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同代文化名人歷史評價兩重天

1933年2月17日魯迅與宋慶齡、蕭伯納等攝於上海宋宅的合影(圖源網路)

(左起:史沫特萊、蕭伯納、宋慶齡、蔡元培、伊羅生、林語堂、魯迅)

魯迅同代文化名人歷史評價兩重天

我的書架上至今還收藏著三十年前從北大荒帶回來的一些書籍,主要是七十年代出版發行的魯迅作品叢書。其中,有一套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三年五月出版,復旦大學、上海師範大學中文系選編的「青年自學叢書」之一的《魯迅雜文選》上、下集。閑來翻翻,發現一些頗有意思的現象。在當年極左思想路線指導下,對所謂的「三十年代文藝路線」給予了全盤否定。在這套書的注釋中,凡魯迅罵過的和罵過魯迅的文化名人都被冠以「反動」帽子。同時,魯迅視為戰友的和視魯迅為戰友的文化名人也幾乎無一倖免,同樣被冠以各種「黑」帽子。真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現在我把這套書注釋中對魯迅同代文化名人的人物評價摘錄一二,同時又從「百度·百科」上摘錄對這些文化名人的評價,供博友參考。(宋體字為七三年版《魯迅雜文》注釋文字,楷體字體為《百度·百科》文字)

錢玄同——「五四」後逐漸消沉,政治上走向墮落。(見上集第13頁)

錢玄同(1887一1939)浙江省吳興縣人。語文改革活動家、文字音韻學家、中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著名思想家。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後,他寫過一篇《關於反抗帝國主義》的文章,他把反帝和反封建兩項戰鬥任務結合起來考慮,主張一面積極反抗帝國主義的政治經濟侵略,一面用民主、科學思想和現代的文化知識「喚醒國人」。盧溝橋事變發生,北平淪陷,錢玄同因病未能隨校赴陝留在北平,他恢復了舊名「錢夏」,表示「夏」而非「夷」,不做敵偽的順民。他常間接寄語隨北平師大遷至城固的好友黎錦熙等,說「玄同絕不污偽命」。1939年1月,錢玄同還處理了李大釗遺留圖書《九通》,幫助解決李大釗的子女生活窘迫問題。

劉半農——後期思想倒退,鼓吹復古。(見上集第12頁)

劉半農(1981-1934)江蘇江陰人,是我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之一。著名的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同時,他又是我國語言及攝影理論奠基人。他的《漢語字聲實驗錄》榮獲「康士坦丁語言學專獎」,是我國第一個獲此國際大獎的語言學家。1911年曾參加辛亥革命,1917年到北京大學任法科預科教授,並參與《新青年》雜誌的編輯工作,積極投身文學革命,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1925年任北京大學國文系教授,講授語音學。1926年出版了詩集《揚鞭集》和《瓦釜集》,1934年在北京病逝。病逝後,魯迅曾在《青年界》上發表《憶劉半農君》一文表示悼念。

胡適——五四運動後,以胡適為代表的買辦資產階級文人提出了「整理國故」的反動口號,反對馬列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反對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參加革命鬥爭實踐。(見上集第27頁)

胡適(1891—1962)安徽績溪人。現代著名學者、詩人、歷史家、文學家,哲學家。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胡適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北大文學院院長、輔仁大學教授及董事、中華民國駐美利堅合眾國特命全權大使、美國國會圖書館東方部名譽顧問、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方圖書館館長、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位於台北南港)院長等職。胡適深受赫胥黎與杜威的影響,畢生宣揚自由主義,是中國自由主義的先驅。提倡懷疑主義,並以《新青年》月刊為陣地,宣傳民主、科學。畢生倡言「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言必有證」的治學方法。

林語堂——一度與魯迅有交往,後墮落成為買辦文人。三十年代在上海提倡小品文,宣揚「閑適」,「性靈」,反對以魯迅為代表的左翼文藝運動,為國民黨反動政權效勞。(見上集第43頁)

林語堂(1895-1976)福建龍溪(現福建漳州)人。中國現當代著名學者,文學家,語言學家。早年留學國外,回國後在北京大學等著名大學任教。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凋」的小品文,成為論語派主要人物。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風聲鶴唳》,在法國寫《京華煙雲》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1944年曾一度回國到重慶講學,1947年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1952年在美國與人創辦《天風》雜誌。1966年定居台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一生著述頗豐。

徐志摩——資產階級反動文學流派「新月派」骨幹,公開反對革命和無產階級文學運動。(見上集第55頁)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寧縣硤石鎮人。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1921年赴英國留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作為新月派的一個主要詩人,徐志摩在我國新詩發展史上曾經產生過一定的影響,為新詩的發展進行過種種試驗和探索。他的詩歌有著相當鮮明的獨特風格,有一定的藝術技巧。1926年在北京主編《晨報》副刊《詩鐫》,與聞一多、朱湘等人開展新詩格律化運動,影響到新詩藝術的發展。

梁實秋——反革命的國家社會黨黨員,買辦資產階級的新月派重要成員。一貫宣傳美國資產階級反動文藝思想,反對革命,咒罵革命文藝。(見上集第147頁)

梁實秋(1903-1987)祖籍中國浙江杭縣(今餘杭),出生於北京。中國著名的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國內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國家社會黨黨員,否認文學有階級性,不主張把文學當作政治的工具,反對思想統一,要求思想自由。從1927年到1936年和魯迅等左翼作家筆戰不斷。這場論戰所產生的影響己逾越了文學範疇,餘波擴漣以至於今。梁實秋40歲以後著力較多的是散文和翻譯。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30年代開始翻譯莎士比亞作品,持續40載,到1970年完成《莎士比亞全集》的翻譯,計劇本37冊,詩3冊。晚年用7年時間完成百萬言著作《英國文學史》。

(左上)胡適(左下)林語堂(右依次為)徐志摩、梁實秋、劉半農、錢玄同、

吳宓——反對新文化運動的封建復古主義者。(見上集第194頁)

吳宓(1894-1978)陝西省涇陽縣人。著名西洋文學家。1926年吳宓回國,即受聘在國立東南大學文學院任教授,講授世界文學史等課程,與梅光迪、柳詒徵一起主編於1922年創辦之《學衡》雜誌,11年間共出版79期,於新舊文化取徑獨異,持論西歐北美之說別成一派,采古典主義,抨擊新體自由詩,主張維持中國文化遺產的應有價值。曾著有《吳宓詩文集》、《空軒詩話》等專著。解放後在西南師範學院歷史系等任教,「文革」中被批鬥致殘。

丁玲——當時是「左聯」成員,被捕後,叛變自首,成了可恥的叛徒,抗日戰爭時混入延安,繼續進行反黨活動,一九五七年成為右派。(見下集第73頁)

丁玲(1904—1986)湖南臨澧人。現代女作家。1927年開始小說創作,1930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後出任左聯機關刊物《北斗》主編及左聯黨團書記(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5月在上海被國民黨特務綁架後轉至南京幽禁三年。1936年9月在黨的營救下赴西安,歷任西北戰地服務團團長、《解放日報》文藝副刊主編等職。她的反映土改運動的優秀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曾被譯成多種外文。1951年獲斯大林文學獎。新中國成立後,丁玲曾任中國文聯委員、全國文協(後改為作協)副主席、《文藝報》主編、《人民文學》主編、中央文學研究所所長等職,並被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5年和1957年被錯誤地定為右派反黨集團主要成員,下放到北大荒勞動改造。「文革」期間深受迫害並被投入監獄。1979年平反後重返文壇、先後出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等職。丁玲一生著作豐富,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有《丁玲文集》五卷。

邵洵美——反動「詩人」。(見下集第178頁)

邵洵美(1906-1968)祖籍浙江餘姚,生於上海。外祖父盛宣懷,李鴻章是他的叔外祖父。邵洵美是個有貴族氣質的詩人,為人慷慨,有「小孟嘗君」之美稱。新月派詩人、詩人、散文家、出版家、翻譯家。其詩集有《天堂與五月》、《花一般的罪惡》。他在出版事業上頗有成就,尤其是《論持久戰》英譯本的出版也有他的一份貢獻。解放後,邵洵美埋頭於翻譯工作,譯作有拜倫的《青銅時代》、雪萊的《解放了的普羅米修士》、泰戈爾的《兩姐妹等》,他是翻譯界公認的一流翻譯家。不幸的是,從「反右」到「文革」,他先是被逮捕審查,被釋放後挨斗受批判,死時窘迫得連身新衣服都沒有。

廖沫沙——「四條漢子」的同夥,反黨分子。(見下集第213頁)

廖沫沙(1907-1990)湖南長沙人。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參加左聯。曾任《抗日日報》《救亡日報》、《新華日報》編輯主任,香港《華商報》編輯主任、主筆,中共港澳工作委員會委員。建國後,歷任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教育部部長、統戰部部長,北京市第三、五、六屆政協副主席。是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著有《鹿馬傳》、《分陰集》、《廖沫沙雜文集》、《紙上談兵錄》及與鄧拓、吳晗合著《三家村札記》等。「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連續遭受批鬥,在獄中整整被關了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得以平反。

胡風——混入「左聯」,解放後組織反革命集團,進行反革命活動。在一九五五年毛主席領導的肅清胡風反革命集團的鬥爭中被徹底揭露。魯迅寫文章時,他的反革命面目還沒有暴露。(見下集第243頁)

胡風(1902~1985)湖北蘄春人。現代文藝理論家、詩人、文學翻譯家。1933年任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宣傳部長、行政書記,與魯迅常有來往。1934年提出了「民族革命戰爭的大眾文學」的口號。抗日戰爭爆發後,胡風主編《七月》雜誌,對現代文學史上重要創作流派「七月」派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曾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常委從事抗戰文藝活動。1949年起任中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1954年7月,胡風向中共中央政治局送了一份30萬字的長篇報告,就文藝問題陳述了自己的意見。1955年1月20日開始,中共中央組織對胡風的文藝思想進行公開批判。1955年5月13日,《人民日報》開始刊登「關於胡風反革命集團的材料」,毛澤東寫了編者按語。後胡風被捕入獄並在全國各地逮捕路翎、牛漢等92人。全國展開揭露、批判、清查「胡風反革命集團」運動,使2100餘人受到牽連,其中92人被捕,62人被隔離審查,73人被停職反省,胡風本人於1965年被判處有期徒刑,1969年又加判為無期徒刑,從而造成一起重大冤假錯案。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共中央對這樁錯案進行了徹底的糾正,為胡風等人恢復了名譽。胡風1979年獲釋,此後曾任全國政協常務委員、中國文聯第四屆委員、中國作協顧問等。其著作有詩集《野花與箭》、《為祖國而歌》、文藝評論集《文藝筆談》、《論民族形式問題》等。

巴金——作品大多宣傳無政府主義反動思想。(見下集第243頁)

巴金(1904—2005)四川成都人,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散文集《隨想錄》。現代文學家,翻譯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中國現代文壇的巨匠。1936年與魯迅等人先後聯名發表《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和《文藝界同人為團結禦侮與言論自由宣言》。抗戰期間曾任歷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理事。1949年後歷任全國文聯常委、上海市文聯副主席。曾兩次赴朝鮮前線訪問,輯有《生活在英雄們中間》、《保衛和平的人們》兩本散文通訊集。1960年當選中國文聯副主席和中國作協副主席。「文革」中,遭到了殘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報》連載散文《隨想錄》。由他倡議,1985年建立了中國現代文學館。

(左上)吳宓(左下)巴金(右依次為)丁玲、邵洵美、胡風、廖沫沙


推薦閱讀:

作為infp/intp,你被什麼作品(故事/藝術作品)感動/催淚過?為什麼?戳中了你心中的哪根弦?
三星堆文化的的獨到之處是什麼?
中國吃文化趣味雜談(全32篇)
眾網友談儒家文化的最大短板和缺欠!(上)
荊楚文化

TAG:歷史 | 文化 | 名人 | 魯迅 | 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