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外散風寒的艾灸療法

說完內用溫熱,接下來咱們再來談談外散風寒的問題。

外散風寒最常見的療法,當數三伏貼了,三伏貼顧名思義就是在三伏天進行的貼敷療法。三伏貼之所以廣為流行,是因為在夏天的時候,人體的皮膚、毛孔是呈現鬆弛狀態的,這樣藥物更易滲透皮膚,這時候個藥物刺激穴位,能夠起到疏通經絡、調節臟腑、治病強身的功效。

有朋友說,這種療法不太好掌握,有沒有一種更適合於大眾自療的辦法呢?辦法其實非常簡單,有條件的,可進行艾灸;沒有條件的,通過按摩穴位也具有相同的功效。在穴位的選擇上,一定不能落下的穴位有這麼幾個,第一個是命門穴。

命門穴究竟有什麼作用呢?清代的唐容川曾舉一個例子,說「原陽之氣好像是一個火爐燒著一鍋水,底下有個小小火,然後這個水被燒了變成蒸汽之後,這個蒸汽就可以充塞於你的全身,帶動你的生命活動。那這個鍋子就是腎水,這個火爐就是命門之火」──所以命門更是一身元陽之氣的發源地,只有命門火旺,人才會溫暖、脾胃才能得到溫煦。因此,在夏天艾灸命門,是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勢的方法之一。

第二個需要關注的穴位是關元穴。關元穴是關乎元氣的穴位,這個穴位就是練氣功者常說的丹田。從經絡上說,關元是腎經與任脈交接的樞紐。因此灸關元穴具有溫補下元之虛損的作用。

宋代的醫學家竇才是一位倡導陽氣養生的大家,他認為,人在每年夏秋之交的時候要灸關元穴一千壯,也就是大概灸一個月的時間,便可以保持強健旺盛的精力和體力,年年如此,久而久之,便會使小腹丹田處時常像有一團太陽那樣溫暖,使人其樂融融。

另外需要大家關注的穴位有中脘穴和足三里,這兩個穴位都是條理脾胃的要穴。中脘是任脈與胃經交匯的樞紐,常言說;得胃氣者生,中脘就是調理胃氣的要穴。足三里是個強身健體的萬能穴位,溫灸足三里,就可以解決脾胃的氣血問題,從而排除體內寒氣。

最後,中極,曲骨同樣不能忽視,曲骨是肝的氣血注入任脈的地方。從經絡圖上看,關元,中極、曲骨,分別聯繫著腎,脾、肝與任脈,因此這連個穴位也不能忽視。

怎麼對這些穴位進行艾灸呢?最具灸法是,將艾條的一端燃著,先靠近皮膚,然後慢慢提高,直到感覺舒快時就固定在這一部位(一般在距皮膚半寸處),連續熏5~10分鐘,至局部發紅為止。

最後需要提醒大家一點,三伏天治療冬病的時候,要忌油膩,忌辛辣,忌寒涼,一邊艾灸,一邊喝冰鎮啤酒、雪糕冰棍,或者在空調房間裡面待很久,都違背治療了艾灸的治療目的。


推薦閱讀:

傳統艾灸
用艾灸治胃病的妙用養生方法
崇桂琴艾灸調病秘訣:祛濕一身輕
蚊蟲叮咬不用怕--5分鐘艾灸保你止癢祛痛消除紅腫(很靈)
乾眼症如何艾灸?

TAG:艾灸 | 風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