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界法師:唯識學概要講記 卷五

返回目錄凈界法師:唯識學概要講記 卷五【28】這個是你學唯識最重要的功課!諸位法師慈悲,陳會長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五面,我們講到丁三,結示。那麼這一段是把第八識的相貌,做一個總結。基本上,我們凡夫對人生的因緣的觀察,跟佛法所謂的因緣觀,是有所不同的。我們凡夫用自己的妄想執著觀察人生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片段的人生。因為我們只看到今生的因緣,今生就是我們生命的全部。佛教的因緣觀,它是一個整體的因緣觀,它包括了過去、現在、未來,一種無量的相續的因緣。也就是說現在的你,跟過去的你有關係,現在的你跟未來的你也有關係,其實過去也包含了現在,現在也包含了未來,它是不可分開的。所以佛陀很喜歡用水流的思想,來解讀我們的人生。就是說這個水流是從過去而流到現在,你現在的水干不幹凈,跟你的上游的過去的水是有關係的,你來生的水流會變成什麼樣的相貌,跟你今生的水流也有關係。所以這個水流思想就建立一種前後關係的互含互攝。那麼這當中呢,阿賴耶識就扮演重要的角色了。就是當我們的生命從一個生命體結束以後轉換成另外一個生命的時候呢,阿賴耶識扮演一個成功的橋樑,就是生命的相續,完全靠阿賴耶識來做一個溝通的橋樑。所以阿賴耶識它管著我們生命的兩個相貌,一個是果相,一個是因相,就決定了你今生當中的內外的因緣。當我們在三界得一個果報,你要面對兩種因緣,只要你還是凡夫你就跑不掉,面對兩個因緣:第一個是外在的因緣,外在的因緣就是阿賴耶識會把它的當中的成熟的業力,把它變現出來,變成你一期的生命的果報。所以外因緣就是阿賴耶識的果相,只要跟你生命的結果有關係的,都是阿賴耶識變現的。比方說你會投生在什麼家庭,你會跟誰結婚,那麼誰會做你的小孩,你今生有多大的成就等等,這一部分都是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就是過去的業成熟了變現出來的,這個就是所謂的外因緣。那麼當然阿賴耶識它也變現一個內因緣,就是你前七識的活動,你的思想。什麼叫做思想呢?就是跟你生命的過程有關係的,你怎麼去面對你的生命,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有酸甜苦辣,但是你的處理的方式有所不同。所以你的思想活動呢,這些所謂的前七識的活動,它也是第八識的種子變現出來的,你前生留下的等流習氣。那麼當然,我們在面對生命的結果,跟生命的過程,我們就面臨了選擇。因為你的精神體力是有限的,你很難兩個都兼顧,除非你是法身菩薩,能夠無住生心。那麼第一個選擇,你把生命全部投入到外因緣,你追求今生的成就。那麼你追求今生的成就,你肯定是內心空虛的,因為你沒有時間照顧你的心地法門。而且外在的果報你一接觸以後,你一旦攀緣,那後果不堪設想,浩浩三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為風,你會陷入阿賴耶識這種廣大的大海深淵當中,你一定會跟業力牽扯不清,因為這個過去的業力,你一旦攀緣它,就像《楞嚴經》說的,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這個業力越攪越複雜了,所以你今生可能就完全就報銷了。那麼第二種人呢,就是把今生隨緣認命,把它放下,他專心的去經營內心的思想,他把重點放在開創未來。其實你今生的結果,你能夠改變的很有限,非常有限。當然可以做微調,但是非常有限,就是你的努力跟你的結果不成比例,你花費很大的精神改變很少,但是死亡到來的時候全部破壞了,白忙一場。所以一個有智慧的人會慢慢放棄今生的結果,開始把心帶回家,好好的經營你的內在的思想活動,因為它開始在累積一個新的因地,它開始在創造你的未來。那麼當你把心往內觀照的時候,你面對你的思想,你要面對三個重點:第一個,前五識會給你各種的感受,苦樂憂喜舍,酸甜苦辣,各種感受都有;當然第二個,第六意識的明了分別,還有第七意識的執著。當然從凈土宗的角度,最重要的就是第六意識了,因為你必須要做好臨終正念的準備,臨終正念是要準備的。很多人以為說,我到臨終自然就有正念。諸法因緣生,沒有說自然生的,如果是,那你不是外道了嘛!所以我們必須在死亡之前,把臨終的正念準備好。但是不幸的是第六意識,它可不輕鬆哦,內憂外患。我們馬上會講到前七識的活動,第六意識向外受到你感受的刺激,你今生的善惡業力,會透過感受來刺激你,讓你心動,向內它受到第七意識執著的干擾,你有很多的盲點會誤導第六意識。所以第六意識是內憂外患,所以你必須要做兩個工作:外調感受,內治執著,你才有辦法把正念栽培起來的。所以其實你的內心世界,你有很多事情要做的。在你達到臨終正念之前,你根本沒有太多精神體力,去攀緣外境。說實在的,如果你好好的看你內心的世界,你有很多問題要處理的,你有很多功課還沒有準備好。所以從臨終的正念的角度,我們既然今生的果報,跟來生的凈土不能兼得,所以古人告訴我們,你要放下,放棄今生!因為你別無選擇,你沒有比別人兩倍的時間,所以你的精神體力,只有足夠做一件事情,就是把臨終的正念準備好。所以我們在唯識學當中,我們會看看第六意識,它是多麼的困難,它必須要面對過去的感受,還要面對你過去的盲點。所以它怎麼去向外抗拒感受、向內對治執著、然後建立起一套它的憶佛念佛的正念,這個是你學唯識最重要的功課了。你不是只有萬緣放下就可以了。萬緣放下叫基本功,那是基礎而已,只要是你這個基礎沒有,你就甭談了。但是你萬緣放下以後,你還要栽培你的心地法門,你要修一些止觀,要發願。所以我們這輩子都離不開第八識了,因為第八識它的相貌就說了,去後來先作主公,來的時候它最先到,走的時候它最後離開,所以第八識的內外因緣,就構成我們生命的現象,因為你不同的選擇,你就有不同的來生的相貌,所以人生就是一個正確的選擇。那麼,第八識的這種因果的錯綜複雜,它到底我們用什麼樣的相貌,來做一個總結呢?我們看這個問答,我們先看:問:阿賴耶識,為斷?為常?就是阿賴耶識它一方面,在因地上受熏持種,一方面在果上變現一期的根身世界,那麼它在因果當中的互動呢,它到底是斷滅的還是常住的呢?好,我們把它念一遍,看回答的地方,請合掌:答:非斷非常,以恆轉故。恆——謂此識無始時來,一類相續,常無間斷,是界趣生,施設本故。性堅持種,令不失故。轉——謂此識無始時來,念念生滅,前後變異,因滅果生,非常一故。可為轉識熏成種故。恆言遮斷,轉表非常,猶如暴流,因果法爾。好,我們看阿賴耶識它管控著我們的因果,那麼它有兩個相貌:第一個「恆」,第二個「轉」。那麼阿賴耶識它有一個恆常相續的功能,因為它一類相續,常無間斷。我們解釋它的一類相續:第六意識的功能是變化的,它有的時候起善,有時候起惡,有時候無記。第八識的性質,是永遠保持無記,它不起善念也不起惡念的。第六意識在造善造惡,它完全沒有意見,它也不干擾你,它也不隨喜你,它就在旁邊候著,收集你所造的任何的業力,把它收集起來。所以第八識,在前六識造業的時候,它不參與的,因為它沒有善惡的概念。諸位,它為什麼能夠受熏呢?它就不能有善惡,它要有善惡,它就不能受熏了,它必須保持無記,它沒有善惡的體性,它才能夠受善惡的熏習,所以它永遠保持無記,而且是恆常相續。我們的有漏生命沒有結束之前,阿賴耶識的功能是不會停止的,它這個大倉庫永遠不停止的。那麼它的相續呢從兩方面來看,第一個果報的相續,是界趣生,施設本故,是整個三界果報的根本。就是你一定要靠阿賴耶識來變現果報,而且靠它來執受,讓果報不失不亡。第二個在因地上的相續,性堅持種,令不失故,它不斷的接受你的熏習,不斷的在產生善惡功能的變化。這個阿賴耶識的因果相續,這一點在《八識規矩頌》,玄奘大師有比較深入的發揮。玄奘大師說,二乘不了因迷執,由此能興論主諍。說佛陀在小乘的經論當中的,沒有明顯講第八識,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的執著重,佛陀講第八識,他就執著有一個自我,他很難保持真空妙有的中道。所以,既然佛陀在經論裡面沒有講到第八識,所以幾乎所有小乘的學者,都認為只有前六識,所以就造成了大乘的論師跟小乘的學者的辯論。大乘論師說:如果沒有第八識,那麼這樣子就有問題了。有兩種過患:第一個果報的相續出了狀況。大乘論師說,你一個人睡覺,進入到無夢的狀態,你第六意識全部休息了,如果你的果報是第六意識來執受,那麼第六意識這個時候產生斷滅,那麼你怎麼醒過來呢?如果沒有第八意識的相續執受,你第六意識停止活動了,那麼你第六意識以外沒有心識了,這個時候,你怎麼從睡夢當中醒過來,能夠喚醒你生命相續的是誰呢?肯定離了第六意識的生滅,還有一個相續的第八識。所以沒有第八識,你沒辦法解釋,當你第六意識停止活動的時候,你的生命如何再一次的復活,這第一個果報能不能相續。第二個,如果沒有第八識,你全身死掉的時候,你那個死亡以後,你的第六意識是全盤的進入悶絕,第六意識全部停止活動了,那你怎麼把前一生的業,把它輸送到這一生呢?因為第六意識停止了,所以必須有第八識做橋樑,有一個不受死亡限制的第八識,它相續的從過去生貫串到今生。所以因為第八識它從來沒有休息,不管你睡覺也好,不管你死亡也好,它經常白天晚上的活動,才使令我們因果不失不亡,這個是它的相續的一種功能,它能夠貫穿你的前世到今生。【30】阿賴耶識,為斷?為常?(二)我們再看它的轉。那麼這種相續的情況呢,但是它又念念生滅,前後變異。它會變化,從兩方面來看:第一個它果報會變化,因滅果生,非常一故。就是說,因就是第八識的業力,在釋放能量的時候,它的善業起現行的時候,會讓你快樂,當它的罪業起現行的時候,會讓你痛苦。但是它在釋放業果的時候呢,它是剎那剎那生滅的,叫頓生頓滅。我們感覺到我們現在好像是相續的,其實你的果報是怎麼樣呢?是突然間有,突然間沒有,突然間全部有,又突然間全部沒有,就像這個燈光一樣,剎那生,剎那滅,剎那生,剎那滅。因為第八識的種子,在釋放果報就是這樣子,它是一個一個釋放,所以你果報呢,是突然間全部消失掉,突然間全部又出現。那因為它的相續情況太緊密了,所以你感覺你的人生是沒有變化的。其實你的人生啊,就像燈光一樣,突然間全部有,突然間全部沒有,突然間全部有,突然間全部沒有,所以我們的果報是變化的。第二,因地也變化。比方說你剛剛去念了一百聲佛號,當然你的身口意的造作,是生滅生滅的,所以你現在這個佛號已經怎麼樣?消失了,但是你的生命產生變化了,因為你阿賴耶識已經熏習了一百聲佛號的功能,現在的你跟昨天的你不一樣了。因為你今生又增加很多的善惡的功能。所以,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也不一樣了,受熏、持種。所以我們今生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你走的時候,要比來的時候要更好,這基本要求了。往生極樂世界那是當然更好,你不能夠今生只是來損福報啊,把所有的善業全部花光,然後你來生就完了。所以第八識它也是怎麼樣呢?它在因地上受熏持種,它也不斷的在變化,沒有一個時刻阿賴耶識是停止的。所以我們這樣做一個總結了。我們怎麼樣去了解阿賴耶識呢?它管著我們的因果,那麼你了解了第八識,你就了解了你生命的相貌。我們做一個總結,來看第十六面:恆言遮斷,轉表非常,猶如暴流,因果法爾。那麼,恆表示第八識它是不斷滅的,你的生命永遠不會停止,除非你能夠往生凈土;第二個轉,表示它是變化的,因為你不斷的在起心動念,不斷的在創造一個因地,就像水流一樣,它相續而變化,變化而相續。因果的法則是本來如此,並不是誰創造出來的。所以當我們想要了解我們在三界裡面我們一次一次的投胎,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們可以把相續跟變化,這兩個東西把它結合在一起,你就清楚了。過去有一個美國的作家,他寫了一本書叫《前世今生》,這有些人看過,這裡面講一件事。他說有一個美國的女眾,她叫凱薩琳,她從小有這個恐水症,她一喝水就怕。那這個事就很嚴重了,因為水是我們經常的日用品嘛。所以,她沒辦法就找一個催眠師來催眠,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呢?為什麼看到水就怕呢?那麼他就把她過去生的幾生都催出來了:她有兩生跟水都有關係的。第一個她曾經有一生,是在水中溺斃的,就是掉到河裡淹死的;第二個她曾經有一生呢,喝到水裡面感染病毒的水,就得到一種類似麻瘋病的病,死掉了。那麼這兩種死亡的時候,都非常痛苦,對水留下一個極惡的印象。就這個受熏、持種,她跟水接觸的時候,這個水給她的影像太差了。所以到了今生的時候呢,她那個種子,貫穿死亡,由第八識攝持,到了今生她遇到水的時候,她過去的種子,變現出來的思考模式,使她對水產生恐懼了。那當然她找出了病根,就有辦法對治了。修無常觀,修無我觀,這都是過去的影像,你只要放下,重新面對未來。所以我們的確繼承了前生的一些概念,就是說每一個人的確有不同的思考模式。所以我們從唯識的恆轉如暴流,古德下一個定義說,法性本來空寂,因果絲毫不爽。無常,所以我們的人生是空性的,佛陀講諸法照見五蘊皆空是對的,因為人生沒有一個不變的東西,沒有一個常一不變的實體,這個東西是不存在的。但是在變化當中,它又不斷的相續,因果絲毫不爽,它又念念念念的累積一種善惡的能量,等到適當的因緣把它變現出來。這個無常跟相續,這兩個是我們生命的現象,但在操作上,佛陀是這樣的操作的,就是說,當你要破妄斷惡的時候,你多用無常這一塊,從無常的角度切入,把你心中的邪惡的這一塊,破壞的時候啊,你要從無常切入;當你要發願,發菩提心積集資糧的時候,你要從生命的相續這一塊切入,你要觀察你生命相續這一塊。這個思考模式大家懂嗎?用無常觀來破妄,用相續常住觀來生善。反正無常跟相續,這兩個都是生命的兩種相貌。好,我們把這個阿賴耶識的這個因果的相貌,解釋完了。【31】八識的個別體性——什麼是第七識?我們看下一科,丙二、明第七識。我們知道第八識是不造業的,它只是收集業力,變現果報。那麼現在開始的前七轉識,跟你的因地的造業有關係了,開始講到你的心地法門了。那麼,第七意識,有三種的相貌:第一個釋名,第二個述義,第三個結示。我們先解釋第七意識的名稱。好,我們先把它念一遍:第七識——意——恆審思量。好,把這個偈頌也念一下好了:初異熟能變識之後,應辨思量能變識相,是識聖教別名末那,恆審思量勝余識故。那麼前面的第八識呢,我們給它一個名稱叫異熟,第七意識叫做意,意,就是恆審思量。恆就是它恆常的相續,那麼這一點跟第八識是相似的。在八識當中呢,有兩個識是從來不休息的,一個是第八,一個是第七,這兩個識不管白天晚上,從來不休息的,恆常相續的。第二個它是審,它能夠很深入專一的去觀察事物。所以它是恆思量跟審思量。恆跟審有兩種差別:有一種叫恆而不審,比方說第八識,第八識恆常活動,但第八識它沒有觀察能力,它不能夠對一件事物做很深入的觀察,所以它恆而不審;那麼有一種情況叫審而不恆,比方說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它也可以做很深入的觀察,但是第六意識它沒有什麼定性,今天攀緣這,明天攀緣那,就像猴子抓樹枝一樣,它不像第七意識那麼專一。第七意識就是專門鎖定第八識,把它執著為自我,那麼第六意識攀緣境很廣,它是變來變去,所以它審而不恆。所以同時具足恆跟審的,只有第七意識。我們看《成唯識論》的說明說,前面的第八異熟能變叫初能變,就是我們生命最初的開始,由第八識來主導我們的因果。那麼因果出現以後,當我們的內因緣的思想,接觸外因緣的時候,這個內外因緣的碰撞,就出現第二能變,乃至於第三能變,第二能變就是思量能變,那麼它的名字叫做末那,就是染污意,在凡夫叫染污,因為它恆審思量的功能,是超過其它的七識的,雖然八識也有恆審,但是都不明顯,只有第七意識最為明顯。那麼我們來看第七意識,它這一個恆審思量的功能,對我們到底產生了一個什麼樣的影響?【32】 恆審思量我相隨,有情日夜鎮昏迷!我們看它的述義,先看凡夫的第七意識,再看聖人的第七意識。先看染污的這一塊:恆審思量我相隨,有情日夜鎮昏迷,四惑八大相應起,六轉呼為染凈依。第七識的恆審思量,它是非常專一的,它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它的所緣境都不變的,它專心鎖定第八識的果報。就是說當你第八識變成一個螞蟻,第七意識就把螞蟻執著為我;當你第八識變成一個女人,它就以這個女人為我;當這個第八識變成一個男人,它就以男人為我。所以《唯識三十頌》,給它一個名稱叫做隨所生所系。當第八識變成一個什麼樣的生命體的時候,第七識就住在上面。所以第七識它不緣過去,它不管你過去怎麼樣的,它也不管你未來,所以第七意識對未來也沒有興趣。所以你看我們為什麼老是會執著現在,因為第七意識對未來沒有興趣。你再好的東西誘惑第七意識,它都完全沒有興趣。第七意識只對現在的你有興趣,這就是我們為什麼會把今生看得很重,因為深受第七意識的影響,它不緣過去,也不緣未來,它非常務實的只執著你今生的生命體。然後執著這個生命體呢,我們知道第八識的生命體是不斷變化的,是沒有一個真實自我的,結果第七意識可好了,它就在第八識的生命的頓生頓滅當中呢,捏造一個我相出來,這是第七意識捏造出來的。我現在心情很快樂,我去造業由我去得這個果報。所以這個我的概念完全是第七意識的恆審思量,捏造一個自我的相狀出來。因為第八識我們前面說過,第八識像水流一樣嘛,它是空心的,所以因為第七意識的執我,就使令有情眾生進入一種昏眛的顛倒狀態,這個人再也看不清楚真相了。因為你只在乎你自己了,從今以後你只在乎你自己了。你有自我概念以後,你再也看不清楚人生的真相了,因為你被自我的情感蒙蔽了。所以蒙蔽的後果,就產生很多的障礙了:四惑八大相應起,六轉呼為染凈依。它有四種根本煩惱,跟隨自我相狀而生起,第一個我痴。因為你就產生愚痴了,由這個我痴就創造出三種:我見,一種自我的知見就很重了。你看我們照相的時候,我們看相片第一個會看誰?會看自己,對不對,因為有第七意識嘛,是吧,第七意識是我見嘛,你認為這個地球是繞你轉的,全世界都以你為中心了。所以就讓我們的心胸很狹隘。那麼我見以後產生我愛,你會莫名其妙的要保護自己,你會愛著自己超過愛別人;然後我慢,你本來也沒什麼本事,但是你會認為你自己不得了,高慢。所以就變成了這四種根本煩惱:我痴、我見、我愛、我慢,然後再開展出八大煩惱,就是: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昏沉、掉舉、散亂、跟不正知。那麼這種煩惱的活動呢,就使令六轉呼為染凈依,就使令前六識呢,受它的染凈的影響。當第七意識的我執沒有破壞之前,它是染污位,前六識全部是染污,當第七意識清凈了,轉成空性的時候,前六識全部是清凈。也就是說,它會很牢牢的控制第六意識的一個方向。當它是染污的時候,第六意識必須跟它染污,當它是清凈的時候,第六意識才可能跟它清凈。諸位,本來造業是誰負責的?是第六意識負責,對不對?第六意識才有思考能力嘛,但是第六意識負責造業,但這個業的方向往哪裡跑,第六意識沒辦法作主,因為第六意識它是以第七意識為根的。所以它決定了第六意識的業,是往哪一個方向走。舉個例子,在清朝,有一個姓王的居士,這個人年輕就得了秀才,很聰明的一個人。後來他去城市考這個功名,他十六歲的時候,這個一次考試當中,考完試的時候就生病了。生病以後,他就寫了一封家書回去,跟他父親說,說孩兒不孝啊,讓你白髮人送黑髮人,我的生命已經不久於世了。他說我前生是一個鏡山寺的老和尚,他說我修習幾十年,當老和尚,諸位看老和尚,就是退休的那些清眾,就拿著念珠,到處經行,到處念佛,是吧?但是他念佛的時候,突然間跑到大殿前面的時候,看到兩件事:第一個,看到這些少年登科的,特別的歡喜。少年考上狀元,敲鑼打鼓,到寺廟去還願的時候啊,他心生羨慕,這第一個;第二個,對這個榮華富貴的那些貴夫人,帶著那些丫鬟去寺廟拜拜的時候,他也心生羨慕。他的第七意識創造了兩個活動:執著名聲,執著富貴。所以他才有今生這些所謂的,他為了要償還這個功名,這個少年登科,所以他今生很聰明,他說我還要在三界再得一次果報,就是我要投生到另外一個富貴家。他都寫得很清楚,在那個《凈土三要述義》裡面,就講到這個公案。那麼那個作者就說了,說念佛一生,修學數十年,換來兩生如夢如幻的富貴跟功名。他的意思值得警惕呀,阿彌陀佛的聖號是無量光無量壽,是阿彌陀佛長遠劫來的發願,積功累德,才好不容易把這個功德莊嚴的名號給創造出來,但是怎麼進入我們的心中的時候,變成有漏福報了呢?恆審思量我相隨,有情日夜鎮昏迷,第七意識把這個佛號搞壞了。就是說,你要不小心第七意識,它會壞你的事。所以你好不容易在第八識累積很多無量光無量壽的名號,結果這個名號沒有往凈土去,跑到三界得果報了。所以你現在不是說把佛號念好就好,你不是管好第六意識,注意第六意識背後那個老闆——第七意識啊,它是老闆,六轉呼為染凈依,前六識全都聽它的唄。它清凈,你第六意識才有辦法清凈;它染污你第六意識甭想清凈。所以第六意識的其中—個功課,就是調伏第七意識啊,轉識成智,這是重點!因為它是根源,它是第六意識的根唄。所以,第六意識它不是只有修善,你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你一直修善業 ,你不一定變成波羅蜜到彼岸,得第七意識說了算。所以當然,如果你跟了生死沒有關係,你如果今生只是求增上生,來生活得更好就好了,那你可以暫時不管第七意識。諸位,你只要今生想要離開三界,今生哦,包括凈土法門也是一樣,你想要臨終正念,要順從本願,你一定要對治第七意識,你別無選擇,因為第六第七兩個是湊在一起的,臨終它一定會引導第六意識的善惡去得果報,在三界得果報,除非你用空觀跟願力,第七意識是天不怕地不怕,它只怕兩個東西:一個空正見,一個菩提心;一個觀照力,一個誓願力。第七意識修禪定沒有用啊!我們會講到,禪定根本就沒有用啊,它根本就不怕禪定,持戒也沒有用,只有般若的智慧跟發願,這兩個可以改變它。所以第七意識它是我們生命中的一個很重要的一個盲點。【33】第七意識改變的方式是什麼?好,我們看第七意識改變的方式是什麼?我們看它的清凈轉變的一個過程,請合掌:極喜初心平等性,無功用行我恆摧,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第七意識的轉變有三個過程:第一個極喜,極喜就是這個初地,初歡喜地。就是這個菩薩,經過十住、十行、十迴向三賢位的時候,他不斷的懺悔業障,積集資糧,在事修裡面把罪業降到最低,在理觀方面呢,修我空觀法空觀,突然間一念的相應,啪,心中的光明出現了,他的空性的智慧現前,這個時候初心入了歡喜地,這個時候心生大歡喜啊!因為他長久以來被自我意識,被這個魔王掌控啊,現在終於擺脫它了,所以他終於能夠自由自在了。所以,我們生命最初的擺脫自我概念,是在初歡喜地的時候。為什麼用歡喜地呢?因為佛陀說這個人終於擺脫自我的這個掌控了。那麼這個時候,他證得的是二空平等的道理,他沒有自我的對立,他不再認為自己很重要,他認為自己跟一切眾生,都是一個因緣所生的水泡,你也是一個水泡,我也是一個水泡,那麼這個水泡之間相互的作用,如此而已!那麼這是第七意識的第一次的轉變在初地。第二個八地,無功用行我恆摧,我們解釋一下。我法二執有分別的跟俱生的,分別的我法二執,就是第六意識要分別,它才會產生一個自我概念,所以第六意識它要是不分別,它就沒有。比方你睡覺的時候,第六意識不分別,這個分別的我法二執就不活動,但是俱生的,不管你分不分別,你這種自我概念都是有的,它是比較微細的。比方說在小乘的《阿含經》講一個譬喻說,說一個人看到一隻老虎,你第六意識還沒活動的時侯,你自然有一種怕的感覺,這個是俱生的煩惱,等到你開始想一想的時候,你更怕了,那是分別起的。所以第六意識沒有活動之前,就有自我的概念,那是俱生的。那麼初地的菩薩呢,他成功的斷除了分別我執跟分別法執,了分段生死。到了八地的時候,把俱生我執也破壞了,因為到了八地的時候,他的那個我空觀的智慧更深了,更有力量了,把俱生的我執,這個我恆摧,把俱生我執也破壞了,那麼就剩下俱生的法執了。所以八地到成佛,完全是在對治法執了,就是他的心量慢慢的擴大了。所以八地菩薩以後呢,他就不起煩惱了。因為我執管的是煩惱這一塊,所以如來現起他受用,到了成佛的時候呢,他的俱生法執也消滅了,現起了他受用。他受用就是報身,攝受十地菩薩現出報身。所以當第七意識轉識成智,把這個第七意識,轉成平等性智的時候呢,平等性智是現報身來攝受十地菩薩。我們凈土宗的人,你可以先把法執這一塊放一放。你說我這個人法執很重,我心量不夠大,不障礙往生,這個品位可能低一點,有可能。你保守一點,對法執著一點,沒有那麼圓融,這個無所謂,但是我執一定要注意,因為它滋潤三界的生死,它會錯誤的引導你所有的佛號,到三界得果報,尤其是分別我執。好,我們先休息,休息十分鐘。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返回目錄-----------------------------------------------------------------------------------------------------------------更多凈界法師佛學內容-----------------------------------------------------------------------------------------------------------------
推薦閱讀:

唯識講義·第三篇·第四章  成所作智
阿含與唯識
大乘百法明門論(2)
唯識學的緣起(鄭隆平)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TAG:唯識 | 法師 | 唯識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