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痛(中醫)的癥狀及治療方法
排尿時尿道、小腹甚至會陰部出現疼痛的癥狀,稱為尿痛,又稱小便疼痛。尿痛常伴有小便淋漓不暢,尿頻、尿急等癥狀,在中醫文獻上屬於「淋證」範疇。西醫學的尿道炎、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精囊炎、膀胱炎、尿路結石、膀胱結核、腎盂腎炎等疾病常見尿痛癥狀。根據尿痛的特點,有助於明確疾病的診斷。
尿痛(中醫)怎麼引起?尿痛(中醫)發病原因?尿痛大多屬實證、熱證,由濕熱蘊結、氣滯血瘀,膀胱氣化不利、血脈不通所致,常呈刺痛、灼痛、澀痛等不同程度的疼痛,即所謂「不通則痛」。亦有排尿後仍感疼痛,其痛隱隱,則以虛證為主,由腎陰虧虛、脾虛氣陷所致。
(素問)稱小便疼痛為「淋」或「淋悶」。(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井治)稱「淋秘」。(中藏經。論淋瀝小便不利)將「淋」分為『『冷、熱、氣、勞、膏、砂、虛、實」八種。(諸病源候論 淋病諸候)又列「石淋」、「氣淋」、「氣淋」、「勞淋」、「熱淋」、「血淋」、「寒淋」。(素問玄機原病式)稱「小便澀痛」。(景岳全書 癃閉論治)則載有「溺管疼痛」。
尿痛(中醫)診斷標準&尿痛(中醫)做哪些檢查?常見證候
下焦濕熱尿痛;多見於「石淋」、「血淋」及「膏淋」等實證。臨床表現為小便熱澀疼痛,尿色紫紅,或小便渾濁如泔漿;或小便挾有砂石,絞痛難忍,常伴少腹拘急或腰腹絞痛,口苦口渴,納食減少,大便不爽,舌紅苔黃或黃膩,脈滑散。
心火熾盛尿痛:表現為小便熱痛,尿短黃,面赤咽干。渴喜冷飲,口舌生瘡,心中煩熱,不寐多夢,舌尖紅赤,苔黃燥,脈數。
下焦血瘀尿痛:屬於「血淋」範疇。臨床表現為小便刺痛或澀痛,伴小便渾濁、尿血,尿液呈紫黯或夾血塊,少腹疼痛,肌膚甲錯,口唇發紫,舌黯有瘀點,脈沉細澀。
肝鬱氣滯尿痛:臨床表現為小便澀痛、刺痛,頭痛目眩,口苦,胸脅脹滯,少腹脹痛,婦女可見月經不調。舌質稍黯,苔薄黃,脈弦。
腎陰虧虛尿痛:可見於「血淋」、「膏淋」等虛證。臨床表現為小便熱痛,伴有尿血或小便渾濁,頭暈耳鳴,咽干顴紅,潮熱盜汗,腰痠腿軟,舌紅苔少,脈細數。
鑒別分析
下焦濕熱尿痛與心火熾盛尿痛:二者皆為里實熱證,尿皆短赤。下焦濕熱尿痛因多食肥甘,或嗜酒太過,釀成濕熱,注於下焦;也可固感受濕熱外邪而致。症見口苦口渴,胸悶脘痞,納減,大便不爽。濕熱尿痛表現主要有三種情況:①血淋:濕熱下注膀胱,血熱妄行致小便熱澀疼痛,尿血;②膏淋:濕熱下注,膀胱氣化不利,清濁不分,故小便熱澀疼痛而渾濁如泔漿;③石淋:濕熱下注,尿液煎熬戚石,故小便艱澀刺痛。挾有砂石。治療應在清熱利濕的基礎上結合不同情況辨證施治。血淋宜清熱利濕、涼血止血,方進小薊飲子;膏淋宜清熱利濕、分清泌濁,方取萆薛分清帙;石淋宜清熱利濕、通淋排石,方選三金湯。心火熾盛尿痛因心火移熱於小腸,小便熱痛而短黃,常兼見口舌生瘡,心煩不寐,舌尖紅等症,尿痛一般較輕。治宜清心瀉火,方選瀉心湯合導赤散。
下焦血瘀尿痛與肝鬱氣滯尿痛:均為實證。下焦血瘀尿痛多因跌扑損傷,氣虛血滯或寒邪入侵以致少腹瘀血內結,血不循經而尿血,膀胱氣化失司則尿痛,特點為小便刺痛、澀癰,無尿道灼熱感,伴有少腹脹痛,肌膚甲錯,口唇紫黯,舌有瘀點,脈沉細澀等症。肝鬱氣滯尿痛因惱怒傷肝,肝氣不疏,郁而化火,氣火郁於下焦,影響膀胱氣化故小便澀痛,特點為尿痛以澀痛為主,多見於壯年氣盛之人,常因惱怒而誘撥,伴見頭痛,目眩,口苦,脘腹滿悶。前者治宜化瘀通淋。方選少腹逐瘀湯酌加術通、金錢草之類。後者治以疏肝理氣通淋,方選沉香敬;如肝火熾盛,則宜疏肝理氣、清熱通淋,方選丹梔逍遙散酌加冬葵子、海金沙等。
腎陰虧虛尿痛:多由房室不節或熱病傷陰,釀生內熱,影響膀胱氣化,致清濁不分而為「膏淋」;或陰虛火旺,迫血妄行而為「血淋」。二者均屬虐證,尿痛一般較輕,虛火盛者小便有灼熱感。兼見咽干顴紅。潮熱盜汗,頭暈耳鳴等症。治宜滋陰降火,方選知柏地黃丸加減。
本症實多虛少,故常重視實證而忽視虛證。(景岳全書·淋濁)謂:「然淋之初病則無不由於熱劇,無容辨矣,但有久服寒涼而不愈者,又有淋久不止而痛澀皆去而膏液不已,淋如白濁者,此惟中氣下陷及命門不固之證也」,此即「氣淋」虛證。當責之中氣不足,特點為小便澀痛有迫切感。伴見脾虛氣陷之證,治宜補中益氣,方選補中益氣湯。本症為里症,(內科學·淋證)(全國高等醫藥院校試用教材):「按之臨床實際,淋證畏寒發熱往往與小便澀痛同時並見,乃濕熱熏蘸,邪正相爭所致,與一般表證發熱不同。不必一見發熱惡寒,即用辛散之劑,因淋證多屬膀胱有熱,陰液常感不足,而辛散發表,用之不當,不僅不能退熱,反而劫傷營分,引起尿血加劇之弊。如淋證確由外感誘發,證見發熱,惡寒,嚷嗽,流涕者,自可適當配台運用疏風解表之劑表裡同治」。
尿痛(中醫)的治療用藥【證治方葯】
(一)膀胱溫熱
1,臨床表現:小便灼熱刺痛,頻數短澀黃赤,排出不爽,小腹脹痛拘急。或有發熱,口苦,心煩,嘔惡,或有腰痛拒按,或有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2,病因病機:濕熱蘊結下焦而小便灼熱刺痛,膀胱氣化失司而小便頻數。
3,治法:清熱利濕通淋。
4,方劑:八正散(局方)加減。
藥物:瞿麥10~15g,萹蓄10~15g,車前子10~15g(包),滑石10~15g(包)。制大黃10g,山梔10g,木通l0g,甘草10g。
方義:瞿麥、萹蓄、大黃、山梔清熱,車前子、滑石、術通、甘草利濕,合而為清熱利濕通淋之劑。
加減:發熱、口苦、嘔惡者,加柴胡,黃芩清泄少陽。便秘、鹿滿,制大黃改為生大黃,並加枳實通腑清熱。熱重者加蒲公英,地丁草、銀花、連翹清熱解毒。小腹墜脹,氣滯者加青皮,烏葯、香附理氣止痛。若濕熱傷陰。口乾嚙燥,五心煩熱,舌紅無苔,去大黃,加茅根、生地、知母、丹皮,養陰清熱涼血。
5,變通法:若熱毒重。高熱煩渴汗出,用黃連解毒湯(《外台秘要》)合五味消毒飲(《醫宗金鑒》)加減,以清熱解毒為主。若有砂石排出,檢查有泌尿繫結石形成者為石淋,宜用三金湯(經驗方),用金錢草、海金沙、雞內金、石韋、冬葵子、瞿麥,以排石通淋為治。若小便混濁如米泔,為膏淋,當予革薜分漶飲(《醫學心悟》)分清泌濁、清利濕熱。若尿痛兼見尿血為血淋,當用小薊飲子(《濟生方》)合八正散。若小便疼痛較輕,有灼熱感,尿短黃,心煩口渴,口舌生瘡,舌尖紅,脈數,為心火旺盛、下移小腸,可用導赤敷(《小兒葯證直訣》)合瀉心湯(《金匱要略》),藥用生大黃、黃連、黃芩、生地、竹葉、木通、甘草,不必用重劑。
(二)瘀血阻滯
1,臨床表現;小便剌痛、澀痛、絞痛,疼痛劇烈,引及小腹、會陰、腰部,可伴尿血,尿液混濁、黃赤、紫黯或夾血塊。胸脅脹痛,心煩易怒,或口唇紫黯。舌質黯、紫,脈弦、澀。
2,病因病機:少腹瘀血蓄積,血不循行則尿血,膀胱氣化失司則尿痛。
3,治法:活血化瘀通淋。
4,方劑:桃紅四物湯(《醫宗金鑒》)加減。
藥物:桃仁10g,紅花10g,生地15g,赤芍15g,川芎6g,當歸10~15g,牛膝15g,柴胡10g,虎杖15g,茅根30g,六一散10g,烏葯10g。
方義:桃仁、紅花、赤芍、生地、當歸、川芎活血化瘀,牛膝、虎杖化瘀通竅。烏葯、柴胡疏肝理氣。茅根、六一散清熱利尿。
加減:尿血甚者加大小薊、茜草涼血止血。排尿不暢者加冬葵子、五靈脂、蒲黃,琥珀通癀利尿,兼濕熱者合八正散(《局方》)用。
5,變通法:寒凝瘀阻用少腹逐瘀湯(《醫林改錯》),五靈脂、蒲黃、玄胡、當歸、川芎、肉桂、赤芍、乾薑、茴香,以溫經散寒、活血化瘀。若大便秘結,下焦蓄血,可用代抵當丸(《證治準繩》),大黃、當歸、山甲,芒硝、桃仁、肉桂、生地,通腑化瘀為治。
(三)肝鬱氣滯
l,臨床表現;小便澀痛、刺痛,小便淋瀝不暢,少腹脹痛不適。胸脅脹痛,婦女可見月經不調。苔薄白或薄黃,脈弦。
2,病因病機:肝主疏泄,腎主閉藏。肝氣鬱結,郁久化火,失於琉泄,影響膀胱氣化,排尿時則疼痛不暢。本證類氣淋。
3,治法:理氣解郁通淋。
4,方劑:化肝煎(《景岳全書》)合沉香散(《金匱翼》)加減。
藥物:白芍15g,青陳皮各10g,澤瀉15g,浙貝母10g,山梔10g,丹皮10g,沉香3g(沖),冬葵子10g,當歸10g,石韋15g,王不留行10g,六一散10g(包)。
方義:青皮、陳皮、沉香理氣,山梔、丹皮清熱瀉火,浙貝母、王不留行散結通絡,冬葵子、石韋、六一散、澤瀉利水通淋,白芍、當歸和血緩急。
加減:少腹脹滿加茴香、烏葯、川楝於,胸脅疼痛加柴胡、香附、川芎,均疏肝理氣解郁。兼見血瘀者,加紅花、益母草、澤蘭化瘀利水。
5,變通法:肝鬱化火,口苦心煩,胸脅脹痛者,用丹梔遺遙散(《內科摘要》),兼見濕熱者則用龍膽瀉肝湯(《醫宗金鑒》)加減。
(四)脾虛氣陷
1,臨床表現:小便澀痛有急迫感,小便淋瀝,餘瀝不盡,少腹墜脹。時作時止,勞累則發,少氣懶言。舌質淡,脈虛細無力。
2,病因病機;脾氣虛弱,中氣下陷,清濁相干,升降失司,為勞淋。
3,治法:補中益氣,通淋泄濁。
4,方劑,補中益氣湯(《脾胃論》)合五苓散(《傷寒論》)加減。
藥物:黃芪15g,党參15g,白朮10g,陳皮6g,當歸10g,升麻6g,柴胡6g,茯苓15g,澤瀉15g,肉桂3g,豬苓15g。
方義:黃芪、党參、白朮益氣健脾,升麻、柴胡昇陽舉陷,陳皮和胃,當歸養血,茯苓、澤瀉、肉桂、豬苓通淋泄濁,合而為升清泄濁之劑。
加減;兼濕熱者加蒼朮、黃柏,陰虛者加生地、麥冬。
5,變通法:中氣下陷,兼陰虛濕熱者,可用東垣清燥湯(《脾胃論》)加減,即補中益氣湯加蒼朮、黃柏、麥冬、五味子、茯苓、生地、澤瀉、黃連,既熊益氣健脾、昇陽舉陷,又能清利濕熱、養陰泄濁。
(五)腎明虧損
1、臨床表現:尿痛不甚,伴有灼熱感,或尿血或小便混濁。頭暈耳鳴,面部烘熱,腰膝酸軟,口乾咽燥。舌紅少苔,脈細數。可見於勞淋、血淋、青淋。
2,病因病機:腎陰虧虛,內熱熾盛,氣化失司。小便淋痛,
3,治法:滋朋降火。
4,方劑:知柏地黃湯(《醫宗金鑒》)加減。
藥物:生熟地各15g,山萸肉10g,小葯15g,丹皮10g,茯苓15g,澤瀉15g,知母10g,黃柏10g,六一散l0g(包),車前子l0g(包)。
方義:生地、知母、黃柏、丹皮降火,熟地、山藥、萸肉補腎,六一散、車前子、茯苓淡滲利尿。
加減:尿血加茅根、大小薊涼血,小便混濁如米泔、菖蒲泄濁,五心煩熱,低熱加青蒿、地骨皮清虛熱。
5,變通法:可用大朴陰丸(《丹溪心法》)加減。
【其他治法】
1,單方驗方
(1)三棱、莪術、薏苡仁各15克,山甲、皂角刺、青皮、枳殼各9克,川牛膝12克。每日1劑,水煎服。排石通淋。用於石淋。
(2)丹參、蒲公英各30克,每日1劑,水煎服。活血清熱。用於熱淋。
(3)金錢草、海金沙各30克,雞內金、石韋、冬葵子、瞿麥各15克。每日1劑,水煎服。排石通淋。用於石淋。
2,飲食療法
(1)燈芯花苦瓜湯:燈芯花6克,鮮苦瓜200克。將鮮苦瓜洗凈切碎,同燈芯花一起加水1000毫升煎湯飲服,每日4次。功能清熱利濕,通淋。適用於膀胱濕熱型尿痛。
(2)馬齒莧糖水:鮮馬齒莧500克,紅糖適量加水1000毫升煮熟後,分3~4次趁熱服下,蓋被出汗。功能清熱解毒,祛濕利尿。適用於膀胱濕熱型尿痛。
推薦閱讀:
※麗莎大夫說,換個思路解決健康問題!
※磯釣竿的入門使用方法詳解
※織美堂手工編織-常見的起針方法
※八字推算方法之日的推算方法
※收山出煞決的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