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教育及其是與非

概念:「國學」之名,始之清末,指的是中國古代學說.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諸子, 先秦諸子的思想及學說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具有深遠的影響。它們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這些思想從各個不同的方面論述如何治理國家。對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有很深遠的影響,慢慢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觀念。

分類:國學以學科分,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儒家貫穿並主導中國思想史,其它列從屬地位;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但以經、子部為重,尤傾向於經部;以章太炎《國學講演錄》所分,則分為小學、經學、史學、諸子和文學。

在小學:現在多是自編教材,有的小學提倡國學教育日常化,遵循「從易到難、從少到多、循序漸進、以點帶面」的教學原則,分學段進行國學經典的誦讀學習。一二年級學生誦讀《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三四年級學生誦讀《增廣賢文》《聲律啟蒙》;五六年級學生誦讀《道德經》《論語》等。還有的主張學則學矣,支持學生不求甚解。

在中學:新華出版社把中國台灣地區的「國語必修課本」引進中國大陸,以《國學基本教材》為名出版。這是大陸首度引進台灣「國學」教材。其內容包括《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國學經典。

在大學:復旦大學在本科階段開辦了滬上首個「國學班」, 「培養讀書種子」,儘管復旦此舉不事張揚,但依然引出學界人士的思考。有師生認為不能因為有糟粕就不繼承傳統,也不能因為傳統好就全部拿來,學傳統文化是要學其精華的東西,不是學表面形式。當然,還有學生被滿紙繁體字嚇懵了。

大益:近代中國採取「新學」的教學方式,以知識傳授、技術訓練為主,造成了舉國上下「只重分而忘了人」的教育,喪失了中國綿延兩千多年「以德為核心」的經典教育傳統,結果是偏重知識技能訓練,而人文熏陶明顯不足;只看「數理化外」,無人讀「四書五經」。有人認為應該從兒時開始培養國民的文化傳統素養與道德品行,把國學教育納入九年義務教育體制中去。

張先生的女兒在小學國學課上學了《弟子規》後,變化令他吃驚。一天晚飯後,張先生如常地收起碗筷,卻被女兒制止了。女兒站在只比她高一點的水池前,吃力地把碗筷遞向龍頭沖洗,弄得滿袖子都是水。接下來女兒還洗了三個蘋果,並且自己撿了最小的來吃。

國學是文化之根,民族之魂。21世紀的中國人,決不能成為無根的一族,而應當在歷史的亘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多元文化的激蕩中確定自己的地位。以國學為主要載體的中國傳統文化,固然有時代的局限,但絕對不是只有所謂的專制主義、王權主義。否則,我們就無法想像有孟子這樣「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主張歷經千年而膾炙人口,有黃宗羲《明夷待訪錄》、戴震《原善》這樣充滿民本精神、民主色彩的著述流芳百世而振聾發聵!

局限:當前各學校推廣國學研讀並不是「百利而無一害」,經史子集作品裡有太多封建時代的思想,是按神權、君權時代的需要編寫的,不一定適用現在的學生,思想有很大局限性。最大的困難是如果按照《弟子規》《三字經》的標準培養出來的孩子,到社會上90%是吃虧的。「你把孩子按照《弟子規》那樣培養成忠誠、守信、孝悌、守規矩的孩子,到社會上混混看,馬上被人擺平,這是大問題啊。」有學者這樣說過。


推薦閱讀:

幼兒園來了新黑人外教,小朋友都被嚇哭了怎麼辦?
教育專家:家有男孩,只要堅持這4個教育原則,長大肯定大有出息
80後辣媽親身經驗:男孩女孩性教育大不同
有多少孩子是被父母親手毀掉的
在北大清華或者其他頂尖985 院校,到底存在不存在智商被碾壓這回事?

TAG:教育 | 國學 | 國學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