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汗多自汗 食療湯方 敷臍療法

汗多自汗 食療湯方 敷臍療法白天稍一活動就出汗過多稱自汗;夜間睡眠時汗出較多,醒來即止稱盜汗。中醫認為,出汗多是由於人體陰陽偏盛、偏衰,腠理不固,使汗液外泄所致。自汗多屬陽氣虛弱,衛氣失職;盜汗多為陰虛內熱所致。以下為常用的內服外治方。  一、內服食療湯方  1.烏梅糯麥方 烏梅6枚,糯稻根30克,浮小麥30克。 水煎20分鐘,喝湯,早晚分兩次服,每日1劑。本方具有斂液,止汗之功效。  2.當歸六黃湯 當歸9克,黃芪20克,黃芩9克,黃柏9克,黃連5克,生地9克,熟地9克。水煎20分鐘,早、晚分兩次服,每日1劑。具有養血清熱,斂陰,止汗功效。  3.蛤肉黃芪湯 蛤蜊250克,黃芪15克,防風10克。蛤蜊洗凈後,在沸水中煮七成熟,然後取肉待用。另將黃芪、防風一起煎濃湯,去渣取汁,將葯汁與蛤蜊肉一起煮熟。吃蛤蜊肉,喝濃湯,每日1~2次。具有補氣斂汗之功效。本方適用於自汗或盜汗。  4.太子參當歸豬心湯 豬心1具,當歸10克,太子參30克。太子參與當歸煎濃湯去渣取汁,將豬心切成三片與前葯汁共煎煮熟。吃豬心喝湯,每日1~2次。具有補氣養血,寧心止汗之功效。  5.龍牡萸術湯 生龍骨30克,生牡蠣30克,山茱萸15克,炒白朮15克。將龍骨、牡蠣先煎20分鐘,再將山茱萸和白朮放入一起煎煮20分鐘即可。喝湯,每日兩次。具有健脾,斂陰,寧心止汗之功效。 6、桑葉30克,以米湯1000毫升,武火煮15分鐘,分3次服,5天為1個療程。功效:溫中健脾,益氣生津,固表止汗,治自汗症,汗出浸衣,舌淡,脈細無力等。二、敷臍療法  1、對於用湯方和食療法止汗無效者,可以試試敷臍療法。取五倍子25克,五味子25克。將上藥共研細末,取出少量與白醋或米醋調成糊狀備用。用75%酒精清潔臍部後,晚上臨睡時將葯糊放入臍眼,外用紗布膠布固定,第二天去除。每日換藥1次,10天為一療程。本方具有斂液,寧心止汗之功效。適應各種自汗、盜汗症。 2、用傷濕止痛膏貼肚臍以緩解盜汗癥狀。傷濕止痛膏原為治療風濕及跌打損傷所制,因其具有較濃的芳香氣味,通過貼臍刺激後,經絡疏通,氣血流暢,臟腑安和,陰平陽秘,從而調節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的功能,改善各組織器官的活動,促使機體逐漸恢復正常,同時改善盜汗癥狀。方法是,先用溫水適量將肚臍正中的神闕穴及周圍洗凈、拭乾,取新拆封的傷濕止痛膏,根據人體大小(成人或小兒),將一面或 1/2面的傷濕止痛膏貼在肚臍即可。每天貼 12個小時,每次貼3天,3次為一療程。女性更年期盜汗怎麼辦

中醫認為,婦女更年期盜汗是因為進入更年期之後會逐漸肝腎精血虧虛,臟腑功能衰退,進而出現盜汗癥狀。那麼,中醫怎樣運用中藥調理更年期盜汗呢?

1、中醫認為,熟地黃能養陰、益精填髓;生地黃能清熱、養陰生津;麥冬可養陰生津、潤肺清心;五味子能收斂止汗、補腎寧心、益氣生津。四葯配合能達到補益心腎、養陰、清熱、斂汗的作用。將熟地黃20克、生地黃15克、麥冬12克、五味子6克煎水喝,每天一次,可有效緩解更年期盜汗癥狀。

另外,如果盜汗、失眠明顯者,還可加酸棗仁同用;伴腰膝酸軟者可加山茱萸同用。如果更年期婦女服藥後出現腹脹、腹瀉,可暫時停葯幾天,其腹瀉、腹脹的癥狀可自行緩解。

2、取桑葉100克,用清水洗凈後人鍋加1碗清水煎煮至剩餘半碗的藥液時,調人適量的紅糖即成,可每天服1劑,分2—3次服完。

桑葉具有祛風清熱、清肝明且的功效,在臨床上常用於治療外感風熱、目赤、頭痛等病症。同時,桑葉也是一味止汗的良藥。桑葉味甘、性寒,具有養血、滋陰、瀉熱的功效;切中盜汗「陰虛火旺」的病機,因此可有效地治療更年期盜汗。

總之,更年期盜汗對於更年期婦女的身心健康有一定影響,要適時採取科學合理的方式進行治療。

-

下面介紹一些治盜汗的單方驗方:

  (1)泥鰍魚100克(可加鹽)煎湯,喝湯吃肉,每天1次。

  (2)五味子粉5克加水或醋,做成餅狀敷臍,用紗布固定,每天1次。

  (3)桑葉6克烘乾,研末空腹溫水調服,每天1—2次。

  (4)金櫻子根60克、瘦豬肉適量同煮熟,吃肉喝湯,每晚飯前1小時服1次。

  (5)仙鶴草30克,紅棗10枚同煎服,每日1劑。

  (6)黃芪15克,浮小麥30克,紅棗5枚,煎服,每日1劑。

  (7)桑葉10克,浮小麥15克:紅棗15枚,烏梅10枚,煎服,每日1劑。

  (8)生地12克,龍骨15克,地骨皮9克,浮小麥24克,煎服,每日1劑。

(9)汗出不止用黃連、牡蠣、貝母、粳米研細粉,外用撲敷。

一方治療手汗。黃芪一兩、葛根一兩、荊芥三錢水煎湯一盆,熱熏而溫洗,三次即無汗.一方五味子研末用醋調敷肚臍,連用3天。方便,也不需要辨證。無副作用

推薦閱讀:

[兒科偏方]小兒肺熱的食療偏方
食療到底能不能治糖尿病?
五個健脾食療方讓你告別手腳冰冷(2)
12款食療偏方讓你安度更年期
小寒食療五方

TAG:食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