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會思考的教師,這幾點你做到了嗎?(名師常麗華的教育思考,快來自測吧)
常麗華,1990年參加工作,被評為山東省淄博市語文學科帶頭人、淄博市十佳青年教師、山東省教育科研先進個人,2008年被中國教育報評為「全國推動讀書十大人物」。 最得意的事情:作為新教育「毛蟲與蝴蝶」項目組的核心成員,所做的兒童閱讀課程、農曆古詩詞課程,成為眾多老師效仿的榜樣。
怎樣把語文課堂搞活?怎樣讓孩子主動學習,開放思維?怎樣讓課堂的參與度提高?
趕緊看過來吧!北京市亦庄實驗小學的全課程教師、被譽為「中國的雷夫」的常麗華老師的課上,孩子們會吟詩,會寫詩,簡直學得不亦樂乎!
今天就向常老師取取經,看一看常老師到底有何教學秘方!
別讓習慣固定了語文教學模式有些語文課聽下來,常讓我唏噓不已。
《狐狸和烏鴉》是一個經典的寓言故事。課堂上,老師把讀書的權利還給孩子,引導孩子反覆揣摩狐狸三次騙烏鴉的心理活動。聽著孩子們越來越惟妙惟肖地模仿狐狸極盡狡詐之本能的語言,我們是否應該思考: 我們是以「讀」為本了,以學生為本了,可在讀的過程當中,我們讓孩子學會了什麼呢?孩子們口頭上會說不要輕信別人的話,實際上,他們在入情入境的讀中已經知道了如何為了自己的利益吹牛拍馬或撒謊騙人。
《泊船瓜洲》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古詩。課堂上,老師花了很大的力氣引導孩子體會王安石在「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為什麼用「綠」而不用「過」、「到」、「吹」之類的字,繼而告訴孩子要學習王安石這種認真推敲文章中每一個字的寫作習慣。雖然這是古詩創作中的一個經典故事,但對小孩子來說,學習古詩只要能體會意境就可以了。至於推敲字詞,那是成人的做法。
還有很多的公開課、比賽課,多少年過去了,中國教育的教條主義仍然在裡面頑強地存在著。比如課始對課題的質疑,孩子們已經預習得很充分了,還要讓孩子的學習從零狀態開始,還要強調那句「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教育名言;比如現在流行的小組學習,在對學生個體的學習狀況和小組內的合作狀況並不了解的情況下就開始小組學習,雖收效甚微卻冠之以「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
凡此種種,問題出在哪兒?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我們習慣了語文教學固定的模式,習慣了大家都這樣做我們也這樣做,習慣了流行什麼我們做什麼,沒有習慣的是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思考,對語文教師來說非常重要!
成為會思考的語文老師會思考的語文教師,首先是對教材有獨到理解的語文教師
一直記得錢夢龍老師對青年教師的諄諄教誨:每次備課,自己要把課文一遍遍地讀,反反覆復地琢磨。不同的課文,要有不同的讀法,直到確實讀出了自己的心得,品出了獨特的味兒,才進一步考慮「教什麼」和「怎樣教」。只有這樣,教學中才常有得心應手左右逢源的快感,也就能教得有些激情。如果沒有這樣一種功底,只按「參考」圖解課文,按「標準」分析習題,語文課堂就會陷入文章開頭提到的捉襟見肘的境地。
比如寓言,我們首先要思考寓言本身對孩子的教育意義,而不僅僅是課堂教學以什麼為本。就像盧梭在《愛彌兒》中寫到的:「寓言可以用來教育大人,但對孩子們就應該直截了當地講真理;你用幕布把真理蓋起來了,他就不願意花力氣去把它揭開。」有了這種思考,我們就不會被教案所束縛,就知道課堂上應該做什麼;有了這種思考,我們就會在課堂上把學生帶入《泊船瓜洲》所描繪的思鄉情境中而不僅僅是字詞的推敲……
會思考的語文教師,能在語文教學中注入生命的活力
一直不能忘記竇桂梅老師的課和她的演講。面對不熟識的學生,她能用自己的情點燃學生的情,她能把孩子們帶進充滿魅力的語文藝術殿堂。在她的課堂上,沒有小手如林的熱鬧,卻有身心全部投入的愉悅,有生命蓬蓬勃勃的成長;在她的課堂上,不是教師講幾分鐘學生練幾分鐘的技術操作,而是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文本與生活的對話。在她的演講中,竇桂梅老師對語文教學「三個超越」的理解與實踐向我們展示了她獨到而深入的思考。因此,她的「為生命奠基」的語文教育理念贏得了很多人的共鳴。
會思考的語文教師,能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一直非常欣賞李鎮西老師上觀摩課只上作文講評課的做法。李鎮西老師坦言,上課之前,他要把學生的作文全部批閱,沒有對學生的了解,他無法踏進課堂。雖然沒有聽過李鎮西老師的課,我相信,在他的課堂上,一定充滿了濃郁的人文關懷,充滿了寬容的美麗,充滿了智慧的挑戰。這是他的風格。風格的形成源於深厚的積累。讀過李鎮西老師的三本書後,感動於他真摯的愛,感動於他可貴的童心,更加震撼於他對教育充滿理性的思考。因此,他會被人稱之為「我們身邊的蘇霍姆林斯基。」
毫無疑問,語文教師若沒有思考,語文教學就成了一潭死水。做一個會思考的語文教師吧!讓語文教學因教師的思考而充滿詩意與靈性!
在師生互動中深入推進教學
課堂是活的。好的語文課堂,要不斷生成豐富的資源;好的語文教師,要能敏銳地捕捉這些資源並把這些資源轉化為新的資源,從而把課堂教學一步步推向深入。要形成豐富的資源,首先在於學生有沒有主動活動的時間、學生的自主學習是否有效。
一位老師在執教《坐井觀天》一課時,把讀書、質疑、評價的時間和權力全部還給了孩子,孩子敢想、敢說,思維是開放的。在質疑時,孩子提出了「青蛙和小鳥怎麼能互相聽懂對方的語言呢」這個問題。我們來看看孩子的討論:「青蛙和小鳥都是動物,動物有自己的語言。」「可是,青蛙有青蛙的語言,小鳥有小鳥的語言,怎麼能互相聽懂呢?」「青蛙和小鳥都是吃蟲子的動物,屬於同一類的,應該能聽得懂。」「我認為這是一個童話,童話就要用我們人的語言來寫。否則,我們都看不懂。」
討論到這裡,老師點頭表示贊同,討論便告結束。是不是真的可以結束呢?我想,教師應該有迅速捕捉信息與利用信息的意識,從最後一個孩子的發言中引導孩子進一步理解什麼是寓言。這樣,孩子不但理解了寓言故事的特點,而且再讀寓言故事時就不會再提出類似的問題。課堂教學,就應該是在生成的過程中一步步推向深入的。
也曾聽到過另一位老師的課。課題我記不太清楚了,其中的一個細節卻牢牢地刻在我的腦海里。也是一年級的孩子。當老師啟發孩子說說天空中有什麼飛來飛去時,一個孩子說到「天空中有小鳥飛來飛去」,老師馬上模仿小飛來飛去的樣子:「看,小鳥像在幹什麼?」孩子說不出。老師有些誇張地模仿跳舞的動作:「像不像??」孩子在嘗試著說:「天空中有小鳥在??」老師微笑著:「不要急,慢慢說,這是你的。」孩子終於說出:「天空中的小鳥在飛來飛去,就像在快樂地跳舞。」多好的想像!沒有老師的引導,我們也就看不到課堂教學過程中生成的資源。
「這是你的」,我感動於老師對孩子獨立思考的尊重。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我們看不到豐富的資源,感受不到課堂動態生成的活力,為什麼?因為孩子沒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因為老師缺少智慧的引導。語文課堂不是平著展開的,而是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過程中交叉著、立體地向前推進的。這首先對我們教師提出了很大的挑戰。課堂上,如果我們不能關注到在互動中生成的資源,如果我們僅僅滿足於孩子能回答出問題,如果我們不能引導孩子更深層次地獨立思考,課堂教學,將永遠是波瀾不驚。
還是葉瀾教授的那段話最耐人尋味:「教師只要在思想上真正顧及了學生多方面的成長、顧及了生命活動的多面性和師生共同活動中多種組合和發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發現課堂教學具有生成性的特徵。因為課堂上可能發生的一切,不是都能在備課時預測的。教學過程的真實推進及最終結果,更多的是由課的具體行進狀態,以及教師當時處理問題的方式決定的……」
文:常麗華
推薦閱讀:
※啊,入戶早教師的偉大榜樣!
※深深淺淺:特級教師肖培東和語文的對話!
※「索禮罵學生」事發學校34名教師共收禮4000元
※把教師帶到「雲」里,智業雲桌面實現可移動教學
※妨礙教師成長的那些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