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頁風流,千古遺恨
07-03
一頁風流,千古遺恨唐楊貴妃,本名玉環,山西人,祖籍四川。以絕世的姿色入冊唐明皇第十八子李瑁,壽王妃稱。開元二十五年[737],玄宗寵妃武惠妃病逝,宦官高力士極力推薦壽王妃入侍。於是,在開元二十八年十月楊氏來到驪山腳下的溫泉宮拜見自己的公公--- 唐玄宗。玄宗一見驚艷,鍾情萬分,始忘故妃武惠,遂相擁取樂,尋機歡會。然而,畢竟楊氏乃子媳,不得不顧及封建禮法和朝廷輿論,深思熟慮下,李隆基和高力士想出了個掩耳盜鈴的妙計:即讓壽王妃先度為女道士,再以女道士的身份合法入居大內皇宮,別居道觀,取號「太真」,天寶四載[745]八月遂正式被玄宗冊封為貴妃。「……芙蓉帳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唐玄宗納娶楊貴妃後,耽於淫樂,不思進取,,朝綱漸亂,腐敗叢生,奸佞當道。天寶十五年[750]安祿山以誅討楊國忠為名,起兵反唐。潼關失陷後,唐玄宗攜楊國忠、貴妃等及禁軍棄長安,逃逸四川。人馬行至馬嵬坡時,禁軍大將陳元禮在皇太子李亨的支持和配合下嘩變。楊國忠及其族人被處死,唐玄宗被迫讓高力士在佛堂縊殺寵妃楊氏。一頁風流,千古遺恨。貴妃之死,招致「合時」、「緣事」詩壇一派熱議,眾說紛紜,包括白居易的詩史之作《長恨歌》。長恨歌里歌長恨,大多數人認為楊氏是「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女人禍國」。杜甫的《北征》云:「憶昨狼狽初/事與古先別/奸臣竟 菹醢/同惡隨盪析/不聞夏殷衰/中自誅褒妲/周漢獲再興/宣光果明哲/桓桓陳將軍/仗鉞奮忠烈/徽爾人盡非/於今國猶活。」詩人讚賞陳元禮的馬嵬坡兵諫之舉,在他看來,若不處死楊妃,就要亡國。劉禹錫也持此觀點,其《馬嵬坡》句云:「軍家誅佞幸/天子舍妖姬。」時李益則別有看法,其《過馬嵬》詩云:「漢將如雲不直言/寇來翻罪綺羅恩/托君休說蓮花血/留記千年妾淚痕。」大唐文臣武將,對安祿山的反跡暴露,無一人敢直言。時洛陽失陷,長安棄守,逃難之初卻怪起楊貴妃來,此公正么?李商隱與李益有同感,乃至把「安史之亂」的罪責完全歸咎於唐玄宗身上。其《馬嵬二首》之一云:「冀馬燕犀動地來/自埋紅粉自成灰/君王若道能傾國/玉輦何由過馬嵬?」在他認為,這一切唐玄宗自己導致的。若玄宗懂得女人可以禍國的道理,防患未然,,何至於招致「安史之亂」?又何至於幸蜀?自然也就不會有馬嵬的慘劇了。羅隱則從另一角度來指責唐玄宗,其《華清宮》詩云:「樓殿層層佳氣多/開元時節好笙歌/也知道德勝堯舜/爭奈楊妃解笑何?」唐玄宗剪除韋後之黨,防止太平公主之叛,勵精圖治,有唐四紀太平之世,不失為一代英主。天寶以還,倦勤怠荒,沉湎女色,遂有安史之禍。羅氏另有一詩則直接為楊妃開脫,其《帝幸蜀》曰:「馬嵬山色翠依依/又見鑾輿幸蜀歸/泉下阿蠻應有語/這回休更怨楊妃。」阿蠻,玄宗的小字。此詩諷刺那些把玄宗幸蜀的過失加在楊妃頭上的人。僖宗既無楊妃一類的女人,何以也播遷到成都去了呢?詩綿綿,恨悠悠,丹青歷歷,奈何古今評說?「馬嵬兵變」後,太子李亨分兵北上,於靈武擅自稱帝。玄宗退位,當上了太上皇。馬嵬兵變是唐天寶年間統治階級內部各種矛盾的總爆發,皇室中的一場內訌。貴妃之死,孰恨?作為文學,此倒是一個絕妙的素材;而楊貴妃魂歸何處更是諸多學人常叨不倦的話題。上世紀二十年代末,俞平伯發文認為死於馬前的「娥眉」不是楊貴妃。玄宗回長安改葬貴妃時,「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屍骨未見。再派方士尋找,也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他認為貴妃無處可去,當是流落到了女道士院。唐代的女道士院即娼家妓院,故使玄宗「此恨綿綿無絕期」了。近年來,又有貴妃東渡說。張廉先生譯自日本《中國傳來的故事》稱,由陳元禮、高力士合謀,以掉包法讓宮女代死,使貴妃在元禮親信的護送下南逃,大約在上海附近出海東渡,至日本久谷町久津。玄宗派出的方士在日本也找到了貴妃,並向她送上玄宗的佛像兩尊,貴妃回贈玉簪以答。不過,她未能回到玄宗身邊,最終香殞東瀛。當然,後兩種觀點史料尚不充分,卻又為馬嵬坡塗上一層神秘色彩,益發顯示出這位絕代佳人皇室貴妃的無限魅力……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獨家 | 田蘊章:用筆千古不易——你真懂用筆大法嗎
※千古疑案:中國第一個皇帝身世之謎
※「千古法聖」商鞅之墓在合陽
※關於周易《易經》對現代人的啟示 中華周易 千古奇書――周易
※千古一帝乾隆的生母身份為什麼一再遭質疑?
TAG: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