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溫尼科特理論的客體關係理論之「真我與假我」

溫尼科特理論的客體關係理論之「真我與假我」 2016-12-13 Aery閆珺 原創 幸福家親子 幸福家親子

親子教育筆記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是很多成人的共同感受,我聽見很多人跟我描述過這種感受,就是「我不知道自己是誰,有何價值,需要得到外部的認可」,這裡就涉及到溫尼科特(1960)提出的「虛假自體」(false self)的概念。

「虛假自體」是個體在學習被他人接受的過程中所形成的自我部分,稱為「假我」,與之相對應的就是「真我」。「真我」包含每個人獨特的、原創性的部分,也與身體的活力聯繫在一起,只有「真我」才有真實感。

「真我」和「假我」是怎樣形成的?

當嬰兒的需要被及時滿足,即我們上篇文章提到的母親足夠敏感,最初在孩子感覺到餓了能及時餵奶,感覺困了會拍他入眠,孩子尿了能及時換尿布,後面發展到能同頻孩子的感受,接納孩子的情緒,愛孩子如他所是,而不是整天想著怎麼把他打造成自己想像中的寶寶……孩子便能發展出「真我」。他們做事情做人不是為了應對某人不得已而為之,而是因為「我」想那樣去做。

而「假我」則在嬰兒對環境的順從中形成。如果母親不能敏感地對嬰兒的需求做出反應,嬰兒就必須被迫順從以求生存,這可以說是嬰兒為了生存、為了獲得母親關注而採取的繼發策略。什麼叫繼發策略呢?翻譯成大白話,就是嬰兒不這麼做就不能獲得關注甚至活不下去。

舉個例子,有一個來訪者憶起小時候,媽媽每天上班走時她小聲哭媽媽不理她還是轉身就走,後來她就大聲哭,再後來她就經常把自己的身體抓傷或者撞在桌角把頭撞破,這時媽媽才能「看見」她,留下來陪她。這樣的孩子逐漸就發展出了「假我」,即使在成人以後,她仍然經常莫名其妙的摔傷或者生病,她不知道為什麼自己老是生活的慘兮兮的,但從結果看,她從這些慘兮兮的生活中獲得了家人的關注。

當然,更多的人發展出的「假我」是更正向的,也就是很多人表面上看起來已經是一個成功人士,但內心依然很脆弱,他們把自己的價值建立在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上,不敢暴露自己的真實感受(尤其是敵意和自利的感受)。

這裡我需要引入一個自體心理學的概念——「自我客體」(selfobjects,又譯為「自體客體」)。「自我客體」它被體驗為自體的一部分(科胡特,1971),它組成了一個人從出生起就需要的有反應的環境,也是用肯定、欣賞和支持來維護個體自尊的客體。人們通過確立自尊,使內心更加強大。我們都不停程度的依賴自我客體,一旦失去,我們便會自尊低下,喪失生命的活力。

回到真我與假我,我們試著去看一個場景,那就是在兒童成長的環境中,他因什麼而得到關注、重視和愛。如果兒童因為他是他本身而得到愛,那麼他就可以順利的發展真我;反之,如果兒童只有成為某個特定角色或者只有具有某個功能才能得到養育著的重視和讚賞。這種附加的功能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自戀性附庸」(narcissistic appendages),它可能會導致自戀的形成。當一個孩子只有表現好、學習好或者「乖」才能得到養育者的讚賞時,就會令兒童擔憂:一旦自己暴露真實感受,就會引來拒絕和羞辱。於是,為了得到關注和愛,兒童只能順應環境,被迫服從,逐漸發展出「虛假自體」。

當然,兒童的快樂源泉之一即是使父母為他們感到驕傲,子女得到認可時父母也會感同身受。關鍵在於,程度的把握。凡事過猶不及,真我和假我之間需要平衡,健康的假我是需要的,是符合環境需要的,在健康的教養環境下發展的話,我們能調節真我與假我的比例。

我們來看看一種不健康的教養環境——自戀者的教養環境,通常與評頭論足的家庭氛圍有關。如果為孩子設定的目標對父母的自尊至關重要,那麼孩子的努力一旦失利,必定招致非議和責難。這樣的家庭很少用隱晦模糊的方式去暗示孩子不夠優秀,而常常是直接對孩子的行為進行評判。

有時與此相反,在一些自戀兒童的家庭也不乏過度的表揚和誇讚,這樣的氛圍同樣不利於現實自尊的發展。儘管充滿正性評價,兒童仍然會感到時刻被人評頭論足,他們在某種程度上能夠覺察到讚賞中的虛假。同時,還有可能發展出孩子虛假的勝任感,因此經常擔心自己不夠稱職。Fernando(1998)指出,這種過度縱容其實是病理性自戀的根本成因。

綜上所述,健康的教養環境是真我和假我得到平衡發展的必要條件,至於怎樣營造健康的養育環境,是值得父母深思和學習的課題。

參考書目:《精神分析診斷:理解人格結構》、《自體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

參考資料:李鳴教授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師連續培訓與督導項目 課程資料及筆記

長按二維碼向我轉賬

受蘋果公司新規定影響,微信 iOS 版的讚賞功能被關閉,可通過二維碼轉賬支持公眾號。

閱讀

微信掃一掃關注該公眾號


推薦閱讀:

聰明爸媽改善親子關係有九招
哪些面相易陷入危險關係?
進一步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2)
土俄關係融冰:重修關係 土俄「一笑泯恩仇」
血型與性的關係(圖)

TAG:理論 | 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