並且說「學也,祿在其中矣;耕也,餒在其中矣。」這一點是無須懷疑的,孔子從思想理論到自己一生的實踐,都沒有跳出這個圈子。如果說孔子時代除了當官沒有別的更好成就事業的途徑還可以理解的話,再把這個東西拿到現代社會來就是很不適宜了。換句話說,孔子可以被現代社會兼容的東西實在不多,再把孔子拿出來做膜拜的對象,這對於一個民族來說是十分可怕,也是十分可憐的。一個不敢面向未來的民族,自然也不會有什麼希望。

    就第二點來說,孔子一生收門徒三千,有教無類,只要交足學費,自「束脩」以上,簡直來者不拒。這也沒有什麼過錯,但是,問題是,收了這麼多學生,你教給他們什麼,並且怎麼教得有個數。不能夠只收不教,只等學生上門來問(甚至問了也懶得回答),也就是「不扣不鳴」。就教學內容來說,是教「六藝」讓學生學會謀生本領,還是教給學生謀官之術,都要有個說法,顯然,教給學生「六藝」,讓學生學會謀生的本領,自食其力,是更為現實的,但是,孔子也不知道是為了吸引學生,多收學生,多收點學費,還是為別的,他竟然對學生說「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這就使得跟隨他的學生如果當不成官,謀不到官祿,只有在貧病之中餓死一條路了。孔子最得意的門生顏回正是這樣的命運。當然,孔子也身體力行了,也周遊列國,四處推銷自己,也推銷自己的學生,則幾乎無一例成功,這就是孔子成為「喪家狗」的重要原因。豈止是思想精神上的家園喪失,就連物質上的家園也沒有著落,如果不是晚年有學生意外當了一點小官,才回到家鄉曲阜,恐怕一輩子都要客居國外,並且死於異國他鄉了。他的學生跟著他實在也沒有學到什麼東西,孔子既沒有系統的思想學問可以教給學生,也沒有什麼可以謀生的道道,一點從小用於謀生的「六藝」,自己又看不上眼,說什麼「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君子以學「六藝」為恥,自己學會了,是因為自己小時候貧賤,不得已要學了用來謀生的。真是高不成,低不就,自己過得沒有人樣,也連累了自己的學生。

    第三再看孔子的弟子。一個教育家最有說服力的就是自己的學生。一個學校的魅力與成就,也是要靠學生來表現的。當然,現在人們學習東西的途徑很多,影響人成材的因素也很多,但是,在古代就不同了,人們尋找老師,追隨老師幾乎是一輩子的,那時老師的作用遠比現代社會要強。因此,孔子的三千弟子的命運也就與孔子的教育直接相關。而且我們也可以看到他們的命運與孔子的教育思想觀念及教育實踐也是密切相關的。顏回作為孔子三千弟子中最得意的學生,是賢者中的賢者,卻不幸短命而死,一般情況下,人的壽命是有許多偶然因素的,但是我們從顏回的死因中可以直接找到孔子錯誤教育的主要原因。用現代醫學來看,除了遺傳外,一個年輕人過早的短命而死,一是營養不良,體質虛弱;二是疾病,而長期營養不良與疾病又是密切相關的,但是,孔子對顏回的教育直接導致了顏回的「貧而樂」,長期甘心居住在「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的惡劣環境下而無動於衷,就是與孔子的錯誤教育價值取向有關的。在這樣的惡劣的情況下,他仍然鼓勵顏回過這樣的清貧生活。其結局可想而知,只有「短命而死」了。

    子路則是孔子的另一得意門生,也是膽子比較大的,卻深中孔子關於「禮」的毒害。打仗是多麼嚴肅的事情,掉頂帽子算什麼?保命要緊,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可是,被孔子的「禮」教呆了的子路,卻要冒死撿帽子,還要端端正正戴好,結果,就在這個時候被紮成了肉醬。(《史記 仲尼弟子列傳》:「蕢聵懼,乃下石乞、壺黶攻子路,擊斷子路之纓。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結纓而死。」)一個教育家,一生教學生無數,竟然最有出息的就是那個在貧病中短命而死的顏回與為了一頂帽子的尊嚴而白白送命的子路。他自己沒有留下什麼著作,因為一貫主張「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孔子,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也正是這個思想,嚴重妨礙了他的學生髮展自己的思想,終於使得他的學生竟然也沒有留下一點點值得後人繼承與發揚的思想文化遺產,既沒有一篇文章,也沒有一本書,更無一項創造與發明,這個教育家當得也實在是太失敗了。如果過去的就過去了,從今天開始,面向未來,用開放的心態,去廣泛借鑒,去學習自己不懂的東西,還是有希望的,可惜,我們仍然至今仍然走不出孔子的陰影。

    有比較才有鑒別。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還是失敗的教育家,自己說了不算,還要拿孔子同時代的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比一比,我們很快就會發現,他們無論在教育方法,還是在教育實踐,教育境界上,特別是教育成就上,都不在同一個水平上。孔子的「啟發式」,是要啟發學生認真體會孔子的思想,如果領悟不夠到位,就要被孔子痛罵一番,這種啟發自然是導致「師道尊嚴」,也導致權威主義。孔子主張的「思」,也仍然只是與以理解他的「仁」與「禮」為範圍,而不是一種真正獨立、自由、開放與平等的思考關係。孔子的一來一去,二三個回合的對話,其實是封閉式的虛假對話,因為答案早就完全定在孔子自己心中,甚至他心中的答案也是含糊的、漂浮不定的。自己說不清楚,卻又不允許他人發表自己的看法。與蘇格拉底的對話相比,蘇的對話則完全是一個完全開放的、自由、平等的對話,這樣的對話,才能夠真正永遠保持探求真理的態度,保持開放的思想智慧。蘇格拉底收學生沒有孔子多,但是,他始終主動送教上門,也不收學費,因此雖然過得也比較窮,但是蘇格拉底的興趣一不謀官,二不謀財,是真正謀道之人,仰望天空的人。他一生追求的是思維的樂趣,而不是為官的樂趣。他才是一個真正純粹的思想家與教育家。他智若泉涌,口若懸河,但是,從來不以權威自居。正因為這樣,蘇格拉底培養出來的學生也是一代勝過一代的。

    蘇格拉底親炙弟子柏拉圖是西方文化的源頭之一。他著作等身,在有生之年,其思想學問就通過專門學校代代相傳。柏拉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更是世界百科全書式的人物,現代科學的各門學科幾乎都能夠把源頭找到亞里斯多德那裡去。孔子一生培養的目標就是讓自己的學生為仕當官,卻始終沒有遂願,但是亞里斯多德培養的學生亞歷山大大帝,自己就是一個開疆拓土的人物,是一個能夠成就帝業的人物。更為重要的是,蘇格拉底的思想方法,造就了無數的智者,擁有無數的創造。這一點源於他有一個平等、開放、自由的探討精神,及探索真理的純粹志趣,為西方文化的自由開放性發展開了一個好頭。但是,孔子在這個問題上恰恰是一個扼殺創造,人為製造不平等的「始作俑者」。如果不被後人聖化,這點過錯也只是他個人的過錯,但是一經聖化後就被固定了,而且擴大了,變成了一個民族的悲劇。因此現在再把一個失敗的教育家高高地舉在自己的頭上膜拜,實在是愚蠢之極。

    /來自中華網社區 club.china.com/


    推薦閱讀:

    海梅斯·埃斯卡蘭特?
    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有感
    如果只用一個稱謂,陽明先生一定希望後人這樣銘記他
    "郭淑珍"音樂專輯-----女高音歌唱家、聲樂教育家
    「中國最偉大教育家」馬祖道

    TAG:教育 | 孔子 | 失敗 | 教育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