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年輕人,你為什麼睡得那麼晚?

周不潤,神經科學

年輕人晚睡的社會現象更多可能是生理層面的原因,心理層面並不是主要原因。

從青少年時期開始(10 歲以後),人們就逐漸開始睡得越來越晚,這種晚睡的傾向短則持續整個中學生涯,長則持續到 25 歲左右。而且晚睡也是青少年的普遍現象,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不同時代的年輕人都睡得晚。甚至連不少其他物種的年輕動物也睡得晚。比如人類青春期睡覺時間要比之前晚 1-3 個小時,同發育期的恆河猴要晚 2 小時,八齒鼠會晚 3-5 小時,而實驗室里的大小鼠要晚 1-4 小時不等。正因為生理層面上,發育中的年輕人對睡眠的需求來得晚,才會出現如此普遍的晚睡現象,而這種現象同樣會持續到發育後的一段時間[1]。

傳統的睡眠模型,認為睡眠時間受兩個內在因素調節,一是內在的驅動力(homeostatic drive),也就是我們對睡眠的需求,在晚上到達高峰,在睡眠後的早上到最低谷;二是晝夜節律系統(circadian timing system),也就是生物鐘,在早上讓人清醒,晚上讓人昏昏欲睡[2]。

從青少年開始,這兩者都發生了變化。

首先內在的驅動力,青少年開始對睡眠需求有比較大的抵抗力,發育得越成熟(接近 20 歲),這種抵抗力就越強,也就是說,晚上能堅持的時間就越晚。

其次是晝夜節律的變化。人的內在晝夜節律系統主要由視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SCN)產生,即使我們不知道外界的時間,也能通過 SCN 形成約 24 小時的晝夜節律。當與外界信息(比如光照)同步後,我們就跟外部世界形成了穩定的晝夜節律。

光照對晝夜節律的同步有重要作用,早上的光線照射會讓晝夜節律相位前移,也就是整個晝夜節律向前移動,醒得更早睡得更早;而晚上的光線照射會讓晝夜節律相位後移,睡得更晚醒的也更晚。青少年開始,對晚上的光線照射更加敏感,晝夜節律相位後移的更嚴重,所以開始睡得晚,卻對早上光線的敏感性沒有太大變化,所以總體睡得更晚了。

對睡眠驅動力的抵抗增加,和晚上光線使睡眠相位後移的敏感增加,共同造成了年輕人睡眠變晚的普遍現象。這是在健康的情況下。

還有一種不健康的情況,叫做睡眠相位後移綜合征,顧名思義,睡眠相位向後移動,而且移動的幅度已經到了病症的程度。這是一種慢性睡眠紊亂,患者一般晚睡晚起非常嚴重,有的人要到天亮才能入睡,早晨難以起床。這種綜合征在人群中的發病率是 0.15%,大約 2000 個人里有三個,但在青少年中有 7%,也就是說不到 50 個青少年裡就有 3 個。這也是導致年輕人晚睡的原因之一。

然後才是心理因素。

如 Mon1st 所說,焦慮情緒對睡眠有很大的影響,無論是對工作學習、對未來還是對失眠的焦慮,都會影響入睡,讓入睡時間後延。不過從進入青春期開始,到進入老年之前,較高的焦慮程度是一直伴隨我們的,年輕時的學習社交、進入社會後的工作社交、中年危機、養家糊口,退休規劃,很難說哪個年齡階段的焦慮更嚴重。所以為什麼年紀輕的時候晚睡,年紀大了就不晚睡,焦慮的心理作用對晚睡的影響可能不算很大(在不同年齡段之間相比)。

其實對晚睡的心理研究目前還很少。2014 年荷蘭的 Floor Kroese 提出了「晚睡拖延症」(Bedtime procrastination)的概念[3]。他認為現在的很多人的晚睡現狀是一種拖延症,在並沒有外界阻力的情況下,不能按自己原先的意願上床睡覺。

Floor Kroese 認為,早睡和健康飲食、運動健身類似。我們都知道健康飲食對身體好,但總是忍不住去吃高熱量食物;運動健身也對身體好,但賴在沙發上看手機一般更有吸引力。早睡跟這兩者類似,結果對我們有好處,但需要放棄一定程度的舒適生活。

既然是拖延症,就和自我控制有關。Floor Kroese 在 2014 年的小規模實驗,和 2016 年的大規模實驗里都發現,自我控制能力越低,就越容易有晚睡拖延症。也許自控能力越低的人,或者當一個人自控能力越低的時候,越容易晚睡。考慮到自控能力需要人體能量的消耗[4],這就為很多人感覺的「捨不得結束這一天」提供了某種合理的解釋:現代年輕人學習工作娛樂的時間過長 -->晚上時能量消耗過多 -->自控能力降低 -->為身體健康而放棄娛樂的意願降低 -->晚睡。

總而言之,年輕人晚睡是生理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很可能生理因素(對睡眠驅動力的抵抗增加,和晚上光線使睡眠相位後移的敏感增加)佔了很大作用,心理因素的研究還很少,自控能力低是目前已知的造成晚睡的因素之一。

參考文獻:

  1. Hagenauer, Megan Hastings, et al. "Adolescent changes in the homeostatic and circadian regulation of sleep." Developmental neuroscience 31.4 (2009): 276-284.
  2. Carskadon, Mary A., Christine Acebo, and Oskar G. Jenni. "Regulation of adolescent sleep: implications for behavior."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1021.1 (2004): 276-291.
  3. Kroese, Floor M., et al. "Bedtime procrastination: Introducing a new area of procrastination."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5 (2014).
  4. Gailliot, Matthew T., et al. "Self-control relies on glucose as a limited energy source: willpower is more than a metapho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2.2 (2007): 325.

查看知乎原文(128 條討論)
推薦閱讀:

剛入職的年輕人如何跨越年齡歧視, 快速被公司提拔到領導崗位
年輕人,夢想先擱一邊,掙錢要緊
台民調:「台獨」支持率創10年新低 年輕人更願去大陸發展
年輕人理財多數還在犯的六個錯
年輕人為什麼不該呆在小地方?

TAG:年輕人 | 年輕 |