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後:新中國留美男生時代
投稿郵箱:newbacon@sina.com,要求:符合富書部風格,獨家首發,有啟發性的明確觀點,有可讀性和可傳播性,字數3000字以上,附上100字左右的作者簡介。長期提供優質流行稿件者,幫助實現出書夢想。
我遇到了這樣一群95後,他們正在顛覆中國男生在美國人心中的形象。
1從什麼時候開始,亞洲男生落到了美國大學食物鏈的底端?我曾經在國內見到一個小時候移民去美國中部,後來又在百老匯當演員的中國男生。也許叫「男生」不太恰當,他三十多歲,高大帥氣。我們聊起他在紐約百老匯演出的經歷,他告訴我:到我去試鏡的時候,發現給亞洲男人的角色非常少。只有三種:書獃子,餐館老闆和同性戀。這並不僅僅是給中國人的角色,而是整個亞洲人。在美國,你的一張中國人面孔代表著所有亞洲人,而不是你的國家。」
這段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從高中到美國中部小城交流,到後來到美國讀大學,也算是在各種各樣的美國人群體里都待過一點,也跟很多非亞裔談起亞洲人身份的話題。我發現,亞洲男生在美國的身份危機,的確要比女生強很多。可是歷史並不完全如此。在19世紀末清朝派出留美幼童的時候,曾經有當地人回憶:「在舞會的時候,白人女孩都願意跟中國男生跳舞,在她們看來,這些留著長辮子,穿著長袍馬褂,有著良好教養的男生非常吸引人。」的確,在19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的中國留學男生,似乎有著另外一種身份--有教養,有見識,吸引人,還是運動健將。
在那個閉塞的年代,能夠自費出國的中國男生,也都是家中精心栽培而且有強大財力支持,所以能夠留下如此印象。直到1920年代,亞洲男人都被視為美國人的「敵人」,被看作是高深莫測的危險對象。比如那時美國電影中的傅滿洲(Fu Manchu)或明無情(Ming the Merciless)。
但是到了8,90年代,中國的窮學生開始往美國奔去,並且無論如何也要留下來。於是我們就看到了奔著數理化去的博士生,看到了去學工科的,去學計算機的大片人群。美國人對中國人「數學好,書獃子」的印象也慢慢開始形成,並被電視和電影僵化。甚至在十幾年前,在美國的中國男生也幾乎保持著一樣的形象。直到——直到最近這兩年,我忽然看到了很大的變化。
2富二代?還是有著良好教育,自律能力和人生觀的普通中產?
在一個秋日的下午,風已經開始有些蕭索,鑽著衣領。路上也差不多暗了。我在費城的住處門口見到了我的朋友Y,他「正好路過」,「正好有一個小時」。所以我倆決定去喝杯奶茶。Y是南方人,在賓夕法尼亞州一所以學術著稱的文理學院讀大三。經常來費城,尤其是這個秋假,他幾乎天天來。「給你看啊,」他拿出手機來,約會App Tinder的界面上跳出來一個長發的白凈亞洲妹子,「今天就是跟她約會。」「不錯啊,」我說,「那昨天呢?」「昨天是這個。」Y嚼著嘴裡的珍珠,給我看一個棕發的白人姑娘,「我們學校的,挺不錯的。」「前天呢?」我繼續問。「前天的不太好看,不給你看了。」Y笑著說。Y不是一個開著跑車天天泡外國妞的富二代。他穿著沙灘褲,半舊的運動鞋,坐地鐵進城來約會。他大概一米八,長得有點像都教授,英語非常好,也挺幽默。就是個以前我們會認為的「學霸型」的中國男生。只是,他如今不僅是學CS的學霸,還是個無國界的約會達人。「黑人妹子你有沒有約過?」我問他。「我想啊!」Y說,「其實黑人妹子特別喜歡亞洲男生。有一次我去百貨公司給我媽退東西,結賬的黑人姑娘看著我就說:you are so hot!」「那你呢?」「唉,那時候年紀小,什麼都不明白。我就紅著臉說了一句 『you too』 就跑走了。「「那你現在打算怎麼著?」我問。「現在啊,你看我在Tinder上看到漂亮的黑人,我都不是』like』,我都是』super like』。」
說Y花心也好,說他具有探險精神也好。一個重點高中出來到美國大學讀書的中國男生,在以前的形象卻從來不是這樣的。在我出國讀高三和上大一的那段時間(2009年左右),我見過的中國留美男生,大多都是每天泡圖書館,和在中國的女朋友異地戀,上完四年學學校里的人都還不怎麼認識。可是由於我Gap了兩年,再回學校讀書的時候,忽然發現,誒,現在的94,95後的中國男生,卻是完全另一種形象。
不說紐約這樣的大城市,就說那些在沒什麼多樣性的美國城市讀書的中國人吧。在我上大一的時候,我們學校唯一努力去融入美國大學文化的男生是一個江蘇男生,E。由於身邊沒有任何中國男生跟他一樣對於外來文化充滿好奇心,E的努力在當時顯得有些奇怪和用力過猛。他的白人室友曾笑著對我說,他看見E買來一本《100件白人喜歡的東西》的書。這讓他覺得很搞笑。
但是E的確很努力。他學習很好,還拿著獎學金。但完全不願意做8,90年代那種拿獎學金的中國大學霸。他想要在美國有地位,被人尊敬。他想要去了解不同的文化,想要走出圖書館。所以即使他是個挺瘦弱的南方男生,他還是參加了Rugby team。那會兒我記得很清楚的就是每天下午訓練之前,E總是要用台灣腔嘆一口氣:天天在泥巴里撞!撞!撞!撞都要撞死了!
E還去所有的Party。運動隊的party他也去,第二天要考試前一天晚上他也去。黑人聯盟的Party他也去,韓國人的Party他也去。他非常努力地擴展自己的眼界,只是那個時候的他,做這一切都顯得有些突兀,尤其是在中國男生全部都在圖書館和宿舍兩點一線穿梭的時候,他就顯得更加不合群。
但是當我今年從北京休學工作回學校之後,我忽然感覺到了一些變化——我的義大利室友有一次跟我說:你認識B嗎?他也來自北京。他去年在學校的音樂劇上簡直是太驚艷了!我真的被震住了!
B,北京人,在大學裡主修心理學,平時在費城艾滋病防治協會做志願者,每周還有好幾個小時的音樂劇訓練。他也不是個大家刻板印象中的從小養尊處優的富二代,只是在美國找到了自己愛的事情——表演。
除了表演,他還酷愛潛水,他在南美潛水,學習西班牙語,還拿到了潛水教練執照。這一切,卻並不需要花很多錢。在物價低廉的墨西哥,你只需要說一口好西班牙語。我忽然有種感覺,誒?95後的中國男生,是不是真的見證了一個時代的過去和另一個時代的來臨?於是,我開始有意識地接觸我們學校的大一大二學生,並且,在一個秋日的早晨,我和大學同學Sage,還有哥大的一個朋友,從紐約開了三個小時的車,去了康州的一所知名文理學院Wesleyan,去拜訪了一下那裡的中國男生。
為什麼要去Wesleyan呢?提到中國大眾(網易用戶們)對於留學生的刻板印象,其實我自己之前也有一種刻板印象。這種印象來自於在我上大學的時候,跟很多中國男生的接觸不是在圖書館,就是在Math Lounge。是的,大部分中國男生英語沒有女生好,家裡也要求學能夠掙錢的專業,所以就導致男生都扎著堆,一起做飯,一起dota,一起Chinatown。但是這個夏天我在一個文理學院的論壇上見到了兩個學弟,兩個人都個子很高,西裝革履,頭髮用髮膠打理得整整齊齊,頗有一點公子哥兒的感覺。我第一感覺是,誒,這兩個人是誰啊?但是後來一交談,發現兩個人都來自康州一所非常好的文理學院Wesleyan,一個是我十一學校的學弟,一個來自人大附中。說話不緊不慢很有禮貌。說起他們在康州一個村裡的文理學院,他們卻說:我們都很喜歡維斯!後來我在跟他們交流的時候慢慢發現——原來Wesleyan現在在讀的中國男生都很有意思。有學校兄弟會裡的第一個中國人,有康州跑的第一快的亞洲男生(他們開玩笑說他是從東莞被掃黃的時候出逃,練就了一身跑步技能),還有從初中開始彈電吉他的,經常在國內表演的搖滾小哥。每個人都有很鮮明的性格,跟中國人在一起玩,卻也跟美國同學相處得很好。
而當我們三人到了維斯大學時,我們發現現實就是如此。我見到了大概6,7個中國男生(維斯大學一共就三千人,中國人並不多),他們每個人都很有意思,很與眾不同。有些雖然只有大一大二,但是情商卻很高,英語也非常流利(後來我發現,很多文理學院的大一大二男生已經都是如此),而在我們一起在學校里拍照的時候,他們經常碰見外國同學,也會停下來閑聊兩句,擁抱一下。非常自然。而且他們在學校里似乎都很受歡迎,拍照的時候還有隔著十幾米沖他們喊話開玩笑的同學們。而在跟他們交流的時候,我發現,大家幾乎都是在國內上的高中,跟出國的大軍一起來美國讀本科。與我同去的哥大研究生妹子在與他們接觸中不斷搖頭:研究生的中國男生真的跟這些男生太不一樣了啊!就像是兩個世界來的人一樣!我並不知道他們,還有我見過其他95後的男生的具體家庭背景。我只能說,95後的中國男生跟我之前認識的85後,90後留學生的差別非常大。後者也有富二代,但是不代表融入得更好。95後的中國男生融入得這麼好,還是跟中國的發展有關。曾經有一個朋友跟我說過,在美國上本科的中國學生,在四年後跟在美國讀研的中國學生的差異之大,應該是兩倍的與美國學生之間的文化差異。
如今我看到這些97,98,甚至99年,00年出生的美國本科留學生或預科生,深感中國發展之快,導致他們的思想,和對於文化的平均接受度已經比六,七年前出國的學生有了非常大的一個跳躍。而這一點很明顯的體現就是在留學男生身上。中國男生,其實跟任何一個國家的男生一樣,都普遍比女生晚熟,要對於不同的東西更加有抵觸心理,尤其是在美國這樣一個亞洲人屬於少數種族,而亞洲男生又面對著比女生更多的文化拒絕的時候,更容易縮進自己的洞穴里。
3不猥瑣,不封閉,不隨便評判別人
在我跟這群男生接觸的時候,他們給了我這樣的印象:不猥瑣,不封閉,不隨便評判別人。不止是他們,我接觸到的其他95後,都有一種「打開了」的感覺。就是見到新東西,不害怕,也不抗拒。
我的大學同學Sage,也是這次拍攝所穿襪子公司的創始人,是一個很高大的美國運動員,穿著時髦,如今在紐約SOHO有辦公室,和他的哥哥一起做一個時髦的城市襪子品牌Ace&Everett。他25歲,比這些男生大出7,8歲。但當我們走進他們的宿舍的時候,大家紛紛伸出手來問好,完全不用我去介紹。這種友好並不是一種好奇,也不是一種刻意的好客。因為在我們拍攝前期打算換上襪子的時候,一個男生很自然得走到Sage旁邊,用英文說:」我不想穿,我能不能不穿。「這個情景其實讓我印象深刻。一般的中國17,8歲學生,到了這種時候,即使不想,也不會直接到Sage這樣一個人高馬大的白人男生旁邊直接說,估計也會跟身邊中國朋友先說下。這種自信令我不禁點了點頭。「當然可以啊,」Sage笑了,「你就來當那個『不穿襪子的男人』吧。」而在談戀愛方面,我也發現了這種自信的改變。在與文首提到的把妹達人Y的交流中,他跟我分享了他曾經心裡很過不去的一件事情。曾經他追美國妹子的時候,人家拒絕了他。就算是作為一個性格很開朗,三觀很正的男孩子,他的第一個想法也是:她不喜歡我只是因為我是亞洲人。而他在路上看到一個亞洲妹子跟一個外國男人在一起的時候也會心理不平衡,但是慢慢他意識到,事實上他被拒絕並不是因為他是亞洲人,而是別人可能就對他沒感覺。很多人把這個上升為一種民族主義,而忽略了在戀愛中,本來就是要看一種感覺的。也許她/他不喜歡你,並不是因為你是亞洲人。
Y說,他現在約會越來越多的女生,也發現了自己最喜歡的類型其實是印度姑娘。拍攝完的第二天,我在紐約中央公園見到了我的學弟X,那個我最先見到的Wesleyan的學生,我在中央公園西那條大街上遠遠地看到他,他穿著一件有點嬉皮的花色毛衣,卡其褲,褲腳翻起,赤腳穿著一雙布面Toms。天氣有點冷,秋風吹過,他在風裡打了個抖索。「有點失策,」他說,「早知道今天這麼冷就穿個外套了。」我們穿過中央公園,從西向東走。X今年大三,在哥倫比亞交流。他跟Wesleyan的朋友們還保持著很緊密的聯繫。「我們都在微信群里說話」,他說。X跟很多北京男生一樣,愛踢球,打籃球,愛去音樂節。這些習慣他都帶到了美國。講到前段時間去的紐約摩登天空,他說:我以前真的沒想到小野洋子有這麼大的爆發力,她的演出真的超贊!我從此路人轉粉了。我跟X順著Park Avenue往下走。我說,你要不要去喝杯咖啡?他說,好。我們於是去了一個畫廊,在咖啡館點了東西。一切都很自然,完全不像在跟一個比自己小几歲的中國男生的交流。
後來回到了我們學校,也見到了一些年輕的學弟們,也許有些仍然只有17,8歲,還是很害羞。但是在跟他們聊天的過程中,我卻覺得他們大多都在17,8歲的時候有了自己的想法。
「你打算學什麼呢?」我問我們學校一個大一的男生。他是西安人,皮膚黝黑,個子很高。
「我打算學歷史,」他很小聲但是堅定地說,「然後我打算去德國學習一個學期。」「為什麼是德國呢?」我問。「我一直就對柏林牆倒下之後柏林的發展很感興趣,「他說,」我打算去那裡研究一下這個話題。「「是嘛,」我開玩笑地說,「那好啊,有很多德國女生很喜歡中國男生的呢。」「是嗎!」他一下子眼睛放光,「學姐你說真的嗎?」另外一桌的男生也聽見了,「我們也要去!」他們叫著,笑著跑過來,「不能讓他一個人把便宜佔盡吧。」我看到的這群人,也許有人會反駁,他們都是文理學院的學生,而文理學院自然吸引比較喜愛人文藝術的學生。但這個情景是我五年前所沒有看見的。我聽見我的美國女朋友跟我說:那個演話劇的中國男生特別帥,我聽見我其他的美國朋友說:那個中國男生,對,就是那個戴眼鏡的,個子不高的,他特別幽默,而且是那種冷幽默。我很喜歡跟他在一起喝酒。這樣的社會接受度比高的成績實際上更能夠讓一個人的大學生活完整。融入並不代表犧牲自己的個性。這也是我看到的這些年輕中國男生做的很好的一點。作為一個中國女生,我所感受到的美國社會對於亞洲女生的壓力和對於亞洲男生的是完全不同的。即使是我最開朗,最有趣的中國男生朋友,他們都會說:「的確是有無形的食物鏈的,就約會上來講,我就在最底層。」這來自於長期美國主流媒體對於亞洲男性的一種刻意的描述。
五年前,我在美國讀書的男生朋友(還是在一所很自由,很政治正確的大學)曾經因為感覺到的社交壓力而不逼迫自己去參加很多並不喜歡的運動,以此來交朋友(因為他也只有這樣才能交朋友),更重要的是,在五,十年前,開朗的中國男生有一種「我需要跟其他中國人拉開距離」來證明自己的想法。而我所看到的這些95後,卻並沒有刻意隔離自己的同胞,因為大家似乎都站到了一個相對更加高的視角。現在,我看到年輕的中國男生去參加藝術活動,去組建樂隊,搞電影,他們慢慢在走出美國的陰影,並在美國創造屬於自己最真實的生活。
PS:這次所有照片都攝於位於美國康涅狄克州的文理學院Wesleyan University,在此感謝Wesleyan的中國男生們友情出鏡。跟我一起拍攝的還有哥倫比亞大學問道雜誌的劉芮辰。
推薦閱讀:
※拍攝及後期詳解 95後攝影師教你拍攝城市風光
※95後美女曬健身照 空中瑜伽盡顯身材
※她眼神澄凈,笑容溫暖甜美,被媒體譽為「95後警校校花」
※95後張雪迎霸屏時裝周 她的妝容才更值得學啊
※95後曬100萬存款:比你小的人,還比你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