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方教授:初學者的正見與正行

中國人民大學宗教學系宣方教授為九蓮寺清涼地夏令營講授《初學者的正見與正行》 (資料圖)

文/宣方

一、 正見

樹立正見是佛法修行首要的事情。八正道的修學,首重正見。正見如眼,指引萬行;沒有正見,就成了盲修瞎練。現在網路很發達,要獲得關於佛教的資訊非常方便。但與此同時,要從中選擇知見正確的資訊,不要說對於剛開始接觸佛教的人來說很困難,即使對於很多已經皈依的居士、甚至對於一部分出家人來說,也不容易。

而知見不正確,即使精進修學,也容易南轅北轍,離正確的目標越來越遠。佛教界舉辦的夏令營,就是為了給大家提供一個了解佛教、學習佛法的良好平台,以便大家更快更好地掌握佛教修學的基礎正見與正行。

佛法的正見,可以分為共世間正見和不共世間正見兩層。前者是佛教與其它宗教和思想體系共通的,所以叫做共世間。當然即使是在這部分,佛教也預留了「軟體升級」的埠,是可以導歸到更高層次修學目標去的。

佛教共世間的正見正行,最簡煉的概括,就是寺院照壁上經常寫的四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每一個偉大的宗教和文明傳統,都教導我們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佛教也是如此,而且它強調落實的關鍵在於「自凈其意」,這是過去燃燈佛以來諸佛對於眾生一致的教導。

1.正見有善有惡

共世間的正見,如果展開來說,第一位的就是要正見有善有惡。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並不是任何時候都像我們想像的那麼容易確定。恐怖分子駕機撞毀世貿大樓時,他覺得這是張揚正義的善舉,並且認為可以因此而進入天堂。那麼究竟怎麼來判斷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真理,佛陀所說的《卡拉瑪經》,可以給我們很好的啟迪。

經中記載了卡拉瑪人向佛陀請教如何抉擇真理的故事。卡拉瑪人身處交通要道,八面來風,各種宗教師都來傳教,都說自己宣揚的才是真理,搞得他們莫衷一是。得知佛陀到來,就向佛陀請教該怎麼抉擇。這個問題,不僅是當年卡拉瑪人的困惑,也是任何時代追求真理的人都會遇到的問題。佛陀沒有說你們別信那些人,要信我。相反,他首先肯定了卡拉瑪人敢於懷疑的態度,說,你們的疑慮和困惑是理所當然的。然後鼓勵他們將懷疑精神貫徹到底:

一、不要因為聽別人都這麼傳說,就信以為真。

二、不要因為這是大家都遵奉的傳統,就信以為真。

三、不要因為大家都這麼風傳,就信以為真。

四、不要因為經典上這麼說,就信以為真。

五、不要因為推測如此,就信以為真。

六、不要因為不言而喻,就信以為真。

七、不要因為貌似合情合理,就信以為真。

八、不要因為符合自己偏好的觀念,就信以為真。

九、不要因為他人貌似有此能耐,就信以為真。

十、不要因為這是我師父所說,就信以為真。

大家可以看到,佛陀鼓勵大家運用理性去懷疑和檢核真理,而不是要大家輕信盲從,即使對他自己的教法也是如此。

這是佛教特別了不起的一點。所有宗教都強調信仰的重要性,佛教也不例外。「佛法大海,信為能入」,「信為道元功德母」。但佛教明確要求把信仰確立在理智的基礎上,通過聞思正見的抉擇來確立信仰,這才是正信,才是凈心。佛陀座下最偉大的弟子舍利弗,也是從懷疑論者那個學派轉變過來的。以智為本,這是佛教的真精神,最後能夠讓我們獲得解脫的,也是佛教不共世間的般若智慧。

佛陀教導卡拉瑪人貫徹理性懷疑精神之後,又教導他們如何辨別善與不善:那些會讓我們的貪婪、嗔恨、愚痴等種種負面因素滋生、增長的東西,就是不善的,反之就是善的。經中講到初善、中善、後善,就是說動機目的是善的、手段過程是善的,結果也是善的。佛教認為真正的善,應該是這樣徹始徹終的善。佛法裡面講有四種精進: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止息;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要為善去惡,莫以惡小而為之,莫以善小而不為,這樣才能使身心逐漸清凈。

2.正見有業有報

佛教認為,一切眾生所有的果報,都是由於業力招感而來。輪迴,就是不斷起惑、造業、受苦的過程。業分身口意三種,就是我們身體的動作、語言、意志力的活動,而引發的一種潛在動力,依這些或善或惡的潛在動力,會得到或苦或樂的果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我們有時會困惑:有人到廟裡燒香禮佛,返程時遇到車禍,豈不是拜佛不靈?其實不然。佛法講三世因果,我們現在遭感的果報,是過去世和此生既往業行成熟的結果。當下的行為,又會影響未來的結果。禮佛的功德,在未來依然會帶來不可思議的功德。同樣,有的營員、義工,在寺院很發心修學、護持,但師父沒有及時肯定鼓勵,就會怏怏不樂,其實大可不必。因為人在做,天在看,因果不會辜負你。

3.正見有前生後世

如果我們精進修行,是可以在禪觀當中很清晰地觀照到自己的前生後世的,古往今來許多大德都做到了。

我們這一期生命,只是無限的生命洪流中的一個片段。世人都說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佛法的要求更高,要求我們生生世世做善事,最好是行菩薩道。

未來世我們去往何處是怎麼決定的?

首先是「隨業」,即取決於重大的善惡業。如果造殺母、殺父、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這樣的重大惡業,肯定會墮地獄;如果修習禪定達到四種根本禪,可以上生色界諸天。

一般修學者可能這兩種都達不到,那其次就是「隨習」。摩訶男居士去見佛陀,路上差點被醉象踩踏而死,他很擔心自己這樣橫死的話下輩子怎麼辦?佛陀寬慰他不必擔心,猶如樹木總是向陽延展生長,我們平素的心行若是始終在善的方向上運行,臨終時這種慣習力自然會帶著我們去向善道。

如果平時心念善惡雜行,自己也不清楚究竟哪個佔主導,那麼第三就是「隨念」。臨終能夠正念提起,或者是在他人的助念下保持心念的正向運作,對於往生善道十分重要。

4.正見有凡有聖

凡夫常在生死輪迴中流轉,而經過修行最終得到解脫的,就是聖者。我們作為凡夫,又沒有甚深的禪觀力,還不能徹見三世因果,但是當我們皈依三寶之後,相信三寶的功德真實不虛,特別是相信佛菩薩和古往今來祖師大德的證量真實不虛,就能堅定信念,勇敢地、毫不動搖地在菩提道上走下去。

出世間正見我們後面看時間再講。

二、 正行

有了知善知惡的正見,就可以指導我們為善去惡的正行。

布施、持戒、禪定,是佛陀教導的追求幸福生活的三種行為,稱之為三福業。

布施,幫助別人,是我們獲得幸福的首要條件。按照佛教的觀念,「因施得資具」,我們今天能歡聚一堂,衣食無憂、輕鬆愉快地學習佛法,各項條件具足,是我們前世多作布施積累福報的結果。

一提布施,不要以為只有給別人實際財物的幫助才是布施,這只是布施的一種,財布施。給於別人正確觀念的分享和引導,例如像法師給大家講課、指導禪修,也是布施的一種,法布施。義工菩薩們很早就開始為夏令營做各種準備,為了給大家一個清涼自在的修學環境,每天忙前忙後,他們毫無怨言地把生命當中寶貴的一個片段奉獻給我們這些萍水相逢的人,護持大家的修學,資益他人身心,這也是布施的一種,無畏施。

布施所得的效益,跟我們以什麼樣的心態做布施密切相關。按照我們前面介紹的共世間正見,布施相當於對未來幸福所作的投資。如果今天不積善行德,對未來投資,怎能期望未來的生活幸福呢?佛教說:「欲知過去因,當觀現在果;欲知未來果,當觀現在因。」我們為什麼是現在這個境遇,跟我們過去怎麼做的大有關係;我們將來生活得好不好,也取決於我們現在怎麼做。所以最好的投資,就是對自己的投資,對改善自己生命品質的投資。一切能改善我們生命品質的,就是善;只有能改善我們生命品質的,才是善。

按照大乘佛教的觀念,最好以三輪體空的心態去行布施。什麼是三輪體空?就是雖有布施的行為,但不執著於施者、受者、所施物,以這樣的心態去做布施最為清凈殊勝。

第二就是持戒。有人一聽持戒,就覺得是不許這樣不許那樣,一堆的禁忌,其實不是。戒的梵語sila,有數習、善習的意思。持戒就是好習慣的不斷養成和擴充。太虛大師說過,「戒為三乘共基」,不論是修學人天善法,還是心向解脫之道,抑或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都要以戒為根本。

持五戒能夠讓我們保持人身不失,修十善行能夠讓我們上升欲界天,修禪定則能夠讓我們得升色界諸天。戒是培養好習慣,所以修行時有個小竅門,就是要正視和承認甚至容忍自己當前的不足、壞毛病,不急於求成,特別是對治自己的頑固的壞習慣要有耐心,不一定是正面死磕,可以一點點培養其它好習慣。好習慣多起來,壯大起來,壞毛病的力道就會此消彼長地減弱。

第三是禪修。適應不同的根器,禪修的法門也有很多種。開句玩笑話,佛教的修行法門八萬四千種,總有一款適合你。不過根本的原理,都是讓心安止下來,專註在一個目標上,當心變得越來越安住而明顯,達到極高的專註力和覺照力後,就有能力如實觀察一切色法與心法是如何的生生滅滅,生滅不已,現觀緣起,體證無常、苦、空、無我。

四無量心的修習特別有用,這與「不忍眾生苦」的大乘精神是高度吻合的。推薦大家嘗試修習慈心禪,每日向自己、向眾生散播慈心,祝福所有的眾生都遠離危險,遠離憂惱,免於身心之苦,幸福快樂。慈心禪是對治嗔心的良方,不但可以讓我們自己身心和悅,還可以與眾生不結惡緣。我們時時以善意與人互動,祝福他人,自然也能得到他人善意的回應。在戾氣深重的當前社會,特別有對治作用。

嗔心的危害很大,而且我們大多數人有個壞毛病,就是在社會上因為種種顧忌還不敢亂髮脾氣,反而是對家人很容易發作。

如果有一點禪修功夫,我們就容易壓得住自己的壞脾氣,在它發作前就早早覺察到,如果我們沒這定力,怎麼辦?有個禪師教了四C訣,大家不妨試試。一是吸口氣(control your breath),深吸一口氣可以增強自己的自制力;二是閉上眼(close your eyes),不看讓自己脾氣上來的場景;三是管住嘴(close your mouth),心裡不高興,但起碼不要在氣頭上說些傷人的話。夫妻沒有隔夜的仇,當時讓你氣得不行的事,第二天想想就沒那麼生氣了。為什麼?因為煩惱也是無常的,情過境遷就沒那麼生氣了。四是轉個念(change your mind),發覺自己脾氣要起來了,趕緊想想對方的好處。上述四招都不管用?再試試最後一招,挪個地(change your place),三十六計走為上,趕緊脫離讓自己火越來越大的氛圍。

現在很多人觀念上有些盲點,以為只有在禪堂中勇猛精進才叫修行,其實不然。修行並不只是在禪堂而已,平常生活中,在當下的每一刻都保持正念正知,在接人待物、遇境逢緣中隨時磨鍊自己的覺照力,不斷削薄自己的貪嗔痴,才是真正的修行。否則在安靜的禪堂中,沒有外緣干擾,倒是心很清凈;一出禪堂,一觸對人事物,煩惱又瞬間升起。

這種見光死的禪修功夫,算不得真功夫。在禪堂中精進用功很重要,禪堂外的歷練更重要,尤其是行菩薩道,要幫助眾生、度化眾生,更是要學會對境練心,在任何當下場景中都能保持正念,運用斷、舍、離的工夫!

人身難得,生而為人的幾率就如「盲龜穿木」,生為人身就已非常難得,又能夠有機緣得聞佛法,更是極大的福報。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祝福大家在佛法中身心輕安,福慧增長!

本文選自宣方教授本文選自果清法師第五屆「清涼地」禪學夏令營開示,內容僅作公益性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出處。

返回騰訊網首頁>>
推薦閱讀:

教你5分鐘看懂五線譜,給鋼琴初學者的自學記譜法
美學者稱安倍「拜鬼」如同致敬拉登
【傳奇】邱興隆:曾經滄海難為水——一個青年學者的學海沉浮錄
學者分析湯顯明事件:香港亂局幕後有推手
周詩淳:孔孟儒學對近代、現代著名大學者的影響

TAG:教授 | 學者 | 初學者 | 初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