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自我成長之情緒管理
【王人平「父母自我成長」專欄】
特邀作者:王人平(新浪微博@王人平,最火爆育兒自媒體)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什麼是最重要的呢?是尊重、理解、鼓勵,還是引導、規矩、塑造,或者說約束、管教、懲罰?就我而言,育己即是育兒。
父母的自我成長之自我管理
從父母的自我覺察和反省開始,經過自我接納、自我完善和獨立思考,最後到知行合一,是父母的自我成長之路。而自我成長的重要目的就是讓我們有一天能做好自我管理,管得住自己的目標、情緒、慾望、言行等,這是我們所以為人的重要標誌,也是家庭教育的核心所在。
經常看到一些父母,當眾責備孩子不打招呼沒禮貌,但我們想過逼迫一個還沒準備好的幼兒去打招呼的做法本身就很沒禮貌嗎?
當我們強迫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給別的小朋友時,想過一個從不被我們尊重的孩子會懂得尊重他人嗎?
當我們怒斥孩子的壞脾氣時,想過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嗎?
當我們因孩子與人打架而打罵他時,想過孩子的困惑嗎?爸媽能打,我為什麼不能?……
仔細地想想,我們是不是常常以一種不禮貌的方式教育孩子懂禮貌,以失控的情緒表達方式教育孩子如何文明的表達,以不擇手段的方式教育孩子做人要正直,以自己失位或越界的方式教育孩子遵守規則。我們示範給孩子看到的,同我們要求孩子做到的,往往背道而馳。而年幼的孩子一定是以我們做了什麼,而不是說了什麼來學習的。
作為父母,我們給不了孩子自己沒有的,所以我自己做不到的,從不去要求孩子做到。如果苛責孩子去做連我自己都做不到的事,那不僅達不到預期效果,還會讓孩子覺得父親是一個虛偽、言行不一的人,最後連基本的威信都會失掉。到那時即使我說那些自己能做到的,孩子都不會信服的。
當然,父母做不到,不意味著孩子就一定做不到,因為我堅信孩子有內在自我成長的動力、能力和秩序。但從父母的角度而言,要意識到,真正能給予孩子影響和熏陶的,唯有自己身體力行的示範。我們只能用我們的愛教會孩子關懷,用我們的微笑教會孩子樂觀,用我們的豁達教會孩子包容,用我們的擔當教會孩子責任,用我們的自省教會孩子思考。
管理好自己的言行是父母自我管理的首要內容。
生活即教育,育己即育兒。父母過什麼樣的生活,構建了什麼樣的家庭關係,其實就是給了孩子什麼樣的教育。父母生活的邊界,就是孩子受教育的邊界,父母生活的過程就是孩子被教育的過程。所以,作為父母最該做的是自我管理,凡事先求諸己,從自省自律開始,做最好的自己。當我們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目標、情緒、慾望和言行,讓孩子覺得我們是一個值得尊重、愛戴、信賴的父母時,他自然會追隨,甚至模仿我們,受到我們言行的熏陶和影響,最終將我們身上呈現出的品質、習慣和能力,內化成他自己的一部分。所以說,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教育,我們隨時隨地都在以自己的言行為孩子示範我們希望在他們身上看到的言行。
父母的自我管理,包含著對自己目標的管理。 在對子女的教育上,這一點主要體現在要清楚自己到底希望孩子將來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唯有一個清晰的目標,才能幫我們明確今天用什麼方式去教育孩子。例如,當我們明確自己的教育目標是希望孩子未來是個獨立自主、有擔當、肯負責的人,那我們今天就不會用「胡蘿蔔加大棒」的方式,或者嚴厲責罰,或者獎勵賄賂,迫使或引誘孩子聽話、不吵鬧、不惹麻煩。因為這種用各種辦法迫使孩子服從我們的意志的教育方式,同我們對孩子長遠的教育目標是矛盾的。
懂得控制和管理好自己的慾望,才可能給孩子真愛。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指向分離的,所以真的愛孩子,就給他自由,幫他獨立,讓孩子能儘早建立起照顧他自己人生的能力。而幫孩子建立起這種能力的最主要方式是不斷增加孩子的選擇,增強孩子的力量。現實中我們卻發現很多父母早早地開始塑造孩子的人生,規劃孩子的未來,這其實是在減少孩子的選擇,削弱孩子的力量,甚至說是父母以愛的名義在控制孩子。真正的愛,是全然的接納、支持和陪伴,沒有任何條件,不求任何回報,放下所有期待。愛,當如他所是,而非我所想。
做一個對自己情緒負責的父母,是自我管理重要的功課。 父母也是人,當然會有自己的情緒。而情緒本身沒有對錯,不該壓制和否定。問題是,作為成年人,我們應該有更理智成熟的表達方式,而不能無視孩子的人格尊嚴和身心健康,把孩子作為發泄自己情緒的工具。我們常常會指責孩子說:「你真讓我生氣!」「你太讓我失望了!」這些話意味著三四歲的孩子要對三四十歲的我們的情緒負責,這難道不是在推卸責任嗎?對一個人情緒負責的,只有他自己。真實的情況是:「我感到生氣!」「我很失望!」其實,真正左右我們情緒的,不是孩子的行為,而是我們對孩子行為的看法和評價。當我們認為好孩子必須聽話,那孩子不聽話時我們就會生氣,而如果我們認為獨立思考才是好孩子必備的品質,聽話不是,那孩子質疑我們的時候,我們甚至會為孩子的成長而鼓掌。作為成年人,我們要做自己情緒的主人,對自己負責,否則我們又如何教會孩子對他自己負責呢?
父母的自我管理離不開對時間的管理。 時間是最公平的,每個人每天就是24小時,但為什麼每個人做出的事情是不同的?每個父母給予孩子的陪伴是不同的?要學習時間管理,分清哪些是重要的事情,哪裡是緊急的事,懂得按事情的輕重緩急來分配時間。這一方面給孩子一個示範,慢慢培養起了孩子的時間觀念,同時也使我們自己能更好地平衡好事業和家庭的關係,給孩子更高質量的親子陪伴。
父母的自我管理,不僅限於上面提到的,還有自己的學習管理、關係管理、溝通管理、健康管理、職業管理等,沒有一項是絕對孤立的。正是方方面面自我管理的能力成就了「我是誰」,也構建起了我們對孩子的教養理念和方式。
本期結語 曾經看過一則小故事,說的是一位崇拜聖雄甘地的孩子非常愛吃糖,他媽媽為了讓他戒掉糖,千里迢迢找到甘地,希望他能勸說自己的孩子。可是甘地說,你三個星期後再帶著他來。母親說我們家很遠,好不容易來了就請你幫幫我吧。可甘地堅持說,你三個星期後再來。於是,這個母親三個星期後帶著孩子去見甘地。甘地告訴孩子要少吃糖,孩子答應了。孩子的媽媽問甘地,這麼簡單的一句話,為什麼上次不說,非要自己等三個星期。甘地說,我也很喜歡吃糖,我花三周時間讓自己戒掉糖,我才有勇氣跟他講。
是的,真正的家庭教育,不是約束和責罰孩子,而是父母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長。我們希望孩子有什麼改變,就讓自己先成為那個改變!
推薦閱讀:
※你的自律,藏著你未來的樣子
※一個人成長的標誌,不是假裝堅定,而是不再糾結
※你的人品,決定你的前途
※女人,不能放棄自我成長
※學會跟自己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