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紳士今安在

我第一回到英國時,很抱著將人禮儀之邦的朝聖心情,特地在巴黎的英文書店買了一本英國女作家貝芙絲的大作《九十年代的生活指南》,這

是入境問俗的小手續,以免唐突了以「明禮法、別尊卑、守秩序、惡誇揚」聞名遐邇的地主國人士。 英國之傳統素來是「禮多人不怪」 貝芙絲女士的諄諄告誡倒也合乎人情世故,她筆下倫敦禮儀社會遵循的行為規範,要是拿到國內去實踐,也不算太招搖。幫女士開門、開車門

、拉椅子,協助她穿上外套,都還是男士們的基本禮貌。女士主動約心儀的異性外出用餐,就得有付帳做東道主的準備。在公共汽車上男女都得

讓座。不可等呵欠成形,再將它揉碎在臉上,一個深呼吸,就能使它流產。在公共場所不打「大哥大」。走路時不吃東西不喝飲料。儘管餓得眼

冒金星,也得等所有人人座後才動刀叉。不能用傳真機答覆商務應酬或私人的邀宴。在公共場所不可以發脾氣,不管是對侍者、情婦或自己的寵

物都一樣。英式幽默與外交辭令都應該保存,挨別人踩了一腳仍然說「對不起」。對付在社交場所放屁這個尷尬問題,貝芙絲女士也有辦法:預

感自己要放屁了,趕緊走開一下,當真來不及的話,坐姿時可抬一半屁股,立姿時暫采「稍息」姿勢,都能減音,要是這些努力都失敗了,也就是放

了一個響屁,那就得道歉。 中外人士對英國禮節有深刻印象 曾留學英國的作家老舍對英國禮節觀察得很深入。他指出:「英國人擺餐具的時間比吃飯的時間還長」,「稍稍講體面的人家,常常寧可省下

伙食費來買鮮花」。在小說《二馬》里,他讓英國通李子榮告誡乍到倫敦的馬威:「喝茶的時候別帶響兒,英國人擤鼻子的時候,有多大力量用上

多大力量,可喝東西時不準出聲兒……別當著別人抓腦袋,別剔指甲,別打嗝兒。喝!規矩多呢。」 法國作家道華依也在英國受到禮儀衝擊,他回憶他剛到英國時,簡直受不了英國人的古怪脾氣,說英國人把家當作城堡,挖了護城河,又養了鱷

魚,外人欺身不得。又說英國人自矜自恃,兩個已經正式介紹的人,街頭偶遇,也形同陌路,見過幾回面了,也仍然是點頭之交,從無一句親熱體己

的話。 英國人能剋扣伙食費來買鮮花裝綴自家門面,也能為禮儀而犧牲口欲,一位長期派駐倫敦的法國外交官提及,英國人明知大蒜有益健康,也能為

食物提味添香,卻以蒜臭有礙社交,避之如鼠疫。為了健康,80%的英國人是以膠囊劑或丸劑的形式「服用」大蒜的。而英國皇家乾脆明文禁止它

的成員吃辣椒、咖喱、大蒜及一切辛辣刺激的食物。這位外交官下了個結論,這樣的民族,怪不得擅作章法嚴明的十四行詩,這種詩體是義大利

人在14世紀以前就開始創作了,引人英國後,大部分的作家都謹守原來的格式,連充滿原創力的莎士比亞也謹守當時通行的章法。 英式禮儀對鄰邦影響甚大 說到禮儀之邦的文化影響,我初到法國時就深深領受了。一夥朋友開車去郊遊,游罷回到停車處,發現車門被不知哪個冒失鬼撞凹了,雨刷下留

有一張紙條,是肇事者留下的地址及電話號碼,讓車主去索賠,我當時想,在這荒郊野外,那人要肇禍逃逸易如反掌,他大可不必主動承責。我自己

是個北京人所謂的馬大哈,經常要丟東西,每回發現了尋回去,總會看到有人捧著我的所有物站在原地等候失主。我們住的這個有4萬人口的小城

的電影院,5個放映廳是一條走道串起來的,買了一張電影票入場後,就沒人管了(事實上整個電影院也只有售票員一人把關而已),大可一票連看5

場不同的電影,可根據我長久的觀察,觀眾總是在散場後從出口處走齣電影院,從來沒有折到另一個放映廳去干一張票看兩場戲的事。市內公共

汽車有兩道門,前一道供跟司機買零售票的乘客上,第二道是持月票乘客的專用門,不設稽查員——我相信混水摸魚無票乘車的人絕無僅有,否則

這套體制就不可能維持下來。 住著幾十戶人家的公寓,每晚9點過後,就幾乎聽不到任何響動,後來我發現一般法國人夜間如廁後是不拉抽水馬桶的,怕戳破鄰人的清夢。通

過一扇門時,瞥及十步開外有人尾隨而至,就會幫對方撐著門。搭電梯登樓,也會壓下「暫停」鈕,讓遲一步者從容進入。馬路永遠是車讓人,對

像我這種在國內飽受汽車淫威從而在過馬路時一臉遲疑驚恐的人,法國駕車者每回面帶微笑打出的「請」的手勢,把我的心燙得暖暖的。人與人

之間一般性的禮節,在我初到法國那段日子,讓我驚嘆這是個富而好禮富而好文的君子國,三天兩頭寫信跟家鄉的親友報告我所發現的這個「美

麗新世界」。 夢想與現實距離太大! 有著這樣的法國經驗,大學主修英國文學、十數年來一直拿這個以fair—play(君子風度)自豪的國家為精神上的第二籍貫的我,一旦親臨其地

,立即遭受了一場信仰危機。我倫敦的第一瞥是在維多利亞火車站,一踏出大門,放眼看到的是附近公共汽車站前爭先恐後亂成一團的人群,管理

單位必須加設護欄迫使排隊者挨個登車,隊伍中仍然有不敬祖宗的毛小子在掄胳膊肘子。那時正值夏末換季大拍賣,幾個舉世聞名的老牌百貨商

場里左突右沖的人龍,也與我心目中那個文明大國的精神風貌大相徑庭。 我疑中留情,告訴自己那些隊伍中的害群之馬是外來的觀光客。英國人其實也不怎麼忌口,大蒜麵包非常受歡迎,咖喱雞與咖喱牛肉是餐館與

家庭最尋常的菜式,而油炸則是所有葷食最慣常的處理方法。英國人還有窺私癖與暴露欲的雙料毛病。某家娛樂專業報的記者,闖入剛動腦部手

術的演員的病房裡,要戴著氧氣罩的重病號接受獨家專訪。《太陽報》的攝影記者用望遠鏡拍下正因拒食症接受治療的搖滾歌手的妻子駭人的

形象,活骷髏見報後,惹得她企圖自殺以平羞憤。 黛安娜更絕,跑到BBC去訴說自己讓大英王儲戴綠帽子的經過。這個還沒脫下維多利亞道德緊身衣的國度,一個政治人物往往會因為某個女人

褲腰和嘴巴都太松而毀了大好前途,但是普通的老百姓,只要買回一份報紙,就可以觀賞一個綺年玉貌的鄰家女孩的艷照。 惜乎!紳士不再,學者無力回天 倒是不只我一個人覺得大不列顛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在英國住下不久,就看到BBC電視台一個談話節目在討論何以世代相傳的fair-play日益

不見,座中有人認為禮儀走到極端時,使不少人缺乏個性,時時刻刻在瑣碎的細節上謹小慎微,還敢去闖文化與科學的禁區嗎?而傳統的紳士精神

必然要敵視企業管理技術,因為管理意味著制度,而制度向來扼殺個性與風度,紳士也要消滅競爭,因為競爭意味著匆忙,言下之意,大不列顛為了

全面現代化,大可矯枉過正,把田園詩般的紳士風度扔入陰溝里。來自牛津大學和曼徹斯特大學的兩位社會學者,不約而同地認為如今英國人精

神風貌異化到如此地步,無疑是「來自歐洲大陸的影響」,不排隊、亂丟垃圾、語言粗俗、順手牽羊,全是英倫三島「日益歐洲化」的結果。 英國已經沒有紳士的資格? 英國傳統教育的目的是塑造紳士,紳士就是不務實不功利。在維多利亞時代,青年要學希臘文與拉丁文,要熟讀《聖經》,而且上流社會的子弟

所受的課程都得刪去跟商業相關的所有項目。偏偏英國大規模的工商企業總是由上流社會組成的董事會所把持,這些人從不以利潤為目標,只要

能支領足夠的薪津,讓自己過上傳統的紳士生活便足矣,如果沒有游吟騎士般的風度,光憑實業家的幹勁,萬萬不可能躋身上流社會,更不可能在

政壇出人頭地。 80年代,英國學者馬丁·維納在他的著作《驕傲與沒落》一書中,明言指出,只有一個擁有龐大的海軍,雄厚的銀行儲備,而且舉世無一敵手的

超級強國,才能擁有人文主義與自由主義這些奢侈品,而紳士風度則是這些思想在世俗生活層次的實踐,他的結論是,「英國已經沒有這個資格。

」這兒我不由得想起在《星島日報》上讀到的一個小方塊,作者提及當她看到一個威猛、金髮碧眼的英國青年在九龍一家百貨公司充當門警感

嘆英國的年景已肅殺至此的同時,也明白了何以那麼多移民英國的香港人紛紛打道回府的因由。大不列顛輝煌的日子當真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回到我們中國人務實的社會文化觀,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沒有任何人、任何民族是天生的君子,那是以一個富裕、繁榮、文明

的社會為後盾,由環境薰陶與自我修持相輔相成的教育的結果。時至今日,英國人也得跟著貝芙絲女士的諄諄教誨,由吃相坐姿學到消滅呵欠,如

何同時保有生理衛生與羅曼蒂克了。

推薦閱讀:

1793年這個英國人說的兩句話,揭開了「康乾盛世」的虛假面紗
英國王子大婚 經濟貢獻幾何
英國排名第二的V&A博物館為了這款手機殼,和工廠鬧翻了!

TAG:英國 | 紳士 | 英國紳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