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手機致癌疑雲」 專家稱致癌風險相當於喝咖啡
作為世界近60億人的通訊工具,手機正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
危機的起源來自世界衛生組織(WHO)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發布的一份報告。這份5月底公布的報告宣稱,使用手機「可能致癌」。
正當人們為這條新聞爭論不休,甚至發明出座機模樣的「手機防輻射聽筒」時,7月2日,英國癌症研究所發布了一條結論完全相反的報告。這份由國際非電離輻射防護委員會(ICNIRP)專家小組完成的研究報告稱,使用手機「不太可能」致癌。
對此,世界衛生組織輻射研究計劃主任利克·海菲茨(Leeka Kheifets)認為並不矛盾。她解釋說,「可能致癌」是程度比較中等的「可能」——其證據的關聯性並不十分充足,和漢語中不分程度的「可能」有很大差異。
對手機輻射的恐慌只是冰山一角,包括家用電器、輸變電設施等電磁輻射的傳言,都讓不少人云里霧裡。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部教授陳冠英這樣解釋說:「水本無毒,過量攝入則會形成水中毒,這同樣適用於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電磁輻射。」
手機致癌的風險相當於咖啡
這並不是手機第一次惹上「致癌」的麻煩。早在1993年,美國人雷納德就以手機輻射「加劇了妻子埃倫的大腦腫瘤病變」為由,狀告手機生產商 NEC。1989年,埃倫患上了惡性星狀腦細胞瘤,並於1992年因病去世。雷納德回憶說,妻子打電話時習慣將手機靠近左耳邊,而腫瘤的形狀「與手機輪廓驚人的相似」。
作為美國首例「手機致癌」的索賠案件,這場官司讓全世界開始關注手機輻射對健康的影響。從頻率上講,手機輻射所屬的無線電波輻射在電磁波普中處於較低的一種,接下來依次是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和伽馬射線等。
從能量大小進行分類,手機也屬於能量較小的非電離輻射。和高壓線下的極低頻電磁輻射一樣,無法引起機體的電離。與之相對的電離輻射,主要是指核輻射、醫療射線等。
「輻射頻率越低,其波長越長,能量越小,對人體的危害可能就較小。」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輻射防護與核安全醫學所研究員朱昌壽表示。
1995年,法院駁回了雷納德的索賠請求,理由是「在證據不夠確鑿、流行病學研究尚不完善的情況下,臆斷和假設無法證明手機和腦瘤之間的因果關係」。
如果雷納德再等上10多年,官司可能就打贏了。多年來,許多科學家都在追蹤手機輻射對人體尤其是大腦的影響。其中最大的手機安全輻射項目,就是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組織來自加拿大、日本等13個國家的31名科學家,所開展的Interphone項目。
不過,即便是同一項目,也常常得出不同的結論。2004年,參與項目研究的丹麥科學家表示,並未發現長期(10年以上)和短期使用手機之間腦瘤發生幾率的明顯區別。但是,瑞典科學家2008年對相似人群的調查則顯示,使用手機超過10年的人比普通人患上聽覺神經瘤的幾率高出20%。
這些矛盾的出現,被認為與調查方法有關。被調查者需要回憶自己的手機使用方式,並與自身健康狀況聯繫起來。
更有甚者,原本希望找到手機的危害,卻得出手機有好處的結論。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研究人員對96隻實驗小鼠進行數月的手機輻射,結果發現患有老年痴呆的實驗鼠的認知能力反而有所提高。
最終,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於2011年5月31日統一了口徑,宣稱手機使用者罹患神經膠質瘤和聽覺神經瘤等腦癌的幾率有所增加,但對其他類型的癌症尚無定論。
這一結論是該組織歷時10年、花費2500萬美元、對13個國家的5000多位患者的跟蹤調查後得出的。
這份發表於7月1日出版的《柳葉刀-腫瘤學》的研究報告,將致癌物分為五大類:致癌、很可能致癌、可能致癌、未知、很可能不致癌。其中,吸煙、電離輻射和酒精被確認為「肯定致癌」。手機輻射被定級為「可能致癌」(2B類)。
該機構負責人克里斯托弗·懷爾德(Christopher Wild)提醒說,有必要對長期、高密度使用手機的人群進行更多研究,在這些數據獲得之前,人們應盡量使用免提設備、耳機或者發簡訊的方式,以減少手機對頭部的輻射。
不過,同時位列2B類的還有鹹菜、咖啡和汽車尾氣等,有科學家表示這意味著用手機致癌的風險相當於喝咖啡。
我們的日常生活,早就被電磁輻射包圍了
這場手機致癌風波,再度引起公眾對於電磁輻射的恐慌。6月23日,在北京鳥巢附近的一間不足30平方米的房間里,密密麻麻擠滿了人。這裡正在召開由環保組織「達爾問求知社」組織的「電磁環境健康風險公眾諮詢會」。
儘管與會許多專家反覆強調,地球本身就是一個天然大磁場,雷電、太陽光等電磁波一直存在於自然界,人類就在這種環境中進化,但似乎依然無法平息聽眾的恐慌。
一位張女士說,自從5年前,她居住的小區附近架起了高壓線,小區的幼兒園就沒有滿員招生,業主甚至和政府部門打起了官司。儘管得到了無數次否定的答案,她依然把「居住條件下電磁環境與兒童白血病是否存在聯繫」用英語問了出來,希望通過外國專家「再確定一遍」。
最終,一位來自美國電力研究所的流行病學專家告訴她,兒童白血病同時還受到室內空氣污染、遺傳因素的影響,電磁暴露量與其關聯程度極低。
相比之下,一位男士則情緒激動地拿出在變電站的電纜上測出的數據,詢問在場的國際非電離輻射防護委員會副主席魯迪格·馬瑟斯(Ruediger Matthes),「這有沒有問題」?
「您所測量的距離,應該處於職業暴露的範疇了。」馬瑟斯正試圖解釋,可隨即被打斷了,「不管是怎麼回事,到底有沒有危險!」
根據《國際電磁兼容標準》中的規定,頻率在9000赫茲以上的電磁波稱為射頻,對9000赫茲以下的頻率,因其電場和磁場的相互作用微弱,可以忽略不計。而頻率在0~300赫茲之間則被稱為極低頻場。我國輸變電設施採用50赫茲的頻率標準,屬於極低頻場範疇。
2007年6月,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了極低頻場環境健康準則,明確指出,在電力線路、電纜、民房布線和用電設備周圍,確實存在感應電場和感應磁場,但不屬於電磁輻射。
但不少公眾並不相信這些科學說法。在百度搜索輸入「電磁輻射投訴」,會瞬間彈出190萬個網頁。2007年,時任江蘇省環保廳廳長史振華表示,江蘇省電磁輻射糾紛投訴量每年以100%的比例遞增。
中國這麼多手機用戶,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沒有做過一次這方面的流行病學調查
在通訊行業工作的程景,2008年搬入附近立有高壓線的北京百子灣小區。隨著輻射危險傳播得越來越邪乎,這位專業人士也害怕地買來電磁輻射檢測儀,自行檢測小區附近的電力設施。
「結果顯示,哪怕離高壓線很近的地方,最大測量值也只有40V/m左右,完全在安全範圍內。」這個「壯舉」讓他成為鄰居們口中的「科普英雄」。
中國地震局的研究員、國務院參事沈夢培教授另有看法。近10年來,他一直在奔走唿吁變電站和供電線路對健康沒有什麼影響。據他分析,有關部門在工頻領域規定中的含煳表述,導致了各地頻繁發生的糾紛。
相比之下,世界衛生組織、美國國家環境衛生科學研究所等機構,均堅持按《限制時變電場、磁場、電磁場(300GHz以下)曝露的導則》,使用「電場、磁場、電磁場」等術語,拒絕採用「電磁輻射」概念。
另一方面,中國在這方面的研究力度也不大。比如,作為世界上使用手機人群最大的國家,中國很少有針對手機輻射是否存在危害的研究。一位來自山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教授對媒體表示,中國這麼多手機用戶,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都沒有做過一次這方面的流行病學調查。
這位教授在2009年發表了關於手機輻射對孕鼠及胎鼠腦組織神經遞質影響的兩篇論文,還是拿不足6萬元的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經費完成的。他表示,如果研究手機沒有危害,比較容易得到手機廠家的支持,反過來只能靠科研經費,而這方面的研究雖然關係民生,卻很難申請到。
儘管手機致癌問題,似乎還沒有定論,但歐美國家本著保護消費者的原則,已從立法上要求對手機輻射量有明確標識。
2010年6月,美國舊金山市議會通過《手機輻射法》,規定該市手機零售商必須在店內標明並向顧客交代每款手機的輻射程度,違規者處以300美元罰款。同一年10月,法國衛生部發布公報,要求商家從2011年4月起在所有銷售點公布所售手機的輻射水平。
只是,中國人似乎還在通過某些「原始」的方法來自保。一位網友表示睡覺前把手機放在「遠離床頭的客廳」,可依然會「頭暈、耳鳴、做噩夢」,他焦急地求助該怎麼辦?
對此,有人回復說:「推薦放鞋子里,可以殺菌、止癢、防腳氣!當然,山寨機的效果更好。」
推薦閱讀:
※數字X線攝影檢查技術專家共識(二)
※如何讓你的體脂少到可以看見腹肌?沒想到專家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英國專家梳理出了可能致人類滅絕的五大生存危機
※中醫專家的「簡易手診」法,看一眼手就知道你得了什麼病
※專家揭秘:大多數前列腺疾病與性病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