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者,帶領學生一起修行的人——《大學》的修養次第對當代教育工作者的啟示(網友來稿)

一、《大學》的修養次第 (一)原文片斷: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二)翻譯臆解: (偉)大學(養)的道(理),首先在(通過修養)明白(光)明德(性),然後才能深入民間做親民的工作,達到極其圓滿的至善境界。(修養的程序如下:)第一重要的是隨時保持知(覺)性,止(息)妄念,然後才能內心平定,外在身體、行為有恰當定位(知道什麼該做和不該做),得到(心定身平)的效果後,才能有真正寧靜(遇變而寵辱不驚,處事而無私無悔)的境界,於是心身都會時常處在「輕(輕快)安(安適)」、清新的狀態中,思慮的慧力自然增長,這就是得到明悟「明德」的修養效果了。(通過修養)明白(光)明德(性)和其他的事物一樣,有本有末,有開始和結果,如能知道修養過程的先後程序,就算找到了入道之門,定會逐漸進步,最終悟道得道。 古代那些追求明白光明德性又有志於天下太平的人,首先考慮的是讓自己所在的國家得到治理;要治理好國家,應先維持家庭家族的平安;要家和,應先修身;而修身,首在保持心正無私;要心正無私,必須誠意;要誠意,須先返察自己這個「能知」之性的本根;致知必須去除物慾的貪執、周遍(廣泛了解)萬事萬物的理性。 去除物慾的貪執、能周遍(廣泛了解)萬事萬物的理性就能返察自己這個「能知」 之性的本根,這樣自能意誠,意誠自然心正,心正自然身修,身修自然家齊,家齊然後國家就能得到治理,國家得到治理後自然天下就太平了。 從天子到普通百姓,修養上全都以修身為本(修身為「內明」與「外用」之間的重大關鍵)。其身不修(本亂),而事功成(末治)的情況是不存在的。忽略了修身這一關鍵環節(其所厚者薄),花較多的精力在其它的方面(而其所薄者厚),(能夠成功)這是從來沒有的。這就叫知性的根本,這也是知性最極致的道理。 (三)拈提闡說: 從《大學》中摘出的這段文字,在原文中居於總述的地位。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先提出大人之學,偉大的學養之道首在隨時隨地保持本性的光明德性(善),這樣才有資格深入民間做親民的工作,最終達到至善的境界。接著提出了「止、定、靜、安、慮、得」程序井然的身心修養方式。「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歸納古人自我修養成功而有志於天下的人的經驗,提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內聖外王」思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強調從天子到普通百姓,修養最極致最根本的道理都是以修身為基礎,修身成功了,事業功勛的建立就容易了。反過來,不修身而想完成事業功勛,因本末倒置,就沒有成功的可能。 觀察現實人生,汲汲於成敗,戚戚於得失者如過江之鯽。注重德行修養,先充實自己,再求外有建樹的人,實在不多。於是,利益之前,不擇手段,即便是以教化人心為事業的知識分子,文憑造假,論文抄襲等學術腐化現象也見怪不怪,用《大學》這面鏡子一照,豈不是本末倒置的毛病不言自明嗎?然後以如此境界而求能有益於教育教化,縱學生不知為師者之所行,老師就算有身教、有言教也未必能誠其意而正其心,要想教育成功不是和緣木而求魚、刻舟而求劍同樣的不可能嗎? 要改進我們中國當前的教育,得首先改變我們對於教育的觀念,改變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幾千年來,中國一直沒有形成非常強大的宗教勢力,社會道德體系的維護力量非常弱,經歷了文革,中國的知識階層飽受打擊之後,更加勢利、缺乏責任感。改革開放是國家民族振興的必由之路,但對於一個整體上缺乏信仰的民族而言,又讓教育面臨的社會人心狀況變得更加複雜。煤老闆賺了再多的錢,可以用來買車、養二奶,但是不願意多花錢改善煤礦的安全狀況,不願意為工人多發一分錢。中央政府三令五申安全第一,嚴防礦難事故,但利益吞噬了良心,也趕走了對嚴重後果的恐懼,災難仍舊不斷發生。經濟條件差的階層,再不像古時迷信今生受苦是前生種因,安於現世而期來世得福,為了一隻金戒指,可以剁下別人手指。只要確信法律等強制力量無法約束到自己,相當一部分人會坑蒙拐騙而無慚愧之感,維持人倫秩序的力量之源主要來自於國家機器的強制力,人們心裡的道德、信仰、情感等內在力量普遍無法激活。這樣一個時代條件下,我們的教育應有一種宗教家的聖者情懷,從事教育的人員要像宗教修行一樣建立起對內心世界的觀照,外在行為才堪為世范,教育的工作不再是授知應考,而應該是帶領學生一起修行! 二、教育者的修行 (一)第一層次:自我修行「明明德」 什麼是修行?修行就是修正錯誤的心理念頭和外在行為。 「自我修行」,看起來是只管自己,是較低的要求,其實這是做人做事的根基,是一切事業功勛的基礎。如果自己都沒有照應好,如何去照應他人?正人先正己,作為教育工作者,事事都與教育有聯繫,教育無小事,自我修行到位,學生看我們做老師的,真是楷模,衷心敬佩。如果人格修養真到高層次,或許真有不教而善的成果。所以,自我修行「明明德」,既是教育者自我修養的起步,也是教育者感化人心的最高境界,一切事功建立的道理應該也蘊蓄其中吧! 教育者自我修行包括哪些內容呢? 以《大學》的道理來講,通過「修身」而「明明德」,就是「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隨時保持知(覺)性,止(息)妄念,然後才能內心平定,外在身體、行為有恰當定位(知道什麼該做和不該做),得到(心定身平)的效果後,才能有真正寧靜(遇變而寵辱不驚,處事而無私無悔)的境界,於是心身都會時常處在「輕(輕快)安(安適)」、清新的狀態中,思慮的慧力自然增長,這就是得到明悟「明德」的修養效果了。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一直認為身與心的修養是辯證統一的。心理影響生理,生理制約心理,身心相互作用,無法分開。現代心理學雖然知道身心相互作用的道理,卻沒有象我們傳統文化那樣把二者融合,形成一套以「止、定、靜、安、慮、得」為內容的益身養心的方法。如果講得具體些,就是每天花一些時間,安排自己靜坐(站易疲勞,躺易入睡,坐姿不必固定,以舒適放鬆為主),消除身體的疲倦,讓紛亂的念頭靜止下來,然後思考自己一天的心理行為,如曾子所說,「吾日三省吾身」,日久功深,對自己隨時隨地的起心動念都能清楚善惡。再進一步,息止噁心(不是強制不起惡念,是觀久而自息),只起善念。最後則心中善惡俱空,無所執著,隨心所欲而無不善。做了好事,在自己看來,只是義所當為,做了本分內的事,到此地步,才真為人師,世之風範! (二)第二層次:立己立人要「親民」 能夠完成自我修養,止息己惡的人,他的人生境界自然會影響人群,改易社會風氣。作為教育者,人格的力量也會自然地影響學生的成長。但是這種影響的力量需要長期潛移默化才能看到效果,況且修養的目的本就應該是利己利人,立己立人,離開他人修養自我,事實上太過自私也太過消極。社會道德體系若走向崩潰,誰是受害者?每個人都將是受害者,包括你自己!即使是你今天過得很好,殊不知花無百日紅,明天、後天,你還會這樣?你是富人,強盜土匪橫行,隨時有可能被綁架、搶劫,這樣的日子過得下去嗎?你是窮人,你要一直面對來自各方的壓力和不公平?正因為這樣,所以《大學》開篇就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應該就是這個道理。「明明德」就是自覺,勤修自我身心,「親民」就是覺他,把修養身心、培德固本而再求增長技能、建立事業功勛的道理向人們廣為傳播,外在行為上,自然相互幫助扶持,形成人與人之間和諧睦厚的關係,目的是要「止於至善」,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有人說,我修養不夠,要自己修養完全成功後再來助人,這就如有人溺水呼救,岸上的人不利用身邊的救人條件幫助溺水者,而是告訴他自己先去學習游泳,學會了再來救溺水者一樣,不亦晚乎? 作為教育者,職業身份已經界定了教書育人是我們的工作職責,體會上述道理,會使我們進一步明白我們工作的神聖性。教育者能凈化自己,堪為學生之師範,然後引導學生髮揮本性中的善性,養淳厚道德,鼓勵學生立遠大志向,以「明明德」為基礎,求學問之進步,就是自覺覺他,立己立人!這樣的教育者,不但是經師,也是人師! (三)第三層次:忘我無私止「至善」 「學問深時意氣平」,修養達到「至善」也當復歸於平易,無所得無所證,寵辱不驚去留無意!內無私我,外用身心。一切作為,純善無邪,義所當為,自然而為,只視作完成了分內之事。全心服務於人群卻沒有我在為別人服務的觀念。在自己而言,絲毫沒有勉強的因素,在他人看來,這個人無論順境逆境,總是坦然而住,無論多麼困難寂寞的工作,總是滿懷熱情;常體察國家民族現狀多艱,總是盡心去愛、去付出!在個人職分上十分樸素、認真地學習和工作,忘我無私、毀譽不計、任勞任怨、勤勤懇懇、扎紮實實地堅持奉獻! 上述之境界,謂之「至善」! 《大學》由始以來即為「大人」之學,主張以長期的心性鍛煉使個人道德修養 「止於至善」,然後齊家、治國、平天下,成就一番事業。雖然其陳義至高,卻又確實而清晰地列也了由淺入深、由腳下起步攀登而達於極致的修養次第。認真研讀《大學》等古文化的經典著作,對我們當前的教育是應該有所啟迪的吧! 細察當前教育,即便是文史哲類的人文學科,也都如自然科學研究課目一般,重視知識傳授和學理增廣,卻忽視心性修養的指導。雖有心理諮詢室逐漸開闢以補其缺,不過是亡羊補牢。因為心理諮詢有限的調理方式對輕度的情緒失衡或有作用,如果精神心理已經有了偏差甚至是嚴重的精神失控,則只能徒呼奈何!純粹為升學而追求高分的教育,或者單純追求知識增加、技能增長的功利式教育,其弊已非鮮見!國家著名的高等學府中,精英薈萃,卻普遍出現精神苦惱的心理狀態,學生人格分裂者不乏其人!實在是時代要求我們重拾傳統文化中精華的內容,古為今用,服務於今天的教育。我們搞教育的修養有成,能真正捧著一顆「心」來,用「心」——用愛心、責任心、恆心、慧心、寬容心……做好育人工作,豈非是國家和民族之大幸乎? 重慶市巴南區全善學校 馮友余作者郵箱: fengyouyu666@163.com
推薦閱讀:

徹悟 道德經 第8章 合道,謂之善
父母如何教育青春期孩子--來自網路
高品質幼兒園重中之重:創建學習型幼兒園
小孩子愛攀比怎麼辦?
讓女兒練鋼琴好不好?

TAG:教育 | 工作 | 大學 | 學生 | 修行 | 網友 | 修養 | 當代 | 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