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嘉璐先生—龍泉寺講座之一

一、為什麼修學? 時間: 2010-03-20

尊敬的學誠法師、各位善信:  我有幸再次來到龍泉寺。  記得去年盂蘭盆節,我也是來到這裡,和我們的出家法師,和我們的善知識一起度過了一個非常肅穆、愉快的盂蘭盆節。學誠法師命我來做個講座,不可違呀!但是我一開始,還是婉拒了,主要是在佛門面前,我還是小學生。學誠法師的學養修為乃至他的持戒、他的慈悲,我想大家都是了解的。雖然我們年齡有差異,但是我仍然把他作為我學習的榜樣,所以我開句玩笑地說,我到龍泉寺來講課,豈不是聖人門前賣《三字經》。後來他還是堅持讓我來,我說那就請學誠法師先給我開示,給個命題吧。法師也不答應。於是我就自己想了個題目,當時沒經過大腦,就是「動靜皆修,三教圓融」。  兩會之後的這段時間,我恰好特別忙,沒有時間準備。學誠法師說,你不用準備。但世尊面前不能任意的說啊!最終,我還是擠了時間準備,但我發現講三教圓融,內容太多,同時在兩個小時的講座里也講不清楚,於是就講二教圓融,就是「儒釋圓融」,這樣對我來說,可能更方便些。  多年來,我是圍繞著儒家和佛教經典的思考多一些,所以今天與其說我講座,不如說我和大家交流,我把我學佛的一些心得體會,我不敢說體悟,其實也包含我的一些體驗——學儒家經典、先聖先哲的一些體悟,向我們各位法師,各位善信做個彙報。學誠法師告訴我,講完以後有半小時的交流時間,也請大家多多批評。  今天我要圍繞著這樣幾個問題來講,第一為什麼要修學?這個問題似乎不成問題。每個人來到龍泉寺都抱著一種虔誠的胸懷來學習,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我為什麼要講這個問題呢?我要把它放到人類整個社會背景下談這個問題。第二個,怎樣修學?這個按說也不需要我說,因為各位法師對各位居士、各位信眾都有很多這樣的開示,指出很多的路徑、次第,我是從什麼角度講呢?是從人類心理、人類歷史、社會現象這個角度講。第三、修學的科學性。很多文章、著作都談到這個問題,第一次「世界佛教論壇」和第二次「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里有一集專門就是談這一問題。我認為,無論信仰什麼,在這樣一個氛圍、系統中,努力去修、去學是對的,是科學的。這三個問題貫穿著世尊所說的精神,以及儒家的一些精神。接下來的第四個問題是「釋儒圓融」。

一、為什麼修學?

1.人人都需要信仰,人人都有信仰——人與動物的分界線  無論是虔誠的出家人、居士,還是現在仍然懵懵懂懂生活的人們,都需要信仰。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整天忙碌於日常生活的人們都需要信仰,也都有信仰,只不過他們自己不明白而已,應了一句中國古話——「百姓日用而不知」。那為什麼很多人用而不知?主要是因為他沒有靜下來反思,如果能靜下來反思,就發現自己是有信仰的。信仰,這是人成為萬物之靈,人區別於動物的一個重要分界線。人與動物之區別,在於其有思想,有語言。  有思想就有追求,就會想到超出自己生活圈子以外的一些事情;單想還不行,他還要涉足到、介入到超出自己生活圈子以外的事情。大家想一想,汶川大地震,引發了13億人那種悲壯,那種仁愛,這不是我們生活圈子裡的事情,早已超出我們的小家、小單位、小地區了。海地大地震牽動了多少中國人的心。最近家家戶戶在議論,雲南、廣西遇到了百年一遇的大旱。昨天氣象局宣布,雲南從去年九月到現在大旱,降雨量比往年少了58.8%,而且預計這個旱情可能還要延續到初夏,也就是說,雲南、廣西的旱情,要跨春夏秋冬四個季度,這些都不是我們生活範圍內的事情。我們了解這些事情,關注這些事情,是因為我們有思想,有語言——發出信息最便捷的工具。我們想的可以說出來,可以交流,這就更加擴大了人的生活範圍和生活內容。2.人的追求是多元化的,有平凡的,有低下的,有高尚的  生活圈子之外事情都是什麼呢?其中包含的重要內容就是「信仰」。人們的追求是多元化的,可以說有十個人就有十種追求,但是我們可以將這種多元化的追求歸類,有的人的追求是平凡的,有的追求是低下的,有的是高尚的。平凡的追求並不算錯誤,低下的追求不好,但我們不能歧視有低下追求的人,要以大慈大悲之心來看待,更增加了我們的責任感,我們要度他們。為什麼呢?人人皆有佛性,只不過他被世間的五欲遮蔽了。  何為平凡的追求?正當為自己,也就是衣食住行之所需。孟子的一個弟子在二千多年就說,「食色性也。」人是動物,動物要生存就離不開吃,動物物種要延續就離不開性,這是無可責怪的,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但它是平凡的。任何動物離開食和性,物種就要斷絕,這是人和動物無法區分的基本需求。低下的是齷齪的,是人身上的動物本能的無限擴大。我理解佛所說的輪迴中有畜生道,恐怕也包含這層意思,就是說生活在現世的某些人,雖然有人的外形,也有思想,有語言,但他的追求等同於畜生,當他自認為很美妙的時候,實質上已經墮入畜生道。六十多年前,我還是孩提的時候,不是像現在滿街的穢語,罵的最厲害的兩個詞,一個是「罪犯」,另一個就是「畜生」。為什麼是這兩個詞,因為罪犯是正常人類社會所不容,畜生是失去了做人的品行。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的罵人五花八門,怎麼臟怎麼罵,我小時候沒有聽過這些過。當時評論人最重的話就是,「不要理他,他是個罪犯。」,「這個人像個畜生」。  高尚的追求是正當地為己,盡量地為人,也就是,自覺覺他,自度度他,自利利他。人人皆有信仰,信仰級別不同。我們的善知識——師父平時的開示其實都在引導我們,如何從一個平凡的人成為一個高尚的人。最高尚的人是誰?是佛。佛教的信仰,是高尚信仰中的傑出者。我並不是身在佛堂,面對眾多的出家人和男女二眾才說這句話,我在所有的場合都這樣講,這是值得我們中國人驕傲的地方。中國人在2000多年前接受了從西土來的佛教,經過我們的消化、發展、建設,我們實現了佛教中國化,佛教已成為中國宗教。中國化的佛教是對全民族的貢獻,對全世界的貢獻,是對全人類巨大的智慧奉獻,這個信仰就是高尚傑出的一種信仰。3.佛教的信仰是高尚信仰中的傑出者  為什麼?  第一點,因為中國佛教各宗都以發菩提心為弘法的核心,祈求的是人心凈、國土凈,我再擴大一點說,天下凈。拿我剛才所說的標準來說,我們這樣做已遠遠超出了各種範圍,而且超出很遠很遠了,超出到把我們在場的、在座的這幾百人所到過的地方加到一起還要大的範圍。  第二點,中國佛教從不排他。2000多年來,佛教與儒家和道家曾經有過理論上的衝突、爭辯,有的時候甚至相當的激烈,但是在中國國土上佛教與道教、儒家從未發生過武裝衝突,這在人類的歷史上是個奇蹟。如果大家有時間,翻一翻歐洲史,直到今天,整個一部歐洲史都是一部血腥史,戰爭從未長時間休息過,發動戰爭的原因,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因為宗教所導致。十字軍東征十一次,從法國、義大利一直打到耶路撒冷,打到後就是屠城啊!近代兩次世界大戰,死了上億人啊!其中都有宗教的主導或重要的因素。中世紀在歐洲,天主教一統天下,異教徒這個詞就意味著死刑,而且是用火活活燒死。雖然也經過法庭審判,但法庭就是天主教的僧侶。我們佛教從自身來說演變到唐代形成了八宗,不同意見另立一宗。佛教和儒家、佛教與道教從來沒有發生過哪怕是動一根刀、一根槍的衝突,這歸功於佛教沒有排他性,也歸功於儒家沒有排他性。三武滅佛可以說是一瞬間的事情,那是朝廷的行為,滅佛有時就是一年的時間,第二年很快又恢復了。  爭辯,激烈的爭辯,爭辯有好處啊!用宋明理學家話說,「辯則進」。佛教徒對儒家的學說提出質疑,提出批評,儒家要想回答必須反思自己,改進自己。儒學批評佛教,佛教也會反思,必須與時俱進。相互學習、相互吸收、共存共生,儒和佛各自保持自己的個性,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共同地不斷升華。我舉一個人所盡知的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代的大文人——韓愈,他對皇帝迎佛骨堅決反對,寫了一個《諫迎佛骨表》,因此被貶到現在的潮州。在韓愈的許多文章中,看起來他是反佛教的,但《韓昌黎文集》中有許多和寺廟及高僧大德酣暢淋漓的唱和詩篇,他有很多高僧大德朋友。《諫迎佛骨表》是個政治層面的問題。他與僧人私下交往,是個人的情感和學術的問題,這大概只有在中國才有這種奇特的現象。  第三點,中國的佛教發揚了佛陀的思想,博大精深,是中華精神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我們還可以舉出第四條、第五條、第六條理由,但舉出三條就夠了。中國佛教是高尚信仰中的傑出者。歷史證明國運興則佛教興,個人信仰純則人品高,這就是師父常說的正氣。這個問題的大題目是「為什麼要修學」,我的思考是人需要信仰,佛教是好信仰,要想信仰就需要不斷的修學,這就是所謂的「學無止境」。我們的信仰追求的最終目標——成佛,成佛是需要永遠追求的目標。大家所崇拜的文殊菩薩,經過千百億劫,至今仍然是菩薩。我們不能因為這個目標,在我們有限的一生達不到,我們就放棄這種信仰,而這正是佛教高尚之處。我們要時時刻刻想到,世上等待我們去度的人太多太多了,而難度又是極大,因此說,佛教及其信仰者任重道遠。

4.歷史證明:國運興則佛教興;信仰純(正信)則人品高。  我在平常的生活中也曾經遇到有人給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儒家引導人「仁、義、禮、智」,佛教自度度人,怎麼社會上從來就是亂糟糟,什麼時候也沒出現過儒家想像的那種大同世界、太平世界,也沒出現佛家理想的蓮花鋪地,處處祥和?我的回答是,正是因為有了佛、儒的理想和信仰,有一批獻身於佛教事業的僧侶和不斷追求的善知識,也是因為有了一批以聖賢為榜樣不斷提高自己人格的學者,所以社會才是平衡的。如同天平,一邊承載著正義、善良,一邊承載著邪惡、齷齪,不同時候天平可能向某一方向傾斜,但總不會讓齷齪和非正義統治一切,如果沒有我們這些堅持自己信仰的人,社會不堪設想,這是其一。其二,正是因為儒家的先聖賢者,也因為佛教、佛陀的教法和眾多菩薩的榜樣,他們的預想,我相信人類社會總是向上的,只不過這種走勢是緩慢的。66億人排成隊伍可以繞地球幾圈啊!我們人生短促,可能感受不到,但放眼歷史的話,歷史是在前進的,佛教偉大在這裡,不一定自己看到啊,為的是眾生啊!我們任重道遠,要修學、要有信仰。  可是過去、現在,人們對佛教還有很多的誤解。第一種誤解,佛教是出世的。這種誤解可以說是歷史沉澱、延續下來的,實際情況並非如此,佛教是以出世的胸懷積極的入世,以積極的態度來入世。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終亦必亡而已矣。」大意是說,上天給一個人封號,爵位,公侯伯子男的爵,人區別於動物是他有仁義之心,但是人間的爵位,就是卿大夫,做官的,古人不求人爵,他努力提高自己的品格、修養,結果獲得了人爵,現在的人呢?也求天爵,目的是人爵,等拿到了人爵,當上了大官就把仁義給扔了。孟子都感慨,古今之易啊!  佛教使我體悟佛學的偉大,提高自己,為的什麼?一句話,我們佛教徒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因為用出世的態度把「色空」的問題解決,一切都無自性啊!用我們平常話說,一切都是過眼雲煙,唯有自己的品德可以傳給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學生,永遠傳下去,其結果呢?你可能獲得了社會的承認,朋友的讚賞,兒女的孝順,這就是回報,所以,佛教不是出世的。就拿龍泉寺來說,有這麼多的居士,善男子、善女人到我們這裡來,就是出世,也是出家人入世。我們做了那麼多的社會救助工作,就是入世。我現在是「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理事長,學誠法師是基金會的理事,我們一起入世嘛。我們計劃今年到明年要救助100萬農村的孤寡老人。4月28號,我們要在北京飯店金色大廳舉行一次「仁愛之夜」的募捐晚會。我們啟動了一個救助項目,用於資助留守兒童。大家都關注農民工這個弱勢群體,而農民工背後還有大批的留守兒童。我們用募捐款定個專列,這趟專列命名為「幸福列車」,把貴州到東莞、深圳一帶打工的農民工子女集合起來,讓他們上這趟專列,把這些孩子送到深圳和東莞與父母團聚,讓他們看看大城市。這些孩子有的連鎮都沒去過,縣城更沒去過。也讓他們看看他們父母工作的工廠、修建的立交橋、蓋的大樓,告訴他們,這都是你們父母給國家做的貢獻,勞動是光榮的。要開學了,我們再把這些孩子用「幸福列車」送回貴州。  第二個誤解,「一切皆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四句話包含著非常深刻的哲學的道理,卻在某些人眼裡被誤解為一切都是空的。從宋到明,很多大學者在問:「你吃的飯是不是空的?你這個人是不是空的?」這是沒有讀懂才會這麼說。何謂色?何謂空?「色不異空」是什麼意思?「色即是空」又是什麼意思?在佛教徒的眼裡,一切都是虛妄的。  第三個誤解,信佛全是「為己」。確實,有的人到寺廟裡拜佛、燒香的就是很虔誠地為自己的兒孫求福,為自己的婚姻圓滿祈福,為自己能考上大學祈福,這麼做並不是壞事,但它不能真正代表佛教徒的高尚境界。我們拜佛,是佛的美妙莊嚴對自己的一種感召,求得心靜,想像著佛陀的教導,提升自己的人格,同時,也是為國泰民安祈福。即使老婆婆求的是兒孫的平安那也是美好的事情,如果所有老婆婆都希望兒孫平安,那天下也就平安了嘛!所以,說是為己,是不知道佛教的利他和度他,或者是知道而掩蓋,有意這麼講。我想,這都是誤解。為什麼我說這些,因為和我後面要談的我們的修學是有關的。  振興佛教,既需要社會建設的不斷完善,也需要佛教自身的健康發展。所謂社會建設的不斷完善,那就是整個社會文化素質的提高,國家有關宗教管理的法律、法規的進一步改善和完善,以及社會信仰對於不同信仰尊重的氣魄,近些年來這些方面都有了很快地提高。最近又頒布了宗教場所財務管理條例,各方面都在不斷地完善。宗教信仰自由,會得到越來越周密的法律、法規的保護,然而,佛教更需要自身的健康發展,有關佛教建設的問題,我不在這裡展開了。我們今天談的是儒和佛的圓融問題,我跟學誠法師就這一問題進行過多次推心置腹的交談。消除歷史和現實誤解至關重要,這是關係到佛教發展的問題,消除誤解沒有別的良方,也不能靠我到處去說,最重要的是靠出家和在家二眾的「信、解、行、證」,來證明今天的佛教已經不是清末、民初或者四十年代的佛教了。那時候國家衰敗,佛教也衰敗,就是「國運興則佛教興」,當國家衰敗的時候佛教也衰敗了。那時候,缺乏管理,良莠不齊,那是佛教史上一段令人痛心的時日。我們需要行動,用我們二眾的言行,用佛教的「信、解、行、證」來破解那些誤解。  《維摩詰所說經》里說:「若菩薩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國土凈」。這幾句話是我們常說的,如何理解?我領會「心凈則國土凈」就是用「信、解、行、證 」來證明,佛教是高尚信仰中的傑出者,那就要從這裡做起。芸芸眾生,如果人人都心凈了,自然天下太平,和諧相處,不是凈了嗎!這是一個普遍的想法!但是我想維摩詰菩薩說這話的時候還有另外的含義,大家都讀過《維摩詰所說經》吧,他病了,也不知道是真病還是假病,也許他病本身就是一種開示的法門,佛祖派眾多的菩薩到他那去看望,很多菩薩不敢去,因為維摩詰居士佛法太高。把他們之間的談話放到那個語言環境里來想想,實際上是不是還有這樣一層含義,就是作為我們菩薩,今天來說就是我們的信眾,你的心凈了,這個凈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乾淨、純凈,純凈還有什麼東西呢?就是佛陀的教導,這裡就包含著你不能只自己凈,你還要讓他人凈,也就是人人是一個道場,人人是在弘法。當你的周邊,你所在的地方,人人都獲得了真正的無上正覺,正氣就成為社會的主導,國土就凈了。我想我們處在現在的環境,就是後一種理解。  弘一法師是我們很崇敬的當代的高僧。大師說:「念佛不忘救國,救國不忘念佛。」從前我讀的時候理解弘一大師的意思是:自己念著佛,拜讀著佛經,但是還想著救國。弘一大師所處的時代正處國運艱難的抗日戰爭時期。後來我想不對,一心不可二用啊。當我在讀觀自在菩薩觀察世界得出的結論——「色不異空」的時候,還想著戰場上的炮火,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我認為弘一大師所說的念佛和救國是融合為一的,他的念佛就是自凈其心,自見其性,而且要用這個東西擴散到他周邊的出家人和信眾當中,這本身就是一個出家人在救國這件事情上能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但是不能局限於此,他在寺廟裡還給前線抗戰的戰士募捐,還救助傷病員等等,當時各個寺廟都做了很多這樣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棲霞寺,在南京大屠殺時棲霞寺成為難民避難的一個場所。弘一大師在做具體的、直接的救國行動的時侯,也沒有忘記念佛,那就是心中有佛,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實現佛陀的教導,我又朝著菩薩位前進了一步,而這一步又不是我追求的,就如孟子所說的這是天爵,不是追求天爵,是我做了之後自然就向前進了。這兩個例子說明什麼?是在駁斥信佛全是為己,所謂一切皆空,一切是虛妄的,佛教是出世的,這些錯誤認識。  佛教是充實的,儘管我讀的是儒家的書,對佛教誤解的人物中有我非常崇敬的,也可以稱為大師的人物,在中國儒學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但是當我看到他們對佛教這些誤解的時候,我很為這些古人惋惜,他們沒有真正了解佛教。中國的佛教徒,我們人人堅守自己的信仰,人人修學,不僅僅是於個人,於自己的家庭,於我們周邊的人群、社區,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國家都有好處,而且我認為具有世界性的意義。對這問題談三點。  1.當前三界險惡,「貪、嗔、痴、慢、疑」已經成為世界性的流行病。SARS不可怕,禽流感不可怕,豬流感不可怕,艾滋病也不可怕……當然落到個人身上還是可怕的(眾笑),我是說這些東西都是「貪、嗔、痴、慢、疑」所帶來的惡果,這些是病而不是根。病根是另外一種流行病,就是「貪、嗔、痴、慢、疑」。何以療之?唯有拯救人心!佛教是幹什麼的?就是拯救人心的。  2.不同文明的世界對話已經成為一種國際潮流。三天前100多個發展中國家在馬尼拉召開一個會議——不結盟運動會議,這個會議做了一個重要的決議就是加強世界不同文明對話,積極提倡、呼籲世界不同的文明要展開對話,在這個100多個國家裡,有佛教國家,有基督教國家,有天主教國家,有伊斯蘭教國家,有婆羅門教國家,還有部落宗教(也就是原始崇拜)……這些首腦能坐在一起簽署這樣一個宣言,就說明他們的對話是成功的。哪裡對話不成功?什麼樣的對話不成功?那就是西方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他們所代表的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他們(西方國家)不公開的呼應,更不用說提倡不同文明的對話。他們也對話,是用另外一種方式對話——精確制導的導彈,一對就化了。在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和眾多的有識之士提倡的不同文明對話中,佛教應該成為對話的重要一方。  正是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和學誠法師一起努力了多年。學誠法師代表佛教出訪參加對話就是具體行動,但是總在國外對話也不行,而且我們佛教常常不是主角,而是列席代表。基於這一原因,我現在就和有關方面合作,要在山東孔子的出生地——尼山打造一個「尼山世界文明對話」,一個文明的論壇,爭取打造成為一個固定的論壇,成為一個世界著名的論壇。西班牙、新加坡、美國論壇是輪流的,我們這兒是固定的。今年9月25號將舉行第一次對話,當前迫切需要的對話是儒家和基督教對話。目前,我們已初步確定,明年在北京舉行「尼山論壇」之「北京論壇」,由我和學誠法師聯手,儒、釋合作,由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來承辦「佛教與基督教的對話」。我們來做主人。我既然在這裡講了「佛教應該成為世界不同文明對話的重要一方」,就要有所行動,不能光說不練。我們知、解後就要有行,這就是我們的行。  3.佛教早已經成為國際性的宗教。在世界佛教論壇上,有法國和尚、有美國和尚,其實早就有南傳佛教十幾個國家;國內還有藏傳佛教和北傳佛教,就是漢傳佛教。它本就是一個國際性的宗教,通過各國佛教信眾的眾善奉行,可以擴大影響,可以結交更多的國際朋友。這不就是有世界意義么?要知道基督教和天主教早就在中國落地,始終就沒有紮下根。基督教在中國真正開始傳播所謂的福音,真正的落地,不過是一百年多一點而已,而且它們是隨著炮火來的。我們佛教在傳播的時候從來沒有使用過武力,我們是用佛道結法緣,交朋友。我想佛教一貫奉行的這一準則,符合今天的社會潮流,正符合世界人們的需求。我相信,隨著佛教國際化的進一步擴大,我們為世界做的貢獻也會越來越大。

推薦閱讀:

宋英成新加坡講座 二
黃念祖居士 無量壽經講座49/69(三輩往生第二十四品)
講座實錄 l 鳳來儀:革命和反啟蒙時代哲學
陳金柱中醫婦科健康講座_月經不調

TAG:先生 | 講座 | 龍泉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