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逼出來的中俄抱團取暖
07-03
(作者為察哈爾學會研究員)普京總統訪華並出席「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CICA,簡稱亞信會議)」。若時間前溯半年,本無特殊含義。畢竟,中俄元首會從2013年3月起已經舉行7次,年內的「習普會」也有兩回。按照兩國官方評價,中俄建立了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普京本次訪華,意義非同尋常。中國說,中俄關係是最好的大國關係;普京言,中俄關係堪稱典範。兩個重量級鄰國的戰略關係被兩國政治精英和主流媒體同聲共振地認可,內中意味深長。除了中俄,本次亞信峰會,少了G7參與,而是中俄主導,凸顯中俄向世界宣示欲構建獨立於美俄日之外的戰略安保體系。探尋內中邏輯,可謂美國逼出來的中俄戰略深化。俄羅斯遭遇蘇聯解體以來最嚴重的西方搶逼圍。烏克蘭亂局下的克里米亞分離並加入俄羅斯,以及烏克蘭東部親俄州的依樣學樣,讓俄羅斯成為西方世界的公敵。西方對俄經濟制裁還在加碼,外交上的孤立還在持續。本來,在西方和俄羅斯之間,中國維持了不偏不倚的客觀立場。但奧巴馬不久前繞開中國的亞洲四國行,顯然改變了西太平洋的地緣政治形勢。雖然美國依然在釣魚島主權問題上不持立場,但公開支持將釣魚島納入美日安保範疇。日本收穫了在釣魚島制衡中國的最大法寶,從而才有修憲先釋法情境下的推進解禁集體自衛權。美菲同盟關係再次升級,以美軍基地直逼中菲爭議島嶼前沿。至於中菲中越近來升級的南海島嶼衝突,美國直指中國「挑釁」。從中美防長的直面交鋒到兩國總長的針鋒相對,亦顯中國對美重返亞洲再平衡戰略的失望與憤怒。因為南海石油鑽井衝突引發的越南排華,中國立場更強硬。近日中國媒體,不時出現中國「打不還手的時代過去了」的修辭。這意味著,在美國從東海到南海構築的平衡中國的鏈條,對中國已經失去威懾制約作用。美國所擔心的海上中國進取力量,被美國反反覆復的刺激所激活。正因為如此,由美國學者批評奧巴馬政府,美國正處於外交政策嚴重錯誤邊緣,那就是同時得罪中俄兩個大國。中俄不會成為美歐日那樣的政治軍事和價值觀同盟。但現實很弔詭,美國隔著太平洋與大西洋對亞歐大陸兩個大國的態度,的確在倒逼中俄兩國接近。20日的FT中文網(英《金融時報》中文網)認為,西方制裁促使普京轉向中國。對於中國言,其海疆權利的伸張幾乎到了捉襟見肘的尷尬境地----看似日菲越等國的對華衝突,然而西太平洋每一波的震蕩,都是美國在攪水。中美兩強一再宣示的浩瀚太平洋容得下中美兩國,在中國看來是美國麻痹中國的虛偽策略。西太平洋的地緣政治遊戲是,曾經和中國和睦(至多是磕磕碰碰)的鄰國,輪番和中國進行著島嶼之爭的疲勞戰。作為幕後推手的美國,很顯然將這些國家當作阻遏中國海洋戰略的棋子,令中國走向太平洋的步伐受到羈束。如此,中美如何共容和共榮太平洋?中俄兩國面臨著同樣的地緣政治窘迫,雙方深化戰略關係,無可厚非。有媒體所言,亞信峰會意味著美俄主導的「歐亞世紀」來臨,此論尚待商榷。但從更為宏觀的大視野觀之,美歐在大西洋和美日在太平洋,的確形成了對俄中兩國的地緣壓迫。走出美日歐在歐亞大陸的鐵幕圍城,的確是中俄亟需重視的戰略使命。克里米亞的延燒效應還會繼續發酵,俄羅斯仍然面臨著美歐世界的圍堵;東海與南海依然風高浪急,中國和日菲越的明爭依然脫不了中美間的暗鬥。亞歐大陸地緣政治形勢如此複雜難料,中俄拋卻分歧,強化合作,當然符合兩大鄰國的核心國益。因而,冗長不決的中俄天然氣談判有了最後的合同文本,還有其他40多份經濟合作協議。尤其是,中俄聯合軍演的適時展開,在「不針對第三方」的心照不宣下,讓人更多了聯想。至於亞信會議,就是一場國際會議而已。(本文觀點不代表署名機構立場)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