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四大名山(二)
道教四大名山(二)
三、齊雲山
齊雲山位於黃山腳下,皖贛鐵路穿越齊雲山腳。距黃山市(屯溪)西33公里,因其「一石插天,與雲 並齊」,故名齊雲山。它是一處以道教文化和丹霞地貌為特色的山嶽風景名勝區,歷史上有「黃山白岳甲江南」之稱,1981年列為省重點保護單位,1994年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洞天福地
遊客下索道後就進入景區大門――望仙亭,出亭後走過 桃花澗即到洞天福地,此景頗為壯觀,有棲真岩、忠烈岩、壽字崖三 處摩崖石刻。據傳,棲真岩是齊雲山最早道士、唐朝的棲霞真人修行的地方;忠烈岩是祭祀關公的地方;而壽字岩的壽字是清代慈禧太后的手筆,這個巨大的「壽」字,直徑達到230厘米。走過壽字崖,便見一個 寬敞的石洞,遊人可以通過,純屬天工所造,為「崖下窟窿」,稱之為一天門,門摩崖石刻和碑銘,數目很多,琳琅滿目,為「白岳碑林」。
真仙洞府
崖壁下有許多洞穴,供奉各路神仙塑像,依次是八仙洞、圓通洞、羅漢洞、雨君洞、文昌洞。以前修行的道士就居在洞中。它是齊雲山風景精粹之一。八仙洞供奉的是道教的八仙;而圓通洞供奉的卻是佛教中的南海觀音;羅漢洞供奉著真武帝君,兩旁卻又供奉著十八羅漢。應當說這都是道士們富有想像力的創作;雨君洞供奉龍王;文昌洞供奉文曲星,文曲星主宰功名,竟被道教「收編」上了道教神壇。從齊雲山真仙洞府中可以感受到濃厚的儒、道、佛合璧的氣息。頗有特色。真仙洞府崖壁上有很多摩崖石刻,其中最為醒目的是崖壁上的「天開神秀」四個大字,氣勢不凡,為真仙洞府的顯著標志。
月華街、太素宮
月華街是道士與山上居民雜居之所,也是山上的街市,又是香客、遊人住宿之地。月華街現有古道房8座,還有許多徽派民居,它們與宮觀、院房組成一個密集建築群,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太素宮,此宮佔地1600平方米,十分壯觀。清乾隆皇帝曾稱齊雲山為「天下無雙勝境,江南第一名山」。太素宮在文革中被毀,1994年已按原樣重建,1997年神像開光,向香客和遊人開放。
四、青城山
蜀中名山青城山位於都江堰西南20公里處。連峰起伏,蔚然深秀。全山以幽潔取勝,與劍門之險,峨眉之秀,夔門之雄齊名。其著名景區天師一帶,周圍青山四合,儼然如 城,故名青城。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意思是天下名山中,青城山是最幽深,恬靜的一個。
青城山確實有「幽」的特點。由於歷代開拓者頗為上山的人設想,在山路中,遊人每行10分鐘左右,就可以遇到一座小亭,略事休息。這些小亭,有的建在路旁,有的建在石橋上,與周圍景色頗為協調,而且越往上,亭距越短,因為這時遊人已感疲勞,需要多休息幾次。遊覽青城山的樂趣就在於沿著濃蔭密布的石階山路,一路上欣賞山上的多種美景,來到一處道觀,就可以坐下來喝一杯荼,欣賞觀中建築和所藏文物。
青城山屬道教名山, 是我國道教發源地之一。相傳東漢張道陵(後稱張天師)曾在此修鍊,道教稱此山為「第五洞天」。全山樹木蔥茂,青翠滿目,鳴泉飛瀑,清冷怡人。山中有8大洞、72小洞,道家宮觀,遍布其間,由下而上,建福宮、天師洞、祖師殿、上清宮,令人目不暇接。登臨峰頂眺望,成都平原,平疇千里,一一可見。山風高暢,令人心曠神怡。
它的主要風景名勝有:
建福宮,始建於唐代,規模頗大。它天然圖畫,遊人至此,如置身畫中,故將此建築名為「天然圖畫」。天師洞,洞中有「天師」張道陵及其三十代孫「虛靖天師」像。現存殿宇建於清末,規模宏偉,雕刻精巧,並有不少珍貴文物和古樹。附近有三島石、洗心池、上天梯、一線天等名勝。
著名的景點有:
上清宮、建福宮、天師洞、天然圖畫等。坐落於丈人峰下的建福宮, 始建於唐代,後經歷代多次修復,現僅存兩殿三院。建福宮建在丈人峰下,宮前有一條清溪,四周古木蔥蘢,環境幽美。其左側是明慶府王妃遺址,由此西行
建福宮,在丈人蜂下,始建於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原名丈人祠,宋時朝廷賜名"會慶建福宮。"丈人峰因寧封得名,相傳寧封是黃帝時的制陶官員,能履蹈烈焰,隨煙上下,又能駕御風雲,寧封幫助黃帝學會 "龍蹺飛行"之術,打敗了蚩尤,統一華夏,被黃帝封為統領五嶽的"五嶽丈人"。宋時又加封蜀州青城山丈人觀九天丈人、儲福定命真君。道教的十大洞天都有一位主治神仙,寧封便是青城山的主治神仙。今建福宮是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重建,近年又進行過大規模的維修和補建。建福宮建築面積
上清宮主殿供奉的是太上老君,也就是道教的教祖老子。由文武殿前長廊再前行到皇經樓,出院門至聖燈亭。旁有小路直上高台山的峰頂——彭祖峰,山上有亭叫呼應亭,取 "登高一呼,眾山皆應"之意,現在改建成一個接待點,又在其更高處新修了"老君閣"。三層樓的罩式高閣裡面供奉著道教教主李老君騎青牛的巨大銅像。請大家上閣去看。站在老君閣的三樓觀光廊上,憑廊遠眺,青城諸峰,碧綠一片,拱伏眼界,山風橫過,翠浪起伏,那份清心爽目的舒適和快意,真是難以形容。再遠看,岷山隱隱,岷江如帶,蜿蜒飄逸。成都平原如千里錦繡,歷歷在目。如果夜宿上清宮,那末還可賞神燈、觀日出、看雲海,這是青城山的三大奇觀,各有奇趣。
訪寧橋往左約二里到祖師殿。此殿始建於晉,原名洞天觀,現存殿宇建於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供奉真武大帝和三豐祖師,故又名真武宮。祖師殿面對的山谷叫白雲溪,背後是軒轅峰,林嵐掩映,環境 清幽。古迹有唐代高道杜光庭讀書之處「讀書台」。1982年被定為全國道教重點宮觀。殿右那條小道可去青城後山。馮玉祥將軍在抗戰期間三次到過青城山,1945年那次住祖師殿。得到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消息後,將軍不勝喜悅,在殿側刻碑築亭以為紀念,此碑現在祖師殿內,作為文物保護。
天師殿,是指古常道觀為代表的一組宮觀建築群。天師殿是最上部也是常道觀的最後一殿。這殿位於第三混元頂的岩腹洞前,清光緒十年重建。上層洞窟裡面供的張天師,因此人們說這裡才是名符其實的天師洞。這座隋代石刻的張天師像、三隻眼睛怒視,神態威嚴,左掌直伸,現出掌中「陽賓士都功印」,據說是天師以鎮山之寶降魔的法像。旁邊是他的第30代孫、宋代虛靖天師的塑像,和氣文雅,一副濟世救人的形象。天師殿是天師道的祖庭,過去的江西龍虎山歷代天師就任後,都要到這裡朝拜。
往前為"三皇殿",內有伏羲、神農、軒轅三皇石像各一尊,神座前有唐代開元皇帝書碑,令 "觀還道 家,寺依山外舊所",十分寶貴,世代傳為鎮山之寶。其它碑刻有張大千先生的"天師像"和《龍門派碧洞宗道脈淵源碑》等,都是值得觀賞的文物。
黃帝祠在正殿 "三清殿"後,我們從上清宮下來,是從後向前看,所以憑著天師殿,再進黃帝祠,最後再游三清殿。黃帝祠是供奉的軒轅黃帝。殿宇重檐迴廊,古樸靜雅,橫額上有國民黨元老、大書法家於石任手書的 "古黃帝祠"四個金字、祠前的"軒轅黃帝祠碑"刻的是馮玉祥將軍1943年撰題的頌祠:"軒轅黃帝,偉大民祖,戰功烈烈,仁愛各族。制禮作樂,能文能武,垂教子孫,流芳千古。"這位中華民族的始祖,受人崇 敬,尊之為神。青城山因有黃帝到丈人山,訪寧封修習"龍蹺飛行"之術的傳說故事,所以早在隋朝年間山上就立祠祭祖了。
清殿是天師洞景區最宏偉和最值得欣賞的道教宮觀建築。大殿為重檐歇山頂樓閣式建築,建於1923年,近年又進行過維修。殿前通廊以九級石階接托,前瞻 以六根大石圓柱支撐,石柱又分別立於高
殿內供奉道教至高無上的三位尊神:居於玉清化境(在清微天)的元始天尊,象徵洪元世紀;居於上清化境(在禹余天;的靈寶天尊,象徵混元世紀;居於太清仙境(在大赤天)的道德天尊,象徵太初世紀。這位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三位天尊合稱"三清",所以這裡叫"三清殿"。殿前的石欄上,刻有許多人像,光頭露背,翻騰撲躍,嬉鬧戲耍,光頭上沒有戒疤,天靈蓋下凹未平,有的還有 "毛根兒",穿開襠褲,若嬰孩形象,是為"赤子"。按 《道德經》說:"常德不離,得力歸於嬰兒",教人要保持純潔、善良的赤子之心,認為修道的人要回返到童心不泯的境界。石雕中還設計了一些樂器,那海螺遇到山風,會發生悅耳的聲音,叫"天籟"。這組百雕就叫天籟嬰靈圖,反映了道教的哲理和審美情趣。
推薦閱讀:
※道教其他
※有一個道士女朋友/妻子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魏興元說道教常識
※為什麼道教作為中國的本土宗教卻不如外來的佛教?
TAG:道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