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交流3位先驅:法顯、玄奘和菩提達摩
2013年05月24日 11:00來源:中國民族報 作者:葉雨
5月19日起,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對印度進行正式訪問,此次訪問得到國際社會多方的肯定評價。5月20日,印度《印度教徒報》、《覺醒日報》發表了李克強題為《跨越喜馬拉雅山的握手》的署名文章。在文中,李克強提到:「中印兩國都有著偉大而悠遠的歷史,綿延幾千年,積澱了人類最古老的文明,成為東方文明的兩大支柱。高高的喜馬拉雅山未曾阻隔兩大文明的彼此吸引和交相輝映。中國晉代的法顯、唐代的玄奘兩位高僧和天竺的達摩祖師,都為兩國古代宗教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貢獻……中印兩國文化從交流互鑒中汲取養分,代代相傳,在時代的進步中更加根深葉茂。」
李克強在文中提到了歷史上為中印兩國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貢獻的幾位人物,包括法顯、玄奘和菩提達摩。這幾位文化交流先驅,不僅在歷史上對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即便在今天,也有著強大的影響力。
法顯:「西天」取經第一人
佛教傳入中國,到了東晉也就是法顯生活的時代,已經約有300年的歷史了。經過相當長時間的試探、偽裝、適應,佛教已經逐漸為中國人所接受。
從政治形勢來看,此時中華大地已經分為南北兩區。北方的達官貴人、文人學士,為了躲避異族壓迫紛紛南逃。這些人,包括一些國王在內,很多都崇信佛教,這使得佛教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從佛教內部來看,僧寺日益增多,僧伽也有了一定的規模,且名僧輩出。尤其不可忽視的是,從印度和西域來的和尚也多了起來。但是,佛教雖然有了一定的基礎,但究其實際卻是送進來的成分多而取進來的成分少。在這種情況下,東晉末年就掀起了一股「西行求法風」。
法顯(公元337至422年)幼年出家,在佛教文化的熏陶下,從小立志奉佛。為了鑽研佛法,法顯歷盡千辛萬苦赴印度求取真經,被稱為我國僧人到「西天」(今印度)研究佛學的第一人,比玄奘到「西天」取經要早200多年。
東晉義熙八年(公元412年)七月,在經過14年的西行求法歷程後,法顯終於在山東登陸回國,那時,法顯已78歲高齡。此前的14年,法顯遊歷了30多個國家,帶回梵本佛經數十種,譯經數十卷,撰寫了我國第一部旅行記《晉法顯自記歷游天竺事》,即後來整理的《佛國記》。
法顯是佛教傳入中國以後第一位越過蔥嶺西行求法且攜帶佛經抄本回歸的僧人。他帶回並翻譯的《摩訶僧祇律》是唐代以前流行漢地的重要戒律之一,對中國佛教僧團的正常存在和發展影響很大。他帶回並翻譯的《大般泥洹經》六卷,在中國最先傳遞了標誌大乘佛教發展新階段思想的「佛性」論。此外,法顯在《佛國記》中不僅記述了中國新疆地區的地理、佛教、風俗等,而且也記述了中亞等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情況,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玄奘: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之一
玄奘(公元602至664年)是我國唐代的著名僧人,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唯識宗的創始者之一。
玄奘出家後遍訪佛教名師,因感各派學說紛雜,難得定論,便決心至印度學習佛法。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玄奘從京都長安出發,經過涼州出玉門關西行,歷經艱難抵達印度。初在那爛陀寺從戒賢受學,後又遊學印度各地,並與當地學者論辯,名震五竺(即印度)。經17年,行程5萬里,西行印度求取佛經,帶回佛經52筐、657部。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回到長安,組織翻譯經、論75部,共1335卷。
玄奘翻譯的佛經,多用直譯,筆法謹嚴,不僅豐富了中國古代文化,還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貴典籍。
他撰寫的《大唐西域記》分12卷,共十餘萬字。卷一記載了今天新疆和中亞的廣大地區,是玄奘初赴印度所經之地。卷二之首有印度總述,然後直到卷十一分述五天竺的各國概況,其中摩揭陁一國情況佔去了八九兩整卷的篇幅。卷十二記載了玄奘返國途中行經的帕米爾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南緣諸國的概況。
《大唐西域記》記載了東起我國新疆、西至伊朗、南到印度半島南端、北到吉爾吉斯斯坦、東北到孟加拉國這一廣闊地區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科學地概括了印度次大陸的地理概況,記述了從帕米爾高原到鹹海之間廣大地區的氣候、湖泊、地形、土壤、林木、動物等情況。世界上流傳至今的反映該地區中世紀狀況的古文獻極少,因而 《大唐西域記》成為全世界珍貴的歷史遺產,是這一地區最為全面、系統而又綜合的地理記述,也是研究中世紀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孟加拉國、阿富汗、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等國和克什米爾地區及我國新疆的最為重要的歷史地理文獻。
菩提達摩:來自印度的中國禪宗之祖
菩提達摩,也被稱為達摩祖師,是中國禪宗的始祖。他生於南天竺(印度),婆羅門族,傳說是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後傾心大乘佛法,出家後從般若多羅大師。南朝梁(南朝梁(502年-557年),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南朝第三個朝代,由雍州刺史蕭衍取代南齊稱帝,定都建康(今南京)。國號梁。一說南朝宋末),他自印度航海來到廣州,開始在中國以禪法教人。
菩提達摩的主張和修鍊方法,後經多位高僧以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精華加以改造,適應了中國歷史文化環境,形成了中國的禪宗文化,並一直對中國社會產生深刻的影響,還傳至歐美、日本、韓國等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