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年輕可不可以別那麼「社會」

思考是對自己的尊重

前陣子,又一所年輕人夢想中的殿堂學府起了風波,聲音漸漸沉寂之後,至今未知調查結果如何。那陣網上鋪天蓋地都在說「學校是最後一片凈土」,但也有不少人默認了那一句「收起你的天真」。是啊,回想一下近幾年目之所見的糟心事,從幼兒園到大學,又哪裡沒有過傷害?令人更加難受的是,大家不再相信這些僅僅是個案,反而愈發確信自己生活中看到的、或根據已知信息和經驗推斷出的結論——學校已經不再乾淨了。

曾與一位長輩談論過「學校里的那些事」,他聽完擺了擺手說:「都一樣。大學只是一個小社會,真到了社會上,你自然就明白了。」似乎在他的眼中,總要經過那染缸一樣的「歷練」,才能成就一個金剛不壞的「社會人」。那麼究竟什麼才是「社會人」呢?懷抱著青春、熱情、信任、鮮活、柔軟、黑白分明的年輕人,就不是一個合格的「社會人」了嗎?為什麼年輕就當不了「社會人」呢?

所有當下合格的「社會人」,都曾年輕過,而年輕的一切,本就該乾乾淨淨,這是一句廢話,卻也是很多人都忘了的話。

有人在上學的時候,因為「學生」的身份咽過不少辛苦,卻在上班之後需要便宜勞動力時,第一時間告訴下屬:「找學生來做,學生傻。」還有人在上學的時候信誓旦旦地說著自己要改變現狀,決不做某一類人,卻在離開學校之後,變成了自己最討厭的那種人。「沒錢」、「好騙」、「聽話」,幾乎成了「學生」身上的標籤。

也難怪這段話會得到幾千個贊——「我一直覺得學生在我國高校,明明是學校的主體,結果成了最弱勢的一群人。花了錢上學結果權益不一定能得到保障,得不到保障還要你奉獻,獻完了要說謝謝,謝完了還要不忘母校,很辛苦。很多父母也在勸孩子,覺得這也不能得罪,那也不能忤逆,逢年過節還要給學校領導發慰問簡訊。」

對比「社會人」,「學生」是年輕的;對比已經打磨完成的人,剛進入職場的人是年輕的。8月,一批年輕人即將成為「學生」,一批年輕人即將邁入職場。這些年輕人將在接下來的幾年磕磕絆絆,磨平稜角,裝上利齒,藏起性情,收斂喜好,贊成反對,變得越來越「社會」。也許有人會笑著說,「此乃歷練,此乃成長,這就對了。」

我卻說,不,這不對,這不是年輕的樣子。有些人鼓吹的「辦法」,根本就不是辦法;有些人奉行的「準則」,也根本不成準則。不要再欺負年輕人了。

孩子都是純潔的,有一點不幹凈,就會污染一生,誰都不能以「大學也是社會」、「教師也是人」作為理由來狡辯,在這一點上,任何理由都不能被接受。「為人師表」者必須擔得起這四個字,不然就不要做教師。

剛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心中有衝勁,腦中有想法,社會不能只看到年輕人的「鮮嫩」,而忘記了年輕人的爆發力與潛力。年輕人不是飯局上的酒杯、加班時的煙灰、閑暇時的娛樂,我們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我們身上有未來的樣子。

尊重年輕人,既是尊重新的可能性,又是尊重未來。人可以說自己年紀大了,眼中已經沒有絕對的乾淨,但不能只讓年輕人喝酒吃菜,而不讓我們說話。世界歸根到底是年輕的,不如就把乾淨和勇氣還給年輕人,看我們能創造出怎樣的奇蹟來。

習大大在考察山西時說:「讓乾淨的人有更多幹事的機會,讓幹事的人有更乾淨的環境,讓那些既乾淨又幹事的人能夠心無旁騖施展才華、脫穎而出。」

年輕人更是這樣。

這是一個年輕的時代。

原載於《中國青年》2017年第14期,卷首語.

推薦閱讀:

超級網綜如何製造人見人愛的年輕文化?
越吃越年輕的四種蔬菜(組圖)
羽絨服已經過時了,這樣的大衣才是今年主流,減齡顯年輕
年輕人的成長讓人驚喜
年輕人都不知道的傳統文化——抓周

TAG:社會 | 年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