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秦淮河畔覓古橋1來燕橋至文德橋(23P)
橋,是架設于山水之間的建築物,它屹立於大自然之中,成為點綴和美化大自然的一員。中國是橋的故鄉,自古就有「橋的國度」之稱,而且橋在中國文化中飽含了很多浪漫情愫與特殊寓意。「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的南京是一座山靈水秀的美麗城市,尤其「六朝煙月之區,金粉薈萃之所」的秦淮河上不乏著名橋樑,它們兀自感受著身邊的十里秦淮、訴說著自己的千年故事,等待你來一起傾聽、一同感受……丁酉年元宵佳節,路人躬逢"秦淮燈彩甲天下"之美譽的金陵燈會,真正感受了一番金粉樓台鱗次櫛比、畫舫凌波槳聲燈影構成的一幅如夢如幻的美景奇觀。
「槳聲燈影連十里,歌女花船戲濁波」。作為十代繁華之地,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搖籃,歷史上極富盛名,被稱為「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秦淮河古稱淮水,相傳秦始皇東巡金陵,聽說金陵乃王者之城,為了江山永續命人引淮河之水入城,故稱秦淮河。從東水關至西水關稱為內秦淮河,也就是家喻戶曉的「十里秦淮」。沿河兩岸,東吳以來一直是繁華的商業區的居民地。六朝時成為名門望族聚居之地,商賈雲集,文人薈萃,儒學鼎盛。宋代開始成為江南文化的中心。明清兩代,尤其是明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時期,明末清初,秦淮八艷的事迹更是膾炙人口。「百花疑吐夜,四照似含春」、「一園燈火從天降,萬片珊瑚駕海來」、「明燈初試九微懸,瑤館春歸不夜天」、「兩岸紅燈射碧波,一支蘭槳盪銀河」······從流傳下來的戲劇、小說以及《紅樓夢》、《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等文藝作品中,可以窺見到當時秦淮畫卷。
南京就有二十四航之說,所謂航其實就是橋,只是當時將橋稱作「航」或「渡」。元代張弦《至正金陵新志》中明確記載:「二十四航,舊在都城內外,即浮橋也。按《輿地誌》云:"六朝自石頭東至運瀆總二十四渡,皆浮航。』往來以稅行直淮對編門,大舫用杜預河橋之法,本吳時南淮大橋也,一名朱雀橋。當朱雀門下度淮水,王敦作逆,溫嶠燒絕之,今皆廢。唐人有詩云:"青山綠水遶迢迢,九月江南草不雕。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四航皆在秦淮上,曰丹陽、曰竹格、曰朱雀、曰驃騎。按《實錄》:"晉寧康元年詔,除丹陽、竹格等四航。』《稅注》云:"王敦作逆,從竹格渡即此航也;朱雀航本吳時大航;驃騎航在東府城外渡淮,會稽王道子所立;今城東南三里又名小航,陳沈眾入,援京邑,頓於小航。對東府置陣又謂東城橋,即東府城橋也;並丹陽郡城後,航總為四航,今四航皆廢。鎮淮橋疑即朱雀航,舊所詳見橋類。又有榻航在石頭城左右,溫嶠欲救匡衎,別駕羅洞謂:不如攻榻航,術圍自解。此亦一航也。』」 從此段文字記載,我們可以得知,六朝早期,南京有二十四渡口,皆在城西南一帶,從今清涼山、五台山、冶山一線至今夫子廟東南,因條件所限,初全為浮航。每個浮航皆有名稱,其中四航為大航。四大航可考:鎮淮橋一帶為朱雀航,斗門橋一帶為竹格航,武定門一帶為驃騎航,東水關一帶為丹陽航。其它二十航可考的有:石頭津渡(今清涼山與漢中門之間)、榻航(江辦省中醫院原石橋位置)、麾扇渡(鎮淮橋東)、長樂渡、桃葉渡。即然運瀆起點的斗門橋有一航,可推測的還有東吳運瀆河最早開鑿時另五橋附近也應有航。宋代《建康實錄》云:「運瀆舊有六橋:孝義,本名甓子橋,次南有楊烈橋,宋王僧達觀鬥雞鴨處。次南出有西州橋,今縣城東南角,路東出何後寺門。次南有高曄橋,建康西尉在此橋西,今延興寺北路東度此橋。次南運瀆臨淮有一新橋,對禪靈渚渡,今之過淮水,橋名新橋,本名萬歲橋。」它們是今天的鴿子橋、笪橋、西州橋(已廢)、乾道橋(已廢)、新橋。 說句實在話,二十四航的具體位置和規模可能已經無從考證,但作為秦淮歷史,與那些描述二十四航的詩句,諸如:「秦淮二十四浮航,何似高高作虹梁」(南宋·馬之純)、「二十四航春水漲,不知何處綠楊多」(清·秦朝選)、「廿四橋頭又夕陽,畫橈小泊兌飛觴」(清·夏樹) 、「二十四航關不住,秦淮依舊兩回潮」(清·朱駿聲),依舊值得後人知曉和流傳。
來燕橋因為橋畔的李香君故居媚香樓而聞名(李香君,1624—1653,號香扇墜,與柳如是、顧橫波、馬湘蘭、陳圓圓、寇白門、卞玉京、董小宛並稱秦淮八艷,1699年孔尚任的《桃花扇》問世後,李香君更聞名於世)。有詩這樣描寫來燕橋:「微雲淡月惹清狂,沿岸桂華浮暗香。轉過橋頭人忽見,玉蘭燈火照羅裳。」來燕橋西側為古秦淮二十四航之一的驃騎航,航因東晉大臣紀瞻驃騎將軍府而名。紀瞻與王導等輔佐司馬睿建立東晉王朝,成為開國元勛,拜為驃騎將軍。他於烏衣巷建府,館宇崇麗,與王謝故居的來燕堂相輝映。驃騎航後被毀,後人建浮航以替之。1988年正式建成水泥混凝土橋樑,因橋南古烏衣巷有著名的「來燕堂」,故取名「來燕橋」。
烏衣巷:位於夫子廟西南數十米,是一條幽靜狹小的巷子,原為東晉名相王導、謝安的宅院所在地。據宋代《景定建康志》卷十六引《丹陽記》,此地原為三國吳烏衣營所在,因而得名。為紀念王導、謝安,在烏衣巷東曾建有來燕堂,建築古樸典雅,堂內懸掛王導、謝安畫像,仕子遊人不斷,成為瞻仰東晉名相、抒發思古幽情的地方。王導,輔佐創立了有百年歷史的東晉王朝;謝安指揮淝水之戰,以少勝多,打敗符秦百萬大軍。作為一代名相,王、謝足以令後人追懷。而更令人驚奇的是,王、謝家族人才輩出。王羲之與另外兩位大書法家王獻之、王洵,書法成就登峰造極,謝靈運是中國山水詩派的鼻祖,他與謝氏後裔的大詩人謝惠連、謝朓,在文學史上並稱「三謝」。「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唐代大詩人劉禹錫的那首膾炙人口的詩《烏衣巷》,就是對此處的感嘆。烏衣巷有一口古井,名叫烏衣井,相傳是在東吳的時候就挖掘了,供這裡的駐軍飲水使用,井欄處十二道繩痕展示著它所經歷的千年滄桑。「六代豪華,春去也,更無消息。空悵望,山川形勝,已非疇昔。王謝堂前雙燕子,烏衣巷口曾相識。聽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元.薩都剌.《滿江紅-金陵懷古》)
文德橋:原為六朝金陵二十四航之一,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建成木橋,萬曆二十六年由錢宏業改建為石橋。橋名取儒家「文德以昭天下」之意。清咸豐年間毀於戰亂,同治五年(1866年)復建木橋。1987年改修為漢白玉橋欄,青石橋面。舊時南京夫子廟一帶為科舉重地,每有趕考學子聚集苦讀,對岸則是名冠江南的酒肆妓館之地。文以載德、厚德載物的儒家正統,與及時行樂、紙醉金迷的金粉之地,隔河相守,相安無事。分隔它們的,只一座文德橋。因文德橋位於子午線上,每年農曆十一月十五日子時,月亮正臨子午線,橋影將河中明月分為兩半。此時人立橋上,俯身可見橋下兩個「半邊月」,稱「文德分月」;立身自顧無影,即為「月當頭」奇觀。唐代大詩人李白酷愛明月,他來文德橋附近酒樓飲酒賦詩,只見皓月當空,突然,他發現月亮掉在水裡,醉意朦朧中跳下橋去,留下了李白投水撈月的佳話。清代文學家吳敬梓當年寓居南京時,曾於此夜漫步文德橋,見此奇觀,激情如噴,不禁詠詩一首:「天涯羈旅客,此夜共嬋娟,底事秦淮水,不為人月圓」。每逢此日,橋上人山人海,觀月者常將橋欄擠斷而落入水中,故又有「文德橋欄杆靠不住」的歇後語傳之於世。
秦淮河畔自古以來就是個紙醉金迷花紅柳綠的地界,且不論「六朝金粉」的盛極一時,也不扯「秦淮八艷」的風流韻事。即使僅是兩岸的酒家茶肆,就已留給了我們無數的知名美食。南京夫子廟小吃與上海城隍廟、蘇州玄妙觀、長沙火宮殿齊名,夫子廟地區茶樓飯店,街邊小吃,滿目皆是,形成獨具秦淮傳統特色的飲食集中地。其中永和園的黃橋燒餅和開洋乾絲、蔣有記的牛肉湯和牛肉鍋貼、六鳳居的豆腐澇和蔥油餅、奇芳閣的鴨油酥燒餅和什錦菜包、奇芳閣的麻油素乾絲和雞絲澆面、蓮湖糕團店的桂花夾心小元宵和五色小糕、瞻園麵館熏魚銀絲面和薄皮包餃、魁光閣的五香豆和五香蛋被稱為秦淮八絕,八種小吃因工藝精細、造型美觀、選料考究、風味獨特而著稱。在南京逛夫子廟,光看風景,不吃東西的人恐怕不多。如今,這夫子廟的小吃是越吃越紅火,小燒賣、小茶饊、回鹵干、鴨血湯、汽鍋烏雞、油炸臭干、梅花蒸糕……品種達300多種,令人眼花繚亂。晚晴樓、秦淮人家、貴賓樓、魁光閣和奇芳閣等都是老字號,晚晴樓做「雞汁乾絲、鴨血粉絲湯」等有名,秦淮人家以「麻油乾絲、鴨油酥燒餅」見長,魁光閣做「五香蛋、五香豆」等有名......在夫子廟吃小吃,就是吃個"小"字,人坐的畫樓小巧玲瓏,吃的東西小來小去,就連餐具也是小模小樣。前國家副主席榮毅仁在夫子廟品嘗秦淮風味小吃後,題寫橫幅:「小吃好吃」,亦作「吃好吃小」。
吃飽喝足了,大家一定別忘了跟隨路人一道繼續尋找古橋,一起感受身邊的十里秦淮、一起傾聽橋頭的千年故事......更多文源橋、平江橋、文正橋、桃葉渡和淮清橋的圖文故事,敬請移步《[原創] 秦淮河畔覓古橋2文源橋至桃葉渡(23P)》!
推薦閱讀:
※十里秦淮河 六朝金粉地
※南京:槳聲燈影秦淮河
※《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張冠李戴,將另一條河認作秦淮河
※漿聲燈影里的秦淮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