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老子問道》5、道與德的配合(傅佩榮)
我們這一節,所談的是道與德的配合。在《老子》的書上,我們可以看到,道當然是最主要的關鍵的概念,但是道本身它具有超越性,它的超越性因為它產生了天地萬物,而陷入一種挑戰,它就設法用德來作為中介。譬如道是唯一的,它是整體,但是萬物是分歧的,有無數的萬物,個別的東西,那老子就設法說,萬物既然來自於道,它從道所獲得的,就稱作德,所以獲得的得,跟這邊所謂道德的德是一個意思。這在莊子裡面講得更清楚,就是萬物得之於道者,就稱為德,這兩個字發音完全一樣,但是字形是不一樣的。所以這個德我們到現在還說,這個人什麼德性,生下來什麼樣子就什麼德性,這叫做它的本性,他的特色。那麼花有花的德性,樹有樹的德性,每一種生物,都有它特定的一種本性。所以一般來說的話,萬物的本性就稱為德,它從道所獲得的,就是它這樣東西的,特殊的一種生存的樣態,稱為德。這可以說是老子他的一個方法,他要設法做到兩點。第一個,要保持道的超越性。第二個,要讓道可以跟萬物有某種關係。什麼關係呢?就用德這個字,說萬物獲得道的支持,就稱為德了。這個德就是指,萬物本身的特定的一種本性,以及它的稟賦。譬如你生下來是一隻獅子,就是獅子。我們以前看一個童話故事,一隻小獅子小時候,被羊帶去養了,所以獅子跟羊群一起長大。長到有一天,它覺得自己跟周圍的羊都不一樣,覺得有點自卑感,別的羊叫的聲音那麼好聽,咩咩叫,獅子隨便一叫都是吼,聲音很大。一直到有一天,他看到另外一座山上,一隻大獅子大吼一聲,它才發現,原來我也是獅子,就跑去歸隊了。所以你不可能因為說,這隻小獅子每天吃羊奶長大,吃到最後變成羊,不可能。你吃什麼羊奶,吃什麼東西都沒用,你是獅子,獅子的本性跟稟賦就存在了,那你吃什麼,或者後天的環境如何,你跟羊群一起長大,沒用,你還是獅子。所以這個簡單的故事就告訴我們,每一樣東西都有它生下來特定的狀況,你只要掌握住這個狀況的話,做你自己,這樣一來的話,你也不用去面對許多不必要的挑戰。講到人的話,也是一樣,每一個人如果了解自己的本性跟稟賦,對他來說,他的壓力和威脅也可以減少很多。
所以在這一節課,我們要特別談道跟德怎麼配合,我們還是要花點時間說明一下道的超越性。因為道有兩種性格,第一個是超越性,第二個是內存性。內存性就是內在性,就是道一方面內在於萬物,一方面又超越於萬物,這雙重性格掌握住的話,那麼就進入老子的世界了,那老子其他的學說就很容易了。你一般看老子的話,如果只看他的處世格言,譬如說我現在要學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了解別人是明智是聰明,了解自己才是覺悟,是啟明,很好啊。但是,這個都是應用的範圍,很窄。你如果學會他的道跟德的話,那就是它本體的部分,非常深刻的。我們大概說一下什麼叫超越性,在西方來說的話,他們怎麼去論證上帝存在呢?三條路線。第一個,宇宙萬物的存在需要充足的理由。充足理由四個字,說明什麼?任何東西的存在都有充足的理由。譬如說,這裡有一盆花。為什麼?因為有人拿來了。沒有人拿來的話,這花不可能長在桌上的,這一定很奇怪了,恐怕是假的。人有拿來的話,這一朵花是從花店裡面買來的,是不是?所以,任何東西的存在,都有充足理由,使它可以證明它現在的狀況。我現在這邊有個杯子,這個杯子也不是它自己長出來的,這個桌子都有人安排的,所以這叫做人的世界才能了解。你再看自然界,什麼地長什麼植物,什麼地方有什麼樣的生態環境,那都是自己條件配合,就這樣產生的。那我們就要問了,請問,宇宙萬物有什麼充足理由?就是沒有充足理由,一樣東西不可能出現,這是我們的經驗可以證明的。那請問,宇宙萬物開始之前沒有存在,以後也會消失。請問,在未存在之前,跟消失以後,宇宙萬物等於虛無。那它現在為什麼存在呢?需要充足理由。沒有例外,所以充足理由在西方來說,就可以拿來證明,一定有上帝,否則不能解釋萬物的變化,有開始有結束,它的充足理由是什麼?如果沒有充足理由,萬物不可能出現,我們都是在做夢,浮生若夢。但是我們不接受這種情況,就必須有一個上帝存在,作為萬物存在的充足理由,這個論證很簡單,它只是就說,萬物存在需要解釋嗎?我們所見的萬物都是他因,所以需要一個最後的自因,這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從人的世界來看。因為你看自然界的時候,它就是一個規則,自然的就是必然的,黑格爾這樣說,這句話也不用他說,其實我們想也知道,自然的就是必然的,我手上拿一個表,我手一放開,表掉在桌上,這叫做自然的,就是必然的。秋天到了,葉子落下,葉子自然落下,也等於是葉子必然落下。你不能說秋天到了,樹葉凋零了,它就是不落,那一定是假的樹了,假的樹葉了。是不是?所以,宇宙萬物有個規則,規則一定了之後,就是必然的,它沒有例外。但是呢?人的本性就不一樣了,牽涉到人的世界就非常複雜了,他必須面對三個根本問題,第一個痛苦,第二個罪惡,第三個死亡。這三個問題自古以來,讓多少人困擾,為什麼人生要受苦?為什麼人類世界有罪惡?為什麼最後會死亡呢?所以痛苦罪惡死亡是人生有三大悲劇,也是三大荒謬之謎。你不能解決這三個問題的話,人生始終是茫然不解,會感覺到生命很無奈,也很無聊。好,我現在問,你要解釋痛苦,罪惡,死亡,最後必須牽涉到上帝。為什麼?他作為最後的解釋理由。譬如我現在說,如果有上帝的話,痛苦可以得到說明,痛苦是為了造就你,當你受苦受難的時候,可以透過這個煎熬,讓自己的生命走上一個更好的道路。什麼叫罪惡呢?當你有犯罪的壓力的時候,就要讓你知道往上提升的困難,知道體諒別人的錯誤,像這個都是有一個神的話,這一切都很容易解釋。最後死亡更是如此,有一個神的話,死亡就不是問題了,死亡只是一個通道,所以西方很喜歡把死亡當作通道,通到不同的世界,通到另一個世界。所以死亡變成通道的話,它基本上不構成威脅,它並不是死亡之後,什麼都沒有了,一片虛無,它反而是一個走道,你透過這個渠道到不同的世界。所以西方談到人生三大最大問題的時候,它說,如果你沒有上帝的話,這三個問題都不能回答。
各位想想看,我們先假設一個沒有神的世界,人類就是唯一的生物在地球上,那人類跟其他動物有什麼差別?死了就不死了,枯骨一堆。到將來你怎麼知道這個枯骨是誰的枯骨?還是人的枯骨呢?這個地球根據研究,曾經出現過多少人呢?九百億人。現在活的呢?六十五億。那請問,過去那九百億到哪裡去了?我們現在活著的六十五億,經過百年之後,九百六十五億到哪裡去了?還在地球上。還在地球上的話,跟這個土、灰、空氣都混在一起了。那這樣一來的話,我們就要問了,人生有意義嗎?什麼叫意義?意義就是理解的可能性。意義這兩個字不能離開理解,因此只有人類具有理性的生物才有意義的問題,除了人類之外,其它萬物沒有意義的問題。一朵花這樣開,這樣落,它不用問意義,條件成熟它就開,條件結束它就落。花是如此,動物也一樣,你說,看到這個獅子老虎很兇悍,最後還不是要結束?你看到這些昆蟲,這些好不好,最終都是要結束,條件成熟了,它就出現了,條件結束了,它就消失。那麼談到人的問題的時候,就要問了,那我幹嘛受苦呢?如果我跟其他生物一樣的話,人生只有一條路可以走,想盡辦法避開不愉快的事,避開災難,好死不如賴活著,我活一天算一天,只要沒有煩惱,沒有痛苦就覺得很快樂了。這是不是很消極呢?因為你即使如此,最後還是要結束,最後是人生的無奈。所以,對於這個像老子這樣的哲學家,他當然要問了,痛苦,罪惡,死亡正好是造成春秋時代末期虛無主義的原因,你活在那個亂世,活著也沒什麼快樂,善惡也沒有什麼報應,你做好人也沒有用,做壞人也不怕。那請問,這樣的人生你可以想像嗎?就是無法理解。如果這樣的人生無法理解的話,人生就沒有意義,有意義代表人生可以理解。我常常把這種理解,作為一個簡單的比喻吧,高中生,畢業之後都要考大學,一個高中生每天早上七點出門,晚上十點回家。為什麼?他在補習。所以他每天念書十五小時,真是辛苦啊。請問,他這樣生活有意義嗎?他自己也知道有意義。為什麼?因為他要上大學。就因為有大學可以上,所以前面的三年每天讀書十五小時是可以理解的,是有意義的。現在假設,今年高中生畢業的時候,教育部長宣布,今年高中生統統不準念大學,並且以後大學統統關閉了,那這個高中生覺得很莫名其妙,那我前面三年為什麼每天讀書十五小時?如果你沒有大學讓我念的話,我每天讀書怎麼可能那麼多時間呢?根本不念書的。念書幹嘛?畢業之後沒有大學可以念,叫做沒有意義。所以你把人生想成什麼?高中生準備上大學。就因為有大學這個出路,你前面的努力,受苦受難才可以理解。如果沒有出路的話,你前面都是白白受苦白白受難,誰願意呢?當然想盡辦法避開了。人生很複雜嗎?並不複雜,你舉許多比例來對照就知道了。
所以,如果你要徹底了解人類世界,人的三大危機,三大挑戰,痛苦,罪惡,死亡,你最後,你還是要用一個超越界來作為代表,就是道。所以道家為什麼可以透過對道的一種覺悟,化解生命的壓力呢?如果你是道家,你只要想,這一切最後有道。所以莊子裡面很喜歡把道當作造物者,我們很多人以為造物者是翻譯的,大寫的CREATOR,它是造物者,不是的。造物者三個字,明明白白出自於莊子,莊子為什麼用造物者描寫道呢?因為本來就是道創造萬物。那造物者變成道的話,那莊子就可以跟它溝通,因為者這個中文字代表具有位格。我們現在說造物者,它跟造化的力量不一樣,造化的力量恐怕是沒有位格,就是不能跟你溝通的,造化的力量,冥冥之中有一種力量,那你不能跟它溝通。它如果講造物者的話,就不一樣了,加一個者,代表它是一個像人一樣,有一個身份跟它的地位的。所以莊子的境界是,上與造物者游這一句話就夠了,往上我跟造物者做朋友,一起遊玩。你說造物者在哪裡?你怎麼會有這種幻想呢?那你問莊子,莊子就說造物者無所不在啊,因為萬物都是他造的,他就在萬物裡面,展現出它的力量,所以我跟造物者一起遊玩。不是說我要坐飛機上天啊,而是我在任何地方看到萬物,都會感覺到說造物者在裡面,顯示它的智慧跟它的力量,所以道家在這個時候就可以知道說,那我的痛苦就可以化解了。像莊子非常窮困,他顯然也是受苦,並且他太太過世的時候,他還敲盆唱歌。為什麼?他認為太太終於回到萬物裡面去了,回到天地這個大家庭裡面去了,就不用再只是做一個人而已,做一個人只是偶然的情況,各種條件配合而成,有這樣的思想。這樣的思想說實的,比那個眾生皆有佛性的境界更為開闊,因為它根本上跟那些無生之物,眾生的生是有生命的,連無生之物也可以合在一起了。他怎麼說呢?氣的變化,空氣的氣,陰氣跟陽氣,就是我們的母親跟父親。那我的變化,解脫之後,又變成別的生命了,別的樹木也好,花草也好,都可能,這是道家的思想。所以它能夠把從宇宙萬物最根源處,來看到道作為超越性,超越界的代表,是因為可以化解人的問題,死亡你都不怕了,你還怕什麼?痛苦跟罪惡,就知道是一個短暫的過度,你不用太在意。
那好第三個,西方人怎麼證明有超越界呢?他把他焦點放在個人身上。每一個人在生命過程裡面,難免都會有一次,至少一次有這樣的感受,叫做絕對依賴四個字。什麼叫絕對依賴呢?一般來說我們的生活都有相對依賴。譬如說,我現在出門口袋沒有錢的話,我沒有完全感。為什麼?我要依賴錢。我現在生活我沒有工作的話,沒有固定的待遇我沒有安全感,我沒有朋友,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我沒有安全感。所以一般的生活都有相對依賴,但是,終究你會發現,人有絕對依賴,這對於現代心理學方面的各種研究可能對照來看,很多人的抑鬱症,都是來自於他的生命忽然之間覺得他根本是沒有依靠的,他其實什麼都有。其實現在很多人在物質生活上非常富裕,出門錢也有啊,要吃要喝都沒問題,朋友也很多,互相鼓勵安慰,也沒問題。但是偶爾就會出現一種狀況,感覺到自己的生命根本是無底的深淵,根本自己生命所為何來,所以很多人他是抑鬱症,他並不是吃不飽,穿不暖,他是吃飽喝足之後反而有抑鬱症了,感覺到自己的生命不知道去哪裡。因為當你吃不飽穿不暖的時候,你把焦點放在追求生存這個條件,反而每天很認真地工作,賺一點錢就很開心,當你這個條件有了之後,反而要問我就這樣就夠了嗎?生命這樣就夠的話,那你就會想以後會結束怎麼辦呢?所以這時候抑鬱症反而出現了。所以一個人的生命裡面,遲早都有會有一種絕對依賴的感受,感覺到生命完全沒有基礎,生命是落空的,得到失去最後變成好象做夢一樣。這個時候就需要有什麼?你對於絕對者的超越界的一種肯定,如果你只要透過這個絕對依賴的感受,找到超越界的話這樣就對了。所以在存在主義裡面很強調這樣的感受,他這個觀念是從齊克果以後發展出來的,找到絕對依賴的感受,就是這個感受使我感覺到我的生命是相對的,我需要一個絕對者作為我的依賴,使我這相對的生命不至於迷失。通常我們的信心,都來自於互相鼓勵,就跟莊子說的,泉水乾涸了,幾條魚困處在陸地上,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江湖就是那個絕對依賴的一個什麼?解決的辦法,叫做道。平常我們互相安慰跟鼓勵,這叫做什麼?人間相對的一種支撐力量,不夠的。我們教書一輩子的人,常常鼓勵學生要有信心,不要失望。事實上老師有很多也容易陷入抑鬱症啊,當老師當久了之後,自己變抑鬱症了,這是很多這樣的例子。因為他鼓勵別人的時候,他覺得自己好象是很有一些見解,一些心得,鼓勵完畢之後,自己呢?自己也要面對同樣的存在的問題,我這一生就這樣子嗎?我就是做我自己呢?還是說我在達成某種生命的目的呢?生命的目的是相對的嗎?相對的話,你從早到晚到甚至不到有什麼差別呢?都是相對的。所以這叫做絕對依賴的感受,在那一剎那就會感覺到生命是陷入一種抉擇,要麼就全部都有,要麼什麼都沒有,英文叫做All or nothing,或者全有,或者全無,這種生命的張力壓力很大。
所以我們剛剛從三點來說明這個道,接著就要說明一下內在性了,前面三點可以說道的超越性,讓我們知道說人的生命,他需要有道這個超越的力量作為最後的根源。第二個就要講道的內在性,道的內在性所強調的是道無所不在這四個字,這四個字是莊子說的,我們將來會詳細的說明。在老子裡面,我們這樣說,老子用德來作為道的化身,道的替身,來加持每一樣東西,萬物再怎麼多,都是要從道而來。道怎麼來的呢?道如果各自來負責的話,這個是想起來就很累很麻煩。所以道給萬物的就是德,萬物從道所獲得的就是德,這個德代表本性跟稟賦,所以萬物是什麼就是什麼,從一而終,只有人類不一樣,人類有自由,因此對道家有一個很大的挑戰,就是人的自由是怎麼一回事,我們經常出現這個題材,人有真的自由嗎?人的自由是怎麼一回事?我現在說我說現在這個是毀滅大自然,也是我有這個能力我才會毀滅。譬如這邊有一座山,我把它剷平,我有這個剷平山的能力,能力也是我的稟賦,道既然給我能力剷平一座山,我把它剷平的話,道不能怪我啊,看到沒有?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道給每一個人都有一個自由,可以給他思考能力,他就可以用自由加上思考,去做很多很奇怪的事情,甚至背棄道而行,所以我們前面談過了,人間的災難從區分而來。我舉一個例子比較具有特色的,像在澳洲中部是沙漠,但是本來不是沙漠,澳洲中部開始的時候是有它的樹林,英國人到了澳洲以後,他覺得這些樹不好看,既不開花,也不結果,所以英國人自作聰明,就從英國本土運來很多樹苗,又開花,又結果的樹苗運到澳洲,把澳洲中部很多樹木砍掉,種上英國帶來的樹苗,結果長大之後樹苗全部都枯死。因為它不能適應澳洲的氣候,澳洲四面環海,所以它的空氣裡面鹹度特別高,只有當地土生土長的植物可以存活,英國帶來的這些會開花結果的樹木統統不能存活。所以澳洲中部的沙漠,是人為造成的結果,就是人類自作聰明。你自作聰明的話,以為這樣好看,事實你上這樣正好傷害了自然界它本身的生態平衡。其實現在我們也知道,這個地球上有好幾個地方,都是人為造成的生態的一個浩劫。那這種都是人類以為說我們很聰明,譬如說我們現在經濟發展,經濟發展之後造成的困擾,它連鎖性的反應,造成的災難,我們也必須承受這樣的後果。有一次我看報道,說有一個印度人,他到處旅行見多識廣,到了香港就知道很多華人喜歡吃青蛙,我們叫田雞了。他想到自己的家鄉什麼都沒有,就是田雞特別多,每天晚上青蛙到處叫,他就申請要把青蛙抓了運到香港去,一下就抓了一個貨櫃,找鄉村的人統統來,給他們錢,大家抓青蛙,就把整個鄉村的青蛙全部抓光,兩三個貨櫃,運到香港去,賺了錢了,發財了。第二年,全村人都死掉了,是不是青蛙的神來報應啊?他們真的這樣想啊。其實不是,因為青蛙抓光之後,蚊子大量繁殖,因為青蛙原來吃蚊子,蚊子就不會肆瘧,果然是肆瘧,瘧疾,結果第二年青蛙都死了,蚊子大量繁殖,全村人都得瘧疾死掉了。你如果迷信的話會以為說青蛙的神來報仇了,你供一個青蛙的像吧。但是你從我們所了解的情況來看的話,就是人類自作聰明,他以為說這個青蛙每天叫,擾人清夢,也沒有什麼用,既然有人要吃,我們就抓來賣給了吧,沒想到說它生態有一種食物鏈,你青蛙消滅了之後,蚊子就繁殖,它每個地方都有類似的情況,自然界本身保持平衡,但是人為的問題,人類一出手,萬物就遭殃。
所以我們講到德的時候就要問了,為什麼人類的德那麼複雜呢?就是人的本性跟稟賦。譬如我會思考,我會做選擇,我就專門出差錯,搞狀況,這是一個老子要回答的問題,就是到底人的自由是怎麼一回事,困難就在這裡。所以為什麼我們常常強調,儒家所重視的是什麼?是一種德行的修養。你如果學儒家,日起有功,自強不息,每天增加一點點德行,十年,二十年之後,就自然而然變成君子了。但是你要有志向,要有恆心,如果你學道家的話,你再怎麼努力都沒什麼用,因為它重要的是不你怎麼做,而是它的門檻你跨過沒有,什麼門檻呢?這個門檻叫做覺悟。一旦跨過這個門檻,就覺悟跟道合而為一,你在這個世界上就不會故意去做一些事情,自以為聰明,結果反而是造成錯誤的結果。你如果跨過這個門檻(覺悟),你就很容易就萬物的條件,來欣賞萬物,就是你不用刻意造作。譬如說現在這一盆花是我插的,其實一般的花不會這樣長的了,因為它不同種類,怎麼可能長在一起呢?但是人類會插花,插出來之後你看著覺得賞心悅目。真的賞心悅目嗎?你看久了之後就會覺得它有一種設計,設計之後想表達什麼意念,只要你想表達意念,就會帶來壓力,所以聽人說話容易打瞌睡,原因就在這裡。因為你如果聽青蛙叫,聽狗叫,你不會打瞌睡,因為它不會有什麼壓力,它不想傳達什麼信息。你在海邊聽到浪濤聲,你不會打瞌睡,你會覺得浪濤聲很自然。但是人說話不一樣,所以我上課學生常常打瞌睡,我可以了解,因為我說話的話,有這個要傳達一個意義,你聽的時候就會有壓力,到底聽到沒有呢?聽的是真的嗎?是正確的嗎?還是我聽錯了?然後就睡著了,睡著了也無所謂,自然而然就醒過來了。醒過來之後呢?聽到就是沒聽到,沒聽到就是聽到,聽多少算多少,這是道家。因為道家不是像儒家一樣,像儒家的話,上課每一句話都要記筆記呀,考試要考的,這是儒家。道家的話,聽到多少算多少,因為那個智慧的門檻跨過去的話,你自己本身就覺悟了。
所以老子說過,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你要追求學問,要每天增加一點,每天上圖書館,每天看一本書,我在美國念書的時候,就是為學日益,四年每天讀書十二小時以上,我就感覺到自己,每天都在進步。各位想想看,一天讀書十二小時,我念速度可以念一百多頁,每天念一百多頁英文的書,一個月,二個月,三個月,覺得自己真的是學到一點東西了。但是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你要追求道,每天減少一點,減少什麼呢?減少人為的觀念,成見,偏見,慾望,各種複雜的念頭,每天減少,損之又損,減少了再減少,到最後是無為,但是再加一句,無為而無不為。譬如這邊有一座花園,我如果刻意去種什麼花的話,它不見得長得好,因為它本身的土壤適合什麼花,你不能夠靠你去想,你說這花很漂亮就種這裡。事實上你不要管它,你撒一些種子它自己長出來,能長就長,不能長的就消失掉了,到最後這個花園的花出來的時候,它不會說紅的一處,綠的一處,它分開來的,沒那回事,它混在一起,混在起叫做自然,你如果刻意設計的話,就代表你有一個目的,要傳達某種思想。譬如紅的一塊,綠的一塊,把它分得很清楚,那你看的時候,譬如說,我到荷蘭教過書,荷蘭有個地方叫做Koekerrof,是種鬱金香的,我們如果在書房裡面擺一棵鬱金香,真好看,特別的幽靜,一棵鬱金香,尤其黑色的。但是你到荷蘭去看的時候,你對鬱金香就毫無興趣了,它是幾百萬棵一起長,所以他們就笑話了,說荷蘭人種鬱金香跟種菜一樣,就跟你們家種大白菜沒什麼差別,他一種種幾百萬棵,但是這種花,集體去種的時候,沒什麼美感,你一看過去一片,那有什麼好看的?同樣顏色的都放在一起,你只會讚歎這麼多花。但是如果只有一朵花,放在你的書房裡面,那就值得欣賞了。像這個就是人為的,你刻意去安排的話,它就有人為的意志在裡面,它有一個意思要傳達,它就會造成壓力。所以老子他們是希望你不要有任何壓力,你盡量讓萬物的自己狀況,自己如此的狀況能夠呈現出來,這樣就好了。所以我們講到德的時候,還是要回到這個焦點問題,人的自由是怎麼一回事。因為人有自由啊,所以很多人常常說,天生下來我這個人,我有這些自由選擇的能力,那我為什麼不去做一些我想做的事呢?但是我想做的事做出來之後,又恐怕影響了自然界的自然的安排的一種所謂的現象。等於是上天給我本性,裡面包括思考能力,我自然就會用我的思考去做某種選擇,這種選擇正好又干擾了自然界的一個現象,這怎麼解釋呢?所以在道家裡面,講老子的思想,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上天就是道給人類這樣的本性,但是這種本性發展出來之後,可能造成錯誤,那這個錯誤又變成是我的本性自然發展,你不能怪我。所以老子為什麼要強調善人跟不善人你不要分,因為善人有善人的理由,不善人有不善人的理由,你一個人行善有各種條件配合,換一個人也可以做到你所做的善;一個人為惡有他為惡的理由,換一個人來,他在那個環境裡面他可能也是為惡。所以老子為什麼有一種特別像慈悲的心情,用母親做道的比喻,母親對於自己的子女,都是愛護的,都是包容的,原因就在這裡。因為每一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所以人間沒有所謂的公平的問題,你看到一個人做好事,你不要羨慕,你要想一個問題,如果我是他我也會做好事;你看到一個人做壞事,你不要怪他,你要想,如果我是他,我可能會做壞事,這樣一來的話,所有的一切都是由什麼?好象是所有整體的條件,所構成的一個結果,沒有人可以擺脫,這叫做天羅地網。
所以老子說過,天網恢恢,疏而不失,我們現在講成疏而不漏,原文是疏而不失,天網恢恢,網它雖然很疏,網的這個格子很寬,但是它不會失去任何東西,所有的一切全部都在這裡,所以這個道能夠透過德,讓宇宙萬物都有它的基本的本性表現出來。那這個道呢?本身是內在性。說到內在性,我想到一九八六年年底吧,我到美國參加一個會議,這個會議是世界宗教大會。我年輕的時候對這一方面很有興趣,到了美國紐澤西,一座山裡面,以前在美國開會,他們很有經驗,他把二百多人全部送到山裡面去,讓你跑不掉。如果你在紐約開會,肯定上午開會,下午不見了,逛街去了,把你兩百多人送到山裡面去,沒有人出得來,要有專車才能出來。所以兩百人老老實實在裡面呆一個星期,那就很有收穫了,大家可以討論了。第一天開會的時候,因為談到宗教,晚上的晚會表演,就用世界八大宗教來做一個表演的項目,就是每個教穿你們的服裝,上台表演的時候,念幾段你們特殊特別的經文。因為主辦單位是韓國一個教派,我不說哪個宗教了,所以他們就派了幾個韓國的學者,穿上韓國的服裝,韓國的服裝大家知道吧?跟他們國旗差不多,有一個太極圖,有一些八卦裡面的四卦都在上面。他們上去念什麼呢?他們念的就是老子裡面一段話,大道泛兮,其可左右,這段話。但是他們念錯了,泛是泛濫的泛,他們把泛念成祀,祭祀的祀。當時我聽了很不滿意,他們公開念,大道祀兮,其可左右,念錯了。老子的意思是什麼呢?大道像洪水一樣泛濫了,你怎麼可以說它在左邊還是在右邊呢?代表什麼?道無所不在。老子這段話很有特色,大道泛濫了,你怎麼可以說它在左邊還在左邊呢?到處都有道,老子以這個方式來描寫,被他們幾位韓國人念成大道祀兮了。我後來跟主辦單位抗議,我說你們叫韓國人去念中文,至少不要念錯,把泛濫的泛念成祭祀的祀,他們聽了也不了了之,他們也難得再解釋。韓國人有時候以為我們中國文化是他們的,很喜歡把我們的搬過去,這實在有時候太誇張了一點。所以他們裡面談到道家就用那一段,大道泛兮,其可左右,正好大道像洪水一樣泛濫,無所不在。它用的就是德,讓萬物都具有德,有德的話,德這個字我們再強調一次,萬物從道所獲得的支持,所以它就構成萬物的本性跟稟賦,你現在看到自然生態的平衡,那就是德的傑作。所以老子就要強調,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他說這個話,萬物都會尊道,尊敬道,而貴德,珍惜德。其實萬物沒有尊敬的問題,你說這些狗,這些貓,它會尊敬道嗎?它沒有那個問題。只是老子描寫的時候,他會認為萬物從道而來,最後回歸於道,道是根源,道是母體,你尊敬它,那對於德就要珍惜了,德就是你的本性。所以在莊子裡面特別明顯,所有的德很少有例外的,都可以理解為本性,或加上稟賦,就是你生下來具有什麼特質,什麼稟賦都可以用德來當代表。但是問題還是一樣,到人的身上,人有自由嗎?這個問題千古以來沒有答案。因為人的自由是有限制的,沒有人有完全自由,但是也沒有完全沒有自由,所以通常我們會把自由放在選項裡面。譬如說你要做這件事有三個方法,我就說你有自由,你可以選任何一種方法,但是任何一種,三種其實還是限制,你沒有第四第五種,所以像這種就說明什麼?你如果了解選項越多的話,自由才可以開展出來。
為什麼我在上一次上課提到斯賓諾莎?因為斯賓諾莎的學說,他的代表作叫《倫理學》。為什麼叫做《倫理學》呢?他裡面講的都是形而上學,講到神,講到實體,講到整個自然。那他稱作《倫理學》是因為你透過了解宇宙萬物的必然性,也就是一環扣一環,這樣整體連接的網,就可以知道說,原來我的自由不是真的自由。一個人只要了解自己的自由不是真的自由,他反而自由了;一個人不了解自己的自由不是自由,以為自己自由,他反而不是自由的,這聽起來有點奇怪,我們大概說一下。你如果了解自己的自由有各種限制,有各種條件使我的自由其實是受到限制的,你了解的話就不會被它所困,你只要不以為自己是自由的,你面對你的選項,你就知道說我不是自由的,所以我就不要製作太多複雜的問題,我的責任也是相對的責任。所以斯賓諾莎的學說,到最後出現一個結論,是什麼結論呢?因為理解而自由,這樣的概念。很多人都是不了解自己沒有自由,而以為自己有自由,然後胡作非為,做到最後也不知道惹了什麼禍,把這個是自然現象弄成什麼樣子。相反的,你如果理解所有的一切都是一張網,大的網裡面,天羅地網,所有的一切都從所謂的神,或者實體,或者自然,他把它們三個等同,從這邊來的話,你就不以為自己自由了。那你就會怎麼樣?去仔細思考我現在行動的條件是什麼?沒有人可以在不具任何條件的情況下,做一種自由的選擇,所有的選擇都是某些條件的制約,讓你做少數幾個選項而已。這幾個選項,可能因為你理解得越多,選項越多,那你理解的越少,選項越少,如果你完全不了解人的不自由,你就不可能發揮自己的自由。所以他是想設法用理解之後,就不受條件的限制,反而使你得到自由,你不會去想像一種漫無邊際的自由。所以斯賓諾莎的學說,他跟其他哲學家不一樣,就在於說透過理解而自由,我只要了解限制我的因素是什麼,我反而自由了。因為我就知道說,這些限制我的因素,並不是我現在可以改變的,所以我不自由,我不以為自己自由,那我的不自由,至少是有選擇的能力。如果你倒過來,明明有很多限制,你卻以為自己自由,弄到最後,那你怎麼負責任呢?有誰可以為自己的行為負完全的責任?沒有。你今天不管做任何事,你都可以找到借口,找到理由,那你這樣一來的話,等於是這個事情誰負責?找不到負責的人。你真的要問的話,就變成是天地為什麼要生我呢?天地生了我,我做這些事,你叫我負責,我本來並不存在,將來也不存在,誰負什麼責?對誰負責?都是問題。所以,這是道家裡面最大的一個挑戰,所以你講道家的時候跟儒家有什麼不一樣,儒家一定要強調善,它是要給你在價值上找一個重新出發的基礎,從真誠引發向善的力量。講道家的時候不能講善了,為什麼?你一講善就問你,標準是誰定的?老子也說過,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大家都知道這樣叫做善,不善就出現了,你變成庸人自擾之,天下本無事。所以道家就認為說,你這些真善美,這種所謂的價值都是相對的,相對的話,你只要回歸到道的話,都可以化解。你不能回歸到道的話,每一種相對的價值,都是一種束縛,都把你捆綁住,所以這就是我們從道家裡面談到,人的自由的部分,最大的一個要思考的問題。
那麼最後談到德的問題,就談到自然,自然這兩個字,在老子裡面出現五次。你如果仔細分析的話,就會發現,每一次所指的都是自己如此的狀態。所以自然並不是自然界,一定要分清楚,自然不是自然界,自然是指自己如此的狀態。在莊子裡面,談到自然界用天來代表,或天地。真正自然指自然界是漢朝以後才出現的,就是大家採用自然界,來代表我們今天所說的四個字,叫天地萬物。所以我們現在回到老子,老子裡面談到自然,我舉幾個例子來看,譬如說他提到真正的政治領袖,在治理百姓的時候叫做無為而治,無為而治的話,就是沒有任何作為,所以老百姓到最後覺得很愉快,百姓皆謂我自然,老百姓都說,我們是自己如此的。那我現在請問,百姓皆謂自然怎麼解釋?百姓皆謂自然,這當然不是自然界,百姓都說我們是自己如此的。因為你上面的人無為而治,治理不留任何痕迹,就是他治理的時候,他順著百姓的需求,順著各種條件去做,叫做船過水無痕。因為他能夠順著這個軌道來做,任何事情,都有他做事的方法,你如果照這個正確的方法來做的話,好象沒有任何壓力,也沒有任何緊張,百姓們到最後過得很快樂,他也會覺得說,我是自己這樣子的,沒有人管我們的。這說明什麼?第一個,百姓都說我們自己如此。第二個,我們剛剛講過道法自然。剛才有同學跟我談到,他說道法自然,法可以做為依循來說,當然可以。因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你只要了解自然是自己如此的狀態,就沒有問題,你把自然了解為自然界,問題就很大了,因為地跟天代表自然界,道又回來法自然,這個根本說不通的。所以道法自然是,道所取法或是道所依循的是自己如此的狀態,這樣就好了,因為道就是最高的了。在道家裡面,不可能有比道更高的概念,如果有的話就不叫道家了。我們前面也說過,道是一個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沒有名稱的,作為宇宙萬物的來源跟歸宿的。我們再看他說,希言,自然,就是最好少說話,就是符合自然的狀態。我教書教了那麼久,常常覺得自己很不自然,一天到晚講話,實在是很對不起老子,老子認為最好少說話,這樣才最自然。因為你一說話的話,就會停止之後,那你前面為什麼要說?他接著說什麼話?我們聽聽看,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大的風不會吹整個早上,強烈的雨不會下整天,叫做飄風不終朝。因為你太大的風,太強的雨呀,一定是一段時間就結束了。為什麼?代表天地尚不能久。天地使得颳風下雨出現,連它們都不能持久,何況是人?所以人活在世界上,要盡量避免做一些重大的事情。譬如說本來沒有事的,你現在發起什麼運動,你運動一發起之後,平地起了波折,反而很難去繼續。所以往往人為的各種表現出來之後,後面就只好停下來也很不自然,到時候變成痛苦的回憶,變成是一種不必要的煩惱就出現了。所以老子裡面提到說最好少說話,因為說話,人類的說話一定代表目的。我們看到現代人,人人都有手機,走路的時候都在說話,跟身邊的人不說話,跟不在眼前的人說話,說的太多。但是說話的時候,越說誤會越多,到最後真的賺錢的是移動通信界,手機界這些,其實有時候,話說得越多誤會越深。西方有一句話說得很好,他說,不說話反而是最高的溝通的藝術,此時無聲勝有聲。在莊子裡面也說,真正好朋友見面的時候,叫做相視而笑,莫逆於心,大家見面笑一笑,心裏面都沒有任何的違背,就是大家都非常的有默契。所以在老子來說的話,最好少說話,這樣才符合自己如此的狀態。碰到四個字你怎麼解釋?希言,自然。這個自然不是自然界,少說話才是自己如此的狀態。人雖然有說話的能力,不一定要說,說話有時候多說不如少說,少說不如不說,那不說話就能溝通,這是最高的境界。
我們再看,老子提到你對萬物都不要去下命令。譬如我現在當領導,當領袖,我對我的屬下,我的官員,我的學生,都不要下任何命令。你下命令的話,就是有所為,有所為就一定有人做不到,有人做太多,到時候反而陷入困擾,所以你要經常不要下任何命令,讓萬物經常保持什麼?自己如此的狀態。到後來宋朝的學者叫做程明道,就是程頤的哥哥程顥,程明道,他就說了,萬物靜觀皆自得。哎!他是儒家,但是這句話很有味道,萬物靜觀皆自得。宇宙萬物你在安靜的心,去靜靜的看它的時候,就發現萬物都有它自己得意的地方。不是我自得,是萬物在我平靜的心看起來,他都自己自得其樂,花是花,樹是樹,葉是葉,昆蟲是昆蟲,每一樣東西都可以讓你感覺到,它就是那個樣子,自己如此,像這句話,也跟道家有關。那麼有關自然的最後一段,談到老子的聖人,要讓萬物自己發展,幫助萬物的自然而不敢為,意思都類似的,幫助萬物的自己如此的狀態,而不要刻意造作,我現在如果改變了這些現狀,那麼就代表什麼?我有意造作,這樣對於萬物自己如此的狀態就有壓力,所以我們在這邊可以再把前面說的回顧一下。老子是道家,他的道是具有什麼?超越性的,同時具有內存性的。講超越性的話,代表它是跟萬物分開的,不能混同。所以它在使萬物出現的過程,就要用各種東西來作為中介,譬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用一二三。一二三是什麼東西呢?照老子的原文來看的時候,第四十二章,它應該是指陰氣、陽氣跟和氣。和氣代表和諧狀態,任何東西的存在,都顯示一種和諧狀態。譬如一朵花它開在那兒,它本身是和諧的,但是這個和諧也會慢慢因為氣候的變化,慢慢枯萎,枯萎也沒關係,化作春泥更護花,下一朵花恐怕要靠它提供的養分來生存發展。所以整個宇宙有一個自然生態的循環,我們叫迴旋,或者平衡。像這個就是所謂的什麼?道的超越性,它用德來讓萬物可以得到支撐那麼德就是另外一個中介。所以老子的系統,講一二三的時候用到陰氣、陽氣跟和氣,這樣就使得道跟萬物可以有一個距離,如果沒有距離的話,就會造成困擾,變成什麼呢?萬物消滅了道也消滅了,這就違背道的定義了。事實講到超越這兩個字,西方哲學家柏拉圖也說過,柏拉圖說所謂的超越,就是不隨著萬物的變化而變化,就是超越。這句話很好記,中國跟西方都通的,柏拉圖就說了,不隨著萬物的變化而變化,就是超越。因此道的超越性,就因為道不隨著萬物的變化而變化,萬物再怎麼變化,可多可少,可有可無,道完全不變,道完全不變的話,它才能保持超越性,這樣子才能夠符合老子開始提出道家的一個理想,就是化解存在上的虛無主義。我們要知道這哲學家是用心良苦啊,我們反反覆復都強調這一點,一個哲學家所面對的是一個時代的危機,他絕不可能說我今天沒事幹,我就提一個道德經,寫出五千多字來讓你們念不完,讓外國人翻譯翻不完,讓別人想想不通,沒有這種哲學家。他哲學家都是面對時代的危機,只是一般人不覺得是危機,一般人覺得說我們這樣過得也不錯,反正芸芸眾生,來來去去。老子認為不行,如果你沒有解決這個問題的話,不把道提出來,不把道作為超越界而提出來的話,人的生命到最後死了就沒有了,你想到死了就沒有了,一死百了就是虛無主義,那你前面怎麼安排人的生活呢?安排人的生活就說明什麼?人的生活是要實現某些價值,儒家實現善的價值,道家實現的是真跟美的價值。道家不是不講善,他只是認為善太過於人類中心的一種思考模式,所以把它暫時排除。但是他講真跟美,真就是真實,宇宙萬物的真是相對的真,道是絕對的真,這兩個關係如何?我們下一節就要談到,從道來看萬物怎麼看。所以在這一節我們談到了道,還有德,還有自然這個字都跟道有超越性,道的內存性,它的雙重性格有關。所以了解道的時候,這雙重性格要同時掌握,同時掌握之後,從萬物可以發現道的一種光輝。但是也不會讓道限制在萬物裡面,就是萬物再怎麼變化,道也可以保持永遠不變,這才是道家的一個基本立場。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