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創作與吟誦

詩詞創作與吟誦

曾令中

中國的古典詩詞可謂五彩繽紛、包羅萬象、博大精深。她是人們陶冶情操的佳品,提高藝術修養的門徑,也是創作素材的有益源泉。古典詩詞的創作也是異態紛呈、各有蹊徑。吟風弄月,令人嚮往。解文要知人論世,了解古代文人的寫作背景,探討詩詞創作與吟誦的關係,可以加深我們對經典作品的理解,也會給詩詞創作者帶來有益的啟迪。本文先簡略介紹一些與詩詞吟誦有關的常識,然後從不同的角度分別談談詩詞創作與吟誦的關係。

一、吟誦的規則

吟誦是我們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的讀書方法和教學方法,詩詞作為體現聲音美的藝術,往往遵循著音樂的韻律,與音樂一起稱為「姊妹藝術」,通過吟誦能更好的表現詩詞的藝術效果。吟誦不同於朗誦,也不同於歌唱。它有一定的規則:平長仄短、平低仄高、平直仄曲、入短韻長、依字行腔、依意行調等等。其中最基本的規則就是:平長仄短、平低仄高。

傳統詩詞主要遵循的是《平水韻》,從宋代一直到現在,已經運行了八百多年。漢字的一個基本特點就是有四聲,《平水韻》系統的四聲是平、上、去、入。簡化為平仄兩大類,平就是平聲,上、去、入均屬仄聲。隋代劉善經在《四聲論》中把平、上、去、入形象地比喻成春、夏、秋、冬。明代高僧釋真空有一首《篇韻貫珠集? 創安玉鑰匙捷徑門法歌訣》:

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字的音調有長短、高低、強弱之分。一般來說,平聲字音最長,上、去、入的字音依次縮短;字音的高低是平、上、去、入依次增高。這樣就自然形成了吟誦的基本規則:平長仄短,平低仄高。這種規則是由於漢字四聲的基本特點而自然形成的,並不是人為規定的。

二、調平仄

每一個漢字都是一個信息圖,是形、音、義三者組成的立體圖!其中字音和字義的關係是有規則的。《禮記 樂記》云:「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於中,故形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清代袁枚的《隨園詩話》論「聲調譜」中說:「夫詩為天地母音,有定而無定,到恰好處,自成音節,此中微妙,口不能言。」傳統詩詞非常講究節奏和押韻。詩詞的音樂性來自單個漢字的音樂性。把不同性質的單字連接起來,充分運用平仄四聲,讓這兩類聲調相互交錯,相反相成,產生聲韻和諧、悅耳動聽的音樂美,取得抑揚頓挫、曲折變化的效果,從而表達喜、怒、哀、樂的不同情感。

作詩填詞要調平仄,基本原則是兩平兩仄交替出現(…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這樣的節奏適合我們生理、心理的自然需要。如果是「…平仄平仄平仄平仄…」,或者是「…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又或是「…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都不適合生理、心理的自然需要。「山清水秀」(平平仄仄)、「 鳥語花香」(仄仄平平)聽起來舒服,「山清花香」( 平平平平)、「鳥語水秀」( 仄仄仄仄)聽起來都不太舒服。

四言句式(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六言句式(平平仄仄平平或仄仄平平仄仄)依照基本規則不用多說。常用的五言、七言各有四種句式。五言(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這八種句式的組合便形成了近體詩的十六種格式,以首句仄起仄收、平起平收、平起仄收、仄起平收計,其中五言絕句(二十字)簡稱五絕四種,五言律詩(四十字)簡稱五律四種,七言絕句(二十八字)簡稱七絕四種,七言律詩(五十六字)簡稱七律四種,至於排律,只不過是在律詩中間加幾組對仗而已。首句最後一字可以押韻,也可以不押韻,其它偶數句的最後一字要押韻,而且要求押平聲韻。詞,絕大多數用長短句,其格式要比近體詩複雜得多,韻位的疏密也不一致,可以押平聲韻,也可以押仄聲韻。詩詞平仄的安排,總體原則就是「剛柔迭用」,取得整個聲調的和諧。

三、音韻的作用

音韻的技巧就在選擇富於暗示性或象徵性的字音。比如形容馬跑時宜用鏗鏘疾促的字音;形容水流,宜用圓滑輕快的字音;表示哀感時宜用陰暗低沉的字音;表示樂感時宜用響亮清脆的字音。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就是擬聲字,如鳥叫「啁啾」「呢喃」;金屬、瓷器的碰撞「丁當」「哐啷」等等。韻的最大功用是把渙散的聲音聯絡貫串起來,成為一個完整的曲調,如繩貫珠。押韻以顯示循環往複,緊湊流利,使聽者產生美感而引起共鳴。一般來說,用平聲韻,情調顯得歡快、開朗。如詞句「堤上遊人逐畫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綠楊樓外出鞦韆」。 具體到某個韻部,如十五刪韻,情調又多一層豪放。看王之渙的《出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首詩的韻字「間」「山」「關」屬十五刪韻,恰能表現高華壯闊的意境。

用仄聲韻,情調顯得悲戚、沉悶。如詞句「斜陽染染春無極。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裡,淚暗滴」。上聲韻舒徐和軟,適合表達清幽綿邈的情感。去聲韻激厲勁遠,適合表達高亢響亮的情感。詞,押仄聲韻的,一般是上、去通押,適合表達悲壯鬱勃的情感。如辛棄疾的《摸魚兒》: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這首詞,上片的韻字「雨」「 去」「 數」「 住」「 路」「 語」「 絮」是上、去、去、去、去、上、去;下片的韻字「誤」「 妒」「 訴」「 舞」「 土」「 苦」「 處」是去、去、去、上、上、上、去。符合掩抑低徊、激壯沉鬱的情調。

入聲韻短促,適合表達激烈豪爽、決絕瀟洒的情感。如柳永的《雨霖鈴》: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全詞押入聲韻,即「切」「 歇」「 發」「 噎」「 闊」「 別」「 節」「 月」「 設」「說」,恰能表現凄絕的意境。

平仄韻轉換,使得音節變得複雜可以增加聲情之美,也起到調節感情的作用。如李白的《菩薩蠻》: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 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

上片前兩句押仄聲韻「織」「碧」,後兩句押平聲韻「樓」「愁」,下片前兩句押仄聲韻「立」「 急」,後兩句押平聲韻「程」「亭」,這樣勻稱的平仄互換,先仄後平,一急一緩,恰與詩人感情起伏相應,於緊促中見纏綿,是一個非常美聽的調子。

韻位的疏密,與所表達的情感變化,也有很大的關係。一般隔句押韻,韻位排得均勻的,表達的情感都比較舒緩,適合描寫雍容愉悅的場面。如杜甫的七律《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這首詩押平聲韻,分別是二四六八句的「來」「開」「醅」「杯」。

句句押韻的,表達的情感比較急促,適合描寫緊張迫切的場面。如蔣捷的《一剪梅》:

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秋娘渡與泰娘橋,風又飄飄,雨又蕭蕭。 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這首詞十二句押十二平韻:即「澆」「搖」「招」「橋」「飄」「蕭」「袍」「調」「燒」「拋」「桃」「蕉」。 音節緊促,符合急迫低抑的情調。

四、情意與選韻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作詩填詞也是這樣,相傳古人就有錦囊裝句的方法,被譽為「詩鬼」的唐代詩人李賀,經常騎著一匹小驢,背著一個錦囊,出外尋找靈感,作詩並不先訂題目,靈感來了,吟出一句,便謄寫好放入囊中,直到黃昏才回家休息。這樣的零碎得句並不成篇,等待以後再加工,拼湊成篇。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矯揉妝束之態。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這一段話最能說明,有了情意,就會產生最基本、最關鍵的警句,這警句本身就包含了音韻,自然也就產生了音韻。而不是有了情意,再去選擇音韻。脫口而出的警句,只是零碎的句子,要拼湊成篇,所以要選韻,選擇與脫口而出的警句相同的韻。與其說是選韻,不如說是隨韻,跟隨警句產生的韻。比如南朝謝靈運的名句「池塘生春草」,被元代元好問譽為「池塘春草謝家春,萬古千秋五字新。」據《謝氏家錄》記載,有一天,謝靈運在永嘉西堂作詩,正在苦思冥想之際,忽然看到他的族弟謝惠連(也是一位詩人),靈機一動,吟出兩句:「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後一句自然就包含了韻字「禽」,我想,謝靈運吟出這兩句之前,腦子裡不會先選這個「禽」字韻吧!此後,經加工拼湊,跟隨「禽」字韻,完成《登池上樓》:

潛虯媚幽姿,飛鴻響遠音。

薄霄愧雲浮,棲川怍淵沉。

進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狥祿反窮海,卧痾對空林。

衾枕昧節候,褰開暫窺臨。

傾耳聆波瀾,舉目眺嶇嶔。

初景革緒風,新陽改故陰。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祁祁傷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離群難處心。

持操豈獨古,無悶征在今!

作詩,有時最先吟出的是中間的一聯,很多人有這樣的經驗,這是由不成篇起,後來才成篇的。謝靈運這一首詩就是這樣的。

再舉一首拙作:聽說三清山風景優美,賽過黃山。去年清明期間,我慕名來到三清山遊覽,這裡的氣候很特殊,一年大約三分之二的時間大霧瀰漫,能不能觀賞美景,對於短期來的遊客而言,只能看運氣了。先乘索道至半山腰,果然大霧瀰漫,漫步棧道,眼前朦朦朧朧,一片模糊,有的抱怨,有的失望,有的遺憾。忽然,一陣風把雲霧吹散,美景顯露,眾遊客一片驚呼!這一瞬間的變化,我有感而發,吟成兩句「忽然一陣風吹過,山豁崢嶸眾嘯呼。」有了這兩句,也就有了音韻。原來這氣候特殊、模模糊糊的情景,最適合用含混不清的「無模」韻部來表達了。下山之後,通過反覆吟誦,再調平仄,完成一首七言絕句《雨中登三清山》:

棧道崎嶇季候殊,霧雲繚繞景模糊。

忽然一陣風吹過,山豁崢嶸眾嘯呼。

其中,「殊」「糊」兩韻字就是跟隨了脫口而出的「山豁崢嶸眾嘯呼」的「呼」字韻。

五、情意與選體

用詩詞來表達情意,有強弱、粗細、剛柔、顯隱等的不同。不同的體裁有不同的情調,依照量體裁衣的原則,就有用哪一種體裁表達才合適的問題。情意無形無聲,想變為有形有聲,就要選擇合適的體裁。先說說詩與詞的不同。

詩詞都是依據格律規則進行創作的韻文。如前所說,詩的段落、句子、字數是一定和一致的;詞的段落、句子、字數卻不一定。如《如夢令》單調一段,《浪淘沙》雙調兩段。有的詞從一字句到十一字句的都有。詩的韻腳和用韻固定,韻窄;詞的韻腳和用韻不固定,韻寬。詩的格式只有四類;詞的格式很多,有一千多種。詩之境闊,詞之言長。給人的感觸印象是,詩剛,偏於雄放。詞柔,偏於柔婉;表達手法是,詩直,詞曲;表露程度,詩顯,詞隱。

詩與詞的不同,只是泛泛說說,以蘇軾、辛棄疾為代表的豪放派,如「大江東去,浪淘盡…」「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等,這樣的詞句就很難說是柔、是曲、是隱了。詩仙李白又作詩又填詞,而詩聖杜甫一生只作詩不填詞,這雖說與時代的風氣有關,但主要與個人的情意有關,詩聖杜甫多是正襟危坐,剛多柔少。有情意,在詩詞中選體表達,時時處處配和得水乳交融,很不容易。

宋代張炎在論《制曲》中說:「作慢詞,看是甚題目,先擇曲名,然後命意;命意既了,思量頭如何起、尾如何結,方始選韻,而後述曲;最早過片不要斷了曲意,須要承上接下。」詞,一般來說,不同的詞牌宜於表達不同的情調。比如《滿江紅》宜於表達激越的情調;《六州歌頭》宜於表達悲壯的情調;《水調歌頭》宜於表達豪爽的情調;《長相思》宜於表達友情;《沁園春》宜於表達壯闊的情調;《風流子》宜於表達柔情等等。但有時候,相同的詞牌也能表達出不同的情調。比如同一個詞牌的兩首《菩薩蠻》: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辛棄疾)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綉羅襦,雙雙金鷓鴣。(溫庭筠)

兩首詞的結構相同,但描寫的情趣風格不同,前者悲壯,有英雄氣,風格偏於豪放;後者香艷,有兒女氣,風格偏於婉約。這主要是因為兩首詞的聲調不同。這說明情意是複雜的,體裁相對簡單,難於形成一對一的關係。作詩填詞,選體裁,只能是做到差不多而已。簡單說,就是順其自然。比如唐代宋之問和駱賓王合作的一首五言排律,宋之問被貶江南時,一次在一個月明風清的夜晚游杭州靈隱寺,漫步長廊,看到眼前的景色極佳,宋之問不禁詩興大發,隨口吟出了兩句:「鷲嶺郁岧嶢,龍宮鎖寂寥。」本來,宋之問打算就此寫一首詩,題在靈隱寺中。可是吟完這兩句後,卻怎麼也吟不出下一句了,他在長廊上徘徊,苦苦思索,沒有辦法。此時恰好駱賓王端著燈從屋裡出來,看到宋之問抓耳撓腮,便問道:「你怎麼了,這麼晚還不睡覺?」宋之問只好如實回答,駱賓王說:「這有何難,我幫你補上,你看如何?」隨即吟道:「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宋之問一聽,先是驚愕,隨後欣喜若狂!駱賓王接著再吟,完成了這首詩:

鷲嶺郁岧嶢,龍宮鎖寂寥。

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

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

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

夙齡尚遐異,搜對滌煩囂。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橋。

宋之問的頭兩句自然包含了二蕭韻(嶢、寥),駱賓王也就跟隨蕭韻吟出下句。這首詩的體裁是自然形成的五言,句數超過了八句,成為五言排律。這首詩也說明,加工拼湊成篇,有時是兩人完成的。

宋代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據說晏殊當年寫這首詞時,並非一揮而就,在吟到「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時候,無論如何吟不下去了,只好放下。過了幾年,晏殊要去杭州做官,途徑揚州,遇到了王琪,恰又看到落花流水,便談到此事。王琪對出了「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大喜。真可謂「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首詞的上片三句是:「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我想,王琪對出的這一句,即使不知道上片的內容,也會對出來!因為《浣溪沙》下片的頭兩句一般要求對仗,「來」對「去」再自然不過了,「來」字天然的與上片的「杯」「 台」「 回」押韻。再舉一首拙作:

2011年元月,我應邀寫了一篇有關民歌的文章,主要談談詩詞與民歌的關係,題目定為「真情牽動萬山歌」;過一段時間,又讀《鄭板橋文集》,看到他的詩句「墨點無多淚點多」時,有感而發,化用而得一句「如意無多失意多」;去年五一節,我一個朋友過生日,晚宴後,隨眾人去歌房。看看鄭州的夜景,燈影婆娑,樓影嵯峨。有彈琵琶的,有模仿唱歌的,歡聲笑語,其樂融融!當時吟成一句「鸚鵡琵琶笑語和」;到了去年七夕,中國的情人節,想到牛郎織女的傳說,對比現在的少男少女,不是暗送秋波,而是明送秋波!想到了李商隱的詩句「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想到了劉禹錫的詩句「白銀盤裡一青螺」,再加以上積累的句子,恰好都是輕柔婉轉的平聲五歌韻,七言四言相間,自然就選擇了句句押韻的詞牌《一剪梅》,經反覆吟誦,修改補充,完成一首《一剪梅 七夕》:

如意無多失意多,雨點枯荷,霜點殘柯。風花雪月補蹉跎,夢裡青娥,盤裡青螺。 鸚鵡琵琶笑語和,燈影婆娑,樓影嵯峨。真情牽動萬山歌,暗度秋河,明送秋波。

六、吟誦與創作

《紅樓夢》第三十八回有一段寫吟誦的內容:「寶玉笑道:『今日持螯賞桂,亦不可無詩,我已吟成,誰還敢作?』說著,便忙洗了手,提筆寫出…黛玉聽了也不答言,略一仰首微吟,提起筆來一揮,已有了一首。」這一段說明吟誦是詩詞創作的方法,古人作詩填詞,是先吟誦,後謄寫,即先吟後錄;詩聖杜甫《解悶十二首》中的詩句「新詩作罷自長吟」,說明吟誦也是詩詞修改、再創作的方法。詩詞創作完成之後,通過吟誦調平仄,進一步修改完成。我的詩詞老師林從龍先生,被文懷沙老先生譽為「中國詩詞療養院院長」,林老作詩填詞是吟誦的,他為別人修改詩詞的時候,也是吟誦的。這是我親耳所聞,親眼所見。去年年底,林老給我打電話,說蛇年馬上到了,北京一家報社約他寫幾首與蛇有關的詩,也要我寫兩首。我想到經常有人把屬蛇說成屬小龍,就用這三個字起句吟成其中一首。兩首七絕寫好後,就去林老家交差,林老一吟誦,說第一句「十二生肖屬小龍」有問題,「肖」字是仄聲,遂改為「十二排行屬小龍」。全詩四句如下:

十二排行屬小龍,幽棲水陸自從容。

經年草體師蹤影,力造新奇筆吐鋒。

再舉一首拙作:我經常吟誦張若虛的樂府《春江花月夜》,這首詩曾被聞一多譽為「以孤篇壓倒全唐」之作,雖是一家之言,但也不無道理。在吟至「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時,總是感慨萬千!詩中有一種是強烈的宇宙意識,我想到了王勃的詩句「物換星移幾度秋」,地球不停的旋轉,光陰荏苒,吟出一句「荏苒春秋換」; 宇宙之大,難以想像,地球不過是一粒微塵,又吟出一句「茫茫宇宙一微塵」;站在太空,可以看到地球被大氣層包圍著,群星拱月,銀漢燦爛,吟出一句「太空飄渺星雲拱」;這大千世界,究竟是怎麼形成的?是否有一種神秘的力量?又吟出一句「誰畫妙寰圖?」又想到李商隱的詩句「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有這麼多情意,欲拼湊成篇。吟出的句子有長有短,韻腳有平有仄,便選用比較相近的詞牌《虞美人》。第一句「森羅萬象天地轉」,反覆吟誦,發現不合格律,調平仄,「天地」改為「乾坤」;下片第二句「夜靜銀漢涌」, 反覆吟誦,發現也不合格律,「銀漢」改為「銀河」。最後一句中間加了四個字「大千星斗」,就這樣完成一首《虞美人》:

森羅萬象乾坤轉,荏苒春秋換。茫茫宇宙一微塵,碧海青天翹首望無垠。太空飄渺纖雲拱,夜靜銀河涌。遙憐冷月素娥孤,誰畫大千星斗妙寰圖?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中華民族是一個詩的民族,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古典詩詞滋潤著一代又一代的詩人、藝術家。其中有說不盡的話題,道不完的觀點。探討詩詞創作與吟誦的關係,對於廣大詩詞愛好者是極為有益的!(2013年5月於鄭州書香苑)

推薦閱讀:

 劉慶邦談創作
海城牆 前言 創作計劃
孔令環:錢鍾書的杜甫研究及杜詩對其詩歌創作的影響
CASH音樂大使張國榮詞曲創作淺析
失明是有利於創作的孤寂—博爾赫斯

TAG:詩詞 | 創作 | 詩詞創作 | 吟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