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沒天才,不用再瞎找了,成功的秘訣就這兩個!

Photo by Anete Lūsi?a on Unsplash1.

有一次,我去朋友家蹭飯,剛坐在沙發上沒說兩句話,就看到朋友數落自己的孩子。

他說,自己的小孩一點也不爭氣,光想著玩。他給買了鋼琴,架子鼓,還買了一大堆益智玩具和書,可小傢伙都不正眼瞧一下。

他的妻子也說,對啊,看來孩子沒這個天分。

我走到牆角,拿起了一盒拼圖,倒在茶几子上開始玩,過了一會,小傢伙湊過來,先是看我玩,接著就開始搗亂,然後就是擼起袖子幫我找,我們在那裡一直玩了一個多小時。

朋友看到這個情景直呼太稀奇,他的孩子從來沒有這樣過。

我說,對啊,要想讓孩子玩,父母要起帶頭作用。

父母對於孩子永遠都是望子成龍的,他們在教育方面很捨得下血本。可是更多的家長對於孩子的培養,只是局限於單純的砸錢。如果孩子的表現並不如自己預想的那樣,則會直接給出諸如「他沒有這個天賦,他不是這塊料」判斷。

這讓我想起了培養出三個國際象棋大師的拉斯洛·波爾加。

圖片來源於網路

拉斯洛·波爾加是一名心理學講師,他認為「孩子們都擁有非凡的潛力,而潛力的發掘就要靠社會了」。他開始了自己的波爾加實驗,用自己的孩子做實驗,目的是將他們培養成天才。他成功了,他將自己的三個女兒均培養成鼎鼎大名的國際象棋大師。

這時,人們往往會說,那是因為父母有這個能力,所以孩子才有這個基因。

事實上是,波爾加本身的象棋水平很業餘,而她的妻子連業餘愛好者都算不上。

當然,肯定有人還會說,這是因為「老天爺賞飯吃」,他的孩子天生就是這塊料。

這個「天賦決定高度」的觀點,受眾相當廣泛,很多人都認為,成功人士之所以很優秀,是因為他們有天賦,這決定了他們會成功。沒有天賦的人,再怎麼奮鬥,也沒有用。

人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觀點呢?

一是因為人們看到的是成功人士已經成功後的樣子,而不是他們之前為了成功所奮鬥的過程。這就是所謂的「冰山錯覺」。人們容易通過所看到的進行「粗暴」推理。

當看到成功人士光鮮亮麗,功成名就的時候,人們就本能的認為,他是聰明的,有天賦的,所以可以輕而易舉的成功。

當看到正在努力奮鬥的人們,他們也許正值人生低谷,很是落魄,人們就很容易覺得他不可能成功。很多人並不是以發展的觀點看待事物。

二是因為「天賦決定高度」這個觀點能夠讓人們滿足「推卸責任」的心理。你看,不是我不成功,是因為我在這方面沒有天賦,或是因為我命運不佳。這其實只是一個為自己不願意付出的借口。這樣做可以讓人們減輕壓力和負罪感。

圖片來源於網路

拉斯洛·波爾加顯然是反對這種觀點的。他認為,之所以有的人可以成就斐然,原因並不在天賦、他認為是練習成就卓越。他稱只要肯給學生機會,把重點放在努力練習而不是尋找天資上,教育系統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更多的人都在他女兒成功後贊言她們天資過人,但是又有誰看到她們平時的刻苦訓練呢?要知道,拉斯洛·波爾加為了培養孩子,他閱讀了大量的國際象棋教學的書籍,在孩子三四歲的時候就開始教孩子下棋,他寓教於樂,讓象棋的學習中充滿了樂趣,孩子不到五歲,投入練習的時間已經達到了上百小時。

著有《天才假象》一書的作者馬修·薩伊德同樣是「練習成就卓越」的推崇者。他就強烈反對「天賦理論」。

作者馬修·薩伊德曾是英國乒乓球名將,雄踞英國乒壇榜首近十年,並兩次代表英國參加奧運會。他在退役後憑藉自學考入牛津大學攻讀政治學、哲學與經濟學,更以一等成績畢業。

如今的他是《泰晤士報》知名專欄作家,英國廣播公司時事節目《新聞之夜》(Newsnight)撰稿人和賽事解說員,也是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常客,拿獎更是拿到手軟,獲得過英國新聞界重要的「年度體育記者」稱號和英國體育記者協會的「年度體育特寫」等獎項。

作者馬修·薩伊德出身平凡,在他看來,他取得如此多的成績,正是因為後天的刻意練習和穩定的發揮。

2.

《天才假象》這本書講解了兩個關鍵點,一個是刻意練習,一個是穩定的發揮。作者認為這正是讓一部分能夠成功,成為其他人眼中的「天才」的秘訣,同樣,普通的人之所以沒有成功,也正是因為在這兩方面做的不好所導致的。

《天才假象》一書中講解了這樣一個案例。

1991年,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安德斯·埃里克森和他的同事進行了一項調查,旨在發現到底是什麼造就了卓越的表現。

他們的研究對象是來自於大名鼎鼎的德國柏林音樂學院的小提琴手,他們將其分成三組,分別為「水平很高,有望能成為國際小提琴獨奏家的學生」,「水平次之,但也相當優秀的學生」,「相較之下,水平最低的學生」。

他們通過研究發現,三組學生求學經歷都很相似,更多的差異體現在認真練習的時長上。

最優秀的一組學生,他們在20歲前練習的平均時長已經達到了1萬個小時,比第二組的學生多了2000個小時,比第三組的多了6000個小時。

安德斯·埃里克森還發現,這一結論沒有例外:所有成績優秀的學生都是下了苦工的,凡是用盡全力的學生沒有不成功的。

而這個案例恰恰說明了將天才」和普通人兩級分化的第一個關鍵點:在刻意練習上的投入多少。

我們都知道,量變的積累會導致質變。

人們學習的起點都大致相同,但正是因為長久以來刻意練習時間的長短造成了不同的量的積累,而這也最終導致了不同的質變。

安德斯·埃里克森和他的團隊在調查報告當中寫道:「我們認為專家和普通人在演奏水平方面的差異反映出,前者為了提升演奏水平,終生都在堅持不懈,堅定不移地努力著。」

說到這裡,有些人也許會有這樣的疑問,既然刻意練習的時長決定了水平的高低,可是,很多人練習的時間也很長,但為什麼水平依舊比不上專業選手?

我有個朋友,他的弟弟痴迷玩電子遊戲,揚言自己要當職業的電競手,年入千萬!朋友對此很苦惱,因為弟弟愛打遊戲已經嚴重影響到了他的學習和健康,甚至變得不愛說話,不喜歡跟人交流。在他的世界裡面只有遊戲,每天起床就是打遊戲,一直打到晚上。

最後實在沒辦法了,朋友妥協了。他託人找到了一個職業的電子競技選手,將弟弟帶了過去。這個職業選手和他弟弟連一盤都沒打完,就直言這種水平根本不行。

如果從時長來說,他弟弟並不遜於專業選手。但他的是「玩遊戲」,而不是刻意的練習。職業的電競手說,他會將打遊戲的每個能力分開,每天都會單獨進行該能力的刻意練習,比如,他會每天拿出一部分時間專門練習瞄準,會用滑鼠定位軟體來進行練習,整個過程是非常枯燥的。

由此可以看出,刻意練習是有策略,有目的性的練習,要將練習科目細化,進行針對練習,並且不斷升級難度。

3.

除了刻意練習以外,成功者往往還擁有強大的心理素質,這能讓他們更穩定的發揮。

馬修埃蒙斯,圖片來源於網路

2004年雅典奧運會中,美國選手馬修埃蒙斯在男子步槍三姿決賽中前九槍的總環數要領先中國選手賈占波3環之多。可以這樣說,即便他只打一個很普通的成績,這塊金牌依舊會掛在他的脖子上。馬修埃蒙斯最後一槍打出了10.6環的好成績,只不過,這一槍卻打在了隔壁的靶子上,將金牌拱手讓給了中國選手賈占波。

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的50米步槍3x40決賽,馬修埃蒙斯再次出戰,他在倒數第二輪領先第二名將近4環,金牌可以說是唾手可得,當時我也在電視旁收看這場比賽,我記得第二名是韓國選手,第三名是我們中國選手邱健,就連當時的賽事轉播員也說,希望邱健可以為我們拿到一塊銅牌。

馬修埃蒙斯和妻子,圖片來源於網路

沒想到,第一名的馬修埃蒙斯最後一槍只打了4.4環,第二名也失誤了,最後第三名的邱健發揮出色,奪得金牌。

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馬修埃蒙斯再次「折在了」最後一槍,最後一槍只打出7.6環,將本應該拿到了銀牌讓給了別人。

單純的論能力,馬修埃蒙斯絕對是一頂一的高手,可是為什麼一而再,再而三的在最後一槍失誤呢?就是因為他的心理素質不夠強大,缺乏穩定的發揮。

通過刻意的,不斷的練習,可以讓技能從有意識的行為上升為無意識。比如,系鞋帶,熟練後這個行為就成無意識的了,即便我們走神,狀態不佳,我們也可以快速的完成。

但是,人在競爭的狀態中,會緊張,會有各種想法干擾自己,這就會影響到無意識行為的發揮,導致動作變形,發揮失常,失誤不斷。

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我們在念書的時候就總有平時成績很好的同學一到考試就考砸,而這樣說明了,要想獲得成功,僅僅只是在技術和專業上進行大量的刻意練習還不夠,還需要不斷的加強自身的心理素質,讓自己能夠更穩定的發揮,這樣才能夠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不知道大家留意這樣一種現象沒有?不管是在哪個領域有傑出成就的人,他們往往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迷信」。但事實並非如此。

信仰其實是一種心理暗示,作者諾曼·文森特·皮爾就說過:「重要的是信仰,而不是信仰的具體對象。」

信仰的力量超出我們的想像,在健康領域,緩解焦慮情緒,提升歸屬感,增強自信,緩解憂慮以及抗壓等方面很有幫助。

成功的人往往很擅長藉助信仰的力量讓自己抗壓,增強自信,消除負面思想,已達到穩定甚至超長發揮的效果。

他們採用的方法有不斷的重複正能量語句,通過觀想來想像自己成功後的樣子,甚至有做出某種特定行為來給自己的正面暗示等等。

我記得之前看過一個跳高比賽,俄羅斯名將伊蓮娜·伊辛巴耶娃在前幾跳都失敗了,在最後一跳時,她做在場地中,用大毛巾蓋住自己,在這個「小帳篷」中重複了幾遍自己的「咒語」後,她進行了最後一跳,表現的相當完美,成功破了紀錄。

而這正是利用了信仰的力量。

4.

馬修·薩伊德所著的《天才假象》既適合為人父母看,也適合學生和年輕人看。

當父母在培養教育孩子的時候,當我們在學習的時候,都應該明白,「天賦決定高度」只是一個假象而已。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要想能力得到不斷的提高,擁有別人沒有的成功,就必須要在「刻意練習」和「穩定發揮」這兩個環節上下苦功。

將專業技能分成一個個環節,進行針對性的大量的,持續的刻意練習能夠讓技能上升為無意識行為,變成一種本能。

學會利用信仰的力量,通過正能量重複,成功場景的觀想來提升心理素質,讓自己在競爭激烈的狀態中依然能夠穩定發揮。

願意在這兩個環節中持續付出的人,必將越來越成功。

所以,別再找了,成功秘訣就這兩個,就看我們是否願意為之努力了!

我是time,我只專註分享兩件事:一是自我提升,二是利用知識變現。

歡迎關注我,更歡迎發表評論,你的想法對我很重要!

本文作者:time;公眾號:time內容創業;

本文均為作者原創,未經允許和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

推薦閱讀:

弈寶:《吳清源-天才的棋譜》 - 圍棋弈寶 - 新銳圍棋網
古代天才名將排行榜,你都知道誰?
雨人的世界是怎樣的?
怎麼看待一站到底里的劉星圖?
精神醫學連載之5——天才和瘋子

TAG:世界 | 成功 | 天才 | 秘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