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城青蓮寺(組圖)
[歷史沿革]
青蓮寺,位於山西省晉城市區東南17公里的澤州縣硤石山腰,初名硤石寺,人稱「晉魏河山第一寺」。東觀孚 山,巨嶂橫列,氣勢磅照;南望珏山,雙峰插天,秀麗挺拔。山腳丹水蕩漾,像一條玉帶從東北向西南飄然而去;回首硤石諸峰,峭壁偉岸,似鬼斧神工砍削而成。 因寺內的釋迦牟尼端坐於蓮花座之上,故名青蓮寺,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寺分古寺、新寺兩處,相距里許,分屬凈土宗、天台宗道場。新寺宋太平興國三年 御賜名為「福嚴禪院」,明復稱青蓮寺。青蓮寺的修建,是與凈土宗的創始人高僧慧遠在這裡的活動密不可分的。
古寺初建於北齊天寶年間,是在慧遠法師草創後,經北齊、北周隋、唐修建而成的,為佛教彌勒凈土宗寺院。主 要建築有正殿、南殿。正殿內佛壇寬大,現存唐代彩塑 6尊,是全國現存唐代寺觀塑像三處70餘尊中的一處6尊。尤其是釋迦牟尼彩塑一尊,高約4米,雕塑精細,金光映人。其右手的處理自然妥貼,頗具重量感,與 西方名畫《蒙娜·莉莎》具有相通之處,藝術價值極高。南殿彩塑12尊,風格上沿襲唐風,注重寫實,生動傳情。唐碑《硤石寺大隋遠法師遺迹記》碑首佛殿圖一 幅,是已發現的我國古代建築史上罕見的實物資料。寺外有唐代惠豐大師石塔一座和宋代百法座主舍利塔、明代藏式塔各一座。
新寺創建於隋代,原為慧遠禪師說法道場,宋以後為天台宗道場。寺分三院,一院為藏經樓,二院為大佛殿,三 院為大雄殿。藏經樓五間,藏有從唐至元歷代佛經 700函5000餘卷,惜經兵燹火災,散落殆盡。二院大佛殿、羅漢樓、地藏樓有宋代彩塑37尊及 500羅漢名號 。大雄殿於日軍入侵中國時燒毀,正在修復中 。院內的子抱母古柏令遊人感嘆不已。母相周粗3米,高27米;子柏周粗1米,高24米。相傳百餘年前母柏枯槁,寺院主僧決定次日將其砍伐。當天夜裡,一株 幼柏攀著母相的軀幹纏繞而上,緊緊將母相抱住,寺僧見之,以為神意。古柏前的兩棵銀杏樹,東為雄樹,周粗 5米,高約25米;西為雌樹,周粗 4米,高與雄樹同。每年夏秋兩季,枝葉繁茂,遮天蔽日,以自己無可辯駁的神威,敘述著青蓮寺的沉浮興衰。
[寺院勝景]
古寺歷經滄桑,隋唐時期的規模已經無從得知。據清代的重修碑記載,當時尚有正 殿9間,南殿9間,東西禪堂各5間,現在僅存正殿3間,南殿3間。正殿3間中,有大而低矮的方形佛壇,佛壇上的彌勒佛等6尊唐代彩塑,是全國現存唐代寺觀 塑像3處70多尊中的其中一處。主像彌勒佛,面相豐腴,蛾眉、細眼、高鼻、小嘴,具有典型的唐塑「豐肌秀骨」的風格。彌勒佛肩披大巾,腰圍羊腸大裙,雙腿 自然下垂,坐在須彌座上,左手置於膝上,右手作說法印,故稱為「垂腿彌勒佛」。 彌勒佛兩側,塑著站立的阿南、迦葉二弟子,迦葉居左,阿南在右。佛壇前部左右兩端設置兩個須彌座蓮台,左邊台上坐普賢菩薩,一腿盤曲,一腿下垂,這種優美 的坐姿稱為「遊戲坐」,蓮台的束腰部分則雕刻著他的坐騎——白象;右邊台上坐文殊菩薩,也是「遊戲坐」姿勢,蓮台束腰部分雕刻的是獅子。佛壇中部本來有兩 尊對稱的供養菩薩,現存的只有右面的一尊。供養菩薩形體較小,單膝跪地,雕塑的手法側重在表現他虔誠供養的神情。
青蓮寺彩塑
南殿現存彩塑12尊,佛壇上正面的5尊塑像是宋代作品。當中為釋迦佛,結跏趺 坐(盤腿打坐)於蓮台上,兩側為文殊、普賢二菩薩和阿南、迦葉二弟子。雕塑注重寫實,生動傳神。南殿中的唐代碑刻《硤石寺大隋遠法師遺迹記》,是唐代寶曆 元年(825年)所立。碑首的線刻佛殿圖(也稱彌勒講經圖),是我國古代建築史上一件極有價值的珍品。這幅圖顯示唐代一座完整的寺院,山門、圍廊、講壇、 佛殿一應俱全。佛殿前講壇上的彌勒菩薩尚未成佛,頭載花冠,身穿印度在家人的服裝,結(左糹右加)趺坐在蓮台上講經說法。他的身後是一座重檐佛殿,五脊廡 殿頂,裝飾著典型的唐代鴟尾。佛殿四周是圍廊,圍廊與前面的山門相通。廊柱和山門柱頭上的斗拱都是典型的唐代木構建築風格。這幅圖是研究唐代建築結構和寺 廟布局的珍貴資料。
寺院前面是一個坪台,坪台東西建有對稱的兩座閣樓,西閣門洞前還有兩隻唐代石 獅,古樸可愛。坪台之後是天王殿兼山門,兩側各有掖門,左右是高達三層的鐘樓、鼓樓。 從掖門入寺,主寺是兩進院落,西有偏院,東部高台上有樓閣,西北崖上還有佛殿,隨山就勢,總體布局風格獨特。不過沒有完整地保存下來,寺院內保留至今的有 幾座很有價值的古建築。
前院台基之上是創建於唐代太和七年(公元833年)的藏經閣,現存的木構件多 數是宋代的原物,部分斗拱上面還保留著代彩繪的痕迹。這座閣整體是單檐歇山頂樓閣式建築,面闊3間,上下兩層。藏經閣是寺院的「圖書館」,一般不對外開 放,詳情很難了解。據碑文記載,宋代這裡就貯藏著佛教的藏經,金元時期,藏經已達到五千多卷。年深日久,幾經戰亂,現在全部散失。然而,1986年在高平 發現宋代的《開寶藏》兩卷,《遼藏》一卷,經鑒定是青蓮寺藏經閣中的遺物,其中開寶四年(公元971年)所刻的一卷,是國內現存九卷中年代最早的一卷。
釋迦殿在前後院之間,面闊3間,單檐歇山頂,殿頂舉折平緩,出檐深遠,是古老 的建築風格。殿頂的正脊、垂脊、吻獸都是用琉璃製作的,富麗堂皇。殿前的明間有一些構件不是用木料,而是改用了石料,特別堅固,表面上還有線刻的花卉紋 飾,雕刻得特別精細。石柱、石門楣上有石刻題記,證明這座殿宇創建於北宋元(左示旁右右)四年(公元1089年)。殿內寬大的佛壇上,保存著四尊宋代彩 塑。釋迦佛居中,手作拈花印,結跏趺坐在蓮台上。蓮台下砌成須彌座,束腰部分的四角塑著四個力士,作負重狀,極為形象。東部的蓮台之上是普賢菩薩,須彌座 束腰部分塑出一個白象頭;西部的蓮台之上是文殊菩薩,須彌座束腰部分塑出一個獅子頭。另外還有阿南站像一尊。整組塑像表情自然,比例和諧。
羅漢樓,地藏樓都是創建於北宋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的建築。地藏樓 上,塑有地藏菩薩和十殿閻君。地藏菩薩是我國佛教四大菩薩(文殊、普賢、觀音、地藏)之一,統領十殿閻君。十殿閻君也稱作十殿閻王,是佛教所傳的十個主管 地獄的首領,這組塑像是宋代的彩塑,但是經過明代重裝。
地藏菩薩居中,頭戴花冠,手執寶鏡,童手童腳;十殿閻君個個頭戴王冠,身穿朝服,手持圭板,表情嚴肅,傳神地表現出佛法的威嚴。另外還有一尊金剛力士,手執狼牙捧,面目猙獰,青筋暴起,全身肌肉誇張性地突起,令人望而生畏。
羅漢樓上,塑有廣法天尊和十六羅漢一堂。這組塑像同樣是宋代的彩塑,又經過明 代重裝。十六羅漢是釋迦牟尼佛命令常住在人世間,專門濟度眾生的使者。廣法天尊是常住人世間眾羅漢的統領。廣法天尊的塑像居中,頭戴花冠,肩披大巾,腰圍 羊腸大裙,胸掛瓔珞,作「遊戲坐」。十六羅漢的塑像生動傳神,面部具有北方人的形象特徵。羅漢樓樓下後牆中部,鑲嵌著一通北宋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 的《羅漢碑記》,上面鐫刻著十六住世羅漢以及五百普通羅漢的名號。這裡記載的五百羅漢名號,在我國現存記載中時代最早,是研究佛教史的重要資料。
青蓮寺後院,生長著珍奇的「子抱母」古柏。母柏早已乾枯,子柏緊緊纏繞母柏, 生機勃勃,枝葉繁茂。相傳在百年以前,母柏枯死時,寺僧準備第二天把它砍掉,誰知一夜之間,一株幼柏攀著母柏的樹榦纏繞而上,緊緊地把母柏抱住,寺僧不忍 心砍伐,留下了寺院中的這一奇景。「子抱母」古柏附近,有兩株銀杏樹,軀幹粗壯,高大勁挺,蔭天蔽日,是寺院中的又一景觀。這種樹非常罕見,成活率極低, 果實還是珍貴藥材。這兩株銀杏樹有一株是雌樹,每年能收穫果實百餘斤。
寺樂側有一堵石壁,上面刻「擲筆台」三個大字,這是紀念創建該寺的高僧慧遠法師神跡的地方。從唐代就留下了這樣的傳說,說慧遠在寺院注釋一部佛經,完成以後,擲筆蒼天,筆在空中停留不墜,所以後人把擲筆的地方稱為「擲筆台」。
[交通事訊]
地址:山西省晉城市
郵編:048000
推薦閱讀:
※歷史文化古跡——山西晉城陽城海會寺【圖文】
※晉城市襄垣縣黎城縣名勝古迹簡介
※歷史文化古跡——山西晉城高平崇明寺(上)【圖文】
※千年一塑 晉城玉皇觀的二十八宿彩塑
※晉城皇城相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