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業跡——【至簡普作】之《普賢王如來六界續辨別引導》(三)
修行不是你一直要保持一顆平靜的心,而是——在你遇到事情的時候,你能不能保持平常心!
「感覺好」是為什麼?因為你的相續沒有動!
有些人說「我已經修了三遍五加行了。」——這反而變成他的一種資本了。關鍵是你有沒有悟!你沒有悟,那你還是無明凡夫!
【至簡禪學】
解決問題,脫離煩惱
大家禪修安住中……
師比平時晚了一小時到來
師:
凝視虛空……
我們平時都是動一個念頭,然後再去做一個事情。
禪修也是這樣的,通過一個念頭帶動,然後再進入這個主體。
當心靜下來之後,都是一樣的。
心沒有靜,那是因為有念頭。
所以肯定是有區別的,念頭越多,分別越大。
學生:
我感覺師父不在的時候我會更容易看自己的內在。
師:
那就對了,就應該這樣子。
學生:
您在的話,就可能把這個意念放在您身上了。
呵呵,所以就感覺自己不靜。
師:
對,所以就像是一個考驗一樣。
修行不是說我自己很平靜地坐在那兒就是修行了,知道么?
那可能是你的心相續還沒有攪動它!
你那就不叫修行,你那只是叫保持平靜而已。
真正的修行是什麼?
你要讓你的心相續攪動起來,你才能知道你的煩惱在哪裡,
然後你才能平靜它。
而不是說我保持一個狀態,一直坐在那裡一動不動,好像什麼情緒都沒有,感覺還不錯。
學生:
怎樣攪動心相續?
師:
那就看你自己的心容易不容易受外界的影響。
有些人可能覺得自己修行還不錯,但是他的親朋好友講了兩句話的時候,他就開始暴跳如雷了;
或者是出現了一種境界或者狀態,他就開始有一點想法了。
所以,修行不是你一直要保持一顆平靜的心,
而是——
在你遇到事情的時候,
你能不能保持平常心!
這個是關鍵!
在家裡禪修也是這樣的,哪怕你沒有到中心禪修,你也可以想一下中心,然後再禪修。
學生:
有的時候覺察到自己有一些習氣,是不是就像您剛才說的,不轉移更好一點,直接觀照一下?因為一想馬上就又是一種轉移?
師:
可以啊,那個是最好的。
當你真正安住的時候,
就是我所講的這個法,是一體的。
因為你還沒有安住下來,你還有念頭,
所以當你念頭不容易安住的時候,
你可以通過一個念頭來作為引導。
如果你能直接破除的話,
你能安住在這個上面的話,
那我們本來就在這個上面……
所以你把這個「想」上面的「相」去掉,
那我們的這個心本來就是連在一起的。
只要你不著這個相,
那我們的心,
就是一直在一起的,
隨時都可以碰觸到的。
如果你著了這個相了,
那麼各人就會有各人的想法。
就是看大家內心念頭的波動長短——
一看師父沒來,你們內心會有一種波動,會想「哎,師父到哪裡去了?怎麼沒有過來?」
有的人他就「呵——」禪修,可能就想一會兒,幾秒鐘,就結束了,然後他就開始安住了。
但有的人可能想幾分鐘,然後過一會兒,安住了一會,又會冒出來這個念頭來,又會開始去想了。
這就如同把垃圾扔出去之後,他又撿回來,又搜尋一遍,然後看看沒什麼,然後再把垃圾扔掉。
然後過段時間,又撿回來,再看看,沒什麼,再扔掉。
他就不停地在做這個事情。
唉,這個就錯了!
這隻能說明,可能你現在這個心還沒有平靜下來。
就談不上「凈」,你知道么?
我們先講平靜的這個「靜」,再講凈化的這個「凈」。
你平靜的「靜」都沒有靜下來,
那你可能連一般凡夫都沒有做到。
就像有的人睡著了,他覺得很平靜。
有的人他看電視的時候,他覺得很平靜。
那是因為他的思維念頭一直某種狀態裡面,受了某種影響。
那你和他們有什麼區別呢?
沒有什麼區別。
就談不上凈化的「凈」。
「凈」是在「靜」的基礎上才能深入,才能凈化的。
學生:
那從這點上說,生活上的歷練或者打磨可能比打坐安住效果更好是么?
師:
這就是「座上」和「座下」了。
你有「座上」的基礎,那麼「座下」就很簡單了。
那就是在生活中了。
你的念頭、你的煩惱、你的貪嗔痴慢疑,你的所有的這些,你能不能平靜地把它們安置住?
能平靜下來,你才能凈化。
你沒有平靜是不可能凈化的。
就像今天有人講,他去學了某法,覺得很好。
然後我說我們以前也修持過。
就是打手印、念咒語,不停地做這個事情。
「感覺好」是為什麼?因為你的相續沒有動!你知道嗎?
一直保持在這個狀態,能讓你熟悉、能讓你習慣。
他說他們告訴他你能打多久的坐或者念多少咒,就能有什麼神通。
我說沒關係,你可以讓他打一下,看看是不是很快地,修了幾年就有神通了?
修了幾年可能不但沒有神通,反而還有「我慢」你知道么?
反而覺得自己修得還不錯,或者說我已經坐了多少座了,會覺得有這個資格去跟別人講法了。
反而到最後神通不神通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已經打了多少座、咒念了多少萬遍了。
就像有些人說「我已經修了三遍五加行了。」——這反而變成他的一種資本了。
關鍵是你有沒有悟!
你沒有悟,那你還是無明凡夫!
當然,這樣修也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就像念「阿彌陀佛」一樣的,我每天就這樣念,其它事情沒有時間去想,呵呵……
你能保持在這個狀態里,當然也很好,我們非常隨喜這種方法。
但是這樣能深入經藏嗎?能了解佛法甚深的內容嗎?
肯定是很難了解的!
為什麼?
因為他只是保持在他自己的這種狀態里,打個手印,然後念個咒就感覺不錯了。
他反而會把他的這種狀態保持下去,知道么?
學生:
那我們這樣安住打坐,如果沒有師父調整的話,我們以為自己在安住,那其實跟這個性質差不多啊?
師:
差不多是差不多,但是比那個要好一點的是,我不會給你們規定那麼長的一個時間。
就是你一天要坐四座,每座兩個小時,要保持一個姿勢……
我這裡幾分鐘、幾秒鐘,你能不能進入狀態?
如果沒進入狀態,你可以換種方式。
這就是禪的靈活性。
和你修的不太一樣。
這就是為什麼唐密在漢地似乎消失了一樣,
禪宗反而會興盛?
因為這是漢族人的一種思想——不拘泥於形式。
當然有的人他喜歡。
你每天讓他這樣做,他就每天這樣了,很教條、很機械。
也有的人,時間一長就會反思了——我為什麼要做這個事情啊?我做這個事情的意義是什麼啊?
有些有願力或者福報的人,他肯定開始去反思了,去想個方法來提高了。
他覺得我不應該這樣的,我應該要變通、要變化。
就像中國的易經一樣,八八六十四卦,
火在上,水在下;和水在上、火在下,
水在上火在下可能是最好的——「水火既濟」。
(補充:因為水往下、火往上,互相流通才能產生變化。)
而兩個都分開了,誰也不理誰,那反而不是一件好事情。
就沒有效果了。
就像今天有一個藝術家給我看他的PPT。
講到藝術時,我就講平衡。
他就拿出來了個太極圖,說是道家的怎麼怎麼解釋。
我說,不一定是道家的吧,太極圖出來的時候,道家還沒形成呢。那時候還是伏羲氏,聖人所做的事情,你不能說這是道家的,那就有點太……怎麼說呢?
你對我們中華文化還不是很了解吧?
因為你要知道上古時期,伏羲氏就畫了這個太極圖。那個時候還沒有「家」。老子之後才有道家的形成,才有道教。
學生:
《六祖壇經》里有一段什麼「黑對白,長對短」之類的,是不是也是這個意思?
師:
這個《道德經》里也講過的,對吧?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這都人的一種概念。
「禪」就是瞬間打破這種概念。
學生:
最近一直很想找與您相應的感覺,但是只看到了光,沒有相應的感覺。
師:
那你要把這個光去掉,因為這個可能也只是一種相。
我講過很多次,不要著相。
「光」是一種相,「點」也是一種相。
有些人說看到「點」了,但是你看到這些的時候你的念頭、你的煩惱呢?
如果你看到這些你的煩惱沒有解決掉,那麼說明你看到的也只是一種「相」而已。
就像你在馬路上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看到了各種車子。
你有煩惱時,還是自己在煩惱,他們是他們,頂多引起下你的注意力,他不能解決你的問題。
我們現在就是要通過禪修來直接解決這個問題,
這個是至關重要的!
而不是說禪修的時候,
你又被眼前的東西吸引過去了,
那你就錯了!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禪修必須要有一個人來指導的原因。
如果指導的這個人他沒有經驗的話,
那麼你就很容易也執著於某種「相」。
這種禪修不是像你平時念念經,每天我念個幾遍,感覺還不錯,就可以了。
禪修是針對你的內心的!
你坐在那裡,會有很多念頭和各種想法出現,你怎麼去針對它?
這個是關鍵!
這個才是最核心的!
這個才是佛法留給世人的意義!
而不是,每天我就念念經,自我感覺還不錯,我每天念念佛號,每天打著各種手印,每天念念咒,每天坐個八小時,一座倆小時,時間就這樣過去了,感覺每天很充實。
這跟你每天都在不停地工作有什麼區別呢?
沒什麼區別。
只不過你換了種方式而已。
你覺得你是在念咒、修法、頌名號,但是你的煩惱有沒有解決?
你的「我慢」有沒有減少?
如果沒有減少,那和你平時的勞作有什麼區別呢?
可能反而還不如你的工作生活。為什麼呢?
因為你的工作生活每天忙碌八個小時你還有工資拿,你還能提高你的生活質量。
你這樣拚命修,不光沒有工資拿,別人還要講「你每天都在忙什麼?」對不對?
再加上你的煩惱沒有減少,別人一講你就不高興,是不是?
有沒有道理?你想一想。
所以,禪修是針對內心的!
學生:
您以前說過如果我們困的時候可以通過觀想迅速地把這個困圓滿掉,可是如果像世間的各種念頭,怎麼快速地把這些念頭圓滿掉呢?
師:
很簡單——「諸行無常」。
現在有嗎?
呵呵,難道你修到現在還不知道無常嗎?
學生:
不敢說知道,也不敢說不知道。
師:
那至少你在體會吧。
學生:
嗯。
師:
那不就行了嗎?
至少有一個人在體會,有一個人在用意識去體會這個事情。
這就是人的一種功德了。
要是這個人他沒有念頭、不能去體會,那這個人,很多人就會說是獃子了。
學生:
您剛才說很多人是把垃圾拋掉再撿回來這個過程。
但是突然間就有一種感受,既然只是一個念頭,怎麼看出來大小之分呢,是因為撿的次數多了是么?
師:
不僅僅是撿的次數多了,他還堆得多了。
就像垃圾站一樣的,你知道嗎?
我們路過都知道掩著鼻子,為什麼?
因為他堆得多了。
如果一袋小垃圾你不會掩著鼻子走的。
學生:
剛才師兄們說您沒來的時候大家在體會自己的念頭,我也在體會,我發現一剎那間自己的念頭是會沒有的,但是它會不停地出現。
它其實是一個念頭,不可能同時出現兩個念頭,所以才會出現念頭與念頭中間的斷層。
但是輕的時候能感受到這個狀態,可是重的時候就是一個一個、一個一個……很多連續不斷的。
您也說過,堆得多了。
可是我也在想,它這一個一個就是一個一個,不可能堆起來。
那麼這個堆起來的是什麼呢?
師:
這個在於你怎麼看待它。
學生:
就像我在問您問題時候我只有這一個念頭,其他所有的念頭都是不見的,我找不著,那麼他們怎麼會是我的煩惱呢,怎麼會是我的負擔呢?
師:
那也就是說你現在沒有煩惱。
學生:
可是下一秒就有了……
師:
呵呵……對啊,就像念佛號一樣。
不停念誦可以,但你能不能保持?
你保持不了的時候,你不念的時候你往那邊一放,你要去燒飯燒菜的時候,哎,念頭開始來了。
或者你念的過程中有個人來打擾你了,你這個念頭就開始起來了——「我在念經哪!你不要打擾我!」
這就說明了一點——
你對自己不了解!
也就說明了一點,
你原來的垃圾你堆了自己都不知道!
你覺得你自己拋了垃圾,等你順著你拋的垃圾看的時候你看到了很多垃圾。
當然你也可以說「我就這一個垃圾嘛」,呵呵……
你不承認這個垃圾堆里的所有垃圾跟你有什麼關係。
「我只是扔了一個垃圾而已,那一堆垃圾跟我有什麼關係?」然後你掉頭走了,不管了。
好像跟你真沒什麼關係。
就像你出了一個念頭,你以為你就只是出了一個念頭,沒有什麼的。
你就沒有想到過,你打坐的時候,或者你心靜的時候,你會冒出來很多的想法和念頭。
雖然你也可以說就一個念頭,但是這個念頭會變很多花樣。
當然你也可以說,只有一個念頭而已。
就像《普賢行願品》所講的「我以一念見三世」。
呵呵,同樣也是一個念頭,
人家能做到這一點,你能不能做到?
學生:
那您這樣說的話,我們自始至終只需要放下一個念頭?
師:
什麼念頭?
學生:
什麼念頭?
師:
其實很簡單,無非就是為了「生」。
做準備的無非就是為了「死」。
就像我們不管是年輕的還是歲數大的,無非就是為了「生」,年輕人是為了「生」得更好。
你也可以說只是為了「死」而已。
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死」得更加自在,
或者說能控制住而已。是不是?
就像你們想著做點事情,
或者談點生意,
不就是為了「生」得更好嘛?
說到底無非就是為了「生」和「死」。
當然,「除了生死,其他的事都是閑事。」這句話很多人聽得多了,也不當一回事兒了。
當我換一種方式說的時候,你自己覺得呢?
很多人也接觸過很多的法、很多的師父,
關鍵是你對法有沒有明了,有沒有明白?
有些人也看過很多的佛經,有沒有明了法義?
這些是我關心、關注的一個事情。
如果你看了那麼多你還只是在「看」,學了那麼多你還只是在「學」,那就是說,你有沒有理清楚你的邏輯?
雖然我們也講不要戲論,
很多人也講「我們不要戲論,這些都是概念,我就這樣安住」。
但是你這樣安住的時候你對你的心了解不了解?
這個是很重要的!
你要知道,「戲論」這兩個字是密法里的詞,也就是說你用了密法的詞,你對密法了解不了解?
對密法不了解,而濫用密法里的辭彙是有損福報的。
你知道嗎?
就像有些人說「我不煩了,眼不見為凈,我自己清清靜靜地坐在這裡感覺還不錯就行了。」
這個我們以前也講過的,
你這只是在維護你自己現在的狀態而已。
只能說你正在保持你的平靜,
你還談不上修行,你知道嗎?
我們講「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就是說你的念頭有沒有凈化?
這才是佛法里的內容。
你沒有凈化,只是保持平靜,那就只是一個普通人。
你現在還只是按照普通人的標準來保持自己是一個普通人,還談不上是個修行人,你知道嗎?
只能說明一點,按照佛法里的辭彙來說
——「無有攪亂自相續」。
就是說你的心相續你還沒有攪亂它,你知道嗎?
你不可能跟「無有戲論覺性義」相提並論!
什麼是「無有戲論覺性義」?
就是說真正的「覺性」、「佛性」是了義的,是沒有任何戲論的,是一種「明」,一種「清晰明了」。
和你這種「無有攪亂自相續」是不可能相提並論的。
你那只是保持一個凡夫的狀態而已,
和這個「無有戲論覺性義」那簡直就是天和地的差距了。
這就是成就者和凡夫的區別!
前面聽課的人可能能聽明白我在說什麼,
因為我前面講了很多。
其實這就是《普賢王如來六界續》裡面的一個辨別。
這只是第一個小小的辨別而已。
所以,你沒有攪亂你的自相續,你不可能說你在修行的。
就好像你們表面上看起來是一樣,都坐在這兒。
所以一個成就者和一個凡夫你看不出什麼來,但內心的狀態是一樣的嗎?
呵呵……
學生:
凝視虛空就是在不停地拋垃圾是么?
師:
這個我們不是講過了么。
你看「虛空」的「虛」,底下是個「業」,我們是在把這個業力往虛空里拋。
你拋得清凈了,我們就稱之為「慮」,靜慮的「慮」。
這個「心」出來了說明你過濾了,知道么?
你的心沒有出來,說明你還在做「拋業」的這個事情。
呵呵……
這個是不是很形象啊?
學生:
我早上起來念頭很多的時候,我把心放在虛空中,拋垃圾。
師:
呵氣凝視虛空就可以了,你也不要去想你要拋垃圾。
如果你有念頭,
你就想著把它拋掉就可以了,
你也不要再起什麼念頭了。
學生:
所以也不在於時間長短,只要能安住這一會兒,就可以了?
師:
對。
你做任何事情,
你都能把念頭凈化,
就可以了。
那麼你的智慧就能提高。
而且你的智慧提高有很明顯的一點就是你的記憶力會提高。
你看書的時候他就會「嘩」地印在你的心上,因為你的心是清凈的你知道嗎?
就像一個鏡子,你擦得越乾淨,它照得越清楚,道理是一樣的。
如果你有很多念頭的話,你照得也不會很清楚的。
所以先「靜」,再「凈」……
>>內容選自多傑師《至簡禪學》課程
推薦閱讀:
※彭崧故意殺人案[第431號]—被告人吸食毒品後影響其控制、辨別能力而實施犯罪行為的,是否要承擔刑事責...
※頸椎病的預防 4招教你辨別真假頸椎病
※防輻射服的「水」太深?!教你一秒辨別
※怎樣辨別美國駱駝鞋真假
※怎樣辨別真假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