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賦體文學
以賦名篇,始於荀子。荀子曾作《禮》、《知》、《雲》、《蠶》、《箴》「賦」五篇,是以「賦」名篇的第一人,但作為文體來說,尚不具備,仍屬於「賦」的萌芽階段。《文選》所收宋玉《風賦》、《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文體特點如漢代賦,但學術界普遍認為這些作品至少是漢武帝以後的作品,不可能是生活在戰國時光楚襄王之際的「宋玉」作品。可以說,賦是漢代的一種新興文體。
一、賦的特徵:賦的本意是鋪陳直敘,原指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表現手法。《文心雕龍·詮賦》云:「賦者,鋪也;鋪采摛(chī)文,體物寫志也。」意思是:賦,就是鋪敘,通過鋪陳辭采寫成文章,通過描繪物象來抒發情志。「鋪采摛文」是賦的形式,而「體物寫志」則是賦的內容。
《漢書·藝文志》引劉向云:「不歌而頌謂之賦」,意思是賦為一種脫離音樂的誦讀方式。
由上述兩點,可概括賦的一般特點是:內容側重於敘事,多用陳述性、敘事性和描繪手法,形式上介於詩歌和散文之間,不能入樂歌唱,只適宜於朗讀。
二.詩和賦的關係:班固《兩都賦序》說:「賦者,古詩之流也。」賦是由古詩演變而來。《藝文志》說:「不歌而頌謂之賦,登高能賦,可以為大夫。」可見詩與賦的區別是,前者為可歌的,而後者是不歌而頌的。
三、楚辭和賦的關係: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說:「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又說:「(屈原)乃作《懷沙》之賦」,班固稱:「其文弘博典雅,為辭賦宗,後世莫不斟酌其英華,則象其從容。」(《離騷序》)可見,以司馬遷、班固為代表的漢代人認為「辭」與「賦」沒有區別,他們把屈原的作品也稱作賦。劉勰《文心雕龍·詮賦》則將「騷」與「賦」劃為兩體。他說:「及靈均唱《騷》,始廣聲貌,然則賦也者,受命於詩人,拓宇於《楚辭》也」。(意思是到屈原創作《離騷》時,才開始擴展繪聲繪形的特色。賦,起源於詩人,而由《楚辭》開拓出新的疆界。)劉勰的看法較中肯,「辭」(或稱作「騷」)與「賦」是不同的文體,「賦」是由「辭」演變而成。屈原的「騷」,是繼承了《詩經》中《國風》與《小雅》的傳統,以「諷諭」為宗旨;「賦」是從荀子、宋玉開始,他們的作品「沒其諷喻之意」,至司馬相如,則更成了名為有「諷」,而實際上已經成了一種專為統治者粉飾太平,歌功頌德的東西了。他們所發揮乃是《詩經》中的《大雅》和《頌》的功能。
四、漢賦的分類:漢賦分為騷體賦、散體賦(漢大賦)、和抒情小賦三類。騷體賦在內容上側重於抒發個人懷才不遇之情,在形式上模仿楚辭,用帶「兮」的語句,追求句式整齊、通篇用韻等,可見騷賦從內容到形式上都模仿了楚辭。如賈誼《吊屈原賦》、董仲舒《士不遇賦》、司馬遷《悲士不遇賦》。漢代散體大賦,是用鋪張的手法,富麗的辭藻描寫事物,所描寫的主要是京都、宮苑、山川等壯麗事物及聲色犬馬、畋獵馳逐等生活,篇幅較大,多採用主客問答體形式。代表作家有枚乘、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和張衡。抒情小賦,內容上側重於抒發憤世嫉俗與表現個人放心求志,形式上篇幅短小,不用問答體,通篇用韻文。代表作有:趙壹《刺世疾邪賦》、張衡《歸田賦》。
第二節 漢初騷體賦及其流變一、漢初騷體賦1.騷體賦的特徵:在內容上繼承《楚辭》「怨刺」的傳統,抒寫賢人失志,忠奸不分,個人懷才不遇的感情;在形式上棄散用整,句式整齊,通篇用韻,並且用帶「兮」的句子,大抵保持了《楚辭》於整飭(chì)中見變化,情與辭相宛轉的特點。在表現手法上,它尚鋪陳,同時又借用楚辭「香草美人」式的比興手法。
2.賈誼
賈誼是漢初騷體賦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他的《吊屈原賦》是騷體賦的第一篇。賈誼被貶為長沙王太傅,長沙在當時很偏僻,賈誼感到此去性命不會長久,因而鬱郁不得意。在渡湘江時,他憑弔屈原,感到自己的遭遇正與屈原相似,就作了《吊屈原賦》,文中對屈原的處境表示憤慨,對屈原的遭遇表示同情,接著用「訊」發表議論,議論運用反反覆復的比喻,以龍鳳、騏驥、鱣(zhān)鯨等來比擬被害的賢者命運,表現賈誼「遠濁世而自藏」的隱處態度。《鵩鳥賦》是賦史上第一篇成熟的哲理賦,又是第一篇比較完整的以四言詩句為主的問答體賦。這是作者謫居長沙時所作,表面上以道家思想為歸旨,用齊死生、等禍福來解脫,實際上是無法擺脫現實困境的悲哀,從而抒發了懷才不遇的抑鬱不平心情。
二、騷賦變體騷賦祖述楚辭、相沿日久,必然缺乏新意。武帝時代,賦家乃嘗試有所突破。淮南小山《招隱士》在句型、用語及意境方面多有創新。西漢成帝時,班婕妤作《自悼賦》、《搗素賦》、情詞並茂,亦為騷賦變體。《搗素賦》在句型上的最大特點,是取消「兮」字,換用其他虛字協調音節,抑揚聲調,又以三、四言雜糅於騷體句式,以虛字統率之,很能見出散體賦的影響。
三、騷賦的規範化以賢人失志為主題的騷體賦在西漢中葉以後,內容與形式大抵走上規範化、類型化的道路。轉相摹擬,是這類賦作的最大特點。內容而外,漢人騷體賦的句型也日趨規範,少有變化。劉向《九嘆》與班彪《冀州賦》是這類賦的代表。其基本句型是:「□□□Ο□□兮,□□□Ο□□」。(□為實字,Ο為虛字),這一句型貫穿全篇,幾乎無一變化,因而顯得單調呆板。
第三節 漢代散體賦一、散體賦的文體因素散體賦是在漢代進入鼎盛時期,隨著南北文化交匯而崛起的一種綜合性文體。它熔鑄先秦《詩》、《騷》、散文和民間文學形式,不拘篇制,時空容量大,句型豐富,韻散結合,富於韻律美。荀卿的《賦篇》、《成相》,屈原的楚辭作品,對散體賦的形成有直接影響。散體賦是漢代賦體文學最具代表性的文體,是漢代作家在前人文學成就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所取得的成果。
二、漢代主要的散體賦作家(一)枚乘(?—前141)
枚乘,字叔,淮陰人。初為吳王劉濞郎中,吳王謀反,枚乘上《諫吳王書》,吳王不聽。後枚乘投靠到梁孝王那裡,枚乘早以善辭賦知名。武帝即位時,乘已年老,乃以安車蒲輪征乘。枚乘就死在道中。事見《漢書·賈鄒枚路傳》。
《漢書·藝文志》載「枚乘賦九篇」,今存《七發》、《菟園賦》、《柳賦》,而以《七發》最為有名。關於《七發》的寫作目的,歷來有三種說法:一為「戒膏梁之子」說。劉勰說:「蓋七竅所發,發乎嗜欲。始邪末正,所以戒膏梁子也。(《文心雕龍·雜文》)」二為諫梁孝王忠於漢朝說:「(枚)乘事梁孝王,恐梁王反,故作《七發》以諫之。」(《文選》李善注)三為諫止吳王濞謀反說。《七發》作於枚乘游於諸侯之門。其時,諸侯王既嗜欲無度,又圖為不軌。觀《七發》內容,戒淫靡於諫謀逆的目的,實兼而有之。
《七發》以吳客和楚太子反覆問答貫穿全篇。第一部分寫楚太子有疾,吳客往問之,並指出其病因在於生活淫逸,引起全文,是為序,接著分別鋪敘音樂、飲食、車馬、游觀、畋獵、觀濤、和聽聖人要言妙道等七件事來啟發太子,太子聽了出一身冷汗,霍然病癒。《七發》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它對宮殿、畋獵、音樂諸方面的描寫都有開創性,而對江濤的描寫尤為精彩,這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次對潮水所作的最生動的描寫。
《七發》在文學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它是散體大賦的奠基之作。其主客問答的形式和七段的章式,已成為一種定勢、模仿之作不斷出現,乃有「七體」。如傅毅《七激》、張衡《七辯》、崔駰《七夜》、馬融《七廣》、曹植《七啟》等等。
(二)司馬相如
司馬相如(前179—118),字長卿,蜀郡成都人。小名犬子,後慕藺相如為人,改名相如。好讀書、學擊劍,口吃而善著書。景帝時為武騎常待。景帝不好辭賦,而梁孝王來朝時帶了鄒陽、枚乘、庄忌等一批文學待從,司馬相如於是託病去職,客游於梁,作《子虛賦》。梁孝王死後,相如歸蜀,得到臨邛令幫助。臨邛富人卓王孫寡女
《漢書·藝文志》載「司馬相如賦二十九篇」,今存《司馬文園集》僅得賦6篇,其中《子虛》、《上林》兩篇最負盛名,被認為是漢大賦的典型作品。這兩篇《史記》、《漢書》均作一篇,《文選》把它分作兩篇。
這兩篇賦由楚使子虛先生和齊
《子虛賦》、《上林賦》的主要思想傾向:描寫帝王生活的方方面面,為大漢帝國壯國威、頌皇權表現出盛世的氣象和雄心。迎合了漢武帝好大喜功的心理。賦末委婉致諷,流露出作者另一方面的思想,司馬遷說是「引之節儉」。賦末認為奢侈「非所以為繼嗣創業垂統」,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計,作者主張「解酒罷獵」,與民同利。但揚雄以為奢靡的辭多,而節儉的話少(「以為靡麗之賦,勸百而諷一,猶聘鄭衛之聲,曲終而奏雅,不已戲乎」《漢書·司馬相如傳》),實際上起不了諷諫作用。
《子虛賦》、《上林賦》的藝術特點:一、結構宏偉,富麗堂皇。二、繪形繪聲,窮形盡相。對事物的描寫,極盡鋪張排比、誇張之能事,並且選擇特別富麗的詞藻。如對雲夢的描寫,先分類描寫其山、其土、其石,接著按東南西北方位,描寫其中風景和水陸物產,對每類事物的描寫,也盡量加以羅列,都是瑰詞麗語、連疊排比,五光十色,炫人耳目。三、韻散結合,韻與不韻相間,敘述人物之間的對話用散文,描寫事物部分用韻文,充分體現賦介於詩歌與散文之間的文體特徵。四、充分利用方塊字的特點。漢字有形聲字,一邊表音,一邊表意,相如賦正是利用這一特點推砌詞藻,使用奇詞偏字。如「於是乎崇山矗矗,巃嵸(zōng)崔巍,深林巨大,嶄巖嵾嵳」用表山的字堆砌,給人視覺上造成一種刺激。但是,這種用字造異的怪異、重沓,令人讀之生厭,以至後人譏之「字林」、「字窟」。
《子虛賦》、《上林賦》在漢賦發展史上有極重要的地位,它們奠定了一種鋪張揚厲的大賦體制,確立了一個「勸百諷一」的賦頌傳統。後世之作,紛紛摹擬這一體制,失去了原創性。
司馬相如的詩賦理論:「賦家之心,苞括宇宙,總攬人物,斯乃得之於內,不可得而傳。」「苞括宇宙,總攬人物」,正反映了文人學士的胸襟、氣度與眼界,它來源於漢帝國的空前統一繁榮,以及由此生髮的信心和氣魄。相如又說:「合纂組以成文、列綿綉而為質、一經一緯、一宮一商、此賦之跡」。這是漢賦描繪物象,運用鋪排誇張手法和使用富麗詞藻狀物的特點。此與圖案的構成特徵極為相似。
司馬相如還有一篇《長門賦》,據說是為武帝陳皇后失寵而作。陳皇后得幸,驕貴十餘年,因無子,退居長門宮、愁悶悲思。聽說相如善賦,奉金百斤求賦。(後人以為失實,屬偽作),這首賦表現一個失寵的
(三)揚雄(前53—18)
揚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少而好學,博覽群書。口吃不善言談。好辭賦,而善於模仿。40歲後,從蜀都來游京師,為漢成帝所召見,並隨成帝遊獵,寫成《甘泉賦》、《河東賦》、《羽獵賦》和《長揚賦》。四賦皆模仿相如。但因事而作,旨在諫戒帝王息畋獵、絕奢侈、惜民心、崇國防,其諷勸的意義,較司馬相如更進一步。後任給事黃門郎,生活比較窮困,但他自甘淡泊,埋頭著書。除辭賦外,模仿《周易》作《太玄》,仿《論語》作《法言》,仿《蒼頡》作《訓纂》,仿《虞箴》作《州箴》,仿屈原《離騷》作《反離騷》。《藝文志》載「揚雄賦十二篇」,今存《楊侍郎集》得賦九篇。(《蜀都》《甘泉》《河東》《羽獵》《長揚》《太玄》《逐貧》《酒》《反騷》)
揚雄早年曾經沉溺在辭賦的寫作里,摹仿司馬相如,用思構辭,力求寫得沉綿絕麗,世有「揚馬」並稱。後來悔悟,認為辭賦對當時統治者只會起到「諷一勸百」的壞作用,認為辭賦乃「雕蟲篆刻、壯夫不為」,因而放棄了辭賦的寫作,轉而從事哲學思想著作。
揚雄的賦雖模仿相如,但揚雄的賦較之相如的賦有了一些新的變化。具體來說:一、拓展了大賦的題材來源。二、加強了大賦「勸百諷一」中的「諷勸」色彩。三、篇幅相對縮小,描摹對象更為集中。
(四)班固
班固集經學家、史學家與文學家三者於一身。他對辭賦的看法,集中在《離騷贊序》、《離騷序》和《兩都賦序》中。
班固《兩都賦》乃為東漢建都洛陽造輿論所作。其文曆數漢皇功德,專替朝廷說教,為天子喉舌,是一篇典型的漢頌。《西都賦》的體制、描繪、詞采、誇飾,皆步效《子虛》、《上林》。《東都賦》則側重頌揚聖皇,褒美製度,故語言溫潤典雅而少有鋪陳。《兩都賦》以徵實與誇張相結合的手法,描繪長安的城市布局、建築風貌、各色人物,在賦文學史上,有開創的意義。
(五)張衡(79—139)
東漢中後期文學家、科學家,字平子,南陽西鄂人。通五經,貫六藝,安帝時聞衡善術學,召拜郎中,順帝時,出為河間相,今存《張河間集》,有賦13篇。
張衡模仿班固《兩都賦》作《二京賦》,精思十年乃成。賦長安,洛陽兩京。賦描寫都市生活,其街道、市場;商人、富民、遊俠、辯士;雜技、歌舞、馬戲、魔術、林林總總,無不籠挫筆端,這是前此的都城賦所不及的。此外,《二京賦》的諷刺性有所增強。
三、散體賦的藝術特徵:1.以賓主問答的方式來寫,作品中出現的人物均為寓言式人物,一般有序——主體——諷諫三部分組成。
2.運用排比鋪陳、誇張渲染的手法細膩地描寫事物。在先秦的詩、騷、散文中,作為表現手段的文學描繪,在散體賦中幾乎轉化為寫作的目的,散體賦也成為罕見的描繪性文字。
3.運用華美而豐富的詞藻描繪物象,追求時空兩個方面的完整,五彩繽紛,與圖案的特徵極為相似。散體賦大都依時間順序,描繪事物運動的完整過程。如《子虛賦》描繪楚王的遊獵程序。散體賦又追求以全方位、多角度的描繪方式,表現事物的空間狀態及空間關係。如《子虛賦》描繪雲夢之山。賦家以時空編織經緯的基礎上,又充分發揮想像,驅使萬物,以求得物象描繪的繁富之美。總之,散體賦之描繪事物乃挾四時、超方域、統萬物,集大成,窮形盡相,辭藻贍麗,從而完成了圖案化傾向的藝術特徵。
4.體制宏偉,篇幅龐大,一般都在千字之上。
5.散體賦有類型化、公式化的傾向。主要表現在題材與表現手法層層相因、遞相模仿。如枚乘《七發》之後,出現所謂「七體」。其題材亦不外乎詠物、畋獵、郊祀、宮殿、都城都,描寫音樂、建築物高峻等也形成類型。這種類型化與漢代經學重傳統家法,漢文人因政治與思想專制而喪失其創造精神很有關係。
6.散體賦的語言風格,用字造語的怪異重沓,同偏旁字的聯綿堆砌,具體名詞的連續排列等。
第四節 賦的抒情化與小品化漢賦的晚期,即是漢賦的轉變時期,無論賦的內容和形式都有很大的改變。這和社會經濟政治的變遷有很大關係。東漢中葉以後,政治日趨腐敗,宦官外戚爭權,階級矛盾激化,以頌揚帝國富強、聲威為主的散體大賦失去其存大的堅實基礎。當時一般文人,面對這痛苦的現實,思想上不能不發生很大的轉變,當然再也沒有歌頌承平的心情去寫那種靡麗誇張的宮廷式文學了。他們開始轉而抒發內心的憂憤。此外,賦家的詩人化與賦的詩化,是賦風轉變的又一重要原因。
一、抒情賦的特徵:與散體賦比較,抒情賦從形式上來看,趨向短小,不用問答體、也不從事於鋪排堆砌了。就內容來說,多是譏時諷世,抒情詠物的寫作,甚至謾罵訕笑、發泄心中的憤悶。
漢末抒情賦的代表作家是張衡、蔡邕和趙壹等人。
二、張衡《歸田賦》《歸田賦》表現的是對世事的厭倦和對恬淡生活的追求,如「超塵埃以遐逝,與世事乎長辭」、「感老氏之遺誡,將回駕乎蓬廬」、「苟縱心物外,安知菜辱之所如?」它一掃漢大賦那種鋪采摛文、誇張堆砌的手法,用短小精悍的篇制和優美樸素的語言,集中抒寫自己的懷抱。作者的苦悶、不滿、追求和意趣貫穿全篇。《歸田賦》在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它是現存東漢第一篇完整的抒情小賦。它的出現預示著漢大賦的時代即將過去,預示著抒情小賦將以獨立的體式在賦壇上佔有一席地位。
三、趙壹《邪世疾邪賦》趙壹(生卒年不詳),字元叔,漢陽西縣人,恆、靈之世名士、辭賦家。為人耿直,狂放,常恃才倨傲,屢次抵罪,幾至死。公府十辟皆不就。其《刺世疾邪賦》對
推薦閱讀:
※狐狸的窗戶
※人字的一種寫法,原來是這樣啊!
※古典文學開頭和結尾的那些詩詞
※如何評價三少寫的《琴帝》?
※理想三旬
TAG: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