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典故說春秋41:「風馬牛不相及」,大國間的對話

成語「風馬牛不相及」的故事出自《左傳》,最早是被一位政治家用作外交辭令。

上回說到,楚成王為了與齊桓公爭霸,在令尹子文的建議下於公元前658年派大將斗章出兵三百乘攻打鄭國。鄭文公收到戰報後,急調大夫聃伯領兵應敵,同時又派叔詹帶著自己的書信前往齊國向齊桓公求救。

聃伯奉命來到純門後,下令將城門緊閉,任何人不得出入,各營將士輪班值守,時刻監視城外的一舉一動。

五日之後,楚軍抵達新鄭,並在距離純門三十里之外紮營。副將屈完向斗章建議說:「我軍新到,銳氣方盛,何不趁此機會向鄭國發起強攻。」

斗章回答說:「鄭國雖不是大國,但也久經沙場,如今又做了充分準備,我軍若與他硬碰,未必能佔到便宜,最好是能將聃伯騙出城外,再趁機將他擒拿。」

屈完問道:「聃伯如何肯輕易出城?」斗章回答說:「聃伯向來輕敵,我軍在城外堅守一月然後退兵,聃伯肯定以為我軍因糧草告急而被迫撤離,到時候他必然率兵來追,你我再於沿途設下埋伏,定能將他生擒。」屈完點頭稱讚道:「果然是個妙計。」

於是斗章下令各營在城外按兵不動,一個月後,斗章按計劃開始拔寨起營,城樓上的聃伯發現楚軍撤退之後,立刻組織軍隊出城追擊,結果剛追出二十里遠,屈完就突然領兵從側面殺出,聃伯匆忙應戰,帶著軍隊與屈完廝殺起來。

前面的斗章看見屈完得手,也帶主力掩殺回來,鄭軍在楚軍兩路夾擊下被殺的大敗,損失慘重。

聃伯自知難以取勝,只好帶著部隊從楚軍薄弱之處突圍,卻被追上來的屈完橫刀攔住,聃伯拍馬應戰,斗章見狀也沖了上來,與屈完一起將聃伯圍在當心,聃伯與二人大戰兩百回合,終因力不能支而被屈完挑於馬下,餘下的鄭軍也基本死在了楚軍的屠刀之下。

鄭文公此時正在城裡焦急的等待消息,得知聃伯全軍覆沒當場被嚇出一身冷汗,愣了半晌之後才有氣無力的說道:「看來只有向楚國請和,才能保全百姓的性命。」

一旁的孔叔立刻反對說:「叔詹已經去齊國告急,齊侯必然會率兵來救,如果此時投靠楚國,定會失信於諸侯,將來還有何面目在中原立足。」

誰知二人正商議間,叔詹回到了新鄭,一見面就告訴鄭文公說:「齊侯已向魯、衛等多國發去文書,用不了多久援軍就會抵達鄭國。」

鄭文公大喜過望,立刻下令將城門緊閉,並調集國中所有軍隊抵擋楚國進攻,務必要堅持到援軍到來。

再說齊桓公雖然答應救鄭,但考慮到楚國畢竟實力雄厚,於是詢問管仲說:「楚國乃南方大國,與齊國不相上下,兩國又素無恩怨,寡人該如何出手,才能確保萬無一失。」

管仲回答說:「主公救鄭,可不與楚國正面接觸,而把矛頭指向蔡國,蔡國自楚文王以來就一直依附於楚國,並且兩國又緊鄰,所以一旦蔡國有失,楚國必定來救,到時鄭國之圍便不解自破。」

齊桓公點了點頭,進而又問道:「伐蔡的主意不錯,那該以什麼理由出兵呢?」管仲提醒他說:「主公難道忘了蔡姬之事了嗎。」齊桓公聽了這話,臉上頓時露出會心一笑。

原來蔡姬是蔡穆侯的妹妹,早年嫁給齊桓公為妾。有一年齊桓公與蔡姬二人乘坐小船在園林中遊玩,蔡姬女人心性,知道齊桓公怕水,所以故意將船搖晃的很厲害,濺得齊桓公全身都是水。

齊桓公很是驚恐,連聲命令蔡姬住手,想不到蔡姬反而越搖越厲害,齊桓公惱羞成怒,指著蔡姬鼻子罵道:「無禮婦人,竟敢拿自己的丈夫尋開心,這種品性豈能侍奉國君。」

二人回城之後,齊桓公就命人將蔡姬送回蔡國,在古代已經出嫁的女子如果被打發回娘家,對於娘家人來說是一種莫大的恥辱,因此蔡穆侯對於齊桓公的行為十分惱怒,為了報復齊桓公,沒過多久他就逼迫蔡姬改嫁他人。

可是齊桓公雖然趕走了蔡姬,但卻並沒有正式寫下休書,因此名義上蔡姬還是齊桓公的人,所以齊桓公得知蔡姬改嫁的事情後更加憤怒,齊蔡兩國矛盾也就此產生。

眼下齊國為了救鄭,管仲就提議齊桓公正好可以以此為借口。於是到了公元前656年,齊桓公就會同魯僖公、宋襄公、陳宣公、衛文公、鄭文公、許穆公、曹昭公等七國之眾,共同向著蔡國進發。

蔡穆侯聽聞八國聯軍在齊桓公的帶領下大舉進攻,立即派人向楚國告急,在使者出發之前,蔡穆侯又擔心楚成王不肯相救,於是暗中交代使者說:「你此去見到楚王之後,就說齊侯因鄭國之故要聯絡蔡國一起攻打楚國,只因蔡侯執意不從,齊侯這才出兵討伐,到時候蔡國城破之日,便是聯軍攻楚之時。」使者領命而去。

三日之後,聯軍部隊抵達蔡國城下,齊桓公考慮到大軍旅途勞頓,本想下令休整,等到來日再戰,管仲卻建議說:「兵貴神速,如今蔡國孤城一座,我軍數量上又遠勝於它,何不立刻發起總攻,否則一旦給了蔡國喘息的時間,將對我們十分不利。」

齊桓公於是下令將先頭部隊分為左右兩軍,在賓須無和王子成父的帶領下分別向蔡國東門進攻,其餘七國諸侯聞訊也各自調兵遣將,隨同齊軍將蔡國重重包圍。

蔡穆侯看到聯軍人多勢眾,自知難以阻擋,趕忙換上了百姓的衣服,到了晚上便坐弔橋悄悄溜出城中,連夜向楚國方向跑去。第二天蔡國軍民得知蔡穆侯已經出逃,只得打開城門向聯軍投降。

齊桓公帶人來到城中,傳令各軍不得擅入百姓家門,不得搶奪財貨,有違令者定斬不饒,百姓聽聞大軍進城後與民秋毫無犯,無不稱讚齊桓公仁義。

齊桓公一行人在蔡國逗留了兩日,本打算繼續向楚國進發,誰知這時候隨同出征的許穆公新臣卻因病去世,齊桓公只得暫緩行軍,並派隰朋幫著許國人料理許穆公後事,一直等到許穆公的靈柩被安全的送回許國後,齊桓公這才帶著部隊重新出發。

等到部隊渡過漢水來到楚國邊境時,卻發現屈完早已等候在了那裡,原來楚成王從蔡穆侯處得知了齊國出兵的事情,急調正在圍攻鄭國的斗章與屈完二人領兵回援,只因聯軍在蔡國耽誤了行程,所以等他們來到時屈完已經在漢水邊恭候。

齊桓公見狀與管仲商議說:「我軍誤了行程,如今楚國已做好準備,是否還能一戰?」

管仲站在兵車上朝屈完方向望了一望,然後走下來對齊桓公說:「來人身後並無車馬刀槍,想必是來談判的,我當前去細問一番,若能以道義責其臣服,豈不比廝殺更為有效。」

齊桓公說:「仲父此計若成,將是兩國生靈之福。」於是齊桓公下令眾軍原地待命,管仲則獨自一人朝著屈完方向走去。

屈完望見有人走來,趕忙下車恭候,等到管仲走到近前時,屈完上前一步施禮道:「先生器宇軒昂、目光灼灼,想必就是名聞四海的齊相管仲,久聞先生大義賢德,卻不知為何無故犯我邊境,貴國在北方,我國在南方,即便是牛馬迷了路,也不會走到一起,先生卻為何不遠千里來到此處?」

屈完的這一番外交辭令,就是成語「風馬牛不相及」的出處。

而管仲聽了屈完的質問,正色回答說:「我太公受封齊國之時,天子專程派召公降旨,封我太公為王室顧命之臣,天下諸侯,東到大海,西至黃河、南抵穆陵、北到無棣,無論五侯九伯,皆在我齊國的管轄之列,但凡有不敬王室之人,齊國便可親往征伐,如今楚子不按規定向天子供奉苞茅,致使王室在祭祀時缺乏必要的物資,故而我主才領兵前來問罪。」

屈完自知理虧,想了一想又說道:「如今王室衰落,不奉天子者又何止楚國一家,但既然先生今日問及此事,我定當回去奏明我主,等有了結果之後,我再來向先生回復。」

說罷屈完向管仲再施一禮,然後便轉身返回了楚國,管仲也向著大軍駐地走去。

等到管仲回營之後,齊桓公問他與屈完談判如何,管仲回答說:「屈完言辭鑿鑿,非等閑之輩,看來楚國亦有高人在位,我軍不可貿然強攻。」

齊桓公問道:「那下一步該怎麼辦。」管仲回答說:「我對屈完說,主公此次興兵是為討伐楚子不供包茅之罪,屈完表示回去後會向其主彙報,主公可領大軍壓至陘地,向楚國示以威懾,然後再靜觀其變。」

齊桓公於是按照管仲的建議,率領各國諸侯之兵直奔陘地而來。

再說屈完回到郢都後,也將他與管仲的對話向楚成王做了彙報,楚成王聽罷詢問子文說:「齊侯領八國之眾,以勢欺人,又責我不貢苞茅,寡人可否與之一戰?」

子文回答說:「齊侯執天子號令,師出有名,我軍已經陷入被動,如果再強行抵抗,將會在諸侯之中留下大不敬的把柄,苞茅之事不過小事,主公不如隨了齊侯之意,既能免了這場爭鬥,也可彰顯我楚國的德行。」

楚成王猶豫片刻,然後說道:「既然如此,那就讓屈完帶著今年的苞茅去和齊國講和吧。」

屈完得到命令後,立刻帶著苞茅出發,那麼他來到齊國見到齊桓公後,又會發生什麼事情,齊楚兩國最終能否順利和談?

下一期的春秋典故:「召陵會盟」將會為您揭曉答案,敬請關注。

(或關注微信公眾號:典故大雜燴)。

推薦閱讀:

在古代,什麼樣的大房子才能稱之為「府邸」,又是什麼樣的房子要稱之為「宅邸」。這之間有什麼區別么?
正義女神為什麼要蒙眼、蒙嘴、天平、持劍?其典故來由是什麼?
寓言典故:鎖箱捆籠
成語之鄉——邢台成語典故_連江一點萍
"待我長發及腰"原詩的下句及典故你知道嗎?

TAG:典故 | 對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