Ⅲ 智能氣功運用意識要求意念專一、集中 | 智能氣功科學電子資料庫

一、意念集中、專一的含義

智能氣功運用意識要求意念集中專一,不像別的氣功那樣要求入靜、什麼都不想。專一、集中有不同層次的內容,而集中和專一是兩層意思,但它們有著密切的聯繫。集中,專一;專一,集中……兩者這麼交替著往前走。一般來說,開始練功時要求精神集中,把意識里很大、很散、亂七八糟的念頭往當中聚,使得念頭減少,這個過程叫集中。當集中到一個念頭時,這種狀態就叫做專一。專一是集中的結果。練形神庄時,一會兒變手,一會兒就變腳,那怎麼專一呢?意識裡面發出一個念頭,始終沒別的干擾它,這麼連續下來就叫專一。念頭不管怎麼變,但始終就一條「線」根主動地延續下來。中間不分杈,沒分散。這是一層意思。一旦念頭專一了,就又要集中了。因為意識活動有運動思維、感覺思維、邏輯思維和體察思維(練功有本事後還有特異思維),練功到一定水平要求把這四層的念頭往一塊聚,聚成一個。第一層含義的集中專一是把很多念頭、概念往一塊集中,成為一個概念。之後,這個概念也不要了,直接就變成體察思維,體察、運動、感覺結合到一塊。這又是一層集中,集中成一個沒有念頭的念頭了。

譬如練捧氣貫頂法,沒練功之前腦子很亂,開始練功時先體會八句口訣,讓你從不練功狀態轉入到練功狀態,最後「周身融融,開始練功」,變成一個念頭了。接著「按地拉氣,推、拉……」集中到一個念頭上,就是一個推拉了。這就從亂七八糟的狀態集中成一個念頭往下練功了。另外,有「推」的概念,同時還要體會身體裡面,體察思維、運動思維結合到一起,意念和形體、運動分不開了。集中、專一有這麼個反覆的過程。當真正能結合到一塊了,人的生命活動就會發生變化了。其實現在同學們還不能很好地做到這些。練著練著功:「推、拉,推、拉……」意念就不注意這個推拉了,跑了。

同學們練捧氣貫頂法,應注意什麼呢?一開始應該注意手,注意手一外面接觸的地方,想虛空。但等練熟了,就可不能認為捧氣貫頂法就是一個簡單的外混元。捧氣貫頂法是可以直入上乘,可以直接通透全身的!你現在通透不了,但這個概念你不能沒有。在《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中講了,捧氣貫頂法裡面包涵了高層次的練法。而且並不光是一個九宮十三門,九宮十三門只是一個形式,應該是每一個動作你都應該注意體察全身。不是說練推揉和捧氣的時候要想著有一圈手嗎?按地拉氣也是一樣,周身的呀!所以同學們要逐步走向會體察全身,每一個動作都要照顧全身。當然,一開始練手還注意不到,就先別注意全身。「按地拉氣……」——我注意脊背開合吧,卻把手忘了,那不行。應該是把手注意好了之後,就不能光注意手了,整個一按,全身都要起作用。練五元庄,應該每處一動,混元竅裡面就起變化。如果有人天門會動彈了,那每處一動,天門裡邊都要動彈。不過同學們現在最好先體會混元竅,把我們身體的本固住。混元竅有體會之後再到天門。任何一個變化,一開一合,混元竅都動彈。如果先注意天門,神、智慧開發得快一點,身體這個本固得就不夠了。

而且同學們也可以隨時隨地注意,一走路就按著地、拉著氣走,抱著氣走。手按著地,百會一個大氣柱子接著天。你精神還集中不了,就要隨時隨地加強練習。你時刻能警覺,能提醒自己,警覺性慢慢就有了。「唉喲!怎麼忘了。」就趕緊做。說不定將來別人「嗵」,打你一拳,一激靈,往裡邊一收氣——氣整了。過去化家不是「當頭棒喝」嗎?打你一棒子,神沒跑,裡邊一拘,整了。平常人開玩笑,「嗵」一拳。「你怎麼回事?」好了,氣跑了。他一打,裡邊一激靈,進去了。你只有平時經常那麼做,才能進行去。你要平常沒那觀念,一棒子把胳膊打斷了,那也不解決問題。要經常警覺,經常往神那兒去集中。「那樣人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呢?」等你精神會集中了,就覺得有意思了。「唉呀,真是美呀!真舒服啊!」所以過去講,只有把手伸進水裡,冷暖才自知。是燙是涼,舒服不舒服,要真得摸一摸才能知道。又想進又不想進,這個時候最麻煩。又想集中,但一轉念,還是覺得開幾句玩笑舒服。聽個相聲,心裏面一樂,心花怒放。其實這個心花怒放,並沒有從周身煥發起你更大的生命力。有的人一聽別人說笑話,心裏面痒痒的直想笑,這的確能給你點生命力,但這生命力不能傳布到周身各部。只有通過練功,內氣聚到一定程度,它才能傳到周身各部去了。到那時候真覺得每個汗毛眼都是在高興舒服的。當然有這個感受後,還應該再把它收起來,那就更好了。但是會有這麼一個過程。沒事的時候,肉皮也都想笑。而你沒到那個份上,就感覺不著。大家可以體會體會,別人說個笑話逗得你開心,你內心是什麼感覺?你內心裡真有個特別高興的事,又是什麼感覺?這兩種感覺不一樣!一般的高興勁,面部表情和內心裏面的感受大家可能想像得出來,而氣充到周身各處那個感覺,你絕對想像不出來。因為你從來沒有這種體驗。

我們練氣功就要把精力放到這些上來,要超越現在這個層次才行。百有的人又捨不得低層次的東西,又想著往上走。這樣走著走著就覺得累了,覺得沒意思不想幹了。如盤腿坐著,腿坐麻了,也還是一個姿式呆著不動彈,慢慢它就不麻了。你挺過一次,有過一次的舒服勁,以後碰到同樣的情況就容易堅持了。現在我們雖然經常念「周身融融」,其實周身熱熱乎乎的,那還不是真正的舒服,不是真正的真氣充沛,而只是一般的氣血流通。

精神集中之後,神就不往外跑,收到裡邊去了。慢慢往裡面收、往裡面收,整天若有所思似的,總像有什麼心事,別人叫他,他連扭腦袋都是挺穩重的。後面還要講這些問題。一開始變得非常的沉穩,以後再活潑起來;活潑以後再沉穩,慢慢就隨便了。

二、氣功的「意念集中」與心理學「注意」的區別

兩者有相同的地方,但是不相等。現在氣功界裡面很多人說意守就是注意,這就不對了。練氣功精神要由集中到專一,注意也有精神集中——注意哪兒就往哪兒去集中,但它們集中的機制、結果都不一樣。至於兩者具體的差別,書上寫得比較清楚,同學們看看就行了。

三、意念集中、專一的作用

意念集中、專一首先是對我們的精神活動起作用。不練功的時候,精神活動是雜亂無章、漫無邊際、游移不定的。即便是學習、搞科學研究,對氣功來說,他的精神也屬於亂的——展開了,越展越大。而且普通的意念活動,它是屬於概念層次裡邊的。情緒雖然不屬於概念,但是它已經和人的理智結合到一起了。練氣功就要反這樣的精神活動改過來。一開始挺亂,集中、集中,專一、專一,好了,不亂了,最後就成為一個念頭了。比如推拉,「推——,拉——……」很規律的。有規律地變化,這個跟那個一樣,那個跟另一個一樣,看著似乎很多,其實每個都一樣,實際上還是一個,因為它是一個不斷的重複。意念活動專一之後,裡面便簡單化了。簡單化就易於無限的重複。重複的次數越多,印象越深,腦子裡面越容易形成規律性,而產生出強大的力量。統帥生命活動的力量強了,精神和生命活動就結合得緊,生命活動變化就快。

古人講練氣功需要真意,其實大家用不著反它看得很神秘。真意就是一個音一的專一的練功念頭。普通的思想稱為人心,練功的念頭稱為道心(修道的心)。道心是符合練功要求的一種專一的心理狀態,而人心是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狀態。古人是怎麼搞專一的呢?普通人的思想亂七八糟,把它安靜下來,什麼也不想了,如平靜的水面沒有一絲波紋,然後在此基顧上,出個念頭:練功。這個情況好不好呢?非常好。因為他腦子裡面非常安靜,一說練功,這個影響就傳開了。就好比往寧靜的水面扔進一個石頭,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快傳開了,腦子裡面都被練功的念頭統帥了。這麼練效果很好。可是靜下來不容易啊!發命令:「安靜,什麼都沒有。」他一轉念,「怎麼叫做什麼都沒有?」出來別的念頭了,麻煩了——沒靜下來呀!僅僅是靜還做不到呢,單一的練功念頭更不容易做到了。所以用真意練功好是好,但是十分難。很多古人練不了,就是這個緣故。

智能功就不然了。意識活動不是亂七八糟嗎?往一塊聚。這不就變得集中了嗎?再集中、集中,變成很小的一點,這不就成一個了嗎?當亂七八糟的思想變成一個的時候,它也可以傳開了,因為周圍都沒東西了。這跟入靜的效果是一樣的,只不過它是直接從亂裡面集中成一個,而不需要經過入靜——使什麼都沒有了,再出來一個練功的念頭。不需要達到那種什麼都沒有的狀態,直接凝聚成一個就容易做到。如體會八句口訣,這也是個念頭,但它是一個練功的念頭。當然,你心裡想:「一念不起,起什麼呀?」這就不對了。你發個意念,馬上就變成行動,裡面沒念頭了。一念不起——腦子裡沒別的念頭了;神注太空——和虛空結合了;神意照體——從太空一下又想到身體里,氣也被裹協過來了;周身融融——身體起變化了。這樣就從不練功的狀態過渡到練功的狀態了。八句口訣要這麼去領會。當然還能領會到更多的也更好,但如果你想得太多了,反而念頭多。「方才您不是講要體會嗎?」是要體會,不能傻呆著,可體會並沒念頭呀!「外敬內靜,心澄貌恭……」恭敬下來了;「一念不起……」沒念頭了;「神注太空……」想到太空上;「神意照體……」照回來了;「周身融融……」體會裡面去了。但是沒念頭。這樣從正常的、普通人的狀態直接轉化成練功的念頭,那和真意沒有更大的區別。但是我們往往不能把這種境界延長下去。你念「空藍來里」,得反它直接變成行動,得想那個蔚藍的天空、那一片藍進到身體里來。光念空藍來里,而沒加意想,那樣不行。你想蔚藍的天空一無所有、空空蕩蕩,能有雜念嗎?沒具體的內容,你能想到哪兒去呀?你得領會口訣的實質,不能光念。按實質去做它就起作用了,和傳統氣功也就不矛盾了。

另外,智能氣功不講入靜,只講集中精神,還有另外一層意義。很多人講,練氣功關鍵在入靜,不入靜不起作用。這一句話要了命了!一般人一開始練功很難入靜。他老入不了靜,心裡就著急:「唉呀,老入不了靜,不起作用,白練了!快入靜吧!」越著急越入不了靜,越入不了靜越著急,急、急……就不練功了。智能功不強調入靜,不入靜也沒關係,集中精神就可以了。一說集中誰都懂。跑了神了,集中回來就行。這樣給予他心理安慰,他就不那麼著爭,也起到人靜的作用了。前面講過靜有五個層次,哪能一下子表了?一下子靜了,那成了高級氣功師了!一開始他還做不到靜,你非要他入靜就壞了。我們要求集中專一,而不說入靜,這裡面還帶有「語言遊戲」的味道,實質是讓念頭少下來。

四、意念集中、專一的鍛煉層次

智能氣功的運用意識,從始從終都是要求意念集中和專一。一開始是這麼練,到了最高級層次仍不離這個指導思想。咱們結合傳統氣功反意念集中、專一總共分了四個層次。我為什麼不按照智能功的形神結合、意元體理論來寫呢?因為咱們這方面的實例還不多,不容易寫,只好結合著過去功法的層次來寫。但是我們用集中的方法把它統一起來了,從淺到深地講下來。將來甭用多了,如果有那麼十個八個能達到第三層次之後,我就可以完全用智能功的語言來描述它了。現在還不行,有的地方還需要代助傳統氣功的東西來講述它,但它仍是屬於智能氣功的內容。這部分理論就跟《簡明智能氣功學》中的混元氣理論和整體觀理論一樣,也是個過渡性的。而到了現在,混元整體理論已完全變成智能功的了。智能功的書寫得都是很慎重的,因為是要改革傳統的東西,每一步都要建立的實踐的基礎之上,要走得牢靠一點。

(一)意念集中階段。在這兒主要講初練功的時候,除了練智能功的功法之外,怎麼去集中精神。這個階段比較簡單,給同學們舉兩個例子。

1、觀球法:在眼前三尺遠(最近也不能超過一尺二)的地方吊一個球,與眼睛平著。可以用金黃色的,也可以用黑的,當然用白的也可以。直徑約一公分,太大了不好。吊好,然後瞪著眼睛看著。若閉著眼,腦子裡面不受刺激了,精神不容易集中,就跑了。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習慣了往外看,看著一個東西,定住它,這樣精神容易集中。一開始用力量壓著來集中,集中看,慢慢腦子就累了。一犯累,精神反而容易安靜了。看時不許眨眼,一眨眼重新來,要瞪住。初次練一般看不了三分鐘就流眼淚了。它要流就讓它流,這能夠幫助排泄身體裡面的病,還能夠調節情緒,清腦子。有時候流出的眼淚還有味。你不用管它,一會兒就不流了。有的人可以從一開始流到練功結束,那也甭理它。這樣,瞪著眼看,有時看著看著就會看到那個球一圈一圈地往外冒氣,最後球體消失。尤其是看黑球,看、看、看,前面什麼了沒有了,就整個一片都是黑的。這時有人可能會看到屋子外面的東西了,但不要緊張,不要害怕。所以觀球還能看出功能。這是鍛煉集中的一個方法。它還可以練力量,還可以練催眠術。不過練催眠術不允許一看看沒有了。練催眠術須把那個球看得清清楚楚,就那麼一點。球「嗚」一冒氣,一變大,立刻定住,還讓它就這麼一點。它是屬於常態智能的。練氣功的觀球法和練催眠術的觀球法的根本不同就在這個地方上。

2、觀線香法:一開始看粗點的香,用屋子裡插的香就行。睡覺之前坐在床上,不用盤腿,把屋裡燈一關,把窗帘拉上,屋內黑黑的。然後拿著線香晃圈(雙手平拿著轉也行),一般轉斜圈,也可以平著轉。一開始轉慢點,以後快;再快了慢、慢了快。眼睛盯著香火頭,這個亮頭跑多快你也跟關。黑暗裡香火頭那一點亮光更容易把眼神連上,這是從眼裡面出來的一條光線。閉著一隻眼睛看也行。過去還要掐訣,閉哪個眼睛掐什麼訣。手上有12個地方,避老虎掐哪兒,避蛇掐哪兒……一掐訣老虎不動彈了,蛇也不動彈了。怎麼回事?其實這是意念力(意念集中後產生的力量)的作用,不在於掐什麼地方,掐訣只是形式。

(二)意念專一階段。這比集中階段深入了一層,它不僅是念頭集中了。

1、何謂收視返聽:把我們身體的各種感覺功能結合起來,集中到一點上去。耳朵聽裡邊,閉著眼睛看裡邊,意念想裡邊,有時還可以加上舌頭指向裡邊。一般練動功不用舌頭來指,練靜功的時候守上丹田或中丹田,可以用舌頭尖來指向所守部位。這種練功方法即稱為收視返聽。

2、收視返聽的鍛煉方法:一般在安靜的時候,就守混元竅—— 默念 「靈—— 靈」(由一聲轉為二聲)裡面一動的地方。裡邊一動耳朵聽聽裡邊有什麼動靜,閉著眼睛看裡邊,舌尖點下齶也找動的地方,這樣去集中、專一,空空蕩蕩地到裡面去。一念「靈」,裡面一動彈,實際上那個位置是個竅。一開始感覺不著,以後氣多了把裡面沖開了,就會很明顯地感覺到空空蕩蕩的。當下邊的氣足了,你也可以守上丹田,即神機宮——一念「神機」,山根裡面動彈的地方(這個地方比意元體中心點稍稍低一點)。念「神(shén)機(jī)」時不發了音來,要默念。念好了還能從眉弓底下出去。因為這兩個盲正好是舌尖頂上齶往頭頂上沖,它從裡邊振動,兩邊一拉開,上齶一開一合往上送。有的人一下體會不到,要反覆多練,安靜下來就體會到了。找到位置後,就耳朵聽,閉著眼睛看,舌尖往那兒頂,往那送,心裡想著那,這樣練專一。一定要注意,知道那個地方以後,就不能死皮賴臉地往那去想,但又不能不想。怎麼辦?要按意守的原則「似守非守,若有若無」去做。這就是過去講的「知而不守是功夫」。

當收視返聽(守混元竅也好,守神機宮也好),守到一定程度,往裡面返、返、返,突然覺得裡面(尤其是守神機宮)非常空空蕩蕩的——不過說空了,也不是什麼都沒有。有不少人收視返聽時可以直接達到這種狀況。一旦出現這種狀況就叫「明心」。原來念「靈」或神機的「機」,裡面一動,有個動的感覺;而現在裡邊一空,覺得裡面有個地空了——意識往那一放,就那個樣子了。當你明心之後,再往裡邊收意念就容易收了。平時我們是從外面往裡壓的,而明心後,裡面有個位置了,意念往那一放,從裡面拉外面了。但是明心也不是那麼簡單、那麼容易。我說:「明心——那麼一想,裡面就空了。」有的一聽說就行,而絕大部分人還得慢慢練。怎麼叫一想就是呢?因為我們平時一發意念尖動,它就習慣於出來了,往外跑了,而現在要一想進去,就進不去了。如圖3,圓圈喻為參照系,裡面是「空」的意元體。我一說:「往裡邊去。」動點c處就不是往外發,而是向裡邊走了。「我要體會裡面去。」這一句話不生出概念,要體會什麼就直接變成體察行為體察裡面。這樣感到空,那就是明心(還不是見性)。「我想進去看看裡邊。」這一看是從外面往裡看,這樣有堵「牆」,你就進不去。就在「牆」那兒,念頭一動就返到裡頭去,不往外跑。我這麼講,應該說是已經講明白了,但是你仍體會不著,因為你對腦子裡面活動的位置並不清楚。只有慢慢琢磨,不知哪一天琢磨透了,「噢」!一下就開了,「啊,原來是它呀!原來就是自己。」佛教的老前輩只會這麼講:明心,發處就是收處,收處就是發處,收發一如。我們講意元體有外向與內向,比古人多點詞,多點內容,但實質還是一個。一下領會不了,就用收視返聽來練它。

要想練它,平時該怎麼做呢?在日常生尖、行動當中,各種感覺器官都要受意念的支配,說話、處事、舉動及對周圍事情的關注等等,都要莊重沉穩。過去講,女孩子帶兩個大耳環,就是讓她們不要反頭轉得太快,轉慢點,穩重點;男的戴帽,上面有纓子,也是不讓轉得太快了。有文化、有修養的人一舉一動都很穩重。練收視返聽往明心上走,就得穩重。書本上寫了,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強對眼、耳、口的控制,眼睛看東西、耳朵聽東西、口說話,都要注意神機宮或混元竅裡面。如果你守混元竅,耳朵聽、眼睛看、口說話都要注意混元竅,就好像眼睛長在混元竅上,耳朵、嘴以至於胳膊、腿也長在混元竅上了;守神機宮亦如此。當年我練拳的時候,老師問:「鶴鳴,手長在哪兒了?」這一問反我問愣了。我說:「長在胳膊上了。」「我還不知道長胳膊上了?手出去是從哪兒出的?」「老師,從丹田出的。」「這還差不多。」手隨便了去那還行?那就不叫練拳了。以前說「力由脊發」,就是從脊梁骨竄過來。「一身備五弓」,那是走形體的整體,是形而下的練法;形而上的練法,一動就是丹田,手跟丹田直接「說話」了。我們身體各個器官都得與練功的竅結合到一塊兒,這樣才能夠鍛鍊出收視返聽的結果。同學們要琢磨琢磨:看東西怎麼和混元竅連住?說話、聽東西、手一動怎麼和混元竅連?這就得靠平時練開合,收氣往混元竅里收,了氣也從混元竅出去。慢慢手一比劃就會直接「打」到混元竅,耳朵聽東西、眼睛看東西、口說話,都和混元竅連起來了。這麼一點一點也就進步了。不過說話和混元竅往一塊連的時候,可能會費點氣、費點勁,習慣了就地了。說相聲的侯寶林,他是語言大師,他的口腔運用語音用得非常好。因為侯寶林唱過京劇,而且唱得不錯,他會京劇的發音法,以後才改說相聲。所以到目前為止,相聲界沒有一個人超過他的。他雖然不懂得混元竅,但他懂得唱京劇的桶子音。桶子音用丹田氣發,又叫膛音。唱京劇雖然是從上牙膛的前口腔處振動,不像唱花腔的喉音從喉腔振動,但它口腔的振動是和丹田連著的,所以音質、音量很好。我們不是為了搞音樂,而是練氣的,用混元竅反身體各部結合到一起,這樣就反神往回收了。收得多了,氣也足了。

收視返聽是傳統功門裡邊運用意識的一個關鍵的階段。佛家講,能不能出功夫,就看你能不能達到明心層次。過去參禪,最常見的方法是參話頭。老師給你一句話,讓你參是什麼道理,這話各式各樣都有。比如問:「什麼是佛?」「你出生以前是什麼樣子?」「我是誰?」等等,讓你自己練功參去。其實是給你個具體的東西,讓你以一念代萬念——用一個念頭代替各種念頭,慢慢不知不覺精神就集中專一了,就入靜了。我們現在講收視返聽,是告訴你在專一的過程當中,身體各個有關的部位該怎麼去做。讓你閉著眼睛想身體裡邊,意念注意那兒,耳朵聽著那兒,舌頭也頂向那兒,這樣使精神更容易專一。但是,雖然你能真正專一到一個地兒去,那還做不到明心見性。比如說集中精神守丹田,這樣意元體發了的意念都跑出來,離開意元體了,就沒法明心見性了。應該是什麼樣子呢?當精神專一沒雜念後,還要繼續收視返聽往回收。這個往回收是佛家的方法,它不是往意守的對象(如丹田)里收,而是往意識上收,「我要收視返聽」這個意念一發,不發出去,馬上就收視返聽,返回到意念本身來。

意元體往外一發命令——收視返聽,聽、視、想本身都是意念。這三個念頭該怎麼辦呢?老師一般是讓你集中到一點上去。視,閉著眼睛看著這個地方;聽,聽這個地方;心念想著這個地方;舌頭還可以對著這地方:這樣就能專一了。本來這些念頭都是從一個地方發了來的,而裡邊也是一個整的。當一旦外面也專一了,然後再收視返聽。在它要向外發的時候,不了來,而直接往裡走,回到意元體的念頭上來。若直接感覺到意元體的念頭本身是非常空空蕩蕩的,這就叫做明心。如果你想:「向意元體裡邊收進去。」壞了,念頭就出來了。念頭只要一出來,再進去就不行了。那隻得慢慢專一、專一……念頭非常專一之後,再返回來。如果遇上有的人會用腦子,我跟他一說「想裡邊」,他意念一下到裡邊去,感覺到裡面空空蕩蕩,當時就是明心。所以過去講:原來就是自家裡邊的東西,就是自己呀。即使範圍再大點,也沒有在外面的概念,它怎麼動都是在裡邊的。因為意元體非常寬廣,意念一回照,你不要去找裡邊什麼樣子,裡邊空空蕩蕩就是它。所以,如果能懂得了,明心一說就是。

我們只是自己把意識分子,在眼睛,在耳朵,在舌頭,「故意」把它分開了,再想裡邊,就想不進去了。本來眼睛、耳朵、舌頭都在意元體裡邊「包」著,往裡邊一想就是,感覺到的那個東西就是。佛家認為明心非常難,可有的人你一說,他馬上領會了,就非常簡單。禪宗的「接引上基人 」,一說就是,他一動就是空空蕩蕩的。哪還有什麼去除雜念的說法?因為要往裡邊收,先要集中成一個了才能收。原來雜念很多,亂七八糟的,我人這個心(意識)是四分五裂的,現在你要集中起來,集中之後再恢復它去。如果你能懂得,一回就是它本身,就解決問題。現在只能給同學們講到這個水平,將來在講《混元整體理論?意識論》的時候,再講詳細一點。我這麼講,你會那麼收了,自自然然地一想裡邊就是。你可千萬別皺著眉往裡面看哪、想啊,看裡邊是什麼樣,那就錯了——心分了,意念都跑到外面來了。所以明心說簡單就簡單,而一下做不到,想找竅門,這可沒竅門,就還得走慢的路子,走專一。

(三)內視階段。這個內視和收視返聽、閉目內視不一樣,不是返觀內視的意思。而是當你做到明心之後,通過收視返聽,把精神集中到裡邊去,覺得裡邊空空洞洞,感覺到它的位置了,然後從那個地方往外看,這才叫內視。當沒達到明心的時候,談不上我們所說的內視。光會收視返聽、意念專一了,還不行。必須得達到明心的程度,把意識總放到那個位置,才能從內往外看。明心並不是太難。當你明心以後,你感覺到意識狀態了,就能夠更好地集中了。這是從佛家來講的。道家也有內視,指到了神入氣中、氣包神外的階段,感覺到氣在外面了,然後從里往外看。不過,這個從里往外看和明心的從里往外看的層次是不一樣的。若從整體功夫來說,後者比前者要高一個層次。但是,道家的神入氣中、氣包神外得到了結大丹的程度才能達到。而那個時候,它的命功比佛家的明心要強。這兩者,一個是從氣上走的,一個是從神上走的。內視階段說得比較簡單,因為它不是非常關鍵、非常重要的內容。明心之後不走內視,直接往上走也可以。

(四)收視意元體階段。收視反聽是意念(念頭)專一,內視階段是從裡邊看外面的氣、外面的形體,這都還屬於外向。而到了這一階段,是返過來看意元體了。看意元體怎麼看、誰在看、誰在內視?內視階段是往外看,現在不往外看,而要看「我」自己。從一發念頭那兒往回一收,「我」要觀看自己,查自己。那跟明心有什麼區別?明心是念頭返回來,發念頭「我要收視」,是把念頭收回來,它還有念頭。而收視意元體呢,是當你有了念頭之後,意元體就變成你自己的念頭了。這時意念一說要往回收,就得看著這個念頭,看這個念頭是怎麼產生的。它收視是往念頭裡面收視:一收,一旦那個具體念頭沒有了,只是有來收視的這個體察思維——「我要看」,沒這個看的念頭而直接往裡面看,看到自己了——那就是收意元體了。這個情況就稱為見懷。明心和見性是兩個層次。明心是念頭返回本身來,見性是看到念頭本身,體察到意元體裡面產生一般念頭的活動背景。意元體和念頭就好像是水和波浪。水本來是平的,有了念頭就等於起了波浪了。可那人波浪本身也還是水,離開水哪兒找波浪去呀?你一旦能看到波浪本身的體性了,那水的體性也看著了。見性是看到念頭本身,而念頭本身就是意元體。也就是說,收視意元體後,看到意元體本身的體性了,這就稱為見性。

我們結合了傳統氣功在意識領域的高層次練功的實質,把集中、專一的層次分了這麼四部分。當然,這些道理懂了,真要做起來,真要領悟它,還是非常難的。因為咱們的意識活動已經習慣於亂、散、精神分裂(倒不是神經病的精神分裂症),每個人的精神都處於一個分裂狀態,不是統一的。讓你集中起來都難,想進到裡面去就更難了。但也並不是說非得能專一之後才能進得去。有的不走專一,我們這兒一說,他當下即是,一說就是。等真正明心之後,再養得裡邊神氣充足了,那時念頭一動就發生變化了。這個變化就比較大,身體裡邊和意元體本身,能量和體性都更充實了。一開始明心,裡邊是癟的,空空蕩蕩,一旦見性了,就不然了。雖然不是光芒四射,但是它有個體了,有實實在在的一個東西。過去佛家說是「圓陀陀、光爍爍」「無頭無尾、柱天柱地」等,形容詞很多。為什麼這麼講呢?他們體察到了意元體的體性,看到它無邊無際、無限廣大的這麼個狀況。可就一句「圓陀陀、光爍爍」不知誤了多少千載古人!道有的,練大丹,采大葯,轉周天,一看裡邊,一片白光光的亮團,說就是明心見性了。你看《伍柳仙宗》、趙璧塵的《性命法訣明指》、《鍾呂傳道集》都講,看到這個情況,就是明心見性了。錯了,不是。他們那些書里,似乎把佛家道理也說了,把佛家理論也引了,但是,真正佛家功夫他們不懂,他們沒有修持過。其實他們那個「圓陀陀、光爍爍」是氣,是下丹田的氣和中丹田的氣合成一體了,看到的是真氣,是意識和氣結合的表現。雖然也是很大,但與性不是一個東西,性是意識本身,所以不是明心見性。這時候意識的功夫還沒突破局部特徵,意識的局限懷、偏執性還沒去掉。因此,即使他們結嬰兒之後,以至於到了開天門、演神,同樣還避免不了庸俗之氣,所以,結嬰兒、出陽神之後,還要有九年面壁之功,還得把神再收回來,再一念不起地養著,到最後把精神當中的我執破掉。只是面壁之功,還達不到真正破除意識的偏執性。而一旦見了性,偏執性就沒有了,各種功能自然也都出來了。所以走佛家的功夫比較費勁,而一旦成功了,就一得永得、不會丟。所以,佛、道兩家都有它特殊的內容。

講到這個地方,同學們應該懂得智能功的實質了。我們的功法,捧氣貫頂法、三心並站庄、形神庄、五元庄等,是從形體、從氣入手的,屬於道家的內容;練功具體的要求,氣功生活化,生活氣功化,屬於儒家的內容(儒家要求在日常生活當中,在一切行為當中去練,不離世間、不在世間、不棄世間,所謂不即不離);佛家強調在意識裡面用功夫,智能功的主動運用意識則是把佛家的精髓拿過來了。同學們要懂得,咱們智能功不是這兒一點那兒一點的七拼八湊,而是把各家最根本的東西拿過來了——混元了。我們不能像佛家的完全走意識,完全走意識那樣練功非常慢,不到見性,人體的健康狀況不好變。而達到明心都非常難,見性談何容易。光走道家,身體練得很好,而腦子不開化也不行。所以,我們整個功法的安排,就體現了儒釋道三家的最根本的特徵:用了佛家的意識、道家的命(形和氣),再加上儒家在日常生活當中練功的思想。將來大家看道家功,像王重陽講:我們用佛家的性、用道家的命,實際他們不懂佛家的性是什麼,以為一靜就成為懷了。這根本就不是。他對明心見性沒體會,也不懂得。他們實際走的是道家功,只是變成從入靜入手,使氣發生變化,而後把這個氣練得更加精純再去養神。神養得很厲害了,而意元體的偏執並沒破。到最後才再去明心見性。但道家練功有一個好處,練練功使身體好了,小丹結了,大丹結了,可以幾十年、幾百年不死,爭取了時間,一年不行練二年,或者再多練幾年,有時間練功了,比較保險點。否則光練佛家功有點冒險。很多練佛家功的,身體也不好,幾十歲就死了。上極樂世界?沒那個事,哪有那麼便宜的事,你自己心還沒樂呢,能上得了極樂世界?你心裡還儘是痛苦,能極樂嗎?你腦子裡面還亂七八糟,還想上極樂世界?沒那事,拿「濾布」一過濾,你就留在這兒了。所以,很多搞佛學的,他真要坐下來跟我談,聽我講、講、講,慢慢就把他講得不信佛了。

我們搞氣功,就是要實事求是。咱們國內有幾個氣功師,活著時不可一世,自詡什麼都懂,到最後功夫也沒上去,年歲不大也死啦。死的時候,也還是哼哼唧唧的。所以我想,練功首先要把身體搞好了,但我們搞智能功不能一味地搞身體,還要從意識上走,這一段是在寫《精義》的時候加進去的,以前都沒這個內容。將來我們都得這以練,要這麼走,這麼做。慢慢你們真懂得了往裡面收,一說收視返聽。一想就地了,腦子裡空空蕩蕩就完。你可別皺眉,也別使頸往裡邊看,也別琢磨,一說就是,就不再往外放了我這兒一說話,你也可以往裡邊收,也可以體會裡邊。你這麼一做,裡邊空空蕩蕩這個樣子就是。什麼感覺?那兒沒感覺,一有感覺就錯了。有的說看到意元體了:在嘣嘣直跳。哪兒是意元體呀,那是肉皮、腦瓜皮跳。他說是裡邊跳的。那也是裡邊血管在跳,連混元氣都不是。還有密宗的所謂明點。前幾年在《東方氣功》發表過一個修佛家的氣功前輩寫的一篇文章,他說明點是意念一活動,在大腦皮層中有個運動的亮點。其實不是佛家說的,是巴甫洛夫說的。在巴甫洛夫文集上是這麼說:如果我們的意識活動能用電顯示,同時也有機會把腦袋打開的話,當意念活動的時候,一定會有個亮點圍繞大腦皮層的溝和回在運動那位老先生研究這些東西四十多年,一定看過巴甫洛夫這些東西。他說在練功的時候,覺得自己有個亮點,嘣嘣在跳。其實他是受了巴甫洛夫這個觀點的影響,心理暗示使自己出現的意識造形。意識活動不是這個樣子。當時為什麼發表他那篇文章呢?因為當時好多人都不懂這個,他這麼寫一下,說意識活動還有這樣一個活動,說明他練氣功還有點體會。我的目的是想藉此招引出一些練功有體會的人寫寫自己的體會。可往後也沒誰寄文章來。所以以後他的文章我也不再給登了。意識活動不是他說的那個樣子。雖然自己感覺裡面有個亮點,那也是意識造形,是意元體的氣結合起來的表現,而不是意識活動。練密宗是先修中脈,中脈修通了,出明點,明點修了來之後,還得再破除它。到那個時候,才能談得上解決意識問題。看到明點不是明心,也不是見性。意識能一收,收到明點裡面去,到裡面又是空空蕩蕩,那才是明心。從裡邊看到的那個東西,才是見性,不破除明點,根本談不上明心見性。這是佛家密宗的功夫,給同學們隨便那麼說一說。

Ⅱ 智能氣功主動地導引生命運動的升降開合 向上 Ⅳ 正確對待雜念 ?
推薦閱讀:

Excel電子表格看人生,你的餘額還有多少?
電子版李白詩全集卷 十四 (古近體詩三十四首)
逐層講透中藥:揭示中藥用法不傳之秘 電子書下載 | 一博書庫
常見作弊電子秤的快速識別 避免實驗誤差

TAG:科學 | 意識 | 電子 | 資料庫 | 氣功 | 意念 | 集中 | 專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