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課、說課、上課、聽課與評課
教師備課的四種境界
墨子在《七患》中指出:「備者,國之重也。」「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備課是教師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決定著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是教學的起點和基礎,是上好一節課的前提。只有備得深,才講得透,析得准,練得精。不同的教師,素養和能力不一樣,備課的境界也不一樣。同一個教師,在其成長過程中的不同階段,學識和經驗在發生著變化,其備課的境界也在變化著。教師的備課有四種境界。第一種境界:寫在本上 「寫在本上」這種境界是指把教案認真地詳寫在備課本上,這是新教師常經歷的。由於缺乏經驗,缺乏課堂調控能力,有一股工作熱情,又誠惶誠恐,害怕課上得不好,又擔心領導檢查備課本,批評自己備課不認真。第二種境界:寫在書上 當工作了一些時間後,有一些工作經驗了,發現上課時去瞟備課本實在不方便,便把需要強調的知識點標註在教科書上,把需要向學生提問的問題旁批在教科書上,把需要注意的重要任務、關鍵的環節寫在教科書上。第三種境界:寫在心上 蘇霍姆林斯基談到這樣一件事:一位有三十年教齡的教師上了一節公開課,課上得非常出色。聽課的教師們和視導員竟連做記錄也忘記了,完全被講課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變成了學生一樣。課後,鄰校的一位教師對這位教師說:「我想請教您:您花了多長時間來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那位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課題的直接準備,只用了大約十五分鐘。」顯然,這十五分鐘,不會是忙著寫教案,而是熟悉一下教材。他成功的秘訣是「對每一節課,我都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 這類教師是把教案寫在心上了。這類教師對教材相當熟悉,甚至達到背誦的程度,已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具備嫻熟的課堂駕馭能力,講起課來胸有成竹,得心應手,能巧妙地利用課堂生成,引導學生思考、探索,碰撞出學生心靈的火花。教師在課堂上是智慧的點撥者、思想的引領者。要達到此境界,需下一番苦功夫,甚至花上一輩子的精力。第四種境界:寫在紙上 這是備課的最高境界。這類教師學識淵博,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里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他知識儲備中滄海之一粟。在課堂上能一語道破「天機」,切中肯綮,遊刃有餘。更重要的是還具有理論的高度、知識的深度、視野的寬度、思維的活度,有較好的表達技巧、研究能力和較強的創新能力。這類教師不僅能讓學生上「道」,還能讓學生學會悟「道」。 在這類教師眼中,備課是在研究教材,研究學生,是在深度解讀文本,是在深度參悟教育,研究出具有「範式」的教學方法、形成具有獨特個性的教學風格和提煉出具有指引作用的教育理論。他們把備課中得到的靈感、參悟出的道理、創新出的教法記在紙上,寫成教育論文,甚至寫成教育專著,進行交流、發表,指導、引領其他教師成長,推動教育的發展,甚至引發教育的革命。 魏書生、邱學華、陳少堂、餘映潮、李鎮西等就是進入了這種備課境界的教師。第一、第二種境界的教師是在教教材,第三種境界的教師是在用教材,第四種境界的教師是在寫教材。相當一部分教師在工作幾年後,蛻去初出茅廬的誠惶誠恐之後,備課境界由「寫在本上」升到「寫在書上」之後,就停步不前了。這類教師,能當一個勞動模範;能進入第三境界的,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教師;若能跨入第四境界,離教育家就不遠了,這是從量變到質變的升華。備課、說課、上課、聽課與評課教學研究--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高教師業務素質
教育科學研究--探索教育科學規律;培養骨幹教師
一、備課1 傳統的備課: 三備+教案存在的問題A 教案 B 備教材 C 以靜教案為本位 知識2 新課程理念下的備課(1)教學理念--新新中國成立初-「講解-接受」教學模式教學價值:雙基課堂教學-三個中心—老師,書本,課堂80年代-加強基礎,培養能力,發展智力90年代-加強基礎,培養能力,發展智力,全面提高素質當今-對全面提高素質又有新的認識 素質--國民素質,終身學習的素質--發展的素質初中科學中--科學素養--科學探究--學習方式的改變--探究式學習合作式學習體驗式學習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以學生為本 以學生的學為本--基礎 前提 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歸宿 目的A全體學生的發展而不是部分學生的發展B學生人格的全面發展而不是智力的片面發展C學生有個性的發展而不是全體學生的同一規格的發展D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而不是局限在學校中的發展課改--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2)教學目標--准過去-重視知識,輕視技能,忽視情感當前--三維目標如何制定過程與方法目標?課改的一個顯著特徵--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發現和接受 接受--學習內容以定論的方式直接呈現,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發現--學習內容以問題形式間接呈現,學生是知識的發現者兩種學習方式相輔相成初中科學--科學探究 如何制定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驗性是現代學習方式的突出特徵A 強調身體性參與B 重視直接經驗(3)教材處理--宜重點 難點 教學思路 (4)教學模式--新問題情境--探究、討論--拓展, 討論(5)教學方法與手段--多新課程--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接受、發現、體驗……多種學習方式 多種教學方式 3 常見教案的內容①課題(本課名稱)②教學目標(目的、要求--本課要完成的教學任務③課型(新、復)④課時(屬第幾課時)⑤教學重點(關鍵性問題)⑥教學難點(學習時易產生困難和障礙的知識點)⑦教學程序(課堂教學結構,教學進行的內容、方法、步驟、措施,師生溝通策略等)⑧作業處理⑨板書設計⑩教具(教具準備,輔助教學手段,多媒體等 )教學後記新課程觀下的教案內容1、教學目標 2、課題分析 3、教學策略分析4、設計思路 5、教學過程6、活動與作業 7、板書設計 8、分析、評價、反思、體會新課程強調自我反思--- 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教學後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動後進行反思---教學經驗理論化反思師生關係是否健康和諧;反思教學缺憾並作自我診斷記的內容--①成功的關鍵; ②學生好的思維方法;③典型錯例; ④明顯不足。為再教提供經驗的,體會。是創新的基礎4 關於備課的幾點建議① 提倡集體備課② 提倡電子備課③ 提倡有經驗的教師備詳案④ 提倡個性化教案二說課1、什麼是說課教師在備課的基礎上,向同行(評委)系統地闡述自己的教學設計及理論依據的一種教學研究和交流的教學活動。 (1)意義將理論學習、個人備課、教學研究與上課實際有機結合起來的教研活動,能有效地提高教師素質,提高課堂教學質量。(2)特點①簡易性和可操作性②理論性和科學性備課-教師對教材的分析和處理是淺顯的、感性的說課-教師理性審視教材,幫助教師分析教材,認識 教學規律 ③交流性和示範性問題:教師的臨場發揮?教師的教學機智?學生的實際效果?2、說課與備課、上課的關係(1)說課與備課相同點①內容相同②主要任務相同③主要作法相同不同點①概念不同 備課-教學活動;說課教研活動 ②對象不同 ③目的不同 ④基本要求不同備課-實用,強調教學活動的安排,做什麼,什麼樣做?說課-具體教學內容的教學設計,做什麼?怎麼做?為什麼這麼做?依據是什麼?(2)說課與上課 ①要求不同 ②對象不同 說課是介於備課和上課之間的一種教學研究活動,對於備課來講是一種深化和檢查,使備課理性化;對於上課來講是一種更為縝密的科學準備3、說課內容(1)說教材--闡述對教材的理解。 理解--才能制定較完滿的教學方案 目的:①確定學習內容的深度和範圍--「教什麼」 ②揭示學習內容中各項知識與技能的相互關係,為教學順序的安排奠定基礎,知道「如何教」 內容: ①教材簡析;②具體的教學目標;③分析教材的編寫思路,結構特點,重點及難點---對教材內容作知識點分析 (2)說學生--分析教學對象(可單列,可插入第一部分中) ①學生舊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 ②起點能力分析 ③特點、學習方式 (3)說教學方法 如何圍繞教學目標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包括電化教學和學法指導)及其理論依據。(4)說教學程序--重點 怎樣處理教材、教法,以及如何圍繞教學目標安排教學內容,並設計好教學程序(包括導語、過渡語、插語等)。主要有①教學思路和教學環節安排注意 要有教學內容的安排;講清「為什麼這樣做的理論依據」②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安排③重點難點的處理④採用哪些輔助教學手段(什麼時候用?道理是什麼?)⑤板書設計 4、說課的評價說課的基本要求要求教師要有理、有據、有序地說清教什麼、怎樣教和為什麼要這樣教。說課者必須把所學的教學理論,結合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實際,經過自己研究探索,融合貫通,這樣才能說得好。①實踐第一的原則②內容與形式相統一的原則③常規要求和個人風格相統一的原則說課注意點: 研究課堂教學可建立備課——說課——上課——評課(自評或互評)的四步程序,使教——研——評有機結合起來,促進教師素質整體提高。說課者要認真作好課前準備,說課前認真鑽研教材,編製好說課講稿或教案等,說課要有理、有據、有序、簡潔地說清自己的備課與教學思路。三、聽課成功的聽課前提--認真聽,高度集中注意力基礎--聽課者的教學思想,教學經驗保證--以看、聽、想、記多種聽課活動協調作用1、進入角色聽課①進入「學生」角色②進入「教師」角色③進入「指導者」角色④進入「管理者」角色2、聽課的基本要領 (1)全身心的投入 (2)掌握觀察要領 --聽、看、想 聽什麼? ①教師怎樣講?重點?詳略? ②清楚?明白?學生能聽懂? ③啟發(問題情境的創設) ④教師的演示(范讀等) ⑤學生答題 看什麼? ①看教師--精神、教態、板書、教具的使用…… 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如何? ②看學生--課堂氣氛、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學生對教材的感知、注意力、思維、練習、思考、自學習慣等 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如何? 想什麼? 對課堂教學水平的分析不能停留在表面現象的觀察,透過現象看本質。 3、怎樣做好聽課筆記(1)基本要求A 教學實錄 B 教學評點 教學實錄: ①聽課年月日、學科、班級、執教者課題等 ②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手段)③各個環節的時間安排 ④學生活動情況 ⑤教學效果形式:簡錄、詳錄和記實教學評點對本節課教學的優缺點的初步分析與評估,以及提出建議 ①教學思想 ②教材處理與教學思路、目標 ③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④課堂教學設計 ⑤教學手段的運用 ⑥教學方法的選擇 ⑦教學基本功 ⑧其它筆記形式間評--隨時總評--交流聽課筆記中存在的問題只記不評記板書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五步)--分析新課程下的教學建構主義觀念下的課堂教學四、評課 素質教育上課評課標準1、教學目標應具有全面性 要以學生髮展為本,實現三個層次的發展目標2、 教學結構應反映學生的主體性 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課堂教學結構。 「三主」 教師主導、學生主體、訓練主線。 「三有」 在教師導引下儘可能讓學生有爭論、有發現、有創新。 「三自」 在教師引導下儘可能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分析問題、自己解決問題。 3、教學操作應體現全體性 「三看」:一看教師確定的教學重點、難點是否符合絕大多數學生的實際;二看學生參與訓練的力度;三看是否注意到學生的個別差異4、教學任務應具有效率性 教學效率的高低有兩個指標: 1、教學質量的高低 2、所花時間的多少。教師怎樣說課、評課、聽課 說課 良好的說課能把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它集備中說、說中評、評中研、研中學為一體,這是優化課堂設計,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的一種有效途徑。由過去聽上課,評上課發展到今天聽說課,評說課這是教學研究工作的一大進步。一、什麼是說課 說課是教師在備課的基礎上,教者面對同行或教學研究人員系統地談自己的教學設計及理論根據,然後由聽者評析,達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說課的特點:簡易性與操作性理論性與科學性交流性與示範性二、說課與備課、上課的關係 1、相同點: (1)主要內容相同,說課與備課的教學內容是相同的。 (2)主要任務相同,都是課前的準備工作。 (3)主要作法相同,都是要學習大綱,吃透教材,了解學生,選擇教法,設計教學過程。 2、不同點: (1)概念內涵不同。說課是屬教研活動,要比備課研究問題更深入。而備課是教學任務如何完成的方法步驟,是知識結構如何轉化為學生認識結構的實施方案,屬於教學活動。 (2)對象不同。備課是要把結果展示給學生,即面對學生去上課,而說課是對其他教師,說明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備課。 (3)目的不同。說課幫助教師認識備課規律,提高備課能力,而備課是面向學生為目的,它促使教師搞好教學設計,優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效益。 (4)活動形式不同。說課是一種集體進行的動態的教學備課活動;而備課是教師個體進行的靜態教學活動。 (5)基本要求不同。說課教師不僅要說出每一具體內容的教學設計,做什麼,怎麼做,而且還要說出為什麼要這樣做。即說出設計的依據是什麼。而備課特點就在於實用,強調教學活動的安排,只需要寫出做什麼,怎麼做就行了。三、說課與上課的關係 說課與上課有很多共同之處,但有自己的特點。 1、說課與上課要求不同 上課主要解決教什麼,怎麼教的問題;說課則不僅解決教什麼,怎麼教的問題,而且還要說出「為什麼這樣做」的問題。 2、說課與上課的對象不同 上課的對象是學生,說課的對象是具有一定教學研究水平的領導和同行。由於對象不同,因此說課比上課更具有靈活性,它不受空間限制,不受教學進度的影響,不會干擾正常的教學;同時,說課不受教材、年級的限制,也不受人員限制,大可到學校,小可到教研組。四、說課的內容 (一)說教材——闡述對教材的理解 說教材包括三個方面內容 1、教材簡析。在認真閱讀教材的基礎上,說明教材在大綱課程標準對本年級的要求。說明課時教學內容在本節課、單元、年級乃至整套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2、明確提出本課時的具體教學目標。 3、分析教材的編寫思路、結構特點以及重點、難點。這就要求對教材內容作知識點分析。 俗話說:提領而頓,百毛皆順。意思說,只要我們抓住皮襖的領子輕輕地頓一頓,所有的毛都會順順溜溜。這「領」就是教材中的重點。教師說教材一定要說明確定教學的重點、難點,以及確定的教材依據和學情依據。即說明本課的重點、難點是什麼?這些重點、難點根據是怎麼提出來的?解決難點的關鍵是什麼? (二)說學生——分析教學對象 此部分可單列,也可插在說教材部分里一併說。 1、學生舊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 2、起點能力分析 3、一般特點與學習風格差異 (三)說教法與手段——介紹選擇哪些方法手段 說教法,就是說出選項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和採取什麼樣教學手段,以及採用這些教學方法和手段的理論依據。 (四)說教學程序——介紹教學過程設計 所謂教學程序是指教學過程的系統展開,它表現為教學活動推移的時間序列,通俗地講,就是教學活動是如何發起,接著又是怎樣展開,怎樣結束的。說教學過程是說課的重點部分,因為通過這一過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說課者獨具匠心的教學安排,它反映著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個性與風格。也只有通過對教學過程設計的闡述,才能看到其教學安排是否合理、科學和藝術。 通常,教學過程要說清楚下面幾個問題。 1、教學思路與教學環節安排 說課者要把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和處理,針對學生實際,藉助哪些教學手段來組織教學的基本教學思想說明白。 說教學程序要把教學過程所設計的基本環節說清楚。但具體內容只段概括介紹,只要聽講人聽清「教的是什麼」「怎樣教的」就行。不能按教案像給學生上課那樣講。另外注意一點是,在介紹教學過程時不僅要講教學內容的安排,還要講清「為什麼時候這樣教」的理論依據(包括大綱依據、教學法依據、教育學和心理學依據等)。 2、說明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安排 3、說明重點與難點的處理 4、說明採用哪些教學手段輔助教學。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用,這樣做的道理是什麼? 5、說明板書設計。五、說課的方法 我們了解了說課的基本內容,那麼具體的說課方法是怎樣的呢? (一)選好要說的課 說課的選擇要注意兩點:一是注意課的代表性、針對性、典型性。即選擇那些有研究價值,老師又能駕馭的課;二是選課也要注意突出重點,避免面面俱到,四面出擊。說課選擇,可以說一課書的整體教學,也可以著重說某一課時的教學,甚至還可以說某一重點、難點的教學。一言一蔽之,說課儘可能突破一點,有所收穫,面面俱到反而會收效甚微。 (二)區別對象,循序漸進 1、「趕鴨子上架」 2、「跟著別人學走路」 3、「熟能成巧」 (三)說課要注意的問題 1、說課不是備課,不能按教案來說課。 2、說課不是講課,教師不能把聽說課的老師和領導視為學生,如正常上課那樣講。 3、說課不是「背課」,也不是「讀課」,要突出「說」字。既不能按教案一字不差地背下來,也不能按說課稿一字不差地讀下來。一節成功的說課,一定是按自己教學設計思路,有重點,有層次,有理有據,口齒清楚。 4、說課的時間不宜太長,也不宜太短,通常可以安排一節課的1/3——1/4的時間。 5、注意發揮教師自身教學個性和創新精神,防止生搬硬套雜誌上的內容。 6、注意運用教學理論來分析研究問題,防止就事論事,使說課還處於「初級階段」的層次水平。 7、注意避免過於表現「理論依據」,脫離教材、學生、教師實際,空談理論。要提但是創新,但不能全盤否定常規教學,不能全盤否定傳統教學思想和方法。六、說課的類型 1、研究型:一般以年級組或教研組為單位。 2、專題型:請專家共同探討 3、示範型:選擇較好的教師示範 4、評比型:帶有競賽性質,有指定的教材,規定時間,一般由專家和學科的研究人員參加。評課 一、評課的標準 評課作為一種質量分析,首先應該有一種質量標準。這就如同一種產品的質量驗收,在驗收前應有質量標準一樣。要評析好一節課也是這樣,評課者首先要熟悉和掌握評課的一般標準。什麼是一節好課的評價標準,因為學科不同,年級不同,地區不同,每次評課的目的的任務不同,很難有一個通用的標準。近些年來,各地區教研、科研部門,各基層學校根據需要,結合當地或本校實際情況,區別不同學科,在地制宜地制訂了許多課堂教學評價標準,或課堂評價量表,這些就可以作為評課的參考。下面這個評價標準是我們經過多年教研實踐總結出來的,可以為大家評課提供參考。評價項目與現代教學觀評價標準一、教學目的(體現目標意識) 1、教學目標全面、具體、明確、符合大綱、教材和學生實際2、重點難點的提出與處理得當,抓住了關鍵,能以簡駕繁,所教知識準確3、教學目標達成意識強,貫穿教學過程始終 二、教學內容(體現主體意識) 1、教學思路清晰,課堂結構嚴謹,教學密度合理2、面向全體,體現差異,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學生素質3、傳授知識的理和訓練能力的度適中,突出重點,抓住關鍵4、給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主動參與,主動發展5、體現知識形成過程,結論由學生自悟與發現 三、教學方法(體現訓練意識) 1、精講精練,體現思維訓練為重點,落實「雙基」2、教學方法靈活多樣,符合教材,學生和教師實際3、教學信息多項交流,反饋及時,矯正奏效4、從實際出發,運用現代教學手段 四、情感教育(體現情感意識) 1、教學民主,師生平等,課堂氣氛融洽2、注重學生動機、興趣、習慣、信心等非智力因素培養 五、教學基本功(體現技能意識) 1、用普通話教學、語言規範簡潔,生動形象。2、教態親切、自然、端莊、大方3、板書工整、美觀、言簡意賅、層次清楚4、能熟練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5、應變和調控課堂能力強 六、教學效果(體現效率意識) 1、教學目標達成,教學效果好2、學生會學,學習生動,課堂氣氛活躍3、信息量適度,學生負擔合理,短時高效 七、教學個性(體現特色意識) 1、教學有個性特點2、教師形成教學風格 二、整體入手,綜合評析法 所謂綜合評析法就是指評課者對一節課從整體上做出全面、系統、綜合性評價。通常做法是先分析後綜合。綜合評析包括以下內容: 1、從教學目標上分析 綜合評析 (既不就事論事也不空談理論) 作出綜合性評析意見 2、從處理教材上分析 3、從教學程序上分析 4、從教學方法與手段上分析 5、從教學基本功上分析 6、從教學效果上分析 7、從教學個性上分析 8、從教學思想上分析 (一)從教學目標上分析 目標是人做事的內在動因,目標越具體明確,做事的自覺性和積極性越高,效率越高,反之亦然。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它的正確制訂和達成,是衡量課好壞的主要尺度,所以分析課首先要分析教學目標。 1、從教學目標制訂來看,要看是否全面、具體、適宜 2、從目標達成來看,要看教學目標是不是明確地體現在每一教學環節中,教學手段是否都緊密地圍繞目標,為實現目標服務。要看課堂上是否儘快地接觸重點內容,重點內容的教學時間是否得到保證,重點知識和技能是否得到鞏固和強化。舉例略……… (二)從處理教材上做出分析 評析老師一節課上的好與壞不僅要看教學目標的制定和落實,還要看教者對教材的組織和處理。 1、教學目標具體全面 2、教學內容科學準確重點突出 3、教學方法靈活 4、教學狀態自然規範 5、教學手段運用恰當 (三)從教學程序上分析 1、看教學思路設計 (1)看教學思路設計符合不符合教學內容實際,符不符合學生實際 (2)看教學思路的設計是不是有一定的獨創性,超凡脫俗給學生以新鮮的感受 (3)教學思路的層次,脈絡是不是清晰 (4)看教師在課堂上教學思路實際運作的效果 2、看課堂結構安排 教學思路一課堂結構既有區別又有聯繫,教學思路側重教材處理,反映教師課堂教學縱向教學脈絡,而課堂結構側重教法設計,反映教學橫向的層次和環節。它是指一節課的教學過程各部分的確立,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繫、順序和時間分配。課堂結構也稱為教學環節或步驟。舉例略…… (四)從教學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什麼是教學方法?它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完成教學目的、任務而採取的活動方式的總稱。但它不是教師孤立的單一活動方式,它包括教師「教學活動方式,還包括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學」的方式,是「教」的方法與「學」的方法的統一。評析教學方法與手段包括以下幾個主要內容。 1、看是不是量體裁衣,優選活用 我們知道,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是一種複雜多變的系統工程,不可能有一種固定不變的萬能方法。一種好的教學方法總是相對而言的,它總是因課程,因學生,因教師自身特點而相應變化的。這就是說教學方法的選擇要量體裁衣,靈活運用。舉例略…… 2、看教學方法的多樣化 教學方法最忌單調死板,再好的方法天天照搬,也會令人生厭。教學活動的複雜性決定了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所以評課既看教師是否能夠面向實際恰當地選擇教學方法,同時還要看教師能否在教學方法多樣性上下一番功夫,使課堂教學超凡脫俗,常教常新,富有藝術性。 3、看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 評析教師的教學方法要評常規,還要看改革與創新。尤其是評析一些素質好的骨幹教師的課。既要看常規,更要看改革和創新。要看課堂上的思維訓練的設計,要看創新能力的培養,要看主體活動的發揮,要看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構建,要看教學藝術風格的形成等。舉例略…… 4、看現代化教學手段運用 現代化教學呼喚現化教育手段。「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塊黑板一張嘴」的陳舊單一教學手段應該成為歷史。看教師教學方法與手段的運用還要看教師適時,適當用了投影儀、錄音機、計算機、電視、電影、電腦等現代化教學手段。 5、從教師教學基本功上分析 教學基本功是教師上好課的一個重要方面,所以評析課還要看教師的教學基本功 (1)看板書(2)看教態(3)看語言(4)看操作 6、從教學效果上分析 課堂效果評析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教學效率高,學生思維活躍,氣氛熱烈。二是學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有進步。知識、能力、思想情操目標達成。三是有效利用45分種,學生不得輕鬆愉快,積極性高,當堂問題當堂解決,學生負擔合理。綜合分析還包括從教師教學個性上分析,從教學思想上分析等。三、當前評課中的問題 評課,是指對課堂教學的成敗得失及其原因作切實中肯的分析和評價,並且能夠從教育理論的高度對一些現象做出正確的解釋。由於受種種因素的影響,目前在評課的問題上,還存在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其表現如下: (一)、重聽輕評 聽的多,評的少,這是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有些領導課聽了不少,但是沒有及時組織有關人員進行評議,自己也沒有及時同教師交換意見。當然聽課並非都要聽一節,評一節,但對於大多數的課能評則要評,能交換意見就要交換意見。如果有些該評的課而不評,一方面執教者心裡沒底;二是評課的作用沒得以發揮,聽課也就失去了意義。 (二)敷衍了事 即使有的課評了,有礙情面,評課敷衍了事,走過場。「不說好,不說壞,免得惹人怪」。評課大部分是虛假的評議,只講讚歌,不講缺點。評議會上,經常是發言只有三五人,評議只有三言兩語,評課冷冷清清。 (三)平淡膚淺 有的聽課者聽了一節課後,看不出什麼問題,筆記上沒寫出什麼,只是籠統地認為「這節課教得不錯」或者「這堂課教得很差」。有的評課者雖提了不少意見,但多半是枝節問題,教者板書如何,聲音大小,教態,拿教鞭的姿勢,圖表懸掛的高低等等。總之,評議平淡膚淺,泛泛而談,觸及不到問題,難怪有些老師感嘆這樣的評議沒啥意思。 (四)面面俱到 對一節課的評議應該從整體上分析評價,但決不是不分輕重、主次,而需要有所側重。即根據每一次的聽課目的和課型,以及學科特點突出重點。但實踐中有些評課面面俱到,因而泛泛而談,難以突破重點。 (五)參評面窄 評議上評的少,看的多。為了避免冷場,組織者只好指名道姓發言,而點的多是正副校長,教導主任,教研組長和個別骨幹教師,且大多屬於被動發方,因此評課場面冷清,難以形成各抒已見,暢所欲言的熱烈氣氛,不發言不等於沒有見解,這種評議就造成一部分人當面不討論,背後亂議論,還有的會上唱讚歌,會後亂「嘀咕」,結果給執教者弄得無所適從。 (六)以偏概全 還有一種傾向,評課時只評教師的一兩節課,不評教師系列課,很難作出全面評價的。這種走馬觀花的作法,無論是多麼有經驗的專家,也難以提出中肯意見。 (七)評「新棄」「舊」 眼下冠以「新方法」「新結構」「新課型」的課多起來了。對人們確有些吸引力。而對於傳統的東西,似乎就是「落後」「過時」的同義語,於是,凡是有「新」東西的地方就門庭若市,評課認認真真,而對傳統的東西不屑一顧。顯然這也是不妥當的。四、評課心理誤區 (一)趨中心理誤區 (二)從眾心理誤區 (三)求全心理誤區 (四)成見心理誤區五、評課形式 (一)個別交談式 這種形式是在聽課人數較少的情況下所採取的。也有在集體聽課後,覺得某些問題不便在眾人的公開場合談,而採取個別交談的方法。 (二)集中討論式 這種形式多是適用於公開課,實驗課和觀摩課。通常,這種課聽課人數比較多,有領導、教師,有時還有校外的同行,乃至上級行政領導和教研人員。 (三)書面評議式 面對面的交流或座談固然是一種好辦法,但也有一定的不足。一是時間緊迫,參加座談的人集中起來一次較困難,有時因時間短促來不及詳細評論。二是對課缺少充分的咀嚼或者拘於情面,也會影響評議效果。如果能夠用書面評論的方法,可以克服以上不足。 (四)師生互評式 師生互評法即是教評學的過程。是由師生共同參加評課。 (五)抽籤答辯式 這是以抽籤形式選出評課者幾名登台評課,然後由教育行政部門和業務部門組成評委,當場打分。答辯的內容分為必答題、抽答題和評委提出的即興題。在領導答辯前也可以先請教研部的同志先進行評課、示範。這種評課方法是把教學、評估、管理、經驗交流融為一體。聽課 一、教師角色聽課 當教師的要會備課、上課,那麼要不要學會聽課評課呢?嚴格說來聽課評課也是教師的一項基本功。 (一)為什麼要聽課評課 我們知道,教師親自帶班上課和坐在別人的教室里聽他人上課,其體會和收穫是不一樣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有時自己上課看看書,不容易發現什麼問題,不易突破自身的框框、模式。如果你以局外人的身份去看別人的課,目睹活生生的課堂,你就自然會有「旁觀者清」的感覺。這裡既可以領略別人成功的妙處,又強吸收別人失誤的教訓。心中時時思索著至少兩個人的課堂。應該說,相互聽課,切磋教藝是教師提高教學能力的的一種重要方法。 (二)聽誰的課 教師聽課應該聽誰的呢?有的學校硬性規定,凡是教師聽課,必須由教導主任或教研組事先安排,統一行動。而執教者可以謝絕非本教研組,本學科教師來聽課。這種規定對教師聽課弊多利少。應該提倡教師之間不分學科、不分年級、不定時間隨堂聽課為好些。理由有三: 1教師講課比較放鬆,心理平衡,能表現出真實水平。而集體性聽課,執教者總要做些事先特別的準備,這樣的課也就不是平常的課了。而對那些沒有經驗的青年教師來說,這種課最容易緊張,課堂會出現反常現象,這樣的課聽起來也就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2、學科間橫向聽課,有助於拓寬教師的知識領域。一個合格的教師,不僅要精通所教學科的知識,而且還要熟悉相鄰學科的知識。 3、有助於執教者和聽課者融洽地交流意見。集體聽課座談,交換意見有很多好處,但也有很多弊病:一是人多,時間短,限制交流意見;二是礙面子,說假話的多,說真話的少。哪果個別聽課,單獨交換意見,時間充足,氣氛寬鬆融洽,容易達到取長被短的目的。綜上分析,教師聽課,既有學校統一安排,還應有教師承堂聽課為好,要把二者結合起來。 (三)年輕教師聽聽自己的課 還有一種聽課的方式,即年輕教師不妨聽聽看書的課。這種做法是,把錄音機或攝像機帶進課堂,把自己的課記錄下來,然後自己聽,自己看,自己分析,請他人指教,來個教後琢磨,這是年輕老師儘快提高教學水平的一種好方法。 1、聽自己的課,一可以聽自己的教學語言中的問題。 2、聽自己的課,是對自己教學工作的一種反思,一種自我監督。 3、聽自己的課,在修改的基礎上再重上,再錄下來,反覆聽,看修改後的效果如何?這樣反反覆復就會使自己有較大的的提高。 (四)怎樣去聽課 教師聽課應該按下面三個步驟來進行。 1、課前要有一定的準備工作俗話說,留心天下皆學問。教師要想聽課真正學習點東西,就必須做一個聽課的有心人。要有心,聽課就要做點準備工作。打算聽誰的課,應該事先問問他教什麼內容,把課本找來預習一下。 2、聽課中要認真觀察和記錄 (1)教師聽課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還要有虛懷若谷的態度。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聽,還要看,要仔細捕捉講課者的語言和表情,記下他每個教學環節和教學方法。 (2)教師要一邊聽,一邊觀察思考。既要看教,又要看學,二者兼顧。看教者對教材的鑽研,重點的處理,難點的突破,教法學法的設計,教學基本功的展示。看學生的學,要看學生的課堂表現,看學習參與的情緒,學習的習慣。總而言之要看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有機結合。 (3)有時教師聽課也不一定非要面面俱到地注視課堂上的每個方面。根據授課者的特點和聽課者的目的,可以適當有所側重,一般說來,對熟悉的教師,由於對其班級情況有所了解,可著重就其課堂上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做跟蹤式的動態分析;對一般的研究課,就著重看其在研究方向上的達成度;對於名家的課,宜著重領略其教學風格及其相應的學術思想在課堂的體現。聽課應詳盡記錄課堂的教學過程,也記下自己的主觀感受和零星評析。 3、聽課後要思考和整理 (1)俗話說,思之,思之,鬼神通之。教師聽完課後不能一聽了之。應對課堂實況過幾遍電影,應進行反覆的琢磨。思考的辦法有很多,或翻翻聽課記錄,或與執教者交談,或將幾節「互相牽連」的課作番比較,或寫一篇「聽課心得」,或乾脆將他人執教的內容拿到自己班上試試等。 (2)在分析總結他人課時要注意比較、研究,取長補短。每個教師有不同的教法。聽課的老師就要善於進行比較,研究、準確地評價各種教學方法和長處和短處,並結合自己教學實際,吸收他人有益經驗,改進自己的教學。 (3)在分析他人課時,聽課者還要注意分析執教者課外的功夫,看老師的教學基本功和課前備課情況。這種思考對自己也會有很大幫助。二、教研員角色聽課 (一)明確聽課目的 1、研究性聽課 2、指導性聽課 3、檢查性聽課 4、總結性聽課 5、觀摩性聽課 (二)求實評課教研員既要堅持經常聽課,同時又要敢於和善於評課。 教研員應注意充分利用聽課的機會向執教者或基層學校領導宣傳有關教育教學方針政策,介紹外地教改信息和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並鼓勵他們大膽求索,開拓創新。 (三)加強總結升華提高三、聽課八忌: 1、應付差事:為了完成聽課的任務而進行聽課,沒計劃、沒目的。一沒有指導性;二沒有總結性;三沒有理論性。 2、百般挑剔:這也不對,那也不對,攻其一點,不及其餘。 3、吹毛求疵:對執教者的尊重是聽課者必須持有的態度,老師講課總會有優點也會有缺點,存在問題在所難免。為此教師要給以實事求是的評價。並應以肯定和鼓勵為主。但有的教師聽完課以後看不到優點和長處。 4、不懂裝懂 5、偏心偏愛 6、固執已見 7、片面性 8、重優輕差課堂里的腦科學——給教師的12條建議人腦是自然神奇而又複雜的造化,一直被教育者視為不可捉摸的「黑箱」。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著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腦科學的研究逐漸繁榮,科學家們開始從不同角度揭示人類認知活動的腦機制。各國教育教學專家根據這些新成果在教育教學領域展開實驗,為課堂教學實踐提供了寶貴的啟示。
為了更好地改進教師的教,促進學生科學學,根據腦科學、教育學和心理學領域的最新展,我們為教師提如下12條建議,供教學時參考。
1.情感幫助記憶。當個體的情感系統處於活躍狀態時,學習和記憶的效果最好。作為成人,我記得最牢的是童年時那些與積極或消極的情感體驗相關的經歷。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可以用一些方法激發學生積極的學情感以增強記憶,如保持教學情;運用變化和運動來激發興趣;聯繫學生或自己的生活經驗使課程個性化;安排趣味性活動、特別事件或旅行等。
2.高挑戰與低威脅。挑戰能促進學習,威脅會妨礙學習。當環境富於挑戰,並鼓舞孩子們勇於探索,腦的學習效果最好。當腦收到「威脅」信號,它會轉化為一種原始的求生模式,學習會被抑制。肯定的表揚、獎勵和競爭都是製造挑戰的方法,且不會對學生造成過度威脅。批評和懲罰也可以製造挑戰,且有助於學校制度的建立,但不應過分強和濫用。例如,不應以過量的作業作為懲罰手段。
3.讓孩子動一動。運動促進血液循,並向腦輸送更多氧。當學生坐20分鐘以上時,大量血液會在臀部和腳部聚集。這時讓學生站起來,就能促進他的血液循環。一節45分鐘的課,學生若有機會站起來,他們腦部的供血量會顯著增加。因此教師進行長時間教學時,要通過提問、集體活動等形式,讓學生動一動,提高腦的學習效率。
4.笑與學習。幽默能夠促進學習。研究表明幽默能夠使記憶保持率從15%提高到5%。笑的時候,更多血液輸入大腦,同時帶來更多的氧。笑還能導致大腦向血液中釋放一種化學物質,減輕學習的痛苦感,並使人感到舒服。幽默能夠創造積極的情感氛圍,並有助於高學生的注意力。因,教師要善於運用幽默,而慎用諷刺!
5.圖形組織者(graphicorganizer)。圖形組織者是大腦組織信息的方式,如大綱、維恩圖、網路圖、圖表等。大腦不是一個信息容器,而更像一個有選擇的接受者。它依照某種圖形組織者選擇性地接受信息,同時會屏蔽掉大量其他信息。因此,教師要經常使用一些圖形組織者幫學生組織新知識,並教會學生使用多種圖形組織者歸類知識。
6.多感官參與。學習主要依賴的感覺通道有視覺、聽覺和運動知覺。學習新內容時,參與學習的感官越多,學生越可能掌握。教師調動多感官參與的方法有使用圖畫、圖表和實物演示等視覺刺激;向學生解釋並讓他們反過來向你解釋;為學生創身臨其境的機會等。參與學習感官越多,學生學習的機會就越多。
7.保持光亮。當燈光灰暗時,大腦向松果體分泌一種化學物質--褪黑激素,該物質會誘發睡眠。當燈光明亮時,褪黑激素的分泌停止。一般教室燈光的亮度只有30-50燭光,而抑制褪黑激素的亮度要求為150燭光。因此,教師要儘可能保持教室明亮,特別是在沒有窗戶的教室里。
8.使用比喻。與已有經驗相似的內容易被大腦接受和理解,而比喻則是大腦找出新舊知識共同點的好助手。比喻對低年級兒童的思維發展能起到「拐杖」作用,因為他更傾向於視覺和空間導向思維,而不善於語言導向思維。明喻、類比、故事、卡通都是促進有效學習的好方法。形象生動的比喻一般能使記憶保持的效率提高40%。
9.首因和近因效應。在一節課的開始部分,學生學習效果最佳。其次是課的結尾部分。課的中間部分效果最差,我們稱之為低谷期。在一節20分鐘長的課里,低谷期有3-4分鐘。而在一節80分鐘的課里,低谷期長達30分鐘。年齡大的孩子較年齡小的孩子更能適應長時間的課。因此,教師要利用課的開始強調要點,在課的中間解釋細節和練習,末了時進行總結和提示要點。
10.易混淆的新概念。教師不可在同時教兩個相似的概念。如果概念之間非常相似,比如經度和緯度、高度和長度等,腦就會建立相同的學習路徑,造成概念混淆。這就好比同時用紅和黃畫畫一樣。要著另一種顏色之前,必須把畫筆洗乾淨。如若不然,兩種顏色會相互混合,產生非你所要的第種顏色。因此,教師不要在一節課講兩個相似的新概念,而是要分步進行。最好在學生牢固掌握第一個概念後再講授第二個,並在新概念都講完後重點講授兩個概念的區別。
11.有指導的練習。教授新技能時,教師在放手讓學生獨立實踐之前要進行有指導的練習活動,以幫助學生正確掌握技能。否則,如果學生錯誤地習得了某種技能,教師往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糾正這些錯誤。學生的錯誤技能很難改變,原因是神經樹突連接而成的學習通道(learningpathways已經固定化了。神經樹突就像木頭一樣連成一條「路」。這條路用得越多,學生就越不可能克服困難去創造其他「路」,去達到相同的目的地。
向全班學生教新技能時,教師要先給學生例子或示範,然後讓每個學生在自己的座位上練習。此時你必須四周走動,以確保學生理解正確。只有你確每個學生都正確掌握了新技能,學生才能獨立練習。教師要經常檢查全班學生的學習或作業,找出錯誤的學習。找錯和糾錯的速度越快,學生學習的效果就越好。
12.讓學生教。眾所周知,教師在上課前必須很好地掌握教學內容。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學生。生在教其他學生的時候往往學得最好。教其他學生可以使記憶的鞏固率提高3倍。因此,教師要主動為學生創造各種各樣的「教」的機會,如讓學生面對全班學生講、教班級里的其他學生等。
「互教」就是一種很有效的生教生的形式。在一系列內容學完之後,教師讓學生兩兩結合,相對而立,互相講述自己學到內容。為了這一活動,學生往往要在課下仔細準備很長時間。了有效「互教」,教師最好不要讓學生自己選擇夥伴,不要限制活動的時間。「互教」的學生之間最好有一定的差距,如優生和中等生組合,中等生和差生組合,但水平不應相差過大。並且,「互教」應該在一組學習任務完成後進行,而不是在每節課後都要進行。
教你做智慧的班主任
教育的契機
做教育是需要等待的。等待什麼?一個是等待孩子們成長,在成長的過程中,很多小時候不明白的道理自然就明白了,懂事了。所以,有時候看上去老師並沒有教給他們什麼或刻意地去影響他們,他們也自然就會了,其實老師的影響始終都在,只是沒有顯現出來,有時就連學生本人,也不一定意識得到。正如我們有時看到孩子的舉動很奇怪,說我沒教過你你怎麼就會呢?孩子的回答通常是:我也不知道從哪兒學來的,反正就是會了……
另一個等待,就是等待一個最佳的教育機會。教育的契機有時候是需要耐心等待的。前一段時間一直在討論一個老話題:德育的實效性。因為這個問題始終在困擾著教育工作者。我們會發現,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在學生身上投入的教育精力都打了水漂,學生要麼徘徊不前,要麼反覆無常,要麼甚至在你的教育之下反而在退步。如果用物理學的概念來解釋什麼是高效的德育工作,那就是我們的教育要和孩子成長的需要形成「共振」。如盪鞦韆,你用的力和鞦韆擺動的節奏吻合,鞦韆就會很快盪得很高;如果你用的力和鞦韆的運動方向不一致,結果是什麼大家都明白。這就是為什麼有時候教育的效果很好而用同樣的方法有時候卻根本沒有效果的原因。教育是很複雜的工程,影響孩子成長的因素太多了,不是靠教師一個人的力量就能改變多少的。我們能否在平時大量「無效」的教育基礎之上,抓住學生成長中的關鍵點,促成他的飛躍?這是很考驗教師的耐心和智慧的。
等待並非消極地守株待兔,而是要有敏銳的觀察力,時刻注意學生情緒、心理的變化,等到那個機會來臨時,不惜工本也要把難關攻克下來。捕捉和把握機會的能力很重要,就像球星,他的過人之處就是總能在最合適的時間出現在最合適的地點,完成決定成敗的關鍵一擊。
衡量一個班主任業務能力高低的標誌之一就是看他能不能發現或製造出教育的契機。機會其實是無時不有的,只是我們經常沒有注意,如果我們能經常琢磨它,就一定能練就這種洞察力。以下我們做一點簡單地分析。
教育的契機何時出現?在我看來,有三大類情況:一個是利用常規的活動發掘德育的內涵,及時地進行教育。任何官方組織的重要活動或班級的集體活動都是很好的德育題材,即使打掃衛生也有深入挖掘的餘地。但我們發現,越是正規組織的活動,學生的關注程度和參與熱情就越差,這裡的原因有兩點:一個是活動是自上而下的,並非來自學生自發的要求,或者即使學生有需求也因為是官方組織的,學生因逆反心理而不合作;二是我們的教育形式過於老套、手段過於陳舊,就那麼三板斧,學生都能背下來了。低年級學生的因為新鮮,還當回事,在學校時間長了,看到每年都是那一套,誰還會感興趣?走形式、走過場,是德育工作實效性差的最大原因。以上兩個原因是互相有聯繫的。我們經常怪現在的學生聽不進正面教育,搞不懂他們真正對什麼感興趣?其實我們也可以反思,如果你是學生,你願意每次都聽那些陳芝麻爛穀子嗎?內容是正面的,但是再好的內容也要學生願意接受才會有效果。我們把學校每年的教育活動梳理一下就會發現,重大的節日、紀念日(比如六一、五四、國慶、元旦、教師節、青年志願者日),常規的活動(比如春秋遊、運動會、家長會、黑板報、大掃除)從組織到形式基本上都是千篇一律的,這種「以不變應萬變」的做法是最沒有創意最沒有技術含量的,當然也是沒有多少效果的,甚至還有反效果。學生在這種毫無生氣毫無新意的活動中變得麻木而厭惡。這樣,我們就浪費了大量寶貴的教育機會。改變這種狀況的辦法就是在傳統的活動中尋找新的突破,把自上而下的發動變成自下而上的推動,具體的方法多種多樣,在這裡不能一一列舉,總之思路要變,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把活動的主動權交給班級,學校只提供統一的時間、地點,方案各個班級自己拿,然後組織評比,給好的方案發獎,這不就比自己辛辛苦苦為學生設計方案學生還不領情好得多嗎?很多事情,換個思路,來個逆向思維其實就變複雜為簡單了。在我的教育實踐中,這類活動比較典型的如《我帶學生做生意》系列、排練運動會入場式,等等,都是依託學校的大活動搞出自己特色的真實案例。我曾經不止一次地說過,優秀班主任的素質之一就體現在能挖掘活動的德育內涵上,如同一個精明的商家能從日常生活司空見慣的現象中敏銳地嗅出商機。
常規活動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在集體活動中每個人得到的收穫是不同的,而第二種情況的針對性就更強一些,那就是以班級為單位在班主任的組織引導下開展的活動,比如我曾經帶學生開展的戶外拓展訓練、畢業旅行等,這類活動方式很靈活,首先是學生自己喜愛的,當然效果比較好。
我主要想講的是第三類:針對學生個體的教育機會。我們都知道這樣的現象:如果你的力不用在點子上,即使很用心用力地去做教育,效果也是很有限的。教育不是靠使蠻力的,不是說時間、精力投入進去馬上就能見到效果的。反過來說,如果你的付出沒有回報,你會怎樣?是就此放棄,還是再堅持一下,還是再思考一下策略是否得當?我覺得後兩者才是我們應該持有的態度,放棄就意味著前功盡棄。當我們的教育沒有起到預期的效果時,我們得去想想問題到底出在哪裡?我們投入的精力是否幫了倒忙?因為明擺著有時你越教育他,他越反感你。我認為關鍵不在我們說什麼話,而是在說話的時機上。那麼,我們怎麼去發現教育的契機呢?
首先,打個比方,如果給你一個任務,要你在一面牆上開一個洞,你會怎樣做才最省勁?當然是先把牆面仔細敲打一遍,找到有空洞的地方然後再動手。做學生的思想工作也是這樣,你要首先研究了解學生,找到他最關心在意的地方予以突破。所以,不要盲目動手,教育之前先調研,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醫學上有個方法,叫「試探性」治療,意思是在我們不明確或暫時無法查出病員的病因時,先根據初步的推斷用一些方法試著治療一下,如果哪種方法見效,就選擇這種方法繼續治療,同時可以藉此從反向找到病因。我們可以通過看似漫無目的的閑聊去了解學生真正需要幫助的地方,就像你用鎚子敲打牆面聽聲音一樣,找對了地方再下功夫。這種方法的關鍵是要讓學生開口說話,不是你去訓導他,一定要隱藏你的真實目的,閑談就是閑談,要讓學生放下心理戒備,在不知不覺中被你引出真心話來。
其次,從機會的偶然性上講,學生遭遇重大事件就是一個難得的教育契機,千載難逢,千萬不要讓它溜掉了!智慧的班主任總能抓住這樣的良機,也善於把壞事變成好事。比如學生打架了,而且比較嚴重,你的第一反應是:「機會來了!」而不是:「糟了,又出事了!」,因為事情已經發生,抱怨除了把自己心態搞壞之外就沒有任何實際意義了,此時應該抓住機會,用學生親身經歷的事件來教育他,比空洞的說教有用得多。在學校里處分學生算是最高規格的處罰了,處分之前要教育,不能光宣布處分就完事了,那除了讓學生沮喪和記恨之外就沒有更多積極的意義了。處分之後更要加強教育,因為有「撤銷處分」這個現實的目標,這是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頭上讓你始終把握著教育的主動權。我曾經把班上被處分的學生組織成一個小組,選一個組長,讓他們定期開會,定期寫思想彙報,定期徵求各科老師的意見,做好事加分,做壞事減分,可以用做好事來抵消做壞事的惡劣影響,表現好提前撤銷處分,表現不好延期,想撤銷前先寫申請,一次不行來兩次,設定目標去完成……不斷花樣翻新,輪番轟炸,讓他們眼花繚亂,個個被製得服服帖帖。學生的家庭狀況、個人情感問題,這些看似「棘手」的問題,其實都是教育的良機。學生在遭遇重大事件時,最需要真誠的關心和幫助,此時他的內心有強烈的依靠感,雪中送炭好過錦上添花,在他們最矛盾、最難過、最孤獨的時候,就是你乘虛而入開展教育工作的時候,此時的教育效果可以最大化。
有時,教育的契機在糾結中閃現。釣魚時,如果一條大魚咬鉤,此時硬拉反而容易將弦崩斷,正確的方法是拉一拉、放一放,反覆地收線放線,一張一弛,時松時緊,在反覆地拉鋸中等待最後收穫的良機,而最後收線的時候,一定是魚精疲力竭之時,這種精疲力竭不僅是體力上的,更是心理上的。實戰經驗告訴我們,當學生反抗力氣最大的時候,硬碰硬的教育不僅費力,而且效果極差,如果你有足夠的耐心和經驗,完全可以和學生「耗下去」,控制著局勢但並不急於發起最後攻擊,因為你知道時機尚未成熟,必須珍惜這寶貴的「最後一擊」,最佳機會往往只有一次,所以要一劍封喉。為了一個學生剪頭髮的小問題,我足足和他耗了將近一年,(參見《到了翻越高山的時候》),這一年,我頂著巨大的輿論壓力,因為所有人都在看我怎麼收場,堂堂的老班連一個學生的頭髮都搞不定,還在這裡吹什麼牛!領導不信任我,認為我軟弱無能,對刺頭學生束手無策。這一年,我打打放放,如同七擒孟獲,最後抓住機會連頭髮帶其他頑症一併消滅。我有時更多地是站在一個戰略的高度做教育,不太計較一時的得失,這其中,不僅有等待,更有忍耐,還有無奈。按功利主義的觀點,我的教育可能是不成功的。是的,我的教育可能是不成功的,但是我要麼不改變,要改變就是本質上的,從人性的層面上的。話說回來,什麼是成功的教育?用高壓政策使他們不敢越雷池一步,表面的省心省事,把學生制住就是成功了?我不稀罕。
再其次,如果機會抓住了,但是最終沒有成功,那就太遺憾了。為了不讓機會白白溜走,一旦實施教育行動,就要竭盡全力,不屈不撓,不達目的誓不罷休。這是比拼耐力和信心的時候,也是考驗你決心的時候,一旦學生出現思想上的鬆動,就趕緊跟進,步步為營,不斷鞏固陣地並擴大戰果,直至取得勝利。學生的任何動搖、反覆都不能撼動你的決心,一路將戰鬥打到底。典型的案例我收錄在《教育是這樣做的》中了,僅供參考。
對於一些經過設計的教育活動,一定要注重它的系列性、漸進性,謀求通過一次活動後續的系列教育達到效益的最大化。在目前的形勢下,我們開展一次活動並不容易,如果輕易把它放過去了,機會也就喪失了。在實踐中,我總結出一個套路,在幾次骨幹班主任培訓講座上,我都給老師們推薦了,那就是:搞活動——寫感悟——重提升——出效果。一年多前我在班上組織了一次戶外拓展訓練,結束後,讓同學們寫小結,然後點評討論,圍繞著一次活動開了不下三次班會,反覆對活動的意義予以強化、遷移,對當時處於低迷期的班級起到了很好的振奮人心、增強集體凝聚力、鼓舞士氣的效果。那次活動的案例《翻越畢業牆》被載入教育部的全國班主任培訓教材《精神家園共營造》,成為一篇經典案例。
成功與失敗永遠是相對的,也是瞬息萬變的,有時僅在一念之差。劉邦和項羽楚漢相爭多年,劉邦總是吃敗仗,怎麼也打不過項羽,劉邦只贏過項羽一次,就是垓下之戰,但是就是這一次勝利,讓項羽體驗了霸王別姬的悲壯,也成就了劉邦的霸業。那是決定性的,改變了歷史。可見機會的重要性。我們對學生的教育是成功還是失敗?在無數次的失敗之後,只要抓住一次機會,讓學生幡然醒悟,也不枉我們長期的堅持——這是愚鈍還是智慧?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種命題,不僅在教育上存在,又何嘗不是一種人生的哲理?
問題學生
中午在食堂又碰到我的愛徒徐老師,記得我上次把在食堂和徐老師的對話寫成了一篇短文《關於做班主任的幾句胡言亂語》。兩年後的徐老師,比過去更加成熟了,帶班的經驗也比過去又豐富了許多。我們平時交流很少,用他的話說,是不好意思老是麻煩我,我也慚愧,收徒快五年了,也沒有好好地指導徐老師,都是他自己在摸索。當然,一個班主任必須要在實踐中鍛煉自己,在游泳中學會游泳,別人再怎麼教,也不抵自己的切身感悟。
和過去一樣,我們一坐下來吃飯,就會談論一些班級管理管理方面的事情。徐老師總是很謙虛地問我一些問題,我也儘可能地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雖然不知道這些話對他是否有一些幫助。
我們談到了個別學生的教育問題——問題學生,是永恆的話題。我靜靜地聽著他的描述,他說到班上一個孩子對教育的反感,可能是小學或初中的陰影吧,蔑視一切教育,老師關心她,她認為是理所當然,而一旦批評到她,她馬上就會翻臉。她拒絕批評,但是像她那樣的問題學生肯定是經常犯錯誤,不批評也不行,批評了矛盾更大,兩難啊!
的確,現在像這樣自己什麼都做不好還不讓人說的學生真是越來越多了。她和父母的關係也很不好,老師和她父母溝通,她總是認為老師在她家長面前說了她的壞話,在班上公開和老師叫板。
「今天的自習課,我幫他們補數學,全班只有她一個人在底下說:煩死了!明擺著和我對著干。」
「那你怎麼處理的?」
「我的涵養也比過去好多了,當時我沒理會她,不和她糾纏,我上我的課,然後輔導其他同學,把她晾在一邊……」
「你的處理是正確的。也許她就在等著你批評她,她好藉此機會和你幹上一架。」
「是的,我對她冷處理已經有一段時間了。過去關心她,她就會在同學面前炫耀,好像老師對她特別關照,是她的靠山一樣,弄得我沒辦法。但是她有錯誤我批評她,她卻一點也碰不得,馬上會翻臉。她總是在同學面前吹牛,說她自己怎麼怎麼樣,她的家長怎麼怎麼樣,同學對她很反感,甚至要揍她。」
「那麼她過去一定是很少被老師關心關注過,為了掩飾自己內心的自卑,就會做出這樣的舉動。至於後面的這種表現,我也經常遇到,現在很多學生都這樣。那麼,你對她又有什麼措施呢?」
「我乾脆不理她了,冷處理,然後按照規定處理她。過去她從來不交作業,但是我們現在有規定,不交作業是會受到處罰的,幾次不交就會有相應的處理,然後逐漸升級,直到處分,所以現在她也交作業了……」
「很好。我談談我的看法。第一,這個學生並非無藥可救,因為她還在乎學校的規定,不管交來的作業是自己寫的還是抄來的。如果她什麼都無所謂了,那才難辦呢。她開始交作業,是一個很好的開始,也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機會。你對她的冷處理我沒意見,但是,不能一直冷下去,要在適當的時候讓她感知你的存在和對她的關心。溝通的方式有很多,你的語言不是強項,但是你可以採用其他的方式,比如,給她發個簡訊;她把作業交來了,除了批改,不妨在後面寫上兩句批語,鼓勵一下,這種方法很管用的。我知道你很忙,教兩個班的數學還要當班主任,但是如果你有時間,可以讓你的學生寫寫周記,即使不要每周寫,兩三周寫一篇,也是很好的溝通。語言和文字是可以互補的,
「第二,我們要去理解學生產生一些行為的原因,深入去了解他們的背景。應該說,現在學生的表現是他過去多年積累的結果。凡事都有前因才有後果,有時我們單獨去看一個學生的表現,會覺得不可思議,一個正常的學生怎麼會那樣呢?但是,如果把他放到一個他所處的大背景和大環境中去看,從他成長的歷程去看,你就會明白他為什麼會那樣,一切都可以得到解釋了,我們也就理解了學生。只有找到了學生行為異常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對於問題學生的教育,我們要堅持兩條腿走路,兩手都要抓。一個是用規則約束他,讓他明白規則的重要性,明白不遵守規則是要受到規則的處罰的。像你對她不交作業的處理,就是這種方法。第二,用人文關懷去感化她。如果沒有第二種做法,光是冷冰冰的規則,也就不成其為教育。沒有規則是絕對不行的,而沒有了人文關懷,教育還有什麼魅力?我們對學生的教育,在強調規則意識的同時,要用精神力量去感召他們,幫助他們脫離做人的底線。對於自覺遵守規則的人,規則是不存在的,只有那些不遵守規則的人,才會很難過,他們會覺得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在和他作對,追根溯源,其實問題出在自己身上。我們一定要讓學生明白這個道理,
「在班級展開教育活動,一定要反覆強調利益一致性原則,即學生和老師的最終利益是一致的而不是對立的。老師不是生來就是整學生的,而是來幫助學生的。學生的行為得到矯正,最大的受益者是學生本人,當然,整個集體和老師也將是受益者。學生犯了錯誤,不是損害了老師的利益(儘管客觀上老師也受到了損害),最大的受害者是學生自己;學生取得成績,受益者也是學生自己。我們要始終向學生灌輸這種理念,並且在實際行動中努力做到。處理學生問題的出發點是幫助學生而不是維護自己的利益或權威。從你的談話、行為中,學生應該能明白地看出來你的動機,
「同樣,和家長的溝通也是這個利益一致的原則。讓家長了解並信任你,確信你不會為了自己的業績傷害到他的孩子,你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幫助他的孩子。這種信任一經取得,你對學生的教育就放開了手腳。教師、學生、家長,三方利益一致,形成合力,才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如果老師夾在家長和學生之間、學生夾在老師和家長之間、家長夾在老師和學生之間,互相不信任,勾心鬥角,那還談什麼教育。三方的溝通順暢了,你也就省心了。如果你覺得學生不信任你和家長的交流,你可以下次約家長談話時,把學生也帶上,把你要說的話當著所有人的面說清楚,以免信息傳達有誤造成不必要的誤會,
「現在,很多家長對自己的孩子毫無辦法,他們教育不好,把孩子送到學校來,指望你的教育。所以,你不要對這樣的家長教育抱有太大的希望。那麼,為什麼還要經常和家長聯繫呢?因為家長有知情權。你必須把對問題學生的處理、進展、變化及時告知家長,讓家長知道你都做了些什麼,你的責任是告知。我們過去在處分一些學生的時候,家長會來和學校糾纏,其最大的理由就是,孩子平時在學校表現怎樣我們一點也不知道,現在忽然說要處分他,我們無法接受。可見及時告知信息的重要性。告知的義務同樣存在於和學生的溝通中,在教育學生的同時也要把將要告知家長的內容先告訴他,不要給他造成你會當面不說背後向家長告狀的感覺。對他違紀的情況需要及時確認,讓他在過失單上簽字,為自己的錯誤承擔後果,也為將來進一步處理積累資料。我們經常碰到這樣的學生,他們特別會賴,就是不承認自己的問題,不敢面對自己的錯誤。對於這樣的學生,尤其需要做好記錄、確認工作,但是記錄又不僅限於錯誤,有了成績和進步也要及時記錄,允許學生髮揮特長、將功補過。我經常對問題學生說:"你看你為集體帶來了多少麻煩。一個人不能總成為別人的負擔啊,要為集體做一點好事,做一點貢獻,要救贖自己,這樣,你在遇到麻煩時,大家也願意幫助你。如果做一個大家都討厭的人,除了搗亂破壞,不做一點善事,你不覺得太失敗了嗎?"我為什麼說讓你在她的作業本上寫批語,這就是及時鼓勵她:有進步、你不錯了。人都是需要被肯定的,如果你認為交作業是天經地義的,不需要鼓勵,那就錯了。對於一個從來不交作業的人來說,現在她能交作業了,不是進步是什麼?
「學生因為犯錯誤收到相應的處罰,是十分必要的。處分容易,處分後的善後才是關鍵。不能處理過就算了,應該讓這次處理始終成為他糾正行為偏差的標尺。我的意思不是說總要拿學生的錯誤說事,而是在處理之後要給他各種機會去改正錯誤消除影響。處分,創設了一個情境,也創設了一個目標,那就是用積極的表現撤銷處分,縮短撤銷處分的時間。當學生的注意力放到這個上面去的時候,他自然會約束自己的行為。為此,必須為他制定一個整改的計劃,定期地談話,定期地寫思想彙報,定期地總結一段時間以來的得失,定期地徵求各科老師的意見……總之,用各種辦法把他的注意力吸引過來並保持下去,不是好了傷疤忘了疼。學生是很容易遺忘的,處分當時很痛心,過後很快就忘,行為照樣不改。這就失去了處分的意義。
「最後,我還是要說,在所有的教育方法中,情感的投入是最重要的,因為規則不講人情,必須嚴格執行,那怎麼讓學生心悅誠服地遵守規則?情感啊!規則是一視同仁的,是大家的,只有情感才是屬於私人的,屬於自己的,也是真正能在關鍵時刻引導自己不走彎路的。情感的投入要不計回報,因為學生不懂事,不知道感恩,但越是這樣,才越需要加大情感的投入。對學生給你的傷害一笑了之,但是對他們取得的進步不要忽視,這就開始了你的成功之路,
「問題學生之所以成為問題學生,一定有他的原因和背景,所以也就需要用不同一般的教育方法:剛柔並濟,規則約束、情感感化,缺一不可。希望我的建議能對你有所幫助或啟發。」
第六感覺
人人都可以做班主任,但是,成為一名優秀而智慧的班主任,是需要有一點天份的。有人生來就是那種適合當班主任的,無論怎樣的班級到他手上都能帶得順順噹噹,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學生,都能把他教育得像模像樣。當然,再優秀的班主任也有搞不定的時候、搞不定的學生,這很正常,如果萬能,也就不是人了。卓越的班主任只是能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自主發展的能動性、對班級有著強有力的掌控能力、對學生的精神世界產生著持續的影響……這裡,我還想加一條,卓越的班主任對教育有著異乎尋常的感覺。
成為卓越的班主任要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但是如果缺少最後的百分之一,終究差一把火。這百分之一,就是感覺,或者說靈感。真正實現質的飛躍,往往就靠這決定性的百分之一。
感覺是什麼呢?如果你的眼光對班級做一次快速掃描,能發現其中潛藏的問題;如果你從孩子的眼神和隻言片語中嗅到什麼;如果你能從孩子不經意間的言行舉止中預感到什麼可能將要發生,說明你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感覺。
閃爍的言辭、遊離的目光、突然的失態、意外的衝動,學生的一切實際上都寫得明明白白,但是,沒有感覺的班主任會不明就裡或者視而不見,等到事情發生了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事有預兆。而有經驗的班主任一定會敏銳地察覺到什麼,並及時採取相應的對策,要麼防患於未然、要麼將危機化解於萌芽、要麼能抓住教育的最佳時機。
這話說得雖然有點玄,但是同道中人都應該能理解我的意思。
有一次秋遊,自由活動期間,學生三五成群地在玩耍,老師也有了一段難得的休息放鬆時間。我和我們德育校長以及幾個同事坐在草坪上打牌。職業的習慣讓我們時刻注意觀察周邊的情況,就像貓頭鷹在打盹的時候一隻眼睛還睜著,一點也不敢大意。正在打著牌,遠遠地一個男生急匆匆走過,沒穿校服,手裡抓著手機,表情有些異樣。雖然距離比較遠,看得不是很真切,但是我和校長當時都覺得有點不對勁。校長當時就對那個孩子的班主任說(那個班主任也在和我們一起打牌):這個孩子有些不對頭,如果你們班要出什麼事,第一個就是他。話說了沒兩分鐘,一個電話打到那位班主任手機上,是另一位帶隊老師打來的,說你們班的學生聚在一起,好像有事。電話里說得很含糊,因為打電話的老師也吃不準。我們都要班主任趕緊過去看看,班主任走了沒幾步,我也站起來說:我也跟去看看。到了現場,除了幾個學生站在那裡,一片安寧,看不出有什麼事。我們叫住幾個學生問情況,都說沒什麼,大家準備去爬山,然後就離開了,剛才那個男生也在場。看著學生離開,我總覺得有問題,我趕緊對同事說:把那個男生扣下來,再問一問。這時,校長帶著德育處的老師也趕了過來。男生對我們的詢問依然是矢口否認,說真的什麼事也沒有,態度非常誠懇。看看問不出什麼,就準備就不穿校服的問題教育他幾句然後放行。我在旁邊怎麼看怎麼不對勁,於是開始問他:
「脖子上的紅印子怎麼回事?」
「爬山時樹枝劃的……」
「身上的泥哪裡來的?」
「剛才爬山時不小心摔了一跤……」
「摔了一跤怎麼摔出鞋印子來了?」
「……」(無法回答)
「已經打過了吧?和誰?在哪裡打的?」
學生無奈,說了剛才確實打過架了。再問:
「剛才是不是去喊人的?吃虧了,心裡不服氣是吧?一定要把面子找回來,對吧?」
「……」
突破口打開,迅速問明情況,展開工作,事態得到控制。你說校長的感覺靈不靈?這是多年從事德育工作練就的本領,能透過現象看見本質,從孩子的一個細微的舉動能窺見他的潛台詞。
故事還沒說完。我們在現場立即對其進行教育,校長親自談話,一番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一再告誡此事到此為止,絕不能因為心理不平衡,繼續尋釁報復,把事情擴大化了。
那個男生態度依然誠懇,對校長的話頻頻點頭稱是,並保證絕不會再惹事,一切到此為止。談了很長時間,又吩咐班主任繼續教育並注意觀察,眾人散去。
我總感覺事情沒完,對那個男生的班主任說:今天要注意他,不要讓他離開你的視線。這事沒這麼簡單,他雖然答應校長了,但是明天他一定還會招集人馬殺過去,要控制住他。
後來發生的事很簡單,那個男生用電話招集了一些人,和對方約好了時間地點,第二天再次開戰,規模超過第一次。結果,當然是那個男生受到了校紀的嚴懲。但是,有一件事我不知道,那就是班主任在第二天有沒有或者說怎麼做那個男生的工作的,因為不在一個辦公室,所以我無從知曉。有的事班主任是無法控制的,但是我們能控制到哪裡步,就應該盡最大可能控制局勢,比如,如果明確感覺到那個男孩有事,在第二天就一定要和他寸步不離,把他扣在辦公室,和家長聯繫好,放學讓家長來接,如此一直堅持到學生的情緒徹底平靜。如果再有什麼事,那也是天災人禍了。過去我班上一個男生,因為無故被人毆打,儘管做了大量工作,處理了當事人,他也保證不再繼續追究,但是我仍然不放心,那天晚上,我想想不對勁,一直用手機保持和他的聯繫,不讓他的情緒再次反覆,同時我吩咐家長放孩子兩天假,看住他,不讓他到學校來,因為他一旦回到班上,聽到同學刺激性的語言,會再次心理失衡,難保不做出衝動的事,等到他完全平靜下來,他權衡利弊,理智終於戰勝了憤怒,才沒有後續的行動。這是題外的話了。
回到主題,我覺得感覺是可以培養的。產生感覺的前提是反思與觀察。洞察力是優秀班主任的基本素質之一。對事情的發生要有預見性、對事情的發展要有預知性、對事情的結局要有預測性。反思就是回顧已經發生過的事情,看看還有哪些細節是事前沒有注意到的,還有那些跡象表明事情會發生,還有那些措施是可以早一點採取的,這樣,以後出現了類似的問題,就知道如何應對了。吃一塹長一智,感覺就是這樣慢慢培養起來的。所以,反思並非事後諸葛亮,而是為今後的問題處理積累經驗。勤於觀察,練就我們一雙火眼金睛,不放過任何可疑的蛛絲馬跡。
第六感覺並非捕風捉影、無中生有,任何感覺的產生都有它的道理,雖然我們當時可能無法說清楚緣由,但是多留個心眼總不是壞事。這種感覺曾經多次讓我果斷採取行動,將危機提前化解,故事很多,限於篇幅,不再一一列舉,我總的看法就是不要忽視了一些看似無意義的細節。所以,我經常對學生的行為有一定的預見性,別人感覺很緊張的事,我往往認為沒那麼嚴重;而別人認為無所謂的事,我卻往往如臨大敵,一點也不敢大意。我經常會有逆向思維:危險總是在大家不在意的時候發生,而大家都很重視,往往就不會有問題。最後 我們再分析一個典型案例,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9月1日,新學期開學報到,某中學校長在給全校師生開會時,初三學生小偉在下面看MP4,被班主任王老師發現,予以批評。第二天的自習課,小偉再次拿出MP4看,王老師遂將MP4暫扣並讓小偉通知家長。此後小偉曾四次向老師請求歸還MP4,但老師沒有同意。放學後小偉在家看書,並無異常。但晚上小偉的父親回來後發現孩子不在家,以為他出去玩了,並沒有在意。晚上九點半小偉仍未回家,這時小偉父親發現了兒子寫的一封信,居然是一封遺書,上面寫著:
「……我永遠是最倒楣的,今天我看了MP4,其實我很想坦白,但是您的嚴厲和不近人情又怎麼給我機會?老師發現後就拿我開刀,我無話可說也無顏面。如果您知道了這事,我就是生不如死,還不如解脫。電子書給了我慰藉,也使我越來越脆弱,我的愧疚使我想活下去努力回報你們,但是老師步步逼著我去尋找快樂的源泉。」
小偉的父母感覺不妙,匆匆出門尋找,半小時後一無所獲,於是打電話給王老師。很快,學校校長帶著王老師和另一名老師趕來,一起尋找小偉,直到夜裡11時,也沒有發現小偉的蹤影。感覺大事不妙,他們到派出所報了案,一些親友聞訊後也加入到尋找行列。9月21日,在小偉出走19天後投江自殺,遺體被江水衝到下游十幾公里外的江邊。
小偉平時學習成績優秀,為人開朗、活潑,幾乎年年都是三好學生,還獲得過學校獎學金。他樂於幫助同學,做了不少社會工作,深得同學信任,是我們通常意義上說的「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但是,小偉這學期一開學像變了一個人,由開朗活潑變得沉默了。小偉多次說,看MP4上的言情電子小說很是開心、過癮,假期每天都如饑似渴地看。
小偉在遺書中寫到:「爸爸媽媽,我實在是無臉見你們了,你們對我的希望如此之大,而我卻無法回報給你們,失望註定要大。我在這個暑假裡沒有事做,便下了些電子書看,沒想到一看就上癮,每天每夜都要看,越看越是開心、過癮。知道為什麼嗎?在學校老師只看上了我的學習好,有點能力,對我很嚴格。我的職務多,私事也很多,複習、看書秩序全亂了,老師就說我辦事不力,同學之間關係越來越陌生……」
小偉父母認為校方,特別是班主任對這起悲劇的發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而該校的校長則認為:事件不單單是由MP4引起的。按規定老師有權暫時收下學生的東西。小偉上課間偷看MP4被暫扣,是老師出於對何偉同學的關心,希望他好好學習,不要分心,老師的處理沒錯。老師已經讓小偉通知其父母到學校來,所以在這件事的處理上學校並無責任也無過錯。
這就是前不久起轟動全國的因MP4被扣導致初三學生自殺事件。從事件的前半段來看,表面上似乎正如該校校長所說,老師的行為沒有不當之處,孩子想不開自殺是不可預見的。但是我們分析一下,這起悲劇發生前是不是一點徵兆都沒有?如果有,那麼為什麼無論老師還是家長都沒有注意到呢?
首先,小偉犯錯誤之前實際上有很多跡象表明他的內心世界已經發生了變化,他在情感方面的需求從電子書上得到了慰藉。一個在別人眼裡優秀的學生卻迷上了電子言情小說,這種衝突已經讓他的內心失衡,他覺得自己已經不優秀了,一旦犯了錯,老師和家長都會否定自己。所以,雖說悲劇是因MP4被沒收引發,但在此之前,他已經對自己失望甚至絕望了。
其次,小偉的MP4被收走之後,情緒是有變化的,比如他不停地去找老師要,目的就是想讓自己看MP4的這種「不好」的行為從老師心中消失,因為他是優等生,不想給老師留下不好的印象,而老師並沒有注意到小偉內心的焦慮。小偉也怕家長知道這件事,再有,他的MP4是借同學的,他也不想讓同學因此受到連累。講一句事後諸葛亮的話——如果老師把MP4還給小偉了,就不會發生後面的事。雖然任何人都不會有先知先覺,這種事確實有不確定性,但我們的觀察是不是還應該更細緻一點?思想工作還要更積極跟進一點?班主任顯然對這件事的後果估計不足,一方面可能是經驗問題,另一方面小偉一貫的優秀也讓老師失去了警惕。
再次,班主任的行為雖無明顯過錯,但是從教育的細節上講,也存在著「觀察不力」的問題,他沒有注意到學生行為和心理上的細微變化,也沒有及時採取行動,導致最佳挽救時機喪失。前一天發生的事已經足以引起班主任的重視——如果有一樣東西比校長的講話還重要,那我們一定要去思考,這是什麼?它的誘惑力大到可以讓小偉無視校長和學校的紀律,我們一定要搞清楚原因。可惜的是,第一天班主任並沒有行動,第二天在收掉小偉MP4之後也沒有進行教育,只是用了孩子們最怕的一招殺手鐧——請家長,這就有些過於簡單了。從結果來看,這是導致小偉離家出走的最重要的原因,當然也就是導致最後悲劇的誘因之一。小偉反覆來索回MP4,每一次都是一次教育機會,但是都被浪費掉了。
小偉索要MP4未果,他帶著「請家長」的任務回家,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教師可能因工作忙而忽視了,如果能早一點和家長取得聯繫,家長已經了解情況並進行教育了,小偉就沒有機會做內心的掙扎或做出那個付出生命代價的決定了。一個十五歲的孩子心智畢竟沒有完全成熟,在沒有人的疏導情況下完全可能走向極端。此前只要有任何親近的人(父母、同學或老師)開導他一下,悲劇完全可以避免,遺憾的是,沒有人這樣做。
最後,小偉離家出走後,學校採取的行動是比較積極的,但是已經回天乏術,處理這種事情的最好方法就是將它消滅在萌芽中,一旦出了問題後教師就顯得很被動了。如果還想補充一點,那就是如果尋找的力度再大一點可能會好些,因為從離家出走到自殺,有19天的間隔,如果發動全部力量在此期間能找到小偉,當然也就阻止了悲劇發生。
事實上,我認為,一個動不動就離家出走的孩子不會做出輕生的舉動,因為這已經成為他排遣心中煩惱、讓情緒得以宣洩和平復的手段;而小偉這種一貫優秀的學生一旦出走,問題就十分嚴重了,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因為這是反常的舉動。任何反常的舉動背後都可能隱藏著更大的危機。小偉出走前的一些舉動就很反常,但是因為不太「出格」而被忽視,如果小偉在辦公室大吵大鬧,引起老師注意,反而倒救了他。
很多偶然、巧合促成了最後悲劇的發生,如果我們能在任何一個「偶然」的環節稍加留意,事情都有可能向好的方向發展。班主任不應忽視學生的反常舉動。學生任何「不對勁」的表現都足以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所以,我們就要從注意觀察學生的異常舉動開始,培養自己的教育感覺。
「三個一」
學校舉辦教育論壇,我被點題,說一說有關家校合作,提升教學效率的問題。因為事情比較多,也沒有好好整理,大致列了幾條提綱,匆匆講了幾句。其實在我的日誌中,已經有很多關於家校合作的文章和案例,最近才寫了一篇《愛的本能》,不過,在論壇上講話,也不能過於個性化,還是要說一點能較為通用的常規做法,畢竟很多案例都有其特定的背景,交代清楚很費事。
有人說,細節決定一切;有人又說,小中見大。和家長溝通,大道理不談,方式方法也可按下不表,單是從一些細節處理上就可以看出班主任是否用心。我談了自己和家長溝通時「三個一」的體會。
「三個一」真的沒有任何神奇的地方:「一把椅子」、「一杯熱水」、「一句寒暄」。
先說「一把椅子」。我們條件有限,接待家長就在辦公室。辦公室的椅子人手一張,沒有多餘的。來了家長,不管為什麼來,是主動找上門來還是我們約請過來的,不管學生是優等生還是犯了天大的錯誤來解決問題的,老師第一件事是到處找不在的老師的椅子,讓家長坐。談了一半,椅子的主人回來了,再去找別的空椅子。有時一次談話能「幾易其椅」,但是無論怎樣,始終要讓家長坐著。
你見過家長來了老師無動於衷的嗎?原來該幹什麼還在幹什麼,家長來了,最多點個頭,手上的活照舊。我見過,而且不止一次。這情景有點像我們找有關責任部門辦事,是門難進臉難看,有時面見領導也是這樣,讓你在那兒等著,我手上的事比你重要得多,等我忙完了再來搭理你。——這樣做不對,這是缺乏職業道德和修養的表現。班主任和家長是什麼關係?合作者、朋友……從來不是領導者和被領導者的關係。班主任有沒有一點服務意識?家長來訪,先放下手頭的活計,讓家長坐下,是一種起碼的尊重,如果手頭的事還沒有處理完,和家長打個招呼,先把家長安頓好,再繼續處理。更不能你坐著,讓家長站著和你說話。如果手邊實在沒有多餘的板凳或椅子,那就站起身來和家長說話。
所以,一把椅子,體現尊重。
我破舊的辦公桌里常備一次性杯子,一是為了有時學生生病要吃藥臨時拿個杯子盛水,二是來了客人可以招待一下。家長也是客人,待客之道,人之常情。給家長倒杯水,家長一般都會拒絕,但是我們堅持要倒,特別是談話時間比較長,更要如此。如果說,一把椅子體現了尊重,那麼一杯熱水就體現了一份關心。這也是一個細節,但是這個細節很重要,可以一下子加深你和家長的感情。
所以,一杯熱水,體現關心。
家長來了,不管你生孩子多大氣,不管家長的素質如何,先打個招呼問個好,該有的禮儀還是要有的。當前兩件事都辦完了,開始和家長談話了,我一般不先直奔主題,而是先寒暄幾句廢話:怎麼樣,最近還好嗎?還是那麼忙嗎?氣色不錯啊?……這些廢話,看似和談話的主題沒有一點關係,但是既可以拉近和家長的距離,也可以緩解家長來找老師的緊張和不安。
所以,一句寒暄,是一份溫暖,讓人如沐春風。
教育其實很簡單的,就是做好做人之道。感染,是在無形中的,不留痕迹的。整天把「教育」、「素質」掛在嘴邊,不一定做得好教育。實實在在地去做,哪怕是再小的事。習慣成自然,自己不覺得彆扭,別人不覺得虛假。人格魅力,就是這樣一點一點培養起來的。
我們很多老師都會感慨,不僅現在的學生難教,家長也越來越難纏,素質低的家長也很多。我深有體會,我也接待過滿嘴噴著酒氣的家長,也接待過無理取鬧的家長,也接待過滿腹牢騷的家長。這些家長,各有各的問題和苦衷,有的家長自己也是不成功的教育的產物,的確素質不高。但是,人的情緒是可以互相傳染的,人的精神是可以互相感染的,我們為家長創設一個文明禮貌的情境,讓他不好意思漏出醜態,讓他的素質在一個良好的氛圍中得到暫時的提升,這點還是可以做到的。如果你把上面三件事做到位了,我不知道還有多少家長還會「素質低」。我們做教師的,就是要為人師表,我們教學生懂禮,自己要先懂禮。其實這不是大道理,而是待人接物的一般常識。多少年來,我就可以說沒有和家長紅過臉。幹嘛呢?你是學生的老師,又不是家長的領導,就算是領導,端著個架子算哪一出呢?
我也常聽到一些有點身份地位的家長,因孩子不爭氣,經常被老師「請」到學校去。事後我就會聽到他們這樣的感嘆:別看我在單位呼風喚雨說一不二的,到了學校照樣像個龜孫子,給老師訓了還點頭哈腰。我也常聽到老師很牛的說法:別看他家長是個人物,到了我這裡,再大的官也得聽我的。
我在想:這是哪兒對哪兒呢?難道做教師的就在這裡找成就感嗎?特別是出了問題連孩子帶家長一塊兒教訓的,更不應該。同時,我接待過一些自認為有點實力的家長,在老師面前很驕傲,指手畫腳,恨不得教老師怎麼做,或者總是說自己和某某領導關係怎樣,我很反感。那麼反過來說,我們也不應該對家長居高臨下,大家的目的只有一個,更好地教育孩子,除此以外,不要有其他想法。
所以,我的原則就是禮數盡到,提供幫助、做好服務,同時又不卑不亢。長期以來,形成了一種習慣,幫助我更好地和家長溝通。
一天,辦公室進來一個人,四十多歲的樣子,指名找我。我看了一下,不認識,或者說想不起來是哪個學生的家長,這也不奇怪,因為現在學生經常是以一個家長和老師打交道為主,偶爾來個生面孔的家長當然也是有的。做教師的尷尬之一是家長滿臉堆笑沖著你走來,你卻想不起來他是誰。而此時問他是有點不禮貌,有時只有硬著頭皮先打招呼,等坐下來,一邊談一邊想。一般來說,第一次來的家長會自我介紹,但是也有家長以為老師誰都認識,見了面不自我介紹就直接談孩子的事,說了半天話,老師還雲里霧裡的——這才是最尷尬的。那天我就很尷尬,看著那位男士微笑著走來,心裡一陣發毛,心想:這到底是誰啊?怎麼一點印象都沒有!如果是我剛接班,那情有可原,可是,我這個班都高三了,居然還有不認識的家長,我怎麼好意思說出口!沒辦法,三板斧先砍下去再說。
「你好你好!來了?來,請坐……」我熱情地拉著那人請他坐下。沒想到他怎麼也不肯坐,我以為他在客氣,就說:「你先坐坐,我這裡還有點事,馬上就好……」一個緩兵之計,想拖延一點時間。那位仁兄既不坐,也不自我介紹,只說,那好,我等等你。我想這人怎麼這樣?讓你坐你就坐唄,你不坐我怎麼坐呢?再次請他不要客氣,坐一下再說。
他見實在不好推辭,就說了一句話:我就不坐了,我是總務處派來給你們班修窗戶的……
我差點暈倒在地。
看來太有禮貌有時也會鬧笑話……
撰寫教育敘事
經常遇到老師提出這樣的問題:看了你的博客很激動,也很想把教育的心得記錄下來,無奈自己的寫作水平有限,寫出來的東西乾巴巴的,自己都不喜歡。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我想,這應該是困擾很多教師的問題,特別是想在教育上做點什麼的教師。如果不去想著做點什麼,自然也就不會有這些痛苦。有的人做一輩子老師,做得也很不錯,但是沒有留下一個字的記錄,也是一輩子。不能說有什麼遺憾,只能說個人的想法和做法不同罷了。對於那些想寫點東西又苦於寫不出來、寫不好的老師,我能提什麼建議呢?
首先,我們得把寫作的心態擺正了。
撰寫教育敘事的目的是什麼?以我看來,有三大主要功能和一個附屬功能。三大主要功能,一是記錄自己做教育的感悟心得,作為反思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提升境界的素材;二是記錄教育教學事件,記錄學生和自己的成長曆程,作為備忘和紀念;三是發揮教育敘事的交流、溝通作用,以博客或其他手段為平台,和學生、家長、同事建立互動機制,幫助自己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學工作。一個附屬功能,教育敘事中的素材甚至教育敘事本身即可以成為論文、計劃、總結等文案,有了平時的積累,需要用時可以隨時拿出來而不至於臨時東拼西湊或胡亂杜撰。
所以,教育敘事人人可寫,也應該人人都寫,寫了總比不寫好,多寫總比少寫好。而從上述分析的教育敘事功能上看,沒有說非要文字功底怎樣或要文採好的人才能寫。而且,教育敘事不一定要開博寫,對於文字功底欠佳的老師來說,在博客上公開自己的教育敘事有一定壓力,所以,我們可以不公開發表自己的文章。有些學校把教師寫教育敘事作為一種任務,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規定下來,這個就不太好了。寫東西本是自己樂意的事,靠強制就完全變了味兒。我想,大部分老師寫的教育日誌是給自己看的,不是為了發表或出版,換取稿費之用,如果可以,當然很好,但這絕不是寫作的主要目的。我們不要覺得寫得不好看就沒有價值,其實對於做教育,我早就說過,別人的東西再好對你也不一定有用,如果沒用就沒有價值,但是自己的東西一定價值,因為它屬於你自己。因此,我總的看法就是,無論寫作水平怎樣,用心做教育的老師一定要堅持寫好教育敘事。
關於教育敘事的撰寫,我具體說說我的看法和建議。
第一,寫的是心情、心境,沒有心情不要寫,絕不要為寫而寫。我經常好幾天寫不出一個字,沒有靈感也沒有激情,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寧可不寫,也不要勉強自己非寫不可。在強迫的心態下是寫不出好文章的,一定要等到有興趣了、有心情了,想寫了,再動手。寫作本來就不是一個教師的必修課,完全是興趣使然,想寫就寫。如果你是一個嚴謹的人,規定了自己每天必須寫多少字,並且要堅持下去,這其實是一件好事,習慣養成了就不會覺得累,寫作就成了教育活動中很自然的一部分,感覺不到痛苦了。那麼沒有東西可寫怎麼辦呢?可參見第二條。
第二,教育敘事的類型應該有很多,這個我沒有專門研究過,文章積累多了,如果我給自己的教育敘事分個類的話,不外乎這樣幾種:
1、教育教學案例(如《我的車見證我的愛》);
2、教育活動實錄(如《走在行知路上》;
3、讀書學習(含培訓)感悟(如《教育難以達到的第三個層面》);
4、自己做教育的心得體會(如《老闆老班的教育思路和實踐》);
……
故而,撰寫教育敘事的資源還是很豐富的,只要注意觀察、勤于思考、善於學習,靈感會隨時光臨。問題是要讓記錄成為一種習慣,根深蒂固的習慣,不要讓智慧的火花隨意地熄滅。這話說起來挺容易的,實際上堅持下去也非易事,所以,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人心血來潮時恨不得一口吃個胖子,熱情消退後連博客都懶得上,時間長了,自己都會覺得不好意思上博客,因為不敢面對曾經的雄心壯志。這也就是為什麼成功總是屬於那種堅持到底的少數人的原因,一件很簡單的事,比如每天或隔幾天寫點東西,堅持到底就很不容易,就很了不起。能堅持這樣做的人會比別人有更多的發展機會,因為從寫日誌這件小事其實可以折射一個人的意志力和生活態度價值觀。
第三,寫東西的心態就是玩、自我欣賞,樂在其中。這和玩遊戲沒有太大區別,但是學習可以使人變得更智慧、更高尚,也更懂得生命的價值。有人不能從學習中找到樂趣,是因為他們從來沒有真正地進入過那種美妙的境界。從時間上講,其實還是有的,因為我們每天花在上網、遊戲、閑談或做雜事的時間其實並不少,只要抽出其中一部分,不需要太長,寫點東西還是可以的。有時候我們忙完工作會感覺很疲勞,什麼事都不想做,如果是那樣,就休息吧,不要把些日誌當做負擔,等有精力時再寫;
第四,寫教育敘事一定要文筆好嗎?其實也不見得。真實就是力量,原生態的東西最有價值,即使是一本流水賬似的班級大事記,也很有價值,只要寫上:今天我們班發生了什麼事、我遇到什麼事、我做了哪些事,寥寥數語,就是很有意思的。這樣的日誌雖然我沒有寫過,但是我知道,那很有意思,特別是若干年之後,我們再看一看,那年的今天我們做了些什麼,非常有趣。記錄成長——自己的、學生的——本身就是有意義的。所以,大事記式的教育日誌應該成為一種獨特的體裁。在此,我推薦南京建鄴高中袁子意老師的觀點和做法,袁老師認為記錄本身就很重要,他自己做記錄,在班級里還有專門的記錄員,記錄班級生活的點點滴滴。每到搞活動時,班上自然有人會做記錄,而且老師的文采不好,學生當中有文採好的,把這項工作分配給學生,發揮學生的能量,可以事半功倍,對學生自己的成長也十分有意義。關鍵是學生作為教育事件的親歷者,他的視角、他的想法,對教師的教育思想的形成和豐富是一個重要的補充,當然,學生自己的記錄也是有其自身的價值的。師生共同完成教育敘事的寫作,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第五,做一個有心人。教育敘事其實就是教育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要善於發現價值、捕捉其中的閃光點,特別是那種稍縱即逝的亮點,把它們記載下來,讓瞬間成為永恆。所以,我們要留心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細節:給學生髮的通知、和家長聯繫的簡訊、學生的周記以及班主任在周記中的評語、給學生的評語、和學生或家長的談話、在班級里聽到或看到的有趣事件,其實在我眼裡,處處有可以寫的東西,但是不善於觀察的人就會覺得沒有東西可寫。作為這種教育敘事的代表作,我的不少日誌都是簡訊直接組成的,如《簡訊見真情》、《簡訊見真情》(續)、《給自己的禮物》、《教育是這樣做的》,等等。大家試想,連簡訊都能組成這麼多故事,生活中可以記錄下來的片段真的太多了。有時候來靈感時,及時把想法記錄在紙上,隻言片語,最有教育的智慧,結合真實的案例適當拓展一下,就是一篇好文章。也許,今天你覺得沒用,說不定過一段時間就會有這樣一個案例,正好可以用到你以前的想法,這種智慧火花的積累終將讓你越來越睿智,也越來越會寫作;
第六,承載我們記憶的方式很多,所以,我一直建議有條件的班主任要配備數碼相機或者攝像機,在這個數碼的時代,記錄的方式一定是多元化的。有時,圖片或影像更有說服力。而且,這是一種省時省力的做法,效果還特別好。日誌配圖,或圖片為主配上簡要的說明,就是很精彩的記錄,在我博客里也大量使用,如《曬一曬可愛的高一(6)》、《戶外拓展運動紀實》,視頻《一起走過的日子》,等等。圖片可以在相當程度上彌補文字的不足。
最後,要想寫出精彩的日誌,關鍵不在於文筆如何,而是要有思想、有情感。
以情動人,是教育敘事的重要功能,也是讓自己日誌出彩的重要因素。好的日誌不僅可以感動自己,也可以感動別人、感動學生,使教育的力量更強大。我們在寫作時,一定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用心用情去寫。我在講座里曾經提到過:如果有愛,就要表達出來,不要什麼都藏在心底,其實,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是寫好日誌的關鍵,文筆倒在其次。但是,有時表達時也要結合具體的情境和對象,有時是直接的,有時是委婉的,融入在你平淡的敘述中,有一種真實的力量。
在平鋪直敘地記錄我們教育活動的同時,能加入一些自己思考的心得就更好了,如果能往理論上靠一靠就最好了,那可以使教育敘事的立意高、價值也更高。理論層面的東西,取決於自己的閱讀,有時,借鑒一些名家名言也是一種比較取巧的方法,現在網路發達,資源很好找,不必像過去,要讀完整本書才能有感悟。我們讀名家的文章或名人名言,會產生共鳴,說明他們說出了我們心裡有卻筆下無的東西,那麼借用別人的話,表達我們自己的思想也不失為一種方法,當然,這種方法只能作為點睛之用,不可大段大段地使用而不加入自己的想法。我有時讀書會一邊讀一邊就手就把其中我認為精彩的片段及時記錄下來,以備將來萬一哪一天用得著。 我常常會用一些零散的時間或垃圾時間看點東西,甚至報紙上有什麼相關的文章也會留意一下。多讀點書,對寫作肯定是有好處的,特別是你想讓你的教育敘事寫作水平再上一個台階時,更需要充電。讀書,有時很悲哀,明明原來以為是自己的想法或做法,再一看,別人早就寫在書里了,遇到這個情況,更是要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而不是盲目妄自菲薄。多讀書,也會讓我們知道世界之大,不至於在自己狹小的圈子裡孤芳自賞,寫出來的東西貽笑大方。不過,話說回來了,即使有所雷同,也沒有關係,說明你做得正確嘛。
胡亂說了一氣,因為我本人對寫作從未想過該如何下手,只是隨興而寫,有了想法就寫,沒有規矩和章法,也就沒有什麼限制。不知道我說的這些對班主任們有沒有幫助。
最初的信任
同事劉姐很堅強,但是那天她哭了,很傷心,為一個學生的事。學生的傲慢無禮把性格耿直的劉姐氣得渾身發抖,一夜無眠。
辦公室的同事里,我和劉姐關係最好,平時「劉姐」長、「劉姐」短地喊著,也特別愛和她開玩笑。劉姐是個認真負責的好老班,能做一個好老班,首先就要是個好人。我們辦公室的老師都喜歡劉姐。看到劉姐受委屈,大家都為她打抱不平,紛紛要求嚴懲那個欺負劉姐的學生。其結果當然是學校站在了老師這邊,學生受到了嚴厲的處罰。劉姐說:我和那個學生的事就是標準的「農夫和蛇」的故事,他多次犯嚴重的錯誤,我都原諒了他,結果他居然還是這樣對我!什麼難聽的話都罵出來了。
劉姐認真,不像我們這些「老奸巨猾」的老班,面上氣得要命,心裡坦然得出奇,她是真的會和學生生氣、為學生傷心。那個學生上晚自習時拚命搗亂,嚴重影響了其他同學自習,值班老師勸阻了也沒用。我們的晚自習都是自願參加的,一個害群之馬能鬧得所有人不得安寧,所以,按規定,這樣嚴重違紀的同學是要被取消晚自習資格的。劉姐在和學生說這事的時候,那個學生暴跳如雷,情緒異常激動,老師說一句,他說三句,而且話說得很難聽,氣得劉老師差一點沒當場暈倒。
我們是事後才知道的,大家安慰了劉姐一番,不外乎是勸她不要因為和學生生氣傷了身體。我半開玩笑地說了一句:「在我二十年教師生涯中,農夫和蛇的故事不知道上演了多少回,但是我終於還沒有被蛇咬死。」其實,我們當班主任的,確實經常像那個善良而無知的農夫,妄圖用我們的體溫去溫暖感化那群鐵石心腸,結果經常是被弄得遍體鱗傷。這也幾乎是班主任的宿命之一。
這個學生一貫表現很差,而且性格乖張,脾氣暴躁,發起火來不計後果。罵人還是小事,有一次他竟然把一個同學打得鮮血直流。他具有明顯的暴力傾向。班級里有這樣一顆炸彈,做班主任的哪有不煩惱的。但是越是怕事,越是來事,因為學生總是犯錯誤,班主任必須要面對。
第二天,學生被勒令停課反省,劉姐情緒平靜了一點,和我們又把事情說了一遍,說到她昨天一回家就往床上倒,把家裡人嚇壞了,說班主任這樣當是要死人的,這一個家庭不就垮了嗎?大家又是安慰了一通。劉姐的事實再一次驗證了:班主任真不是人當的。
我心疼劉姐,就說:對這樣的學生不要真生氣了,談話的時候也不要發火,否則人家好好的,你被氣個半死不值得。
姐說:我是好好和他說話的啊,哪知道他突然發火了,還說我總是針對他、整他……
我問:你當時怎麼和他說的?
劉姐說:我心平氣和地對他說,「你不要來參加晚自習了。」
「結果呢?」
「結果我剛說完這句話他就跳起來了……」
這下,至少起因我有點清楚了。
我對劉姐說:「你和他打交道這麼長時間,很清楚他是個什麼樣的人,你這句話一說他當然要跳起來,因為他一直以為你在整他,他自己又有很大問題,他這是用攻擊別人以保護自己的策略,結果你又是個認真的人,當然要產生衝突。如果換了是我,我絕不會一開口就說這句話。」
「那如果是你,你會怎麼說?」
「我一定會先說很多別的事,像閑談一樣,最後再繞到晚自習的問題上。」
我雖然不能很清楚地告訴她我會說些什麼,因為我畢竟不是當事人,但是,我明確地知道我一定會有合適的方法和他談話,而且保證一定讓他不好意思發火——並非我比劉姐高明,只是可能我對這樣的學生多多少少有點了解吧。
說話的語氣固然很重要,但是,說話的內容更重要;即使同樣的內容,對不同的人說,反應也不一樣;同樣的內容對同樣的人,在不同的時機說,效果也是不一樣的。
班主任選擇什麼樣的方式和學生談話對教育效果的達成至關重要。
無論什麼方式,都應該是「學生能夠接受的方式」,這是判斷我們採取策略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班主任採取的談話策略有三個出發點:
第一,通過長期的觀察和接觸對學生個性的了解;
第二,和學生談話時對學生情緒的觀察;
第三,談話時教師的立場。
以上面這個案例為例,如果我們知道學生具有暴躁叛逆的個性,在談話時就應該注意不去觸動他那根火爆的神經,這並不意味這我們不敢批評教育學生,而是從教育的效果出發。我們動用權威也許可以將學生的「囂張氣焰」壓下去,但這不是我們談話的目的,教育變成了戰鬥,那麼就不會有贏家。這就需要班主任具有控制、調節學生情緒的能力而不是讓學生的情緒牽著你走。這種調控不僅體現在談話之初對談話定的基調,也體現在談話的過程中。最後,談話時教師的立場和教師與學生的關係與位置的把握也十分重要。智慧的班主任永遠不會把學生推到對立面上,而是讓學生時刻感覺到老班和自己是「一個戰壕里的戰友」,即使是批評責罵,也是「打是親罵是愛」。
說來說去,發現問題又是出在戰略上而不是戰術上。因為我發現,所有的所謂「智慧」如果離開了學生對你的信任和你對學生的愛都不會有任何實質性的作用。在很多場合下,我們所謂的教育其實就是居高臨下的「壓制」——你不服不行。還是說這個案例,其實學生早就在心裡恨班主任了,此時班主任任何善意的教育都被他看做是「整他」,在這種心理的驅使之下,你即使再和風細雨地對他說話在他聽來也是惡語相向,更何況第一句就是宣判而沒有任何鋪墊,難怪學生會跳起來。
要解決這個問題,關鍵不在於採取什麼戰術(當然, 有時候戰術也能起到一定作用),而是要回到問題的根源上,從頭來過——讓學生確信你是在幫助他而不是害他。建立起這種信任關係之後,再用什麼方法,已經無所謂了。我發現很多班主任的培訓中都會強調方法和技巧,卻對教育的大方向問題視而不見。事實上,很多班主任都沒有也不重視和學生建立這種「最初的信任」,只是忙於管理班級。而且,對於現在很多學生而言,這種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最初的信任一旦破壞,重建需要十倍的力氣,甚至永遠無法復原。
如果我有五十個學生,我一定會以五十種不同的方式取得學生的信任,這需要很長時間,也需要花很多代價,甚至要受很多誤解和委屈。但是,這種信任關係一旦建立,將是一根非常牢固紐帶,它會讓你在後續的教育中不必那麼謹小慎微,說話要時刻防著學生會誤會,總之,你將會很從容,也會顯得遊刃有餘。
所以,我們與其把精力花在研究教育管理技巧、策略上,不如讓複雜的問題變得簡單,那就是回歸到最初始的狀態——讓你的學生信任你,無條件地信任你,在任何時候,無論你對他說什麼做什麼,他都會堅定地對自己說:「老班是為我好,絕不會害我的!」——當然,事實上,你也確實絕對不會害學生,問題是,這話必須得有學生來說。自己說:「我是為你好。」——沒用。
座位的學問
小小的座位問題,困擾著多少班主任。
教室就那麼大,有坐第一排的就有坐最後一排的,最後一排是第六或第七排,離黑板大約五六米。
如果不是特殊情況、個別情況,每個人都有一個同桌。
誰坐第一排?誰坐最後一排?誰是你的同桌?
這個問題很好回答嗎?當過班主任的都知道,難啊!視力問題、身高問題、成績問題、紀律問題、個性問題,哪一個在排座位時沒有體現?沒有一種排法能讓所有人滿意,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前兩天又和同事討論座位問題了。同事問我排座位有什麼學問,我說我們班同學的同桌是自己選的。
說完全是自己選的,也不準確,說大部分是自己選的,倒是真的。
和每一個班主任一樣,座位問題也困擾著我。經常接到學生調換座位的申請,我無法一一滿足。調一個座位,往往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引發連鎖反應。班上公認的好位置就那麼多,不可能人人滿意。為了滿足同學們調座位的願望,我經常是絞盡腦汁。我時常在想,有沒有一個比較好的辦法或標準能相對科學地解決這個問題?
沒有標準,就制定標準。標準總是人制定的,大家都同意就可以了,這就是遊戲規則。人不是機器,可以隨機排座位。其實完全隨機排座位倒不失為一個辦法,公平嘛,不滿意就經常隨機排座位,隨機調換座位。只是,這是一種比較低級原始的方法,貌似公平,其實是不作為。所以,先制定規則,然後在大家遵守基本規則的前提下,再做個性化的考慮。
基本規則如下:
1、排座位不考慮視力問題,因為大部分同學現在都近視,看不清可以配眼鏡。看不清黑板不作為向前調座位的理由;
2、身高是重要考慮因素,盡量不讓前面的人擋住後面的人的視線,長得最高的人只能坐後排,沒有辦法;
3、需要和同座位上課討論問題的理由一般也不予考慮,學習上的問題可以課後討論,上課討論過多既會影響聽課效率,也會影響課堂紀律;
4、男生和女生可以是同座位,不存在男女界限;
5、同桌需要經常換,試著和不同性格的同學相處,一般一個學期可以調整一次;
6、不以成績好壞作為排座位的依據;
7、好的位置和相對差的位置需要輪流坐,好座位不是終生的;
接下來是對坐在不同座位上的同學的要求:
如果你坐在一個公認的好位置上,那麼請你珍惜你的座位,好好聽課,如果你上課不專心聽講,經常被老師批評,對周圍同學造成不良影響,說明你並不需要這樣的好位置,違紀累計到一定次數,那麼請你將你的座位讓出來,給那些想學習的人;
如果你認為你的座位不理想,想換一個好位置,那麼請你在現有的座位上好好表現,不能因為座位不好就不聽課,如果以不坐好位置就不好好學習,那麼你的要求將不能得到滿足。只有在現在的座位上盡自己的努力好好學習,調換座位時才會優先考慮。
在座位問題上表現出大度、謙讓、顧全大局的同學在調整座位時將優先考慮,或在其他榮譽問題上補償,不讓老實人吃虧。
管理班級、教育學生,無小事。小小的座位問題,蘊含著大學問,也是考驗班主任智慧、公正、公平的一桿尺子。我帶班的策略是舉重若輕、舉輕若重。一個座位問題,看似微不足道,卻要費盡心思,目的就是不想讓學生們為一個座位問題傷心或影響學習積極性。
座位問題,其實能折射出一個班級的整體氛圍和學生的學習態度。座位是小環境,班級風氣是大環境,教室很小,如果課堂上吵鬧,無論坐在哪裡都會受影響,班級不好,任何人都不能獨善其身。所以,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保證班級整體的課堂紀律。班級紀律好了,學習氣氛濃了,換座位的壓力就小了。
剛開始時,由於班級紀律很亂,躲到哪兒都不行。不想學習的人坐在哪兒都無所謂,只要方便講話就可以。因為不想學習的人多,在失望中,很少有人關心過自己的座位。後來我發現,要換座位的人多了,知道這是好事,因為有越來越多的人關心自己的學業了,想學了,於是就想在一個好位置上聽講。其實,座位的好壞,是相對的。對於一個從不想學習的人來說,坐在最後的角落裡最舒服,老師不大容易管得到,相反,坐到前排就不那麼自由了。
每次調動座位,徵集班委意見,從班級課堂紀律的大局出發,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總是大費周章,一定會有人不滿意,提意見,我這人好說話,學生和我提意見根本沒有顧忌,還經常來個死攪蠻纏,搞得我一點辦法都沒有。
又是一段時間下來,換座位的意見又積累了不少,我又要動手了。
我走進教室,說了我這次調整座位的思路——讓大家自己選擇同座位。我讓每個人拿出一張紙,寫下自己最想和誰成為同桌,寫三個人作為備選。很快,紙條交上來了,這又是一次尊重民意的做法。之所以寫三個,是為了在選擇的時候餘地更大。
我帶著一大堆紙條,回到家裡,把紙條像紙牌一樣排開,開始排列組合,如果你選我,我也選你,就基本上滿足了。原以為這項工作很繁瑣,一做才知道,這樣比我自己想破腦袋排座位省事多了,因為三個候選人只要滿足其中一個,就搞定了,而我也可以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在三個候選人中,選擇我認為最合適的,這樣就皆大歡喜。其中有特別受歡迎的同學,被很多人選擇,也有個別沒有人選的,但是,絕大多數人都沒有問題。我很順利地排出了大概的座次表,剩下幾個小問題解決起來就方便得多了。
第二天再做了一些個別工作,新座位表就出台了。絕大多數人如願以償,情緒很好,再沒有到我這裡來提意見甚至是哭哭啼啼的了。
這樣操作帶來的一個疑問是:自己選擇的好朋友做同桌,上課講話問題不是更嚴重嗎?
大多數班主任是有意識地把愛說話和不愛說話的人放到一起,以為這樣可以減少上課講話現象,還會把特別好的朋友拆散,以防止他們過於親密影響課堂紀律。而我卻反其道而行之。
對此,我的對策是:
1、充分相信大家選擇同座位的動機是良好的,是為了有個好心情更好地上課,還可以互幫互助;
2、所有座位,試坐一個星期,根據試坐情況調整;
3、因為尊重了大家的意向,所以大家都很滿意。為了讓自己和滿意的同桌能長期坐下去,同時回報老班對你們意見的尊重,請每個人珍惜來之不易的同桌,共同為班級良好的課堂紀律做貢獻;
4、不自重的,在一起互相有壞影響的,影響課堂紀律的,你們的意見就不配得到尊重,老班再把你們調開時,你當無怨無悔。
現在,效果如何呢?很多班主任都會覺得,自己選擇同座位那還不亂了套啦,喜歡講話的都湊到一塊兒了。告訴你,如果你是這樣想的,就說明你不懂得心理學,更不懂得尊重和自重之間是有密切關係的。只有你尊重了學生,才會贏得學生的回報。我們不排除有人不識抬舉,但是如果以這樣的心態去懷疑每個人,事情就會很糟。事實上,大多數人是懂得珍惜的,即使有人不自覺,也有規則應對,還怕什麼呢?
我們為什麼總是假設學生自己的想法和動機是很壞的呢?
事實是,我們的課堂紀律很好,而且越來越好。出乎意料,卻在情理之中。
小小的座位,大大的學問。
把自己的需要轉變成學生的需要
在灌南高級中學做的報告中,第三個小專題是專門講班級活動的設計和組織思路的,這個問題去年在南京也談過,在班級活動中,學生始終是主體,教師只是指導者和參與者。如何協調好二者的關係,很重要的一條思路是「把自己的需要轉化成學生的需要」,這樣搞活動才會順利成功。舉個小得不能再小的例子:出牆報。
班級的牆報需要定期更新,很麻煩,實際上我覺得它是很傳統的一種宣傳和展示班級文化的方式。但是無論它有多傳統,只要這種形式還存在一天,就有它的合理性,就必須把它做好。
按學校規定,牆報至少每個月更新一次,而且要組織評比,好的有獎勵,不按時更新的要批評。做班主任的煩惱確實太多,就連一個小小的牆報也是眾多的煩惱之一。大多數班主任都把這件事情當做一個負擔,因為它確實是個負擔,班上學生對此都熱情不高,能寫會畫的人才也不多,但是任務總是要完成的,這不成了負擔了嗎?
這裡就要說一句題外的話:很多事情班主任的心態決定了學生的心態,因此當班主任都認為這是個負擔時,學生就更被動了。但是我的觀點是:無論你是喜歡做也好不喜歡做也罷,反正任務是要完成的。與其帶著痛苦去做不如轉變心態,用積極的態度完成它。
出牆報是學校的需要,是我的需要,我得把它變成學生的需要。
其實很簡單,引入評比競爭機制。既然學校要評比,我就在班上搞評比。
上學期開始班級自製管理時,給宣傳委員分配的任務之一是教室環境的美化,包括出牆報。過去出牆報的任務只是固定的那幾個人,雖說質量還可以,但每次積極性都不太高,因為我們班的牆報不是用粉筆隨便寫一寫,而是每次都要用水粉畫出精美的圖畫,可以保留很長時間,這樣一來牆報出得很費功夫,很費時間,所以成了板報小組的沉重負擔。
為什麼不能全體參與?這學期班委會上討論了新的方案:宣傳委員總負責,四個大組各成立一個板報小組,輪流出牆報,每次對牆報拍照,學期結束由大家公選最佳牆報予以表揚獎勵,如果哪個組的牆報在學校的評比中拿到大獎,還另外有獎勵。學校對牆報評比獲獎的班級予以加分和獎勵班費,加的分數歸班級,獎勵的班費拿一半獎給小組,也算是對板報小組辛勤勞動的認可。
此方案的關鍵不在於獎勵多少,而是讓每個小組互相不服氣,你出得好了,我要出得更好,這就把我的需要轉變成學生的需要了。所以,第一期牆報剛剛推出,第二組的人看了就有了自己的打算,只等著時間一到就趕緊更新推出自己的作品。再加上我忽悠一句:你們看看人家出的牆報,質量這麼高……你可以想像第二組的人會說什麼了。
小小難題,輕鬆搞定。雖說出牆報很花功夫,但是我們把這項任務變成了學生展示自己智慧和才能的舞台,學生用心去做,精心設計,力求把最好的東西展現出來,在牆報的一角還要註明主創人員和工作人員,這個小小的舉措又把大家的積極性調動了一把。
看著學生忙得不亦樂乎,我也就可以偷著樂了。
教育與中醫
我的很多教育思想理念,都來自於和教育界的同行們的探討。無主題的漫談有時是最能激發人的靈感的。
8月27日,應邀去北京密雲縣第二小學講學。趕到密雲時已經將近晚上十點了,接機的王書記和來老師都還沒有吃飯,飯店基本都關門了,好在密雲不大,都有熟人,找了一家他們熟悉的餐館,還沒打烊,於是大家坐下來吃涮羊肉。一邊吃著一邊就聊了起來。話題自然還是教育。
王書記認為,現在做教育的困惑之一是學生不怎麼聽老師的,而我們的很多老師,在學生的種種問題面前,顯得辦法不多,甚至手足無措。
「這下好了,你來我們這裡給班主任們上課,要多向老師們介紹一些教育的方法、策略……」,王書記說。
「我教育學生根本沒有方法啊。」此言一出,我感覺王書記有點吃驚和失望,心想別再語不驚人死不休了,趕緊解釋一下吧。
「我的意思是,教育中的不確定性恰恰是教育的魅力所在。我們的教育對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人是始終在變化的。我們面對不同的班級,不同的學生,怎能用同樣的方法呢?教育中的方法有什麼用呢?我面對學生經常是沒有方法的,如果我們拿著現成的方法去教育我們的學生,那多半是沒有用的,教育好了也是碰巧。那我是怎麼做的呢?我不是拿著既定的現成的方法去套我的學生。也就是說,不是先有方法然後再教育。我是在和學生的接觸過程中不斷地去尋找方法,尋找那種只對應於他(她)的方法,隨著接觸的增多、了解的加深,方法也自然會漸漸浮出水面……」,
「沒有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我們做老師的,千萬不要去追求對付學生的方法,永遠不要低估學生的智慧。你有一百種方法對付學生,學生就能想出一百零一種方法來對付你,不要讓自己陷入和學生鬥法的泥潭,那樣會很累」,
「我不用方法對付學生,學生自然不會用方法對付我,即使他們想出了辦法來對付我,我也裝著不知道。其實學生一張口我就知道他說的是真話還是假話,但我不會戳穿他。即使他騙我,只要不引起嚴重後果,我會裝著什麼也不知道,就給他騙又怎樣?我們當老師的,不要以有一雙火眼金睛為驕傲,其實那是一種悲哀,你看得太過清楚,這個世界就很可怕。所有的學生都是你的敵人,你一個人要對付四五十個孩子甚至更多,你不累死才怪。有條件有原則的忽視和遺忘,是班主任經常要做的事。也就是說要給孩子必要的空間和時間去長大,不要把所有的時空都填滿了」,
「說到對學生具體的教育,其實我給不出很好的建議。但是我走遍全國各地,從最發達的地區到最偏遠的地區,重點中學、薄弱學校、職業學校、高中、初中、小學的老師都聽過我的報告,而且所到之處,一律大受歡迎。我的報告為什麼適合所有做教育的人群?就是因為這裡面沒有具體的方法,我只講人性中相通的那些東西,那些人心靈深處共有的情感。而且我也深信,無論在哪裡,無論學生的基礎和背景如何,孩子在成長中遭遇的問題以及我們老師遭遇的困惑都是相似而有共同規律的。這是教育的規律,而教育是沒有定律的。我的故事只屬於我,但我遭遇到的問題一定是每一個老師都曾經或即將遭遇的」,
「我始終認為做教育沒有一個萬能普適的定律,如果是那樣,教育就太簡單了,只要按部就班地操作就行。事實上,這可能嗎?教育的投入和產出回報也沒有必然的聯繫,所謂天道酬勤,並不完全適用於做教育。也就是說,不是像解理科的試題那樣,只要方法和步驟對了,結果必然正確,做教育並無這種一一對應的關係,相反,每一種做法都有出現各種結果的可能性,這種變數這就是教育的難度所在,當然也是教育的魅力所在。智慧的教育者會不斷根據教育的進程調整策略,選擇最合適的方法,謀求達到最佳教育效果」,
「我和那些在台上高談闊論的專家名師都不同,我的教育歷程一直是很艱難而收效甚微的。或許教育本來就應該是這個樣子,我們必須承認,在學生的成長中,教師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而絕不是萬能的,不能一味誇大教師在轉化學生中的作用,因為學生要受到來自各個方面的影響,教師,只是其中之一。我們這樣去想,就不會在工作中背上沉重的十字架。或許別人有很好的化腐朽為神奇的方法,但是我沒有。不是說我對別人錯,而是做教育本身就是帶有個人色彩、各顯神通的。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我為什麼不去講那些方法技巧,其實我做班主任中有沒有方法技巧?當然有,而且還不少。但我從來不講,為什麼?因為我覺得我講那些沒用,不可複製的,連我自己都無法複製,別人就更不可能了。但我做事有原則,我最大的願望就是不重複做自己,始終要隨學生身心的發展變化而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法,我們不僅要善於總結,而且要善於遺忘或拋棄具體的技巧,才能獲得大智慧」;
「最後一點,如果說我做教育和一些傳統的教育方式有什麼不同的話,那我打個比方:傳統教育的很多方法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哪裡出問題就在哪裡解決,就好像是西醫治病,發現病症,治療就直接指向病灶;我的教育好比是中醫。雖然我不是很了解中醫,但在我看來,中醫中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則倒是非常好地詮釋了教育中的理念,有相當深度的哲理,真的是奇妙無窮。比如中醫主張「同病異治」、「異病同治」,我做教育其實也是這樣」,
「所謂"同病異治』,是指表現相同的疾病,可因人、因時、因地的不同,或由於病情的發展、病機的變化、正邪的消長等差異,採取不同治法的治療原則。兩個人都是肚子疼,若是西醫,肯定在肚子里找原因,然後針對性地用藥;而中醫卻認為,肚子疼的原因很可能不在肚子,兩個同樣是肚子疼的病人很可能得了完全不同的病。中醫講求從源頭上尋找病因。用於教育,兩個孩子犯了同樣的錯誤,他們的背景、動機可能完全不同,如果我們用相同的方法去教育批評,很可能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如果仔細分析錯誤背後的原因,我們往往會看到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所以,我們必須用兩種不同的方法教育這兩個犯了同樣錯誤的學生,甚至用很多不同的方法去教育同一個學生。這是我所謂的教育中"同病異治』的策略」,
「與此相對應,中醫里也有"異病同治』的說法,它是指表現不同的疾病,由於發病機理相同,採取相同治法的治療原則。中醫認為,相似的病理卻可能表達方式完全不同,有的是從頭、有的是從腳出現癥狀,但是無論表現方式有多少不同,原因是一樣的,可以用相似的方法治療。考察一下孩子的問題,兩個孩子犯了不同的錯誤,甚至一個犯了錯誤一個做了好事,但是兩個人可能有著同樣的動機或背景。作為班主任,也要能透過表面現象探尋問題背後的原因,仔細甄別,去偽存真,找到不同錯誤背景下的相似心理,找到他們成長中共同的規律」,
「這就是我對教育的一種理解。我從未教過小學或初中,明天要面對你們學校那些小學老師講課,我要把教育中這些相通的地方和老師們好好交流一下……」
時間過得很快,我們一邊吃一邊暢談,忽然發現,飯店裡只有我們幾個人了。看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真的是很有道理,和熱愛教育的同仁對話,總是那麼令人愉快而且時間也總是飛快流逝……
我是這樣管理學生手機的……
學生帶手機進入學校,這是個新的老問題。說它新,因為手機剛剛普及也沒有多少年;說它老,是因為自從有了手機之後,關於學生帶手機上學的討論就一直沒有消停過,但至今仍無一個普遍適用的、能為三方接受的管理方案。最近幾年,隨著手機功能的日益強大,學生帶手機到學校的問題再次引起公眾的關注,從目前的討論情況來看,反對聲佔了上風,但實際效果卻幾乎為零——誰能拿出個好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恐怕很難。
在此,我不發表具有傾向性的言論,只就事論事地從純技術角度探討一下學生手機的管理問題,我的案例,就來自於我現在帶的這個班……
寫到這裡,我的思路忽然岔開了——我發現現在很多規則的制定完全是荒唐可笑的,荒唐之處不在於規定本身,比如,禁止學生攜帶手機進入校園,這個規定本來不可笑,但是,和實際情況相比,絕對是一件滑稽的事。我想制定規則的人一定是不負責任的,他只知道把規矩定下來,就算完成了任務,至於有沒有可操作性、誰來監督,根本不是他所關心的。事實是,誰也不會把規定放在心上,手機照帶不誤,因為從沒有人來管規定執行的情況怎樣。學校經常有這種滑稽的事,規定都有,但都是一紙空文,造成了學生養成了根本不會遵守規則的習慣,一直影響到他們走出校門,進入社會。對規則視而不見,是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根子還是在教育(我這裡所說的教育不單是指學校的教育)。
我們造成或助長了學生的狡黠,讓學生學會了觀察和分析——遇到厲害一點的教師就老實一點,遇到不怎麼負責或寬容一點的教師就鑽空子,他們知道,規則的執行力度在於執行人的威力而不是規則本身的威力——養成這些壞習慣很不好,長大以後,他們在處理問題時也會帶著這種習慣,要麼造成自己的損失,要麼讓規則的可信度下降。
關於學生手機的管理,最不動腦筋的做法就是簡單操作:在班上宣布一下,所有人一律不準帶手機,如果發現了,就沒收。其實,誰都知道不可能做到,這樣的說法只能是自欺欺人而已。宣布完了就沒事了,學生仍然在用,發現了,第一次警告,第二次沒收。教師沒有權力沒收,所謂「沒收」,也只是暫扣一段時間,最後還要還給本人或家長的。問題是被發現而受到處罰的學生只是認為自己的運氣不好,從沒有想過是自己違反規則,下次要做得更隱蔽一點,而不是從根本上認識到不應該這樣做。上有政策,下就有對策,我們把學生都訓練成了反偵破的高手。
我的這個班,同樣面對著這樣的問題。不是我高明在何處,我只是不願意做一些簡單而沒有技術含量的事,我在班級里推行什麼政策,第一原則就是要以理服人,讓大家口服心服。理不講透,不強行推進;理講透了再執行,一旦執行起來就沒有含糊的餘地。我做一件事,一定是有計劃有步驟的,進展到哪一步就做哪一步的事,一切按照事物發展的規律來辦。
能完全禁止手機進入校園嗎?我看不能,特別是到了高中。有人說現在學生使用手機絕大部分不是用來和家長聯繫的,而是和同學朋友聯繫,所以不能讓學生帶手機。學生大了,難道不應該有自己的世界嗎?難道一使用手機學生就會變壞?道理也不用分析了,我們不能掩耳盜鈴,對這個現實視而不見。既然禁止不了,那就是要管理好,手機本沒有錯,需要制止的是不正確的使用手機。
和一般的處理方式不同的是,我在自己班裡並沒有一開始就制定嚴酷的政策,把自己逼上絕路,而是先讓問題暴露出來,再和大家討論怎麼解決。
第一步,宣傳造勢,觀察準備。
最好不帶手機到學校,避免麻煩。凡事都有兩面性,手機能帶來便利,也會帶來煩惱。沒有手機,一樣可以和外界聯繫,關鍵是自己怎麼看待這個問題。手機,已經成為一種大眾通訊工具,不存在炫耀的問題,當然,沒有手機也不是什麼丟臉的事。如果你覺得弊大於利,就不要帶到學校,過一種簡單的生活也挺好。沒有手機的,也不必纏著家長買,以後確實需要了再買,這不是什麼大不了的問題。
我確實認為這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有或沒有,都不是最重要的。我不會看到學生使用手機就如臨大敵,或形成職業習慣,看到了就收走。這種淡化、寬容的態度本身就是一種姿態,有時候我們越重視越反對,反而會強化學生的反抗意識。
講清道理,可以讓一部分學生自覺遵守。一個班級是有自己的氣場的,如果玩手機成風,自然會有一種暗示,更多的人會加入進來,如果有一部分人認為玩手機不好,也會影響其他一些人。
對於帶手機到學校的同學,我們首先強調學校的要求,告訴他這是違規的行為,讓在學校使用手機成為一種偷偷摸摸的行為,首先製造這種氛圍,讓他感到難受。然後,暫時不採取其他行動,觀察一下會有什麼問題出現。
我知道,光講道理對一部分人是沒有用的,他們不以為然,以為只要不被發現就沒事了,所以開學後不久就有人開始在上課時使用手機了,玩遊戲、看視頻、發信息,我這個所謂的實驗班也不可能免俗。
要讓他們上課不玩手機,首先必須讓他們自己認識到這件事不好,建立是非觀念。我在班上繼續擴大宣傳力度,告訴各位同學,上課時使用手機是規則不允許的,被發現了將會受到處罰。我的宣傳力度是逐漸加大的,一開始是很溫和地講道理,然後強調規則,然後是在全班的警告。但僅限於此,仍然沒有進一步的行動,因為把這件事徹底管好得有個契機,沒有身邊切實的案例,教育的力度還不夠。
我相信還是會有人抱著僥倖心理在鋌而走險。很多人其實都是這樣,明知道規則不允許,還是會因為擋不住誘惑而違反,事情不發生到自己頭上是不會有切身的感受的。但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的,如果總是違規,終有被發現的那一天。
班級學生分化成了玩手機的和不玩手機的兩派而不是一邊倒,其中前者佔了大多數,後者人數較少但很頑固。這種分化減輕了工作量,因為大部分同學明確了規則之後已經自覺地遵守了,他們不僅不會讓我操心,還成為教育其他同學的榜樣,不玩手機的同學對少數違規同學有一種無形的震懾和影響。在沒有實施任何懲罰的前提下,大勢已經形成,大多數同學的態度對少數同學已經形成了包圍圈,那些玩手機的少數人要頂著很大的心理壓力。能分化瓦解的盡量不要訴諸武力,孫子兵法云: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第二步,尊重民意,制定規則。
兩個星期後,問題充分暴露,哪些同學上課特別喜歡用手機同學們已經心知肚明。大家都很清楚這是違規的,是非明確之後就好做下一步工作了。不久,我處理了開學以來第一件也是唯一的一件玩手機事件。班上一個同學在晚自習時玩手機被值班老師發現並扣下,他很不服氣,認為老師應該首先提醒,不應該一發現就收。下了課就去找老師索回,老師當然沒有同意。第二天我來處理此事,過程細節就不具體描述了,用旁邊老師的話說,那叫一個「春風化雨」,不厭其煩地講道理,分析利害關係。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因為我只想著要讓他口服心服,第一次處理,務必要慎重。談歸談,必要的處理還是需要的,寫出認識,暫時扣留手機一個星期,不通知家長。
處理完之後,我沒有在班上宣講此事,因為我相信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不用我多說,班裡同學一定都知道了。不聲張給了他面子,但也同樣達到了傳播的效果。
周五布置了周記,要求每位同學對班級的情況作分析、提建議。星期一周記收上來之後,果然有不少同學提到了上課玩手機的事。那好,把這件事拿到桌面上討論。
班會課,召開班級大會。班級大會的問題我以後再做詳細介紹。本次大會討論的主要議題就是手機,大家對此發表意見。得出了共性的東西:
1、上課使用手機違規;
2、確實有人不顧禁令繼續在課堂上使用手機;
3、這件事必須要管起來,不然不良風氣會蔓延;
4、目前要想完全禁止帶手機到學校並不現實,所以,關鍵在於管理。
大家意見基本一致後就開始討論處理辦法。又是一番討論,再次得出共性的東西:
1、第一次發現,暫扣一個星期,不必事先警告,因為規定已經強調過多次了;
2、第二次發現暫扣手機一個月,第二次的意思不是在同一個同學身上發現兩次,而是只要有一個人被處理了就算第一次,下一次另一位同學違規就算第二次;
3、第三次發現則永久性禁止手機帶入學校;
4、每次違規都要告知家長。
好了,討論結果班長記錄下來,作為政策執行。這裡還有一些細節和技巧,不細說了,總體原則是大家要充分討論,每個人都有發表意見的權利和機會,所以,規則是大家提出的,不是我個人意志。這樣執行起來的阻力會小很多,特別是涉及到真正處理時,被處理人無話可說。
完了以後把這些內容列印好,每個人自願(?)簽字,作為共同遵守的遊戲規則。
第三步,加強監管,一步到位。
前期工作要慢、細緻,準備要充分,適應期要足夠長,讓學生能有充分的時間系統脫敏。一旦付諸行動,要堅決果斷,絕不拖泥帶水。
既然大家討論好了,下面就是執行的問題。
首先,每位同學登記手機號碼,沒有的填「無」,把號碼全部整理好,和家長逐一核實,全班四十四人,有十八人沒有手機或者手機從不帶入學校,工作量減少了三分之一強,另有二十六人每天帶手機到學校。確認無誤後進入監管、檢查程序——上課期間隨機撥打登記的號碼,如果出於開機狀態則視同於使用手機。
這一招大家事先並沒有想到,底牌總是最後再亮出。雖然有些意外,但是細想一下沒有反對的理由,因為老師不能時時刻刻巡視檢查,而且即使巡視,也有檢查不出來的可能。如果全部依靠老師的檢查,則執行力度是肯定不夠的,必須大家自覺遵守,而不是被動地躲避或存有僥倖心理。事前我們講明白道理,讓大家都能理解,上課時完全沒有必要開機,反之,開機就有使用的嫌疑。
從規定出台之後到目前為止,隨機抽查若干次,無一人次被發現上課時手機開機。管理基本成功。
是不是沒有問題?是不是一勞永逸?
這兩個答案都是否定的。
第一,即使如此規定並且經過檢查沒有發現問題,但不一定表明沒有問題。比如,對付開機的抽查還是有辦法的,雖然比較麻煩,但並非對付不了。關於這個問題,我的理解是,任何規則都不可能滴水不漏,講白了就是「防君子不防小人」,如果有誰挖空心思非要想出聰明的辦法來對抗規則,那也顯得太無聊了,為了這幾十分鐘的關機,值得付出如此大的代價嗎?人如果到了這一步也就沒有多大意思了。而且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冒著違規被處罰的風險在同學們的視線之下玩手機,心理壓力會很大,當做一件事承擔的風險和背負的良心的譴責超出了做這件事帶來的愉悅時,每個人都會掂量一下,權衡利弊,做出趨利避害的選擇,這正是我們需要的姿態。明白了這個道理,我想,絕大多數人會認可。這就叫以理服人、環境育人。
第二,以後會不會出問題?很有可能。怎麼辦?不怎麼辦,現在就為此煩惱屬於杞人憂天,我的原則是到時候再想辦法,現有的辦法既然好用,就用下去。當然,不能忘了表揚和鼓勵,讓孩子們以遵守規則為榮,破壞規則為恥。建立健康的榮辱觀是最重要的,良好的班級風氣就是這樣一點一點形成的。
我對孩子們說,養成一個好習慣就鞏固一個好習慣,不必再為手機的問題煩惱了,我們還有更多的事要做,讓我們都把精力放在更重要的地方吧。
遵守了規則,其實也輕鬆了,不必擔心規則來懲罰你,換來的是更大的自由。規則與自由的關係,就是這麼奇妙的,有時候,遵守規則就是獲得了自由。
忘掉規則
搞教育的人言必稱「規則」、「規則意識」,似乎教學生遵守規則了,教育的使命也就算完成。規則讓我們養成很多習慣,所以,魏書生老師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
很多學校和老師都喜歡制定規則,如同食不厭精的追求,規則也是追求完整、詳細至無極限的。把規則制定到極致的當屬魏書生老師的班規,說起來是老師學生商議後共同制定的,我看也未必。為了研究一下,我在百度里隨意鍵入「魏書生班規」,搜索出網頁125000篇,點擊第一篇就嘩啦啦地出來了,179條!分一日常規、一周常規、一月常規、學期常規、學年常規、常務班長、班委會、團支部常規……看得頭暈了。我就沒有繼續點擊其他的了。我在想,不談遵守,就是要記住這些「規矩」,需要多少時間和精力!我們為什麼要記住這些規矩?這些規矩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好處或者對學生的發展帶來怎樣的幫助?
我也看過其他一些班級的班規,雖沒有那麼細緻,但也篇幅巨大,處罰起來也毫不含糊,都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個班級沒有了規矩,那要「班將不班」了!學生處於規矩的巨大的監視網包圍之中,舉手投足都有規矩,規矩無處不在,充斥了校園的每一個角落。
我從不否認規則意識的重要性,問題在於這是不是我們教育的全部或者說是終極目標?教育到底是為了什麼?是對學生的成全嗎?還是把學生訓練成只知道循規蹈矩的機器人?
另一個問題是,很多人熱衷於規則的制定而不是把精力多放一點在規則的執行上。其實不管怎麼制定規則,都是差不多的,效果完全在於執行的力度和堅持的決心。事實是大量的班規最後成為一紙空文,導致了學生沒有遵守規則的意識,以至於影響到他進入社會後的發展。
我的班級也有規則:班級公約、衛生承包責任制、執勤班委工作流程、課代表職責……不能算包羅萬象吧,但也林林總總的有不少了。而且,一個普遍的現象是規則會越制定越多,因為我們總是會發現這裡還沒有規則、那裡還缺少約束,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地補充、完善,最後真的能涵蓋學生生活的各個角落。規則就這樣日益膨脹起來。
我們班的班級公約算是夠簡約的了,只有區區九十六個字,要說公約沒有涉及到的地方那真是太多了,只能說是掛一漏萬。在班級里宣講公約時,我語出驚人:我們學習規則、遵守規則的目的是忘掉規則!
很多同學都不能理解,其實忘掉規則,是遵守規則的最高境界,它首先必須經歷掌握和遵守的過程,才開始進入遺忘。
為什麼要忘掉規則?因為只有忘掉了規則,才是一個真正自由的人,而忘掉規則的真實含義是遵守規則已經成為一種本能,渾然不覺。如果你還能感受到規則的制約,那就是還沒有擺脫做人的底線,你處處受制的原因是你會屢屢觸及規則所不允許的區域。當你不懂得遵守規則時,會很難受,似乎整個世界都在和你作對,你稍不留神就違規了,因為你打心眼裡沒有自覺遵守規則的意識。如果你的境界已經遠遠脫離了規則的約束,你自然不會感覺到規則的限制,毛澤東主席說得好,此時你已經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低頭看到這些規矩時,會覺得很可笑。人的境界會隨著我們的教育和自我教育逐漸提高,一個遲到的人總是會為可能受到的處罰而煩惱,一個有提前量的人就會很自在,因為他從不擔心有懲罰落到他的頭上,在今後的生活中,他給人的印象就是個守時的人,守時已經成為他的一種良好品質和終生習慣。
我曾經問過我的學生,假設你是一名司機,如果把闖紅燈的罰款提高到一萬元一次,你會受到什麼影響?如果喊不合理,這樣的人可以認為至少潛意識裡還有不遵守規則的想法,因為這樣高額的罰款已經讓他感到壓力很大了;而如果開車時根本沒有想過要闖紅燈,那罰款一百還是一萬有區別嗎?而還有一種情況是,罰款一百我就可以偶爾闖,罰款一萬我就會考慮一下違章的成本而不闖紅燈,這樣的想法和做法已經達到了規則的初衷。但如果大家通過努力提高了素質,就會主動不闖紅燈,罰款也可以取消了,因為收不到錢。當然,這在現階段肯定是做不到的,但它卻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有一個很簡單的比方:當你要吃飯時,你根本不會考慮今天吃這頓飯,我是用左手拿筷子還是用右手拿筷子。這說明什麼?說明你已經形成了下意識的本能。同樣的道理,學生對日常一些問題的處理已經形成本能了,則不必為此而糾結。
讓基本的規則變為本能,讓良好的規則成為品質,這才是我們制定規則的目的。
一個不受規則約束的人是自由的,此時他能考慮或從事更有意義的事,而不是整天為規則而煩惱。所以,即便是只有九十六個字的班級公約,我還是嫌多,需要瘦身。
我在班級正在採用的做法是將規則逐條減去。在原有的班規中每養成、鞏固一條,就從班規中減去一條,讓每個人記住自己的職責,化為一種下意識的行為,當規則已經深入人心時,就可以從規則中去除了。所以,今天我就手機管理問題回復一位博友道:總有一天我會廢除這些死規定的,等到我們都不需要用這些來規則來管他們的時候。
什麼時候可以減去紙面上的規則?一是當規則早已被大家自覺遵守、已經感覺不到規則的存在時,就再也沒有保留的必要了;二是低層次的規則要逐漸被高層次的規則要求所替換,人才能不斷地進步,這也符合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所以,班規的制定,首先有變換的必要,隨著班級發展的進程而不斷改變、修正,逐漸由低層次向高層次推進,所謂人往高處走。當你達到一個新高度後你就會以俯視的姿態去回味過去曾經的那些「規則」,人也由此獲得了成功。個人發展的最佳境界就是自由發展,要想自由發展的前提是必須首先獲得自由,而獲得自由的唯一辦法就是先遵守規則;然後就是需要做減法,減到最後,班規將只剩下兩個字的精髓——做人。這兩個字也不必寫出來,因為那時它已經是深深融入學生的心靈深處了。我覺得所有的規則只不過是教他們怎麼做人,一個人學會做人了,那還有什麼能約束他?規則制定得再詳細,也不能涵蓋做人的所有方面,只有從總體上提高學生的素質,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
是的,一切都為培養學生成為一個堂堂正正、頂天立地、自尊自立的人!一個這樣的人是不會再為哪些底線所困擾,我們制定規則的目的難道不是為了讓他們成人嗎?
忘掉規則,你將成為一個自由的人
推薦閱讀:
※教師聽課應趨向「生成式」
※長恨歌之玄宗出世?蒙曼聽課筆記六至九
※濰坊聽課紀行(上)
※大量做題不如巧聽課,尖子生不傳之秘!孩子必讀
※聽課要做到「五到」——【老百曉在線 www.lbx77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