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41

編號041-a/133–十番顯見之五 顯見無還

結緣的兩部書,一部是《念佛感應》,一部是《四十華嚴》的書,這兩部都非常好。諸位聽完經之後帶回去,如果沒有拿到的,我們櫃檯那邊還有,到那邊去拿。請掀開經本,第三十一頁第七行:

則知汝心,本妙明凈汝自迷悶喪本受輪,於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來,名可憐愍!】

這是十番顯見第五番顯見無還最後一段的結論。這一段經文,我們講了好多次,可以講也說得很詳細了,這對於我們修學的人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啟示。在修學過程當中最重要的事情,無過於辨別真妄。佛菩薩無量無邊的方便門,都是教我們辨別真妄的方法。凡是真實法,我們應當要取法;凡是不真實的法,我們就要捨棄。那麼有捨棄還有要用的,這要看時節因緣。當用的時候,我們要用它,用過之後要能放下。

那麼像這些事實的例子,在《大智度論》裡面就看得不少。這個底下一段,《大智度論》裡面講十八不共法,裡面又有許多的例子,我們必須要明了。同時,有些地方呢,是值得效法的;有些地方呢,是我們目前做不到的。做不到的要知道,做得到要取法。這個八還辨見,也是楞嚴經裡面很著名的一段,這就是在實際事相裡面教我們辨別哪是真哪是妄。懂得這一個原則了,我們在日用平常當中,就可以運用這一個法則來辨別真妄。凡是虛妄的,我們就不應當計較,不應當執著;凡是真實的,那我們一定要取法。重要性就在這個地方。

那麼在這段結論裡面,則知汝心,本妙明凈,這個心就是指的見性,通指六根根性。但是在這段經文裡面,是就見性做例子來講的,所以我們把它看作單指見性,就可以了。「本」這一個字是貫下面三個字的,本妙、本明、本凈,這個妙、明、凈呢,是見性本來具足的。那麼換句話說,妙凈明心呢,是我們本有的,並不是修了以後才有的。本來有的,不必修。佛有,菩薩有,我們也有。何為本妙呢?本來具足用不著修的,這是本妙的意思。從來沒有為諸塵所染,一塵不染,這就叫本明;我們所講六塵緣影,也礙不了它的事,這就叫本凈。這是見性的形象。在什麼地方呢?就在我們眼前。

那麼見性是本妙、本明、本凈,那麼聞性、覺性、知性、嘗性無不如是啊。這就是禪家所謂六根門頭,放光動地啊,這是自己真正的主人公。但我們怎麼樣呢?現在是迷而不知。雖然迷而不知,我們這個妙凈明心,還天天在用它。並沒有說哪一天你不用它,天天還是用它。天天用它,用而不覺啊。

所以佛底下這是責備的話啦:【汝自迷悶,】由於我們自己昏迷,不能夠覺悟,所以不認識賓中之主啊。什麼是賓呢?眼根是賓,是客啊;眼根裡面的見性是主人。這個才叫作「迷失真性,顛倒行事。性心失真,認物為己。」這個是世尊在前面責備阿難尊者的話。實際上有沒有失掉呢?並沒有失掉。佛所講的「性心失真,遺失真性」,是說我們不認識,不認識真性。

今天早晨,我們在八十華嚴裡面讀到普賢菩薩的方便,普賢菩薩無量的方便呢。大原則上教我們六個字,這六個字非常的重要。一個是妄想,一定要離開的;一個是妄念;一個是邪見,這三種都必須離開。那麼我們想想,這個想、心—心就是指的念吶、跟見解,只要有了都叫虛妄。我特別引唯識的道理,因為想,心、見,全是屬於有為法,沒有一樣是真實的。大乘佛法裡面,了義經論裡面,無不是叫我們去這三樣東西啊。宗門提倡的,離心意識參,跟華嚴經裡面講的這個三句,沒有兩樣啊。想是屬於意,心是屬於識,八個識都叫作心啊。我們可以單指為心是阿賴耶,想是第六跟第七識,見解包括了六識以及相應的心所。可見得,華嚴裡面,唯識裡面,以及宗門所提出的,是一樁事情,說得雖然不相同啊,事實是一樁事情。楞嚴裡面講的,是詳細說明其所以然的道理。

那麼這個十番顯見這麼長的經文,如果我們對這個道理再不明了,那真是無可奈何了。明白了之後,我們信不信呢?相不相信六根根性是我們的真心,六根根性是我們本來人,六根根性具足無量功德,決定真實不虛啊?諸位果然要相信了、認取了,我們試問問還有沒有生死?你找生死就找不到啦。再問問有沒有煩惱?「妙、凈、明」裡面,這三個字諸位找找,哪一個字裡頭有生死?哪一個字裡頭有煩惱?

可見得生死煩惱正如「洪爐點雪,立見消融」。這是古人的比喻,宗門的比喻,像那個爐子,裡面燒得紅紅的,溫度很高,你拿那個雪花,滴到那個爐子邊上,立刻就化掉了。生死煩惱就像雪花一樣,六根根性就跟洪爐一樣。那麼從這裡可以勘驗自己,如果我們還有生死,我們還有煩惱,聽了這麼多,讀了這麼多,有的時候也點頭啊,雖點頭不相信啊。或者有那麼一點點信,半信半疑,決定不敢認取。那好吧,還是生死凡夫,還要干六道輪迴。

什麼時候,你認識了、認取了,這個時候你就成佛了。你當下認取,你就立地成佛,你現在就成佛;你明天認取,則你明天成佛;你明年認取,那你明年成佛;你這一生都不認取,來輩子再認取,那好,這一生你不能成就,要來生你再成佛。這成佛之道真是講絕啦!那麼換句話說,要不要成佛,在幾時成佛,這個事情操之在自己。只要你肯舍妄證真,誰也障礙不了你啊。

如果我們還是認物為己,就像經裡面比喻,不肯認真月—真月是比的見性,而去認水中的月影,那就是佛在此地講的了,「汝自迷悶」呢,於哪一個都沒有干涉。你要是起心動念怪別人,錯了,那真是錯到底了。

喪本受輪,

「本」就是前面講的本妙、本明、本凈。而凡夫對於本妙、本明、本凈不相信,不肯承當啊,而妄認緣影之心,就是第六意識,以為這個是自己的真心,這大錯而特錯啊。不但第六意識不是,第七識不是,第八識也不是。第八識的見性,這個見分呢,我給諸位講了,是第二月啊,還不是真月啊。我們今天講六根門頭放光動地,這是帶妄之真啊,阿賴耶的見分啦。

阿賴耶的見分,你要直接用這個見分,直接用見性,還不能帶阿賴耶的五遍行,作意、觸、受、想、思,通通要離開。這個時候,才是見性見法性,這是到了百尺竿頭了。把這一分虛妄再離開,就是純真無妄了。我們這個經文講到最後,就是「見猶離見,見不能及」,這是純真無妄。第九以前所講的都是帶妄之真,最後一番是講純真無妄啊。明心見性的道理、方法,十番顯見就講完啦。

那麼諸位說佛法難,實在講佛法不難。說不難,你又放不下。你放下就不難,不放下那是難極了。放下什麼呢?放下妄想心啦,華嚴裡面教給我們的——放下妄念;放下妄心;放下邪見。記住金剛經裡面所說的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放下是正確的,不放下是錯誤的。不放下,誤認第六識為真心,這才於生死中,長時期的攀緣妄想,漂流沉溺,永無出期。「輪」就是輪迴呀,六道裡面輪迴,這都是自己取得的,並不是有人主宰的。佛菩薩不能給你做主宰,上帝、閻王也不能給你做主宰。

六道輪迴是你自己造成的。這個造成的第一個因素,就是你錯認了心,你把妄心當做真心,這是根本上的錯誤。會修行的從根本上修,不要從枝葉上,枝葉上太瑣碎,太麻煩,永遠也搞不清楚。根本上修什麼呢?只要認定,啊,這個能夠思維想像是妄心,六根根性是真心。那我現在見色,我用見性見,我也不要用眼識,我也不要用第六識。我聞聲,我用聞性聞,用聞性聞跟觀世音菩薩一樣,「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那麼今天呢,我在此地也特別奉勸諸位,我們眼看這個世界上劫難呢,一天一天迫近了。諸位在報紙、雜誌、廣播裡面都看到了,這些學科學的,以科學分析來觀察,這個災害是一天比一天嚴重,不會減輕的。學佛的人從因果上說,共業所感。因素是什麼呢?邪知邪見吶。現在是局勢、思想大混亂的一個時代呀,境隨心轉。你看今年這個氣候,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所沒有的。我們同修們發起祈雨,我們星期一九點鐘舉行。

我們祈雨的方法,我也考慮了很久,我們還是採取印祖的教訓,我們是個念佛人,學佛的目的是在一心不亂。平常我們念佛求生凈土,有病了,我們念佛求遠離病苦,凡是所求都以念佛這個法門。不必要我病了,病了我求藥師如來,那阿彌陀佛就不能救你的病啊?!還要去求藥師如來啊。這都是對世俗人說的,對佛法不懂,迎合世人講的。真正懂佛法的時候,一門深入啊,才能感應道交

大難降臨的時候,印祖教給我們,每一天除了認真念佛之外,加持一千聲的觀世音菩薩聖號,這是特別為世間人求的,不是為自己,為世間人求消災免難啊。所以我們圖書館這個道場,將來所有一切祈求法會,我們都念觀世音菩薩。所以我們這個祈雨法會,我們念普門品,念觀音菩薩。那麼中午我們上供,以這個功德迴向來求雨,不做另外的儀式。因為另外那些儀式,大家也不熟;那個儀軌不熟,做起來就不如法。誠心誠意才靈,那個不熟,心怎麼誠得下來,定得下來?!所以那個做了就不靈了。印祖給我們講的很有道理,咱念佛人心是定的,就用念佛這個方法,那靈極了,誠則靈啊!

所以希望這個星期一,諸位同修能夠按時來參加。如果你的朋友要有時間的話,也都可以帶來參加。經本子,我們有現成的,這個法華經裡面普門品,打開了就是,經本現成。我們念一卷普門品,看看是念一千聲佛號,還是念三千聲佛號,我們看看時間,那麼再迴向、上供。

這個修行的方法,真正修行是愈簡單愈好所以蓮池大師當年在世的時候,他老人家教這個念佛法門,就有人問他,您老人家教人家念佛怎麼念法?教人家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問您老人家自己怎麼念法呢?我只念「阿彌陀佛」,念四字。所以人家就問他,您教人為什麼念六個字,自己念四個字呢?他就說出個道理出來。「南無」這兩個字不是名號,「南無」翻成中國意思是皈依的意思,禮敬的意思。加上這兩個字是皈依阿彌陀佛,禮敬阿彌陀佛。這是教一般人,跟阿彌陀佛結個緣。為什麼呢?他不一定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對阿彌陀佛客氣一些。他說:「我啊,決定求往生西方,不要加這個客套了,用不著客氣了」。四個字比六個字容易攝心呢,這是諸位必須要曉得的。真正談到講修行,這個方法越簡單越妙,才容易得到一心,千萬不要搞得太多了。在念佛人,早晚課誦是一樣的。你看看歷代祖師,一卷彌陀經,七遍往生咒,再接著就是佛號,沒有其它的的啰里啰嗦的東西呀。

而我們現在怎麼樣呢?唯恐是阿彌陀佛還不靈啊,力量還不夠,還要加什麼大悲咒啊,十小咒啊,怕這彌陀經啊力量還不行,還要加上普門品,又加上金剛經。哦,我曾經遇到一位在家的同修,他一天早晨要念六七部經,再念佛號。他跟我講,兩個小時趕得忙得不得了,要趕得上班。天天這麼趕,那兩個鐘點早課,心裡是亂七八糟,那有什麼用呢?!他來問我,我就教給他,我說你什麼都丟掉,都捨棄掉,我說那些佛菩薩不會怪你的,你就專門念這個彌陀經,念阿彌陀佛。我這個講得他半信半疑,大概我是半路出家的,他瞧不起我,他不能生信。跑到台中還去問李老師,李老師也是這麼告訴他的,他回來說「哎呀,法師呀,我到台中見李老師,李老師講得跟你是一樣的。」我說:「你相信不相信啦?」他說:「嗯,我現在相信了。」實際上這是不是李老師教的?不是的呀,也不是我說的呀,歷代祖師都是這麼教的呀。

再說的是為什麼要念一遍彌陀經呢?是因為我們心散亂,一遍彌陀經是收心的。如果你心要是不散亂,你二六時中四個字洪名就行了,什麼都不要講了。凈宗祖師大德一天十萬聲佛號,他也沒有咒,也沒有經。為什麼?他心是定的。心不定,佛號不得力。所以這一卷彌陀經,七遍往生咒是收心的,這樣一念下來心定了,然後這一句佛號才有力量。如果心很定,不散亂,那這個彌陀經跟往生咒也可以不必了,諸位要懂這個道理。心清凈,念的這個佛號就管用,就能起感應道交的力量。心散亂,什麼法門都沒用處。

諸位要真正想修行功夫得力的時候,你得要記住這個法子,不要把自己搞得攪和到那些麻煩裡面去。這個佛門裡面那麼些儀軌,那是要適合一切大眾的。從前這個寺院叢林,並不是大家在一塊專修一個法門的,不是的。它好比是一個大學,各種科系都有,每一個人所學的法門不一樣。那麼這個共同的功課呢,就是每一個法門裡面都要有一點,都要涉及一點,道理是在此地。對於專修的,那就不必要了。那麼我們現在所流傳的這個課誦本,都是叢林裡面的流傳下來的,所以在今天,我們專修凈土的人,有許多都不適用。

所以我們這個道場,凡是超度,我們只選一種,大蒙山,我們不做其他的佛事。因為這個儀軌大家都很熟悉,心都能夠定得下來,一定有殊勝的效果。一切祈求的佛事,求消災求什麼,通通念觀音菩薩,念普門品,念觀音菩薩。那麼與我們這個講堂可以說是完全相應。楞嚴經裡面頂重要的,觀世音菩薩這一章。觀音菩薩的三經,我們現在都在講。法華經裡面普門品,我們正在講法華經;四十華嚴裡面觀世音菩薩章,我們現在正在講到一半,長行文快講完了,下面有很長的偈頌。所以確確實實對我們道場來講呢,是感應道交啊。我們應該求一個行解相應,這樣才能夠自利利他。這段末後一句說:

是故如來名可憐憫!】這個可憐憫呢,就是認假不認真呢。六道輪迴實在是冤枉,本來沒有六道輪迴,自己製造個六道輪迴,作繭自縛啊。

在這段文裡面,我們經文是講完了。這一大段,第五段呢,經文講完了。如果把這一段比喻與實際如來法說,跟它對照對照,前面所講的大講堂,就是比喻妙明心,如如不動,講堂是不動的啊。這個八種相啊、名相,是比喻智慧,諸位要記住,八種相都是有還的,都不是真實的。所以智慧的相能不能著?不能著。佛在大般若經裡面講得非常徹底,般若無知。僧肇大師就這一個理論,他寫了一篇文章,這個《肇論》裡面有一篇,專門來討論這個問題,《般若無知論》啦。作用是無所不知,理體是決定無知。為什麼呢?它有還呢。

暗相比喻作無明;通相比喻作六根,六根通達,八面玲瓏啊;塞的相比喻我們常講的心胸茅塞,障礙;分別比喻的善惡、邪正、是非等等,拿現在來講呢,是相對的;頑虛比喻作無記;郁孛比喻作昏迷;澄霽是比喻的覺悟。那麼這正顯示種種幻化啊,都是如來藏本妙明凈心中之物,也能顯示出真性大用無方啊。明來見明,暗來見暗,通來現通,塞來現塞,這是顯示出大用無方。

那麼見明見暗,見通見塞,能見的都是見性啊。所以先借見性來顯示不還,然後再顯示出妙明元心的本凈。這就是到最後,佛所講的四句話,見見之時,真見,見到妄見之時,這個妄見是什麼呢?就是第二月啊。真見是講真性,第二月是帶妄之真,不是純真啊,見到那一分帶妄的了。見非是見,真見不是妄見啊。見猶離見,真見還要離妄見,妄見是什麼呢?就是阿賴耶的見分。見不能及呀,那個見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現在眼見之見,眼識之見,五俱起意識之見,那怎麼能相比呢?

我們再說到現前末法時期,凡夫情識俱在啊,動不動啊就以為自己見了道了。以為自己了不起了,眼睛長到頭頂上,瞧不起別人。如果他讀楞嚴經,讀了這一段啊,他真正明了了,是不是應該生慚愧心呢?!如果他沒有慚愧心,那我們可以斷然肯定地說,他對於經意沒有看懂。真正看懂了,那要流眼淚啊,確實是如來所說的,可憐憫者!

編號041-b/133–十番顯見之六 顯見不雜

請看底下一段經文,第六番「顯見不雜」。

阿難言:我雖識此見性無還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那麼阿難尊者提出這個問題,你看看,緊接著前面,佛所講的好像都懂了,可是疑情未斷啊。換句話說,對如來所說的道理並沒有徹底地了解,如果是徹底了解了,不會再有問題了。懂是懂了,不敢接受,不敢承當啊。雖然明了見性的功能不與諸相俱還,不像那八種相各有所還呢,可是好像這個見性常常與外面境界混雜在一起。比如眼見吧,我們見到山,諸位想想,見性跟山是不是合一了?我們見到水,那見性是不是跟那個水又合一了?如果見性沒有跟它合,如何能見呢?果然跟它合二為一的話,那究竟哪是山、哪是水、哪是見性呢?

這些疑惑確實相當微細啊,那個粗心的人還提不出來呢。可是諸位要曉得,有這一層疑惑,就障礙了見性,不敢認見性為自己了。這是阿難疑慮之處啊,所以底下說,云何得知是我真性呢?既然這樣混雜難分,怎麼曉得這是我的真性呢?在這一章經文裡面,世尊就要給阿難指示出來,叫阿難辨別哪是見性?哪些是物象?阿難這一問問得好,實在講是代我們解除微細的疑障啊。一定要把見性分辨得清清楚楚,就像我們眼前這物象一樣,顯然而不迷惑啊。

阿難這個疑惑呢,也有道理,不是沒有道理。實在講,「妙凈明心」,我們聽到這個地方,也悟到一個大概了。阿難尊者比我們聰明得多,同時又是一個博聞強記之人,還是一個已經斷八十八品見惑的須陀桓。我們要望他,遠不如啊,那比不上人家啦。那麼我們念到此地,都已經悟到一個大概了,難道阿難尊者還迷惑嗎?尊者這一問吶,是利樂有情問

疑在什麼地方呢?前一科明明說了,這是第二月,這就是疑問了,那麼第一月在哪裡呢?「云何得知是我真性」呀?真性是第一月呀,不要第二月啊。但是第一月講不出來了,能夠言說、能夠思維想像的到了頂頭,這是第二月,這是我們介紹唯識的時候給諸位說的。性,是離言說相,離心緣相的,沒法子講。不得已而求其次,講一變為阿賴耶,講唯識。識可以思議,可以言說;性不可以思議,不可以言說。

但是識講到了究竟處,轉識就是真如本性。那個阿賴耶就是真如本性帶了一層迷惑,帶一層無明,我們叫它阿賴耶呀。它要去盡了無明了,那就是真如本性。所以阿賴耶,我們一般叫它真妄和合。去了那個妄,它不是純真了嗎?帶了妄的時候,我們叫它作第二月,去了妄就是真月啊。那麼這個疑是從這裡來的,尊者既然提出問題了,佛當然給他解答:

佛告阿難吾今問汝今汝未得無漏清凈承佛神力,見於初禪,得無障礙。而阿那律見閻浮提,如觀掌中庵摩羅果。

我們一小段一小段來介紹。阿難尊者,還是示現在初果有學的地位,所以說「未得無漏」。得無漏是四果阿羅漢,那麼他距離阿羅漢還相當的遙遠。初果已經有天眼通了,證得初果,這個六通裡面有三種:有天眼通,有天耳通,有他心通。別人心裡想的什麼事情他知道,初果就有啊。雖有,能力不大。能力不大啊,所以說是天眼還見不到太遠,必須要借如來的神力加持,他才能見到初禪。那麼在一般正常的人,什麼人才能夠見到初禪呢?一般小乘經裡面講,四果羅漢,他的天眼能夠見到初禪天。初果有天眼,見不到,沒有這個能力。初禪天,諸位要曉得,是一個小千世界呀,這是初禪頂啊,是一個單位世界;小千世界的頂是二禪天。這個能力在我們看,當然是了不起了,我們人間哪有這個能力呀!在小千世界,要以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算是一個太陽系吧,我們今天誰有能力把太陽系裡面這些星球,都能看得清清楚楚的呢?阿羅漢就有這個能力。

但是在阿羅漢裡面有個特別的,就是阿那樓馱,此地就是阿那律。這個人的天眼呢,那是加工的、特別修成的,半頭天眼。他這個是天眼第一,哪一個阿羅漢也比不上他,他特別修的。說阿那律見閻浮提,如觀掌中庵摩羅果。阿那律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無貧,貧是貧窮,無貧就是不貧窮,這個名號是從果報上建立的。

佛在經上說,這一位尊者,他在過去世中,因為修布施、修供養,這也算是他的因緣殊勝呢,他供養一尊辟支佛,所以果報得九十一劫不受貧窮之果。所以此地才有這樣一個稱號,生生世世,他這個福報享不盡啊。所以諸位要曉得,福報是自己修得的啊,不是憑空掉下來的。我們自己要不肯修福,哪裡會有福享呢?!所以一個懂得因果報應的人,念念之中無非修福啊。他曉得,這樣修福是生生世世果報不虛啊,永遠這個福報都享不盡。財不能積,佛在經上教誡我們,「積財喪道」啊。積財而不肯修福,那福享盡了,後面就不能繼續了,一定要受苦報。

那麼修福,經上也常講,盡心儘力就是圓滿之福。我們再問一問,阿那樓馱,他老人家在過去生中供養辟支佛,他供養了什麼呢?一缽飯啊。供養多少次呢?一次。就得這麼大的福報。那麼我們要遇到,那天天供養他,好不好呢?諸位要知道,當時他自己也很貧窮,他不是一個富有之家,他那一缽飯得來也不容易,自己寧願受餓,把這個一缽飯供養這位出家的道人,所謂是盡心供養啊,是圓滿供養。並不是他家裡很富有,隨便輕慢心供養的,那也有福,沒有這麼大啦。所以我修福一定要以恭敬心,盡心儘力地去做,果報決定不虛呀。

那麼他的天眼就特別了,見閻浮提,閻浮提這是一個小世界裡面的一洲。剛才講了,這一位尊者天眼又特別,要按理來講呢,他是觀大千世界啊,如掌中庵摩羅,那這個就很好講了。但是講閻浮提行不行呢?也行。大千世界裡有多少閻浮提呢?一個單位世界就有一個,一個小千世界裡就有一千個。一個中千世界裡頭,一千再乘一千。一個大千世界裡頭再乘一千,一百億(十億)個閻浮提呀。那麼此地應當是,見閻浮提,是見大千世界裡頭百億閻浮提,如觀掌中庵摩羅果。

「庵摩羅果」是什麼呢?從前我們中國沒有,翻譯經的例子,五不翻之一。中國沒有嘛,只有音譯。可是現代交通發達了,中國沒有的,外國很容易就進口。而這個東西在台灣本身就有,在大陸確實是沒有,是什麼東西呢?諸位現在常常吃的巴拉,就是庵摩羅果。這個產在熱帶,印度有,我們台灣也有,大陸上沒有。那麼庵摩果放在手裡頭,那很近嘛,當然看得很清楚啦。這是比喻,尊者天眼看百億閻浮提,就像看手中庵摩果一樣,一目了然啊。

這一位尊者跟釋迦牟尼佛關係很親密,他也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啊,跟阿難都是堂兄弟。出了家之後,這是貴族出家的,佛講經呢,他常常在講堂裡面打瞌睡,因此被佛呵斥了一頓。佛把它比作螺螄、蚌蛤一類的,「一睡一千年呢,不聞佛名字」啊。可是尊者聽了佛責備之後,他就勇猛精進,不甘墮落啊。這是很了不起,值得我們效法的。七天七夜沒有睡眠,這樣一來,把眼睛搞瞎了,失明了。這是精進過度,眼睛熬壞了。於是佛才教他,專門修一種定,這個定的名字叫「樂見照明金剛三昧」,教他修這種定。他這個定修成了,定修成了,他不要用眼可以見,他的半個頭都可以見,所以成為僧團裡頭著名的半頭天眼。

說不用眼見,頭能見,這個我們聽了很不可思議呀。可是諸位要記住,前年在日本就有個女孩子,新聞上登的說她有三隻眼。這第三隻眼是什麼呢?是鼻子。這個小孩子,我在香港講經的時候,報紙上登出來了有照片。這段新聞,我剪下來了,不曉得貼在哪一本書裡頭,我現在一時找不到了。十四歲一個女孩子,今年大概有二十歲。許多人對她做實驗,把她兩個眼睛遮住了,鼻子露出來,她看得清清楚楚,外面什麼境界,她說得一點都不錯。把鼻子一遮住,她就看不見了。證明她除了眼可以見之外,鼻也能見。

這鼻能夠見,頭怎麼不能見呢?!所以是確確實實不用眼可以見啊。所以這個地方不是說的神話啦,是說的事實。而他所見的這個功能,這是講阿羅漢裡面,天眼最大的能夠見到大千世界。在我們娑婆世界這個三千大千世界,阿那律尊者他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下面是說:

諸菩薩等,見百千界。

這個菩薩,天眼比阿羅漢更高了,阿那律半頭天眼也比不上菩薩。此地講的百千界,這個界是指的大千世界,菩薩能見一百個大千世界,一千個大千世界,而阿那樓馱,只能夠見一個大千世界,阿那律尊者。什麼樣的菩薩見一百個大千世界呢?在經裡面講是初地菩薩。圓教初地菩薩,登了地了,他的天眼能見一百個大千世界。二地啊,就能見一千個大千世界。你看看從初地到二地,我們看只是一級之差啦,而這一級之差,那個見性的能力,天眼的能力,十倍呀。到十地菩薩,見無量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

由此可知,這個百千界是從初地講起。而三賢菩薩,那是從一個大千世界到一百個大千世界,個個不相等啊。但是,就是講十地菩薩,見無量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還是有個數字,還是有量的呀。這個無量是個數字啊,阿僧祗個阿僧祗就叫一個無量,所以十地菩薩所見的還是有限。這個底下說了:

十方如來,窮盡微塵,清凈國土,無所不矚。

這是講如來地了,如來的見量是圓滿的,是究竟的,是真正的無量。我們常言說,佛具五眼三智啊。「窮盡」,這就是無有限量,世界數目微塵,沒有法子計算。佛眼清凈,所見的國土,無不清凈,「清凈國土」。那麼這是從阿難本身,須陀桓,一級一級地說到如來果地上的天眼,這個見量皆有差別,等次不同。

眾生洞視,不過分寸。

這再回過頭來看看我們一切眾生。「分寸」有兩個意思:一個是說,隔一分一寸就看不見了。就這一張紙,這一張紙啊,還不到一分厚呢,遮到眼睛就看不見了,「不過」就是不能透過啊。另外還有個意思,就是見得近。你看小的畜生,小的動物,它也有眼,但是它見的,也只能夠見一分一寸遠的樣子。所以這句可以說,把這一切眾生之類全都包括了。那麼佛說了這番話,作為下面開示的引言啊。

今天時間到了,這段的這個義趣啊,我們下一個星期六再來分析。明天是禮拜天,我們上午,還是照常講六祖壇經,晚上是法華經。星期一啊,雖然是後天,還是希望諸位同修記住,我們早晨這個法會,能夠來參加的,盡量來參加。有親戚朋友的,都可以帶他來。這是很殊勝莊嚴的法會,以我們的至誠心,為全世界的眾生來祈福。


推薦閱讀:

可怕:楞嚴經分析貪愛邪淫的人為何會墮地獄?
《楞嚴經》耳根圓通修持法門舉要
楞嚴經總結
《楞嚴經》輕鬆學 卷十(4-2)
楞嚴經摸象記

TAG:菩薩 | 楞嚴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