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起源        形的概念及屬性

形的概念及屬性

我們一生中接受過許多事物。幼兒時期我們通過與身邊人和自然界的接觸不知不覺在自己大腦中形成了一定的社會和自然影像;求學階段我們在老師的教導下認識了字、詞、句、篇,並對其內涵有了一定深度的思考,通過學習數理化等自然科學我們掌握了有關概念、定義及其相互關係;走向崗位後,我們通過實踐強化了所學知識的理解,並進一步有所創新發展。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不斷地認識形形色色的事物,不斷地思考這些事物的內在特質及其相互關係,重複著「感受—思考—設想—判斷—實踐等」一系列行為,從而推動了人類文明和科技進步。從現象來看,這只是我們的人生經歷,但實質上,它體現了我們一生的思維過程,我們的一生都是在思維中度過的,這就是本節的重點——思維,通過這一節的介紹,我們將對人類思維的本質和規律產生更加清楚的認識。

形的概念

眾所周知,我們所感受的一切都源於眼、耳、鼻、舌、皮膚等感覺器官,之後,我們通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大腦思維等等,或是相互交叉摻雜在一起來感受客觀世界。如,幼兒通過視覺形成對媽媽的影像感知,能從人群中識別出媽媽。從媽媽的關心中,他感受到媽媽是親切的。當自己犯下錯誤時,他感受到媽媽的批評又是嚴厲的,等等。那麼,這種現象在多次重複之後便在幼兒的心目中產生清晰的印象,他感到媽媽是美麗的、親切的和嚴厲的。在組成媽媽的影像、嚴厲、親切三種感受中,影像源於視覺,這個視覺在我們看來很清晰;親切源於感受,這個感受就顯得不好捉摸,它蘊涵在媽媽的行為里,有些抽象;而嚴厲源於聽覺,這個感受介於兩者之間,必須在具體的事件環境中才能體會到。雖然感受的途徑不一樣,但這三者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這種感受很客觀、很實在、很真切,好象能「觸手可及」一樣,似是一種「有形」的東西,為了便於理解,我們將這種感受以概念的形式固定下來,稱之為「形」。

形的概念我們這樣定義:形是人類大腦對客觀物質世界的真實感知,源於客觀世界的時空性,由大腦中數個抽象感受構成,並以瞬時感受進行表現,是形象感受與抽象感受的統一。由於客觀世界的物質事件大都是多維的,所以,我們對物質事件的感受必定是一個運動過程,處於連續的感知狀態,但是,形注重的是感受結果而不是過程,它在形成後就能夠脫離時空性感受過程這個源頭。它既是客觀物質事件的多維形象感受,又基於這一多維形象感受以高度集中的抽象感受獨立存在著,因此,形是對感知對象的多維形象感受的綜合性感受。形注重的是多維的綜合和高度的集中,產生它的源頭——時空性感受雖然是一個連續過程,但這種連續過程相對於形來說沒有意義,形要的是連續過程所形成的多維感受這個結果。

在語言文字方面,辭彙的形是人們對辭彙內涵的綜合感受,即對解詞的思考和感受,因此,我們認為辭彙照樣是多維感受的綜合,是形象的思考過程與抽象的集中感受的統一。我們將多個辭彙連綴在一起表達一個事件時就會在大腦思維空間產生一定的情境,因為是由多個辭彙邏輯而成,因此我們稱之為「形群」,而將這一「形群」邏輯產生的整體「空間」思維感受稱之為「情境」。因此,「情境」的產生基於「形群」的邏輯思維(當然,邏輯思維源於大腦的線性空間思維),是具有獨立意義的邏輯思維片斷。當然這個「空間」不是我們的視覺空間,而是不同辭彙的形產生邏輯後的線性思維空間結構,這一結構性空間更具有科學性和本質性,是客觀物質事件時空性的形象表現,是產生理解的基礎。

我們定義的形大多指對一個辭彙的感受,但事實上我們的生活感受卻是連貫的,體現的是一個段落或一篇文章,即「形群」和「情境」,因此,形的存在既是單一的又是連貫的。形通過兩個途徑產生:一是器官性接觸,需要我們通過感受器官與客觀世界的實情實境直接接觸來產生,它是最基礎的形。器官性接觸通過大腦的空間形思維來完成形群的思考,實現情境,我們稱之為實踐途徑。二是由語言邏輯思維產生,即線性空間語言邏輯途徑。兩個途徑中,實踐途徑固然重要,它產生的是最基礎的形,也是很重要的形。但絕大多數的形都是我們通過線性空間邏輯思維得到的,因此,實踐途徑和線性空間邏輯途徑是積累形的兩種十分重要的途徑。

思維空間與視覺空間雖然感受途徑不同,但它們都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思維顯然是在空間中進行的,它與視覺的不同之處在於,思維空間是虛擬的,而視覺是一種逼真的直感,思維空間是客觀世界顯性和隱性的共同體現,而視覺空間只是一種表象感受,更多的隱性通過視覺是不能夠認識的,必須通過大腦的空間思維對客觀世界的顯性進行對照分析去發現隱性,而無論是顯性還是隱性它們都是在虛擬思維空間中進行表現的。虛擬空間思維的另一個特點是,它必須以線性和線性分枝的思維形式一點一點進行,從而慢慢形成一種空間立體思維,這一虛擬空間思維是人類的一般思維形式,體現的是空間思維的結構,失去了嚴格的三維空間意義。

概念的存在必須與客觀世界(包括思維世界)相一致,而不是矛盾。關於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這兩個所謂的概念,我們認為它的定義至少是不科學的、不客觀的。抽象思維是這樣描述的(來自有關書籍):

抽象思維屬於理性認識,它憑藉抽象概念對事物的本質和客觀世界發展的深遠過程進行反映,使人們獲得遠遠超出靠感覺器官直接感知的知識。科學的抽象是用概念反映客觀物質事件及運動的內在本質,它是在對事物的本質屬性進行分析、綜合、比較的基礎上,抽取出事物的本質屬性,撇開其非本質屬性,使認識從感性的具體進入抽象的規定,形成概念。空洞的、臆造的、不可捉摸的抽象是不科學的抽象。科學的、合乎邏輯的抽象思維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然而,抽象思維不能走向極端,而必須與具體思維相結合,由抽象上升到具體。抽象思維深刻地反映著外部世界,使人能在認識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科學地預見事物和現象的發展趨勢,預言「生動的直觀」和存在於意識之外的自然現象及其特徵。

這段話是在說,抽象思維基於科學概念的建立,是透過事物表象的內部規律的反映,能夠預言事物的發展。我們認為這一概念的建立是十分荒謬的,原因有四:一是這一概念是無法界定的,因為水果、人、樹、動物和汽車都是具有共性內涵的概念。二是基於抽象概念的思維與空間形思維到底是什麼關係,抽象概念的思維是否屬於空間形思維?如果不屬於空間形思維,那將是不可思議的,如果屬於空間形思維,抽象概念的思維這個命名就沒有必要,因為空間形思維就完全可以解決問題,空間形思維本身就是顯性和隱性的思維,就包含了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規律的思考和預言。三是如果脫離空間形思維而只依賴抽象概念的思維去預言事物的發展趨勢,這是難以想像的,因為在我們看來,抽象思維雖屬於隱性範圍,但不可以因所謂的內在規律而單列於空間形思維之外,抽象思維只是空間形思維的一個部分,兩者不存在分離問題。四是它把直觀的顯性同內在規律這個隱性分隔開來,是不附合客觀世界真實面貌的,顯性與隱性是人的認識能力造成的,它們本來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抽象思維的定義是形而上學的,是脫離客觀實際的主觀臆斷。在這裡,我們將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進行確切的定義,我們認為:形象思維是對客觀物質事件的空間形思維過程。當我們不理解一個事物或概念時,我們必須對它進行解釋,我們將這一解釋過程的思考叫做形象思維。抽象思維是形象思維產生的結果,是形象思維的高度濃縮和模糊感受,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

形的存在形式及屬性

一般情況下,形以大腦對外界的直接感受和語言的邏輯思維感受兩種形式存在著,有的感受是由外界客體形成的一維抽象感受,如打針時的「疼痛」,它除了疼痛之外,我們什麼也感受不到。有的則是外界客體的多維感受疊加形成的,是綜合性的,如「玻璃」,在我們感受到它透明的同時,它還有硬度、平整度存在等等。邏輯思維感受則是由人們通過辭彙的邏輯思維得到的。在直接感受中,一些視覺感受在我們看來都是有形的、清晰的和真實的,如:大象、太陽、星星、樓房等,而另外一些,如:酸、甜、苦、辣、悲傷、喜悅、內疚等等是我們看不到的,只有通過人的相關器官才能感覺到,或是通過親身經歷才能體驗到,但同樣是生動鮮活的,它同樣歸屬於形。還有一種特殊的形,那就是語言文字,它們以宿主的形式存在著,並賦予了真實的、本質的內涵,當我們看到它時同樣會產生相應感受,我們將這種感受統稱為「形」。

在自然科學領域,我們學到的物理、化學概念的內涵同樣是客觀存在的,比如:加速度、摩擦力、化學平衡、摩爾濃度等等。這些概念能夠通過定義的邏輯思維去感受,它們和語言文字一樣歸屬於「形」,這種邏輯產生的形和我們想像的樹葉一樣,同樣具有確實、真切的性質。

我們知道,在一個文字表達的事件中往往有多個辭彙,而每個辭彙都代表一個形,它們相互交織關聯,我們在閱讀時需要對這些形的關係進行邏輯思考,而這種邏輯思考體現的就是一種空間形思維,離開了這一空間形思維我們就無法理解這個句子。客觀世界的空間性決定了我們對文章反映的複雜事件的思考也必須以空間形思維的形式進行,即將文章中多個辭彙以形的形式定位在一定的思維空間里進行相互對照和聯繫,從而使我們能夠迅速、準確地理解文章的真實內涵。因此,我們認為,形具有兩個基本屬性:一是具有空間的屬性;二是具有可感知、可思考的屬性。這兩個基本屬性是由客觀世界的本質決定的,因為客觀世界對於人來說就是時空性,這個性就是客觀事物感知性(或是特殊性)。我們知道,形雖然離不開客觀世界,但可以在大腦中獨立存在,在人們通過思考感受辭彙的形的同時,又可以對多個辭彙組成的句子進行邏輯思維,感受一個句子的空間情境,因此,嚴格地說,邏輯關係是由時空性的本質決定的,沒有時空性的存在就沒有邏輯的存在,邏輯的本質就是時空性內部的依附關係。因此,無論是時空性的思維還是語言文字邏輯都無不體現了時空性本質。

形的源頭是時空性,包括空氣、土壤、跑步、疼痛、悲傷、密度、摩爾、經濟、統治等等一切辭彙都是這樣,它們都是多個空間形的集中感受,比如說」空氣」這個概念,我們認為組成空氣的要素不僅有視覺空間,還有空氣分子,我們還想到了它的流動性及壓力等等,這四個要素都是性,如果感少其中任何一個要素,我們認為這個空氣的概念都是不完整的,那就不成為一般意義上的」空氣」,因此,我們認為空氣本身又由視覺空間、空氣分子、流動性和壓力四個性組成。在空間物質事件和性的關係上,我們認為,空間物質事件是性的載體,沒有這個載體,自然也就沒有性。性是蘊涵在空間物質事件之中的,是空間物質事件的感知表現。由於性蘊含在不同領域、不同時段、寬泛的空間物質(包括運動)中,使我們大腦所產生的性的感受(即形)也是很複雜的。空間物質事件的時空性就是「形」的前身,當我們聽到一個辭彙時,我們在瞬間並不知道這個詞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只是對這個詞有一個清晰感受,但是,要想將這個詞的本質表達出來必須經過一番思考。比如說」母親」這個詞,我們猛然看到它只是對它有種清晰感受,但「母親」這個詞的本質到底是什麼,我們必須得想一想,首先認為這個詞是「孩子的媽媽」,還有」成年女性」的意思,說明形的存在來自於「母親」這個詞的內涵,就好比說母親這個詞是個藍子,而它裡面到底裝著多少東西只是一個度的問題,這個度是經過多次感受和思考達到的,思考感受得越詳細,我們對這個辭彙的認識就越深刻。由於「形來源於複雜而多維的時空性」這個原因,我們要想把形搞清楚,離開時空性思維是不可能的,我們對辭彙的理解離不開空間物質事件時空性的思考,離開了空間物質事件這個載體,形就不會產生。在我們思考辭彙的多維感受時,這個多維感受的每一維都是清晰的,它們所營造的感受情境也是清晰的,這些多維感受所組成的情境給我們所要思考的辭彙以強烈的刺激,並通過多次刺激激發這個辭彙產生清晰的感受。因此,要想弄清形的本質,就必須去尋找產生形的源頭 ——時空性本質,通過對時空性的思考給形以確切的定義,這種對客觀物質事件時空性的思考過程不是文字,也不是語言,這一形象思考過程就是形的本質。然而,形的形成是經過多次反覆的時空性思維過程來完成的,當經過多次的時空性思維後,這種時空性思維就變成了人的瞬時感受,才能形成穩固的形。辭彙的多維時空性思考使人們對辭彙的形的感受更加細緻和真切,但即便對形的時空性思維搞得再真切、再細緻,我們照樣能夠形成多維時空性的瞬時感受,實現多維時空性從形象的思維過程向抽象的高度集中的轉變,這就是我們的大腦在閱讀時能夠很快對文字作出反應的原因,但要想加深對形的感受力,就必須從形本身內部的空間情境和外部空間情境思考兩個方面著手進行唯準的空間形思維。我們將「形」進行解剖,將形這一多維空間形感受用語言描述出來,就成為語文中所說的解詞。在我們的大腦接受客觀事件時空性刺激的時候,大腦中就同時產生了形,並脫離客觀物質事件時空性以感受的形式存在著。

表面看來,形沒有客觀事件那麼真切,但形卻具有它獨特的性質。為了加深對形的認識,我們歸納了形的十二大特性:

形的多樣性和多維性 與客觀世界一樣,大腦中形的存在也是複雜多樣的,有什麼樣的客觀物質事件就有什麼樣的形,但是,由於形是一種感受,它的存在又與客觀事物有著根本性區別,形是對客觀事物本質的反映,不是清晰的圖象,缺乏真實的空間意義,而是以感受對比運動的思維形式存在著。形的這種多樣性,使我們感到客觀世界是那麼的富於變化、奇妙和神秘。形的多維性是指同一個概念的形又包含著多個「子形」,概念擔任著宿主的角色。比如說「思考」這個詞,除了它本身肉眼看到的文字字形這個形外,還有它的語音形,而且「思考」這個詞又有其深刻內涵,這個含義是非常重要的形,這個形就是「人類大腦對客觀事物本質的思維過程」,是對「思考」的最本質解釋,是「思考」這個詞的時空性表現。也就是說「思考」這個形由字形、發音和解釋三個子形組成。

辭彙的形是多維的、深刻的,這決定了我們對辭彙的形的認識是逐步的,必須經過實質性的情境思考才能逐步走向完善。如:當我們看到「人」這個字的時候,我們對它的思考是抽象的多維感受的集中,如果我們追溯它的時空性的話,它的子形都是隱藏的,長相、大腦的思維、語言及人的生活習性我們不會想到,我們對「人」的反應只是一種綜合感受,同樣,當提到」思維、語言」時,我們對「思維」或「語言」的思考只是停留在模糊感受上,如果不是給予科學定義的話,我們充其量認為思維指的是「思考事情」,語言指的是「說話」這個意思,而沒有別的。這是因為辭彙是一種高度集中的抽象感受,我們對多維辭彙所有子形的感受產生於不同相關事件的情境思考中,它的子形只有在具體物質事件的意境中才能充分體現出來,所以,要想強化辭彙的理解,就必須結合不同的語言情境進行思考。所以,我們對辭彙的認識是處於不同程度的,將隨著不同語言情境的思考和感受閱歷而不斷深化。

在與客觀世界的接觸中,我們最為關注的是客觀事物的特殊性,這個特殊性就是我們提到的時空性中的「性」,正是客觀世界的這個「特殊性」的存在,我們才認識了客觀世界,我們的大腦中才產生了「形」,「特殊性」有「顯性」和「隱性」之分,是產生「形」的根源。客觀世界中,任何一個物質事件自從它出現那一剎那,它的特殊性就存在了,事物的特殊性和時空物質一樣是一種永恆的東西,不論有沒有人類,性照樣存在。也就是說,空間物質事件和它的特殊性是同時存在的,而我們人類關注的就是這種特殊性,特殊性是物質事件本身所固有的,是物質事件的存在形式或表象。比如,沙漠的紅棕色和沙丘的形狀,月亮的圓形、光澤及陰影,原子的原子核及旋轉的電子等等,都有它存在的特殊性,這些特殊性的存在成了我們認知客觀世界的信息來源,並從中探索出事物的規律性。人類的記憶也是從這些特殊性開始的,記憶的實體是空間形,源泉是對客觀事物時空性感受,而這個性就是事物的特殊性(包括規律性),即顯性和隱性。當我們從一群白鵝中不能辯認出我們想找的那隻鵝時我們可以在白色的羽毛上染上紅色以示標誌,當我們在茫茫沙漠里找不到方向時可以在一個地方設立標誌等等,都是特殊性在記憶中的體現。一個事物總有區別於其它事物的特殊之處,當我們在藍藍的天空中看到一朵白雲時,這朵白雲的過度白色、圓團形狀將會使它與藍天區別開來,使我們感知到雲的存在,那麼這種「過度白色、圓團形狀」就是雲的特殊性,亦即雲的性,當然我們對雲這個詞僅限於一般意義上的理解,因為雲是多維的,還有別的性存在,如它是水蒸汽或是水分子組成的等等。

在我們關注事物特殊性的同時,我們更注重在事物的特殊性中尋找其內在的第二層次的更為抽象的東西——事物的普遍性(或規律性),即透過現象看本質。因為客觀事件在存在表象的同時,其內部的規律性也照樣客觀真實地存在著,在我們對客觀規律性沒有足夠的認識時,常常把一些錯誤認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並延用很多年,從而形成對人類實踐的誤導,歷史上不乏類似事件。因此,我們對一個事物的認識絕對不能局限於表面和模糊,以避免造成我們生命前途的巨大損失。

語言學習到底遵從什麼規律?此前,我們先認識一個概念 —— 刺激源。我們以前提到過「媽媽」這個概念,我們認為媽媽是美麗的、親切的和嚴厲的,這還不夠,因為它沒有把媽媽的實質性的東西抽象出來,想像出來,我們一般性認為,媽媽首先是生育孩子的母親,這才是最根本的思考,其次,媽媽是成年女性,第三才是美麗的、親切的和嚴厲的,等等。這樣看來,媽媽這個辭彙是個很複雜的綜合性感受,這個感受是人在成長過程中對媽媽長期性接觸逐漸形成的,我們將「生育孩子的母親、成年女性、美麗的、親切的和嚴厲的」的思維感受稱為「媽媽」的刺激源。因此,刺激源是客觀物質事件的本質,它不是文字,也不是語言,必須通過大腦的空間形思維才能感受到它。由於客觀物質事件的本質是多維的,我們對客觀物質事件本質的認識必須經過反覆的空間形思維或空間形邏輯思維才能夠完成,在這一空間形思維過程中,客觀物質事件的多維特殊性就會逐步對我們的大腦產生刺激,並通過這種反覆刺激使我們的大腦產生「連續的形」,客觀物質事件多維而連續的形就在我們的大腦中存在了,這種多維而連續的形就是記憶,這就是刺激源生成記憶的過程。當這個客觀物質事件冠以文字時,我們就稱它為辭彙或辭彙邏輯,因此,辭彙和辭彙邏輯是空間形思維的宿主,它既是長時間過程性思維又是瞬間集中性感受,是空間形思維感受和集中感受的統一。

辭彙的刺激源是從相應的客觀物質事件中抽象出來的時空性本質,它是通過大腦的空間形思維進行的。如果以文字形式對辭彙進行定義的話,我們就可以通過對文字的邏輯思維對辭彙進行感受,這是等同的。所以,我們認為刺激源既歸屬於辭彙對應的客觀物質事件,又為人的大腦所反映,一個是客觀存在,一個是思維存在。辭彙的刺激源為人的純粹感受和客觀物質事件所共有,比如說「疼痛」,又比如說「美麗」,這些辭彙的形雖然是隱含的,但卻是我們的經歷和真實感受,照樣是一種思維存在,照樣具有空間性,而且這一存在佔有思維世界中最簡單的一維空間。也就是說,「疼痛」這一感受既是空間的又是存在的,是二者的統一。這個刺激源在現實環境中是客觀存在的,它蘊含於客觀物質事件里,反映於我們的感受空間中。當我們看到花朵時,我們會產生一種非常舒適而美好的視覺感受,這就是美麗的存在,在這裡,美麗是從花朵中抽象出來的東西,並不同等與花朵本身。所以,我們的思考和感受一定要聯繫客觀實際,從客觀實際思考中我們可以得到辭彙的真實感受。

就辭彙而言,尋找刺激源的過程就是對辭彙相對應的客觀物質事件時空性進行思考的過程,這種思考要比辭彙的字面意義深刻得多,除依靠詞典解釋外,更需要結合現實生活進行挖掘性思維和敏銳的捕捉。但是,有些辭彙的刺激源是比較特殊的,對它的感受來源於真實意義上的理性思考和唯外表的感性思考兩部分,比如說「抑鬱」這個詞,在表象上,當我們看到一個人低頭無語、神情痛苦時,我們稱之為抑鬱。從內心來看,他一定是遇到災難性事件導致了內心世界的病痛,這種心理感受也照樣是「抑鬱」。因此,對於辭彙而言,我們必須結合生活認真思考和體會這一感性的存在,從思考和體會中我們會形成辭彙的形。

尋找刺激源的目的就是結合現實生活將辭彙的時空性本質想明白,用於刺激單詞在大腦中產生抽象的形,它的實質就是大腦空間形的思維建立過程,但是有個前提條件,那就是進行深入的空間形思維(形和情境是思維過程的長短問題,沒有明顯的界限)。我們完全可以在大腦中虛擬出一個實情實境來,當然,這一實情實境是大腦以思維的形式建立起來空間形思維結構,與真實的視覺空間不同,我們通過類似實情實境的虛擬空間形思維在大腦中產生這個單詞相對應的思維感受,通過這種虛擬空間形思維刺激大腦產生針對單詞的形,這一虛擬過程就是辭彙的思維感受過程,是形成辭彙理解的重要途徑。

語言或文字的理解過程是虛擬空間形思維過程。虛擬空間形思維是對文字邏輯的綜合分析之後形成的,對文字邏輯的理解源於大腦的線性空間形思維,而線性空間形思維與客觀世界時空性存在形式是吻合的。因此我們說,學習過程是由機械性文字邏輯向清晰的空間形思維的轉化過程,對於一門外語,單詞拼寫好解決,重點還是要把精力放在形的建立和單詞的捆綁上,而形的建立就是要聯繫生活實際,建立與單詞相對應的空間形思維,通過空間形思維形成唯准清晰的感受。

我們認為,對一個單詞(漢語辭彙同)的內涵的記憶要牢記四個方面:一是對刺激源的準確把握,結合生活實際找到單詞相對應的空間形。當辭彙有多個意義時,我們可以利用形的捆綁性(宿主現象),將辭彙的多維形逐個進行捆綁積累。二是思考刺激源時精力要集中,排除干擾因素才能達到精確思考,感受才能深刻。三是要避免辭彙的模糊認識,務求在空間形思考中給予準確的定位,達到唯准。四是形本身所呈現的意義由模糊到清晰呈一定分布,空間形思考會使辭彙在大腦中形成的形更加趨近於詞的內在本質,更加接近於辭彙所代表的客觀實際。形源於客觀世界,決定了形的空間特質,因此,在我們思考事物時必須以虛擬的空間形思維進行。有些感受性辭彙,例如 :好、壞、希望、榮譽、信心、厭惡、嘲笑、欣喜等,它反映了人的內心活動和真實感受,蘊於客觀事件之中,是人心理本質的真實體現,它是一種感受存在,對於思維世界來說具有空間性,感受的存在即空間的存在,這個感受就包括了心理活動,心理活動與它本身所固有的空間性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這是思維現象的特殊性決定的,我們不能形而上學地認為「看不見就不具有空間屬性」,這是十分錯誤的。心理活動是人的感性思維的重要內容,它們可以用文字進行解釋,並能夠通過空間形思維使詞的感受特徵進一步明確。在我們看來,辭彙的內涵是很豐富的,有多個方面的解釋,但它的本質內涵是簡約的,因此,我們在思考辭彙的刺激源時要考慮到它的實用性,或者說它的本質性。我們對詞的內涵進行空間形思維的目的在於將詞的形更加清晰化和本質化,使我們對辭彙意義的把握更加準確深刻,使我們在使用時更加得心應手。辭彙(或辭彙組合)的形需要在大腦思維中進一步建立和深化,大腦中辭彙形的建立和深化是很重要的,這種建立和深化是通過對文字刺激源的空間形思考得到的。形的建立和深化能夠使大腦對辭彙的認識更準確,實現大腦中辭彙形的由無到有、由有到熟化的轉變,使我們大腦的空間形思維更加接近客觀世界。以空間形思維挖掘刺激源,使刺激源更加接近詞意的本質,更加細緻深切,可以產生兩個效應,一是記憶效應,不容易忘記。二是更加準確,更加貼近事物或辭彙的本質。如果模糊地認識辭彙的字面意義,同樣產生兩個效應,一是容易忘記。二是對辭彙的把握模稜兩可,影響所在句子的語言情境的準確建立。在挖掘刺激源時,盡量讓刺激源思考通俗、切實和準確,反映辭彙的本質。

任何辭彙的形都是大腦對客觀世界時空性的反映,是空間的、多維的和抽象的東西,只有空間形思維才能使辭彙的內涵得以真實體現和純粹挖掘,才能真正作為刺激源去刺激單詞產生生動而切實的形。刺激源是需要進行深入思考的,比如「行動」一詞,是指有目的、有步驟的計劃性行為。將這一文字的解釋在大腦中進行虛擬的空間情境思考就能使我們的大腦得到「行動」的本質,從而產生最純粹的形。

形的空間性和模糊性 在學習電場和磁場時,為了便于思考,我們時常以線段表示它們,用箭頭表示電流的方向等等。這些都是形的空間性的實際運用。在解決問題時,我們必須將問題發生的整個過程放在空間形環境里進行虛擬思考才能找到正確的解決辦法,除此沒有任何辦法,這種思考形式說明,形的空間思維正是我們思考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十分重要的工具,只要是思考就根本離不開空間,離開空間思考就無法完成。另一方面,雖然我們在對外界事物進行思考時都是在一定的思維空間里進行的,但我們不能(也不可以)測量大腦思維空間的真實尺寸,也不可以有思考對象的真實的像,而只可以有虛擬的特徵性感受,這就是形的模糊性。如,當我們想像北京天安門時,或是想像一個人的面貌時,我們只能不同程度回憶起它的概略印象,而無法在大腦里再現它的原貌。形的模糊性是由於客觀世界時空性的多維性、複雜性和抽象性(多維感受的高度集中)導致的,由於客觀世界過於複雜,而我們大腦從外界所得到的信息卻是有限的規律性和特徵性的感受,也就是說我們的大腦只有將精力集中到「一個點」的時候,才能通過「一個點」的刺激性作用使我們的大腦產生強烈的感受,進而形成記憶。因此,我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只能局限於客觀事物的特殊性和規律性,是一維一維累積起來的,不可能是全部,這決定了我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只能是模糊的、簡約的。比如,天安門是個龐大的事物,它只能給我們以概略的、模糊的、整體性影像感受,至於它有幾個門,上面有幾個燈籠,甚至它有多長多高,如果不是專門去計量的話,我們是沒有印象的,這就是形的模糊性,這種形的模糊性在客觀世界中是普遍的。形的模糊性源於它是對客觀事物的總體感受,它是多維感受綜合在一起在大腦里形成的清晰感受,卻脫離了時空性這個真實的億萬景象,當我們的大腦放眼億萬又失去真實億萬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對客觀事物億萬景象的記憶只能以特徵性模糊感受而告終。說形清晰是因為它的感受的真切,說形模糊是因為它與真實的時空性億萬景象是有很大差距的,包括聲音、味覺和觸覺都是這樣,我們關注的是事物的特殊性和規律性感受,並非事物的全部,而這種感受是脫離時空性後最精華最抽象的部分,當脫離時空性成為一種純粹的感受後,我們可以將這種感受冠以文字,就產生了辭彙。

作為辭彙,要獲取準確的解釋,它離不開空間形思維。辭彙的刺激源是個放大了的空間形思維,它與其它辭彙相互聯結構成的句子也是一個空間形,在我們對一個句子進行感受時,辭彙只擔任瞬間感受的角色,而不是空間形思維。我們對句子進行線性空間形思維基於多個辭彙的瞬間感受,通過多個辭彙感受的線性空間邏輯來知道這個句子的意思,語言線性邏輯其實就是空間的替身,是真實空間的另一種表達模式,它注重的是不同辭彙單體感受和單體感受之間的相互聯繫,這種不同辭彙單體感受的相互聯繫更加體現了客觀物質事件時空性的本質,因此,語言邏輯思維照樣能夠達到接觸真實時空性時的感受效果。

形的一致性和抽象性 當幼兒去衛生所看病時,只要他聽到「打針」二字便哭鬧不止,當看到衛生所時也同樣能夠想起疼痛這一感受,而我們問起衛生所是什麼樣子的時候,他最多只能知道門是朝什麼方向開的,道路的走向以及一些概略的影像,卻與衛生所的實際樣子有很大距離。由此我們認為,無論是通過視覺得到的影像形,還是接觸性感受得到的痛覺形,還是通過思維得到的空間形,它們對大腦產生的刺激是同等的,感受上具有一致性,包括邏輯形思維、空間形思維得到的形都是一樣的,他們都是一種感受,要說是區別的話,只是它們感受的路徑不一樣,有的是通過視覺,有的通過聽覺,有的通過大腦的思維和想像。形的抽象性是指,當我們接觸客觀事件時,我們得到的只是其潛在的部分規律性信息,這些信息只能從客觀事件中以空間形思維的形式概括出來。比如說「發現」這個概念,我們不能簡單把一個人看到一個事物就認為這一景象就是發現,而是把「從有尋找想法並去尋找再到最後親眼見到這一事物的過程」這一本質稱為「發現」。這一過程我們無法用圖像畫出來,因為它是一個空間形思維運動過程,只能通過思維的形式來完成。空間形思維不是圖像,而是一種連續的空間形感受,這種空間形思維只能接近於「發現」的本質。當這種空間形思維反覆進行並形成習慣性感受時,「發現」的形也就在大腦中存在了,但是卻脫離了它的發源地 ——我們對「發現」這個辭彙的空間形思維,即形的這種」濃縮的、瞬間的」感受攜帶著連續的空間形思維信息轉變成一種純粹的感受,事實上,這種空間形特徵照樣在這種純粹性感受中包含著。但是,如果不是我們通過空間形想像並以文字的形式進行理論性概括的話,只憑瞬時的感受我們感受不出「發現」這個詞的真實本質和全貌,只能在一定的語言環境里對它有所感受。

形的感受性和真實性 在我們看到高鐵運行時,我們認為它的速度非常之快;在我們看到非洲難民無以度日時,我們會心生憐憫;當我們看到喜劇小品時,我們不由樂不自禁;當我們失去親人時,我們又深感悲痛而不堪忍受,等等。通過這些,我們認為,無論視覺、聽覺、味覺、觸覺還是邏輯思維、空間形思維,它們留給人類大腦的只能是形形色色的刺激源給予的感受,這種感受與所經歷的刺激路徑無關,它只是一種感受,而且這種感受是真實存在的,是多維感受的綜合體,是一個複雜的感覺。雖然形是由外界的刺激性感受引起的,但當脫離刺激源以後形照樣存在,只是形與刺激源本身在存在形式上有根本性區別,因為形只是一種空間形感受,而刺激源歸屬於客觀世界的時空性。當缺乏外界刺激的情況下,大腦中的形會逐漸淡化,甚至消失,這就是我們存在忘記的原因。

形的捆綁性和邏輯性 在小學,我們第一次看到「蛋糕」這個詞的時候,我們並不知道它的真實意義,只限於對字形的認識,而當老師對這個詞進行解釋後,我們才知道這個詞是「真實蛋糕」的代名詞,它是可食的、甜美的。幾天後,我們會淡忘這個詞,又經過多次的重複感受,逐漸地對「蛋糕」的字形、字意有了清晰的認識,將「實物蛋糕」的影像感受特徵結合到「蛋糕」的字形上來,又將「可食的、甜美的」這個形附加到「蛋糕」字形上來。因為時空性是多維的,所以形也是多維的,這種多維空間形能夠自然融合到一起本身就說明:形具有捆綁性。當我們看到「蛋糕」這個詞時,會自然產生蛋糕的多維感受,但這種感受只是一種綜合感受而已,它把原來空間形感受過程隱藏了起來,如果不是我們特意去思考的話,它的多維內涵不會清晰地顯示出來。當一個詞的多維形捆綁到一起的時候,這個感受是非常複雜的,這種複雜的感受將產生它的源頭——時空性感受過程扔得無影無蹤了,而只剩下空間形本質。而當我們一次一次接觸它的源頭——時空性時,這種複雜的感受就越細緻,空間形就越來越清晰,這種感受完全能夠代表時空性億萬景象,而失去了億萬景象的真實面貌。正因為時空性的寬泛和複雜,最後只剩下形這個唯准而純粹的空間形。這種形的捆綁現象適合於包括中文、英文、俄文等各種語言和文字,並成為我們讀懂文章的基礎。

同樣的道理,我們看到電燈泡的時候,我們認為它是一個真實的物件,當這隻電燈泡離開我們視線的時候,我們的大腦不能夠留住和電燈泡一樣的影像,我們只可以在大腦里留有一個與實物特徵相近的印象,如,它的形狀、發光、玻璃材質和硬度,我們稱它們為電燈泡的子形。當第一次看到電燈泡的時候,我們並不知道它叫什麼,當聽到「diandengpao」的聲音後,我們同樣不能在大腦里留下這個聲音,而是留下一個與這個聲音相似的特徵感受,這種聲音感受同樣是形。這時,在我們的大腦里就有了兩個形,一個是燈泡的「形狀、發光、玻璃材質和硬度」感受,一個是聲音的感受,當它們同時在大腦里出現的時候,就會出現捆綁現象,而當我們再次聽到「diandengpao」聲音的時候,便會在大腦里出現與電燈泡的「形狀、發光、玻璃材質和硬度」相對應的綜合形,但它卻失去了嚴格的空間意義,變成一種與電燈泡多維形相對應的純粹的感受,這一現象的實質是將一個多維的形象感受轉變成了一個一維的抽象感受,我們稱之為空間形的「失真」。這一現象成為語言形成的一個重要步驟,即完成了發音感受與「形狀、發光、玻璃材質和硬度」多維感受的捆綁,同時實現了從空間形過程感受向純粹的綜合感受的跨越。在此之後,當多個語音的形聯結在一起的時候我們會稱它為語言,我們會對語言中每一個語音所捆綁的形按發音順序進行線性空間邏輯思考,通過邏輯思考我們會形成對一句話的理解。

形的獨立性和虛擬性 形的存在離不開客觀世界,但當一個事件的時空性在大腦形成形以後,形可以脫離事件獨立存在,並作為一個辭彙與該事件中其它的辭彙的形相互交織,參與空間邏輯形群的思維,甚至可以在想像的空間環境里虛擬出現實中不存在的形,使我們對客觀事件的思考平添了主觀性和虛幻色彩。比如說《西遊記》中人物的塑造,我們可以將人的外貌與猴子的動作結合在一起構成孫悟空的形象,這便是形的獨立性和虛擬性的表現。

基於思維的虛擬性,在這裡我們著重解釋一下「存在」這個概念,探討一下「存在」的內涵。當流星在空中划過,我們認為這一現象是瞬間存在的,當我們看到一座樓房時,我們認為它照樣是存在的,有一天這座樓房被拆掉,它就會和流星一樣不存在了,所以說任何物質的存在所呈現的只是一種暫時的時空性形式,這種形式不是永恆不變的,存在與不存在只是個時間問題,隨著時間的流逝,時空性的存在就變為不存在,唯一給我們留下的是「空間形」這個抽象而寶貴的思維感受,它讓我們從顯性拓展到隱性,認識了事物的本質。與客觀世界時空性相比,空間形思維是虛擬的,山川河流給我們留下真實的感受,而《西遊記》中的人物照樣給我們以虛擬的印象。

我們知道,人的感受存在兩種基本形式,一是特殊性感受單體,二是各單體之間的空間對比思維運動,空間形思維以這兩種形式在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之間進行變幻和跳躍,形成了我們對萬物的認識,從而印證了「感受即存在」的道理,即感受和思維是真實存在的,這種感受存在又以感受單體和空間對比思維運動兩種基本形式展現在我們的思維空間里,再次印證了「存在即空間」這一論斷。由此,我們認為不管是虛構還是源於實際,感受是真實存在的,是思維空間的唯一載體。


推薦閱讀:

毒品的概念
說說茶藝的概念
什麼叫時尚,時尚概念的界定
掌紋的概念

TAG:思維 | 起源 | 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