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聽名人讀經典 文摘 2
禮失求諸野: 在上層社會禮樂崩壞的時候,還可以到郊外、到民間去尋求禮樂文化,民間有著豐厚的 道德 積澱 禮:六藝之一的那個,不用多解釋了吧 失:失去、或沒有合適的 求:尋求、尋找 諸:文言中「之於」的連稱 野:與朝相反,指民間、社會孔夫子不說隔夜話:說話要講信用鍥而不捨,終身以之制天命而用之:制:因地制宜的制,順應。我們人類應順應天命,然後去利用它,這個不是人定勝天,不是人類征服自然,而是人順應自然。荀子把「天命」理解為具有必然性的自然法則,認為「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即不能消極地順從自然,而要主動地控制和利用它。這種「天」與人類社會的治亂無關係的主張,第一次從理論上把人與神、自然與社會區分開來,是對天命論的有力批判,強調了人在認識自然利用自然中的主觀能動作用。這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人對大自然的認識,不再是盲目的敬畏,而是利用自然規律「而用之」,體現了人對大自然新的認識。不能無憂,也不能過慮。天人合一的觀念一致行貴於知:知與行是統一的,尤其行非常重要。知易行難不管做什麼事情我都要做好,不管什麼時候,什麼地方,我都能夠有學習的地方。人的一生都是在走路,每一步都離不開知跟行,或者說把你的學說跟實踐結合起來,這是先哲早就提倡的一種風格,也是荀子著作里體現的一種思想。荀子思想:行貴於知體現儒家和而不同的一種寬宏,一種博大。孔子:此語出自《論語·公冶長》,全文是:「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意思是,孔子說:「大道如果不能推行於天下,乘坐著竹筏子到東海去遊盪,大概仲由能跟隨我吧?」子路聽說這件事,很喜悅。孔子說:「仲由在勇氣的方面超過我,可是沒有地方取得做竹筏的材料。」對「無所取材」的解釋還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無所取哉」,是說子路沒有可取之處,完全否定子路,是不符合孔子精神的,因此不可取;另一說是「無所取裁」,是說子路不知道控制自己,是一種責備的口氣,似乎也非仁者氣象,也不可取。此採用錢穆先生的說法,是說無法得到造竹筏子的材料,是一種和平豁達的氣象。文化是沒有優劣之分的,也有差異,不會產生文化衝突
推薦閱讀:
※名人名言勵志: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辛亥逸事:三位北京名人各自不同的辛亥年
※關於思考:世界名人名言
※中外名人藝術 ● 當代著名畫家 / 張東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