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天津市東麗區教科室 霍克林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筆者認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心理素質,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一
心理素質是人在先天生理基礎上,在個體與客觀外界相互作用中產生、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屬性和品質①,主要表現在人的智力是否正常,情緒是否穩定,意志是否堅強,反應是否適度,社交是否和諧,個性是否健全,以及能否適應環境等方面,它反映了學生心理的健康程度。它對全面培養優良的素質有著重要的作用。這裡,首先需要探討心理素質與其它素質的關係。
1.心理素質與思想品德素質的關係
思想品德是「個人依據一定的道德規範在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某些穩固的心理特徵,它包含有一定的認識。道德情感、道德童志和道德行為等4個成分,既有相對的獨立性,又有相互聯繫的,組成了品德結構的心理特徵的子系統」②。這個子系統就是反映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4個方面。我國心理學工作者在1987年曾對60名犯罪少女的心理素質進行了調查研究,發理她們的心理都不健康③。表現為人人生觀和理想是腐朽和荒唐的,性格和情緒是乖張和多變的,興趣愛好是庸俗消極的,意志和行為是脆弱和盲目的,等等。這從反面說明心理素質對思想品德素質的影響,也說明二者的關係是緊密的。
2.心理素質與科學文化素質的關係
(1)健康的情緒,情感有益於感知,識記、思維、想像等活動,可以提高學習與運用知識的效率與能力。反之,則減緩或削弱學生感知活動與能力的發展,增加學生學習與掌握知識的困難。(2)意志在學習與運用知識中的作用是很大的。一種情況是,智力水平差不多,誰有堅忍不拔的意志力,誰就年5成為優秀者。另一種情況是,智力雖然較低(屬正常範圍),但通過意志力可彌補這方面的不足,趕上甚至超過智力較高者的學業成境,正如蘇軾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④。(3)良好的性格特徵,如自尊、自強、樂觀、進取等能促進學生學習與運用科學文化知識和獲得優異的學業成績。反之,則阻礙學習活動的正常進行。美國心理學家羅和麥金農及我國心理學工作者戴昭的研究⑤都證明了這一點。可見;學生的心理素質與科學文化素養有著直接而又緊密的聯繫,對科舉文化素養的提高有著深遠的影響。
3.心理素質與身體素質的關係
心身醫學研究表明,心理素質與身體素質的關係是非常緊密的。很多疾病,如氣喘、高血壓、皮膚過敏、胃潰瘍等疾病都與心理因素有關。如情緒對身體就有很大影響,積極的情緒益於身體健康,消極的情緒有損身體健康。斯頓巴赫就認為「所有的病症都是心身相關的,只是某些疾病比其它疾病有更明顯的情緒內容」⑥。心理因素不但對人的身體健康有直接影響,而且對身體潛能的發揮也有很大影響。這一點可從體育競賽中看出來。在旗鼓相當的情況下,甚至於存在一定差距的情況下,誰心理素質好,誰的體能就能得到更大的發揮,並取得最後的勝利。因此,心理訓練已成為體育運動訓練的重要內容之一。
從心理素質與思想品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的關係中,我們可以看出心理理素質不但與諸素質有著非常緊密的關係,而且對這些素質有很深遠的影響,對這些素質的提高起到巨大作用。
其次,從構成說的角度探討心理素質與生理層面和社會文化層面的關係與作用,
1.提高生理素質及開發潛能有賴於心理素質的提高
人的心理素質是先天的、遺傳的,但這先天的,遺傳的、豐富的潛能只有通過教育才能開發出來。潛能的開發、能量的發揮是通過心理素質的提高來實現的。從前面談到的心理素質與身體素質的關係就可得到證明。尤其是大腦潛能的開發。更是如此。隨著腦科學的發展,人們對腦機能的認識與了解也越來越深入。但大腦潛能的開發和機能的發揮有賴於人的心理素質的提高。為了使腦的機能充分得到發揮,各種形式的心理訓練與教育模式產生了,如柯爾特(CORT)思維訓練、科普曼創設的「兒童的哲學」、費厄斯坦提出的工具性強化思維訓練,以及我國的創造性思維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金色童年教育等,都是通過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來開發人的潛能的。
2.心理素質制約著社會文化素質。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必須在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基礎上進行。如同道德教育、科學教育等都是在提高心理素質的基礎上實現的那樣。提高學生的社會文化素質也必須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由此可見,與生俱來的人的自然遺傳素質必須藉助於心理過程這一中介,才能不斷吸收物質與精神文明成果,逐漸實現個體社會化,形成現代人的素質。也可以說,生理層面這一基礎性因索與社會文化層面這一導向性因素,是通過心理層面這一中介性因素髮生聯繫和產生相互影響的。沒有心理層面,生理層面與社會文化層面是不會發生關係的。
綜上所述;提高學生心理素質是實施索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二
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告訴我們,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方法與途徑是很多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1.在學科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做到教書育心,課堂教學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僅表現在傳授知識、發展能力和開發智力上,而且還表現在良好的學習心理品質,即興趣;動機、態度、意志等的培養以及社會心理品質,即情感、交往、處事等品質的培養和熏陶上。教書育心中的育心指的就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習心理品質和杜會心理品質的培養與熏陶,各學科課堂教學活動對學生的影響有顯在的,有潛在的。顯在的,如學習成績、學習興趣很容易看出來;而潛在的,如學生人格、情感等是潛藏著的。後者對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科學知識可以重新學習,而良好的人格卻很難重新學習。傳統的教育觀只重視顯在的影響,而忽視了潛在的影響。教書育心就要求通過學科課堂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使之成為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
2.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心理環境。環境育人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成功經驗,它也適用於心育。校園文化的心理環境或氛圍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指靜態文化心理環境,如校容、校貌及各種設施設備等對學生心理會有一定的影響,另一是動態文化心理環境,如班風、校風等對學生將產生更大影響。良好校園文化心理環境的營造要動靜結合,形成一種整體氛圍,創造一種和諧、奮進的群體心理氛圍,使學生處於積極的影響之中,心理素質得到提高。
3.開設心理輔導教育課。心理輔導教育課是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心理輔導或指導活動課,在教師引導下,讓學生通過討論、表演、演說、遊戲、訪問、填表及觀看影視節目等很多形式,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從而達到提高心理素質的目的。
4.建立心理諮詢室與心理諮詢箱。其目的是加強輔導,幫助學生解決一些心理問題,促進他們健康茁壯地成長。
註:
①班華:《心育論》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②林祟德:《品德發展心理學》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36頁。
③⑤陳家麟:《學校心理衛生學》教育科學出出版社1991年版。第59頁。
④蘇軾:《錯論》,轉引自《名人名言錄》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18頁。
⑥[美]K.T斯托曼著 張燕雲譯:《情緒心理學》遼寧教育出版杜1986年版。第88頁。
《中國教育學刊》1996年4期
推薦閱讀:
※學習化學專業必備哪些素養?
※怎麼用垃圾時間短期迅速提高聽力
※消失的希伯來語是如何復原的?
※適合寶寶們的早教遊戲有哪些?
※如何用一句話惹怒幼兒園園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