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異國家教
07-03
體驗異國家教之一:管孩子「抓大」「放小」父母對孩子,管要有度,不把孩子管死;不管應有不管的原則,絕不放任自流。把握好這個度,對孩子成長是十分有利的。王洋同學在學校的安排下和幾個同學一起去美國一年,他們分別住在不同的美國孩子家,和那裡的孩子一起吃住,共同學習,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回國後,他非常留戀美國和睦的家庭關係和寬鬆的家庭環境。王洋說:「他們的家庭關係挺和睦的,人與人之間很親切,父母對孩子在管教上比較寬鬆。我住的那家有三個孩子,一個姐姐,兩個妹妹。孩子出去活動,父母要求他們一般是晚上10點之前回來,至於去哪裡,跟誰在一起,就無所謂了,家長並不過問。像一些小事,比如去看一場電影或者出去玩一會兒,都可以由孩子自己決定,不用告訴家長。但是一些大事,比如參加學校的籃球隊,就要跟父母說一聲。「特別有意思的是,在中國,女孩找男朋友家長是一定要管的,尤其是小孩子。在這個民宿家庭中,有一天小妹妹對她媽媽說,她碰上了一個小男孩,長得特別帥,她特別想成為他的女朋友。這種事情如果發生在國內,媽媽肯定會說:『你怎麼能這樣呢?可別弄這樣的事情,回去好好學習!『但是小女孩的媽媽卻說:『哎呀,是嗎?等哪天領回家給我看看。『這樣處理問題的方式很輕鬆,也許小妹妹只是隨便說說而已,媽媽並沒有大驚小怪的。如果以後真的有什麼事,小妹妹肯定還會樂於告訴媽媽,媽媽絲毫不必為孩子擔心。」肖玲同學在德國生活了一年。她說:「這個家裡的媽媽不嘮叨,對於我這個外國孩子的照顧當然不能像我自己的父母,但他們給你一定的空間,不像咱們的父母整天圍著你轉,只是如果孩子出了問題或需要幫助時,父母馬上就會出現在身邊。」王老師曾多次帶學生出國,對此深有感觸:「在歐洲,我們的學生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差異,對汲取不同文化的精華,擯棄那些消極的東西,很有作用。一個同學在挪威孩子的家裡,全家人對他比較好。但是那裡的爸爸媽媽不像中國的爸爸媽媽那樣對孩子管得那麼具體。穿的、戴的全有。穿不穿,你自己看著辦,天氣不好,帽子、手套你願意戴就戴,不願意戴就不戴,自己照顧自己,而不是靠家長來告訴。可是我們有的同學對這就不習慣,剛到挪威時竟然挨餓。在中國,到別人家吃飯是主人緊著讓,客人總是客氣。在挪威那裡沒有這樣的習慣。餓了,你就吃,要是不餓,就別吃,從來不讓。這就是一種文化差異。他們既然請你到他家作客,他家裡所有的東西你都可以使用。當然我們作為客人應當有禮貌,不能隨便禍害。但是吃飯、洗衣服就不用問了。你把臟衣服脫了、洗了、晾上都是你自己的事,不用問。在他們看來,大人沒有必要在這些具體事情上管孩子,孩子有能力自己管理自己。而我們的家長正相反,對孩子所有的事情都管得非常具體,孩子沒有自己處理自己事情的自主權,也不懂得自我管理的基本原則。」西方國家父母對孩子的管教方式,給我們這樣的啟示:我們的父母事事替孩子想得周全,孩子就會想不周全,而在父母的「周全「當中去享受;西方的父母小事「不管」,則能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自己去管。讓孩子這樣管下去,就能逐漸地管好自己。從這個意義上說,對孩子的小事不管才是最好的管。參加民宿活動的學生在中西方父母對孩子管教方式的差異中切身感受到自身由於父母管教太多而缺乏獨立性的弊端。在平等相處中溝通——體驗異國家教之二許多父母都有這樣的感覺,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與孩子進行思想交流、情感溝通越來越難了。為什麼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沒有把自己擺在與孩子平等的位置上,孩子與父母之間存在隔膜。在國外,參加民宿活動的同學看到那些洋爸爸洋媽媽像兄弟或朋友一樣與自己的孩子相處,忙裡偷閒和孩子聊聊天、與孩子一起玩耍,全然不是板著面孔的長者的樣子。辛雙悅同學說:「美國孩子和父母的關係親密得有點讓我想像不到。他們的孩子每天出門的時候都要和父母擁抱一下,親一下父母然後再走。晚上睡覺前孩子們也會和父母擁抱一下。每天放學回來後,他們會幫著父母做各種各樣的家務活兒。孩子們每次考試後都會主動把成績告訴父母。每天他們無論做了什麼事,都會和父母交流一遍,他們的父母會特別耐心地去聽他們講這些事。記得有一次我們開聯歡會,開完之後又去看電影,直到夜裡12點多才回去。但他們的父母一直都在家等著他們,還做了一些小零食,等孩子回來和他們交流一下一天都發生了些什麼事,然後才去睡覺。其實,他們父母工作了一天也挺累的,但父母就是要等著孩子回來交流交流。我覺得這種家庭氣氛特別溫馨和睦,挺令人羨慕的。」肖玲同學說:「德國的父母總是創造條件和孩子們一起活動。比如到了聖誕節,德國人不像我們在國內,大家坐在一起看電視,而是認為這個時間應該是家庭成員之間相互交流感情的時間,不應該讓電視佔據了。在吃飯前會去專門的幼兒教堂,雖然有汽車,但是這時不開,孩子們穿著裙子,大家有說有笑一起走著回來。一家人走在雪地里,充分感受大自然帶給人們的和諧、溫馨。」在民宿過程中,對方和睦、輕鬆、親切的親子關係給中國的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美國、德國,孩子稱呼父母很隨意,對於爺爺、奶奶這樣的長輩也可叫名字,中國孩子同樣可以對他們直呼其名。肖玲說,剛到國外時聽到孩子喊父母的名字感覺很彆扭,但是時間長了就習慣了,覺得和父母的關係就跟在學校和同學的關係似的,很平等,很親切。她在德國的家庭中生活了一年,和他們一家人相處得很愉快。回國後也想在自己的家中擁有這樣的關係,但是以前沒有叫父母名字的習慣。有一天趁爸爸高興,就試著喊了他的名字,沒想到爸爸勉強答應了一聲,緊接著就說:「你以後不許喊我的名字!「肖玲想不通:「你們長輩不也是相互之間叫名字嗎?為什麼我就不可以呢?」儘管想不通,但以後再也沒有試過。肖玲認為,在我們許多人的觀念中,孩子直呼父母的名字就意味著大逆不道,就是孩子不尊敬自己的父母,但事實並非如此。在德國的民宿家庭中,孩子直呼父母的名字絕沒有不尊敬之意,相反,縮小了兩代人之間的距離感,親子間非常友好、平等。她說,在德國期間,沒有看到父母以長輩自居和打罵孩子或對孩子大喊大叫的。即使孩子犯了什麼錯誤,也是非常柔和地問他:「你這樣做對嗎?」孩子可以叫著爸爸媽媽的名字跟他們講自己的理由。有時候孩子和媽媽發生矛盾,孩子就自己關在屋裡,但過一會就好了,下樓和媽媽有說有笑,他們之間沒什麼太大的衝突。美國家庭的和睦關係,對周苗苗同學影響很大。她說:「我回來以後,覺得跟父母更近了,甚至小秘密都可以跟家長說,特別是跟媽媽說。在國外,我覺得人們比較善於表露自己的感情,有的時候看到孩子不理解媽媽,媽媽的那種失望和痛苦,心裡就想,怎麼女兒不理解媽媽呢?然後就突然想到自己可能也有不理解媽媽的情況,儘管自己的媽媽沒有像美國媽媽那樣流露出來,我想她們的心情是一樣的。所以,回來以後就很注意與爸爸媽媽相互間的理解和溝通,而且做起來越來越容易。出國前,當自己與父母意見不一致或父母誤解了我時,我就發脾氣,氣急了就什麼話也不說了。現在能溝通了,一般是用討論的方式商量問題。比如能不能上網的問題,爸爸聽到一些關於上網的負面報道,就不讓我上。我就據理力爭。通過討論,我們的看法取得了一致,達到了相互理解的目的。再比如,高中畢業後選擇志願問題,父親希望我學計算機專業,我自己認為學生物工程或醫學專業對社會貢獻大。我們最後達成共識,看高考成績如何再決定報考哪個院校和專業。」周苗苗同學覺得,像這樣心平氣和地與父母討論問題,要是在以前是不可能的。她家庭中親子關係的改善,應當說得益於在美國家庭生活的一年裡,在父母與孩子平等和諧的家庭環境中的耳濡目染。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體驗異國家教之三美國人強調讓孩子懂得怎樣在社會允許的條件下做出自我選擇,這是美國家庭教育的基本觀點。在談到美國教育與中國教育的不同時,兒童早期教育專家布朗先生說:「美國家庭教育和中國一樣重視道德教育,但更重視給孩子個人自主權,要孩子學會怎樣解決自己的問題和怎樣自己做決定。美國人強調讓孩子懂得怎樣在社會允許的條件下做出自我選擇,這是美國家教的基本觀點。在這種觀點指導下,美國家庭重視創造機會給孩子自由,比如孩子的個人興趣、愛好、發展的問題。中國人一般要求孩子的選擇必須跟家長的意見一致,美國人卻要求尊重孩子個人的選擇。在美國家庭,孩子不但可以參與家庭各種活動,還可參與各種大事的決策。」周苗苗同學介紹說:「美國的父母很重視孩子多方面的發展。我那個美國小姐姐功課不是很好,可她很擅長藝術類的活動。有一次她考試考得不理想,把成績告訴媽媽後,她媽媽不僅心平氣和,而且還為她開脫說沒關係,挺有意思的。我想,如果是我媽媽肯定就不會這麼說了。那兒的父母不會說孩子哪兒不好,很重視他們個性的發展,尊重孩子的意願,鼓勵性的東西比較多,要求性的東西比較少。美國的父母強調孩子的自由發展,不會強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孫寧同學覺得:「中國的父母對自己的孩子特別遷就,可能是出於對孩子的愛。而挪威的父母不這樣,該怎樣就怎樣,大家都是平等的,注重從實際出發。比如,孩子有任何事如果不需要別人幫助,父母絕對不會過分熱情地去幫孩子;你需要他幫助的時候,他能幫就幫,不能幫就會直接地告訴你幫不了你,你再想別的辦法。不像咱們這裡的父母,熱衷於插手孩子的事,有時候自己做不到也要勉強為之,百分之九十九地滿足孩子。這樣,別管父母是真愛或是溺愛結果都一樣,對孩子的個性發展沒有什麼好處。」周苗苗同學說:「我在的美國家庭的父母特別注重對孩子的表揚,比如學習進步了、晚會打扮得漂亮、熟練操作電腦等等都會得到父母的一番誇獎。孩子會認為父母是重視自己、尊重自己,心裡總是很愉快,願意做得更好。」肖玲同學覺得國外的父母對孩子同樣也很疼愛,但絕不是溺愛,和我們愛的方式不一樣。她說,每周雙休日,我們的父母都是讓孩子上各種課、補習班,但是美國媽媽會抄起電話給鄰居或同學打電話:「你的孩子有時間嗎?請他到我家裡來玩,我開車去接或送都可以。」國外的父母都很忙,但他們一定會抽出時間來把自己的孩子安排好,給孩子創造一個好的環境。肖玲說,她在的那家孩子每天看的節目媽媽都有安排的,很嚴格,哪些該看,哪些不該看,事先跟孩子講好,而且她會把對孩子有益和有教育意義的節目提前錄下來。談到民宿活動對個人的影響時王洋同學說,西方的文化對自己的影響挺大的,在國外,當一個孩子18歲時,在成人儀式上,市長會給每個學生簽字,這就意味著孩子應開始為世界、為社會做些事了,這是孩子的責任,不要再依賴父母了。談到尊重孩子,周苗苗的母親說:「過去只是把她當個孩子看,盡量讓她生活上滿意,感情上交流少,很難與孩子溝通。她出去學習回來後,向我們講了美國的父母很注意孩子情緒上的變化,發現情緒不好就問遇到了什麼困難。從孩子的談話中,我們感到不能再把她當成小孩子了,要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注意她的感情生活。有一次她一本正經地對我說:『媽媽,我現在看問題不像以前那樣狹隘了。』這時,我就肯定她,鼓勵她,她非常高興。接著又跟我說了許多心裡話,我終於找到了與她溝通的接合點。」看來,民宿活動不僅使中國青少年親身體驗了西方家庭民主和諧的親子關係,多了一分獨立意識和對父母的理解,也改變了中國父母對孩子的認識,進而引發了對我們傳統教育方式的反思。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反映在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上也有所不同。中國的家長趨於保守,管孩子事無巨細,而西方國家趨於開放,一些父母對孩子只管原則,不拘泥於小事,給孩子自我管理的空間;中國的父母習慣於站在「長者「的位置上對待孩子,西方的父母更願意做孩子的朋友;中國的父母疼愛孩子,熱衷於替孩子做事,西方的父母把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作為愛孩子的基本準則。習慣了服從、依賴的中國中學生,有機會走出國門,與國外的孩子生活在一起,體驗了西方的家庭生活,他們由不習慣到習慣,由好奇、欣賞到融入其中…… 我們試想,如果中國的家長也能為孩子創造寬鬆、平等、有尊嚴的生活空間,我們的孩子是否也會有所改變,是否可以生活得更愉快呢……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玩轉北京五道營 體驗民俗風情享衚衕美食
※蘇格蘭格裙之初體驗
※備好紙巾,鑽進神秘小黑屋
※【組圖】倫敦裸體餐廳開業 4.6萬人排號體驗裸著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